问题

道家《清静经》里,为什么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回答
道家《清静经》中“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句话,是理解道家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关键之一。要详细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从道家的根本哲学出发,结合《清静经》的语境来阐述。

一、 什么是“本”和“末”?

在道家哲学中,“本”和“末”代表了事物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状态:

本(本源、本体、道): 这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最根本的存在。在《清静经》的语境下,“本”通常指代“道”本身。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始无终、超越一切概念和名相的。它是宇宙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也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道是寂静的、清静的、无为的。
末(流末、现象、万物): “末”是指由“本”所生发出来的具体事物、现象、以及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万物,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及我们自身的一切有形有相的存在,都是“末”。它们是道的显化,是道的衍生和表现。

二、 “降本流末”的过程:道的生成万物

“降本流末”字面意思是“从根本下降,流向末端”。它描述的是从“道”这个无形无相的本源,如何层层递进、分化演变,最终生成了我们所看到、感受到、体验到的纷繁复杂的万物。

这个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无中生有,寂静生动:
道是“寂静”的,但恰恰是这种绝对的寂静,孕育了无限的可能性。如同漆黑的夜空孕育了星辰,静止的水面才能荡漾起涟漪。
“降本”意味着道从其绝对的、不可言说的“无”的状态,开始显化、显现。这并不是说道“主动”去创造,而是道的本性中就包含着生成的潜能。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可以理解为道的第一个显化,可能是混沌未分的状态;“二”可能是阴阳的生成;“三”可能是阴阳结合后产生的气;然后由气生发出天地万物。这个过程就是“降本流末”。
《清静经》强调的是“清静”的本性,因此这个“降本流末”的过程,是从“清静之本”开始的。

2. 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道生成万物,通常是通过“阴阳”的生成来完成的。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力量。
“降本”到一定阶段,阴阳之气就开始运作。“阴阳交合,变化无穷,故生天地”。天地、日月、男女等,都是阴阳和合的产物。
万物的具体形态、属性、功能,都是阴阳五行等基本元素组合的结果,而这些元素的根源都来自于“道”。

3. 从无形到有形,从简单到复杂:
“降本”是走向“末”,是从无形无相的道,逐渐显化出有形有相的万物。
从最初的混沌未分,到宇宙星辰的形成,再到地球生命的出现,乃至人类的繁衍,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4. “流末”的特性:相对性与不究竟:
万物作为“末”,是相对的、有生有灭的、有分别的。它们都具有局限性,都处于变化之中,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流末”也暗示了一种相对的“下降”,从道体自身的圆满、寂静,流向了充满差异和变动的现象世界。
《清静经》之所以提出“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是为了引导人们认识到万物的根源在于道,而人本身也包含着这个道体。

三、 为什么要在《清静经》中提出?《清静经》的意图

《清静经》作为一本重要的道教经典,其核心在于教人如何回归本源,如何体悟清静的境界,从而达到长生久视、与道合一的修行目标。提出“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深刻的意图:

1. 揭示宇宙根源,建立“道”的观照:
首先,这句话为修行者建立了一个宏观的宇宙观。理解万物皆由道生,有助于破除对具体事物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其本质都源于那个不可言说的“道”。
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末)之中,存在着一个清静、统一的本源(本)。

2. 指出万物皆为一体,破除二元对立:
既然万物都源于同一个“道”,那么万物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体的。我们所感知的“你我他”、“好坏善恶”等二元对立,都是“流末”的现象,是“道”在不同层面的显化。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培养慈悲心和包容心,消除分别心和执着心。

3. 引导回归清静,体悟本性:
《清静经》开篇就说“太上老君,说道德,说教众生,入道,依科,全真,救人度,登天。”其核心是追求“清静”。
“降本流末”的过程,是从清静无为的道开始的。而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是因为被“流末”的万物所牵引,执着于欲望、名利、情绪,迷失了本心。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既然万物都是从“清静之本”流出的,那么我们内在的本性也应该是清静的。我们通过“降”回到“本”,回归到清静,就能与万物的本源相契合。
《清静经》接下来的内容,如“人能常清,便为圣;人能常静,便得真。”正是要引导人们通过“清心寡欲”、“不思不虑”等修行方法,去除沾染在心上的“末”,回归到本来清静的状态。

4. 解释修行的方向和目标:
修行就是要把被欲望、妄念所污染的“心”,从纷繁复杂的“末”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清静的本”。
“降本”不是简单地回到原始的混沌,而是要达到一种更高的、更圆满的清静境界,一种“寂而常知”、“静而常应”的智慧境界。
“生万物”也包含了宇宙的生生不息,以及我们内在生命力的复苏和强大。

总结:

道家《清静经》中的“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是在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宇宙奥秘和生命真理:

宇宙的终极根源是寂静清静的“道”。
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万象世界,都是从这个“道”中层层显化、流衍出来的。
人类的迷失在于执着于“末”,遗忘了“本”。
道家修行的根本在于通过“降”的功夫,将心从纷扰的“末”中收回,回归到清静的“本”。

这句话不仅是描述宇宙的生成,更是为我们的修行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认识到万物的本源,回归到我们自身清静的本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指的万物本来都是一气而来,但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支,于是形成了差异,这样就构成了万物。


这种差异的产生,可以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进行理解,因为周期三会产生混纶系统,关于这个,可以看看1975年,李天岩(Tien-Yien Li)和约克(James A. Yorke)在《美国数学月刊》发表的开创性论文《周期三意味着浑纶》,这里需要指出,将 Chaotic System 翻译成混沌系统,这个在在中文原义上是有误的,这里下面都写成 Chaotic System,以免将浑纶与混沌相混淆。

简单说,三生万物,便是周期三导致的 Chaotic System,这样的系统它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周期重合以致于无法回溯它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意味着形成 Chaotic System后,会具有现代说的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性,于是大量分支事物也就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于是由于特性差异的不同,所以多样性也就体现了出来。


顺便说一下,在《道藏》中,著名经典都对《清静经》有引用,包括《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和集》《重阳真人金阙玉锁诀》《圆峤内篇》《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更早的还有白玉蟾祖师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前蜀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等,这些引用的都是“动者静之基”。


上面里面不少著作都是道经中的主要著作,作者们更是道教历史上的顶尖人物,多以博览群书著名,尤其杜光庭祖师一生不知修订过多少古籍秘本,如果真的是原文有如此明显的错漏,他们怎会看不出来?

在医书《医统大全》的中《神门命门人迎辨》提及:"肾虽属水,而实有相火寓于其中,太极所谓动者静之基,则是静而生水者本也,动而挟火者标也。"


目前看来,写成"静者动之基"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是元朝的词人侯善渊,生平不详,写过不少道教诗词。

另一个是刘通微,曾是重阳真人的弟子,后在终南山修道,去世后,金元之间近乎被人遗忘,传记里他曾著《全道集》,但已经全部秩失,明道藏里却收录了在他的传记里压根没提及过的《清静经颂注》。


但在重阳真人的所写的《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却仍然写的是“动者静之基”,重阳真人才华横溢,一生诗词无数,又是北宗金丹道祖师,这种问题上更不可能犯错。


他们之所以会看成“静者动之基”,考证上一般认为是受到《清静心经》的影响,《清静心经》出自南宋绍兴改定《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 《 清净心经》,在《云芨七签》卷十七中收录有此文。


所以不以先前的文本为准,反以后世篡本为依,这些所谓的修订者们,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力,还是怎么回事,这里就不评价了。


“动者静之基”是有依据的,也符合现实世界的描述,万物本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这种理论古代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古人可以从其它方面的观察进行总结出相似的道理。


比如本来一杯清水,混杂了其它东西便会变得混浊了,这是由清变浊的过程,然而浊是因为在动,如果将一杯浊水放在那里,时间久了以后,便会慢慢沉淀,于是水又变得清了,静是相对于动的,所以这叫动者静之基。


这便是王紫珍道人借茶喻道所说的:"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


正如《宝玄经》中言:“裁制偏邪,必归中正。能及流末,还至本源。道本无形,假言立象,虽言冲用,用实无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