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家到底高明在哪儿?

回答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高明”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贯穿于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展开:

一、 独特的宇宙观与本体论:“道”的玄妙与万物一体

“道”的不可言说性与普遍性:
道家最核心的哲学概念就是“道”。《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点出了“道”的根本特性:它是超越一切具体言语和概念的。任何试图用语言来定义它的尝试,都会使其变得有限和不再是“常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生成者、存在者和终结者。它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法则、规律、本体。万物都从“道”中生发出来,又最终回归于“道”。
这种“道”的观念,使得道家能够超越对具体事物的执着,从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它包含了自然主义的倾向,认为宇宙的运行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不需要外在的强力干预。

万物一体、齐物论:
从“道”的普遍性出发,道家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观点。既然万物都同出一源于“道”,那么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平等的。
庄子“齐物论”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生死、贵贱、大小、美丑等二元对立,都是人类主观的认知划分,在“道”的层面来看,并没有绝对的差别。例如,梦见饮酒的快乐,醒来后可能是悲伤;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超越,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辩证智慧。
这种认识使得道家能够摆脱世俗的偏见和功利,以一种更为包容、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世界。

二、 深刻的人生观与修养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无为”是道家核心的实践原则,但它绝非消极的“不作为”。“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加干涉,不强求,不违背事物的本性。它是一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智慧。
例如,水能“无为”地流淌,却能穿石;风能“无为”地吹拂,却能载舟。这种“无为”的力量,在于其顺应和包容,最终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在人生实践中,“无为”意味着顺应天道,不刻意追求,不妄动,从而达到“无所不至”。这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智慧。

“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水是道家推崇的典型。水至柔,但能克服至刚;水至谦,居于人之下,却能滋养万物。这体现了道家对柔弱、谦下力量的肯定。
“柔弱胜刚强”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强大的力量往往是僵化的,容易被摧毁;而柔弱的力量,如水一样,具有韧性、适应性,能够以柔化刚,最终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种思想在个人修养、政治治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它鼓励人们放下骄傲、刚愎自用,以谦逊、柔和的态度处世。

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
道家认为,人自出生后,受到社会习俗、知识学问、欲望执念的污染,逐渐失去了本来的纯真与自然。
“返璞归真”就是要剥离这些外在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如同婴儿一样,纯净、自然、无伪。
“复归于婴儿”并非指智力上的退化,而是指心灵的回归。婴儿的心灵是纯净的,不带任何功利和杂念,能够自然地感知和反应世界。
这种思想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减少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养生与长寿:
道家对身体的关注,并非仅仅是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而是将其视为承载生命、体悟“道”的载体。
通过调息(呼吸)、导引(肢体运动)、饵食(饮食调理)等方法,道家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谐与健康,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同寿的生命境界。
这里的“高明”在于,它不是通过对抗生命衰败,而是通过顺应生命规律,达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

三、 独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不执着、体悟与直觉

“知止”、“少私寡欲”:
道家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和迷失的根源。
“知止”是指知道适可而止,不贪得无厌。当一个人能够满足于当下,不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时,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少私寡欲”是通过减少个人私欲和不必要的欲望,来回归真我,更清晰地体悟“道”。

“反者道之动”、“以退为进”:
道家强调辩证思维。很多事物的发展并非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曲折前进。
“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极盛之后必衰,极动之后必静。
“以退为进”则是一种策略。在某些情况下,退让、包容、迂回反而能更好地实现目标。这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智慧,避免了直接的冲突和对抗。

体悟与直觉而非知识的积累:
道家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知识的堆积和逻辑的推演,而是来自对“道”的直接体悟和直觉。
语言和概念是有限的,无法完全表达“道”的无限性。因此,道家更强调通过静心、冥想、观察自然来直接感受和体悟宇宙的规律。
这种认识论超越了纯粹的理性主义,强调了直觉和潜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致虚极,守静笃”:
这是道家重要的修心方法。
“致虚极”是指将心灵修养到极度的虚静状态,排除一切杂念和妄想。
“守静笃”是指保持这种虚静的状态。
在这种虚静的状态下,人心才能与“道”相应,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是体悟“道”的关键途径。

总结道家的高明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超越性的宇宙观: 以“道”为本源,理解万物一体,超越了二元对立和物质的局限。
2. 顺应自然的智慧: 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以柔弱、谦下、包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实现高效而和谐的运作。
3. 深刻的人生哲学: 鼓励返璞归真、减少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实现身心合一的生命状态。
4. 辩证的思维方式: 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善于从反面思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5. 独特的认识途径: 重视体悟和直觉,强调通过虚静的心灵去直接感知和把握“道”。

道家思想的“高明”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朴素的智慧以及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它提供了一种与现代社会喧嚣、竞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并非追求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非追求极致的个人成功,而是追求生命的圆融与逍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家没什么高明的,因为道至朴,所以主要是玩玩搞二进制,汇编以及C或C++的什么的。

儒家是搞Java的,Java的生态就不说了,无处不在。

佛教是搞PHP的,PHP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这……没法比。

不过无论搞其他的什么的,一旦遇到涉及底层或核心的根本问题时,都得用道家的东西来决。

“天下莫能臣也”

user avatar

盛世尊佛,乱世信道。中国的所有革命思想和革命行为,其实都是基于道家理论基础之上发起的。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之中,你就可以看见它们的革命传承。所以道教就是一切中国革命的根源,在乱世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但革命完成后,就会被有意识的抑制,治世不能再靠道家理论,得靠佛家理论来让人们安心立命,懂得尊卑贵贱,并且把这一切因果都引向宿命,去修来世福报的愿景,而非马上掀桌子造反。

道家只有一个核心普世价值观,那就是追求极致的平等,这在乱世之时具有很简单明了的号召力,但在乱过之后的治世之时,持有这种理念的人就很难适应真正的世俗社会,所以,道家思想很适合用来发起造反,打乱原有世俗的社会秩序,用来争夺权力转移,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力,但是一到实现理想夺取政权之后,它的太过理想化的理念并不适合构建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形态,因为道家思想是以“平等”为第一终极追求目标,现实社会里并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就算利用道教理念实行革命获得成功的集团,也会对道家思想本身的理论产生叛变,因为以平等之名实现革命成功之后,分成果的时候可没有人愿意跟你平等相分,谁都想占大头当首领,这个理论就会率先在集团内部被抛弃,所以,以道家理论造反成功上位之后的团队,最后都会把道家抛弃,转而支持佛家,因为佛家才是统治阶级最愿意使用也最贴近世俗的方法。当然,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构建上,就会采用儒家模式,因为儒家极力推崇和维护等级制,喜欢构建层层加码的威严等级观念,这可太符合胜利者的胃口了。所以,对于被统治阶层,就用佛家之法,宣扬博爱隐忍安于天命,铲除道家思想,对于统治集团内部,则采用儒家体系,道家根本就进不了统治集团内部,因为谁也不喜欢平等无禁忌的对攻对立。道家思想反倒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内部获得了绝对地位,比如英国的上下议院,他们的辩论风格与执政理念,倒是完完整整的道家理论体系,那就是大家站在一起,就事论事,可以当场互相攻击,但绝不背后使坏。

只不过,人家外国人可不承认他们用的政治理念就是道家思想。

user avatar

快读版



道家跟其他各家思想最大的不同是视角,

儒家的视角是一个贵族男子看社会,看世界。贵族男子要懂社交礼仪,要口出雅言,要有贵族基本的技能(六艺)。当然孔子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从现象看到了本质,也即是贵族想要让自己过得好,就必须要“仁”。所以儒家其实讨论的是统治贵族要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外交,自我提高的问题。

法家的视角是一个君主看社会,法家跟儒家不同,从一开始他落脚的地方就是君主。它要求君永远把权力放在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贵族,平民,敌国攫取权力。法家指向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至高权力,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法”。“法”并非法律,而是一种奖惩机制,用奖惩来取代礼乐,用奖惩来贯彻君主的意志,这就是法家。

墨家的视角是一个匠人看社会,墨子本身是一个工匠,在匠人眼里,社会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的运作需要各个部件相互合作,所以要兼爱非攻;对于机器优先要考虑的是其性能,其次才是它是否好看,所以那些礼乐丧葬在天下大乱人命都不能保全的时候都应该从简。机器运作的好坏是由其部件的尺寸,机械设计决定,因此需要尚贤,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兵家的视角事一个将军看社会,国家要强盛就要吞并敌国,占有更多资源。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军事机构,做到可以最大限度的动员国民。还要上下一心,在攻伐的时候能够同心同德,消灭对手取得胜利。

纵横家的视角事一个说客看社会,社会需要平衡,纵横家的作用就是维系整个世界的一种平衡。利用人有私欲的弱点,让各个国家都处在一种平衡中,这样纵横家就可以从中谋利。

然后就是重点,道家,道家的视角是什么呢?首先道家是一个国家档案管理员创立的。所以他看到了许多机密档案,看到的盛衰悲欢特别多。于是用道家思想把他所看到的所有东西总结起来。许多不能说的机密,许多不能谈论的事情,都蕴含在道家的思想里。道家思想比其他各家思想高明的地方在于,道家思想在时空上更有超越性。东周的档案应该也有西周的部分,整个跨度可能超过500年。在500年里,很多当时被奉为真理的事情被唾弃,许多被不耻的东西变得倍加推崇,是是非非不断颠覆,真真假假越来越神秘莫测。但是,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种人总能够劫后余生,总能笑到最后,这些人身上有着相似的东西,比如功成身退,比如清心寡欲,比如与人为善。于是道家以最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个人在乱世生存的法则。这套法则的时空跨度更大,所以它对一时一世的富贵繁华并不那么在意,它在意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当探索永恒不变的道理时,道家的视角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用宇宙视角来看人,社会和国家。当用这种视角的时候,道家与其他诸子百家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第二个视角是用生命的视角来看宇宙,之所以用生命而非人类,是因为生命视角剥离了人类的属性,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鱼虫,也可以是神仙鬼怪。道家这两个视角一个是俯视,一个是仰视。比如,《庄子》写过一个故事,说两个蜗牛触角上有两个国家,连年征战,死人无数。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这就是太阳或者月亮看人类的俯视视角,当把视角一切换,人间的战争就变得滑稽且可笑。类似的还有竹林七贤里的刘伶,他喝醉了酒就脱光了衣服,然后对屋子里的人说,这屋子就是我的衣服,你们怎么钻到我衣服里来了。

这种宇宙视角,有一种剥离感,它把人们从普通的凡俗中剥离出来,让你能够非常轻松地就可以发现那些你自身以外无比重要的东西。当你深陷自身繁杂中,用这种视角审视一下自己,问一问那些烦心事儿放到更长更大的时空中是否还那么重要,很容易就能从思维的局限中跳出来。

道家另一个视角是从生命本身来看世界,生命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本身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却不见得是生命个体认知的那样。比如男人好色,在某个男人看来,他存在的意义也许是征服更多的女人。但从生命本身来看,这个男人的这种好色的属性存在的意义其实是为了让人类繁衍,也即是说繁衍才是生命的意义,而好色只是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

所以,道家不会去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自然有意义,这个意义也许我们不知道,但不必纠结,它的意义必然有。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我们自认为重要的那些意义如果它们损害了我们的生命力,那么这些所谓的意义必然是出了问题。社会应该让人更好的活着,让生命更加蓬勃而非相反。如果相反,那么社会就出了问题!当然不用着急也不用跟它死磕,它会慢慢调整回来,当然你要尽可能活到那一天。

综上所述,道家其实看得更远,看得更大。比如《道德经》里那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你看马克思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或者说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在这句话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会要穷鬼来供养富豪,就是会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但这种人之道是无法长久的,只有天之道才会长久,天之道就是平均,就是富豪的钱补穷鬼。那么天之道和人之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谁会胜利?当然是天之道,无论是中国的治乱循环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其实都是“天之道”对“人之道”的修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皇亲贵胄,士族大家,而今又谁还有昔日的风光?

很多人骂贫富分化,骂为富不仁,其实在道家人眼里,没什么好骂的,因为天之道会修正它,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也许要一百年两百年,也许要一千年两千年,但是没有谁能真的躲得过。

属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谁能逃得了?

因此在天地视角下,有的人发达了,有的人衰败了,有的家族兴起了,有的家族破败了,有的文明繁荣了,有的文明消亡了,都跟日升日落,月缺月圆一样。每一天都不同,每一个月都不同,每一年都不同,但不变的是盛衰与盈缺。知道了这些,就好比适应了昼夜轮换,四季更常的普通人一样,不会因为太阳西落就痛哭流涕,不会因为春去秋来就心生悲喜,因为世上的事就是如此。

因为道家这种天地的视角和生命的视角,它自带一种从容的光环。所有道家人士,总是会比其他人活得更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当然也更长久一些。但与之相对应,道家学派的人也都有点儿对现实社会提不起劲儿来,尤其是对政治,道德,和一切暂时性的社会规则,道家学派的人骨子里是不屑的。这也造成了道家学派的人会有一定的抽离感,他们可能是很温和,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你看不到他们特别激昂的时候,更不会为了什么主义,什么理想而献身。人间的荣誉和宠辱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猫头鹰捉到的死老鼠,不过是“人之道”当中短暂且自以为是的意义。

《道德经》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就是普通人,得到了害怕失去,所以又有了新的忧虑,失去了遗憾不已,忧虑不断。也即是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充满了忧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把人生的意义跟得失挂钩,好像人一旦失去了一些东西活着就毫无意义。

因此这也算是一个标准用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的道家学派的人,也即是能够宠辱不惊,便是一个道家人了。


有朋友像让我谈一下佛家,

佛家和道家都有宇宙视角,如果说二者的区别的话,那么在道家人看来,宇宙也许有一天会毁灭,但宇宙不会完全归于虚无,总会留下些什么东西继续影响更加宏大和久远的东西。一切都相似,但一切都不同。

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循环往复。世间从来就没有新东西,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只要看得更多,更广,就发现,一切都不过是重复,所以,在重复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早就进行了千次,万次。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因为无法开慧眼,看不到自己已经徒劳地做了无数次一模一样的事情。

因为对宇宙的理解不一样,所以

佛家求静,道家求动,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轮回,道家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佛家是以静求静,而道家是以动求静。“道”字本身就是走之旁,跟“逍遥”一样,都是不断运动的。所以道家希望个体能够跟外部同步运作,当身心都与外部同步,看起来就像是静止一样,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道家所说的“逍遥”。佛家则否认了外部运动变化的意义,认为寂灭是永恒的,所以让自己脱离外部的运动和干扰就能够达到“永恒”。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上,道家的人认为,死就死了,我的生命必定有意义,哪怕我又丑,又挫,又失败,身患残疾,我的生命也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或缺地特殊意义。这个意义一代人未必知道,但它肯定存在,在某个时刻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为“道”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一个对“道”毫无意义的事务。所谓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需刻意去做,心无所待,潇洒随性即可。

而佛家则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业力。业力消掉了,就不会再有生命。活着就要消掉业力,然后防止产生新的业力,如此就能够涅槃,到达永恒的寂灭。

user avatar

躲,有多远躲多远,然后,嚷嚷,没问题了,没问题了,你看没问题了。

这不是事儿,儒家就这点好,勇于任事。

user avatar

鄙人认为,道家学说是中国古语言版的量子力学。

所以说你承认量子力学,你就得承认道家学说。

尤其是古典的道家开宗学说。

其实就算引入后来仙家神怪,也无非是一个中间态。→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高明”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贯穿于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展开:一、 独特的宇宙观与本体论:“道”的玄妙与万物一体 “道”的不可言说性与普遍性: 道家最核心的哲学概念就是“道”。《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道出了无数高铁乘客的“心病”!每次在车厢里,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还没到站呢,就磨磨蹭蹭地开始收拾行李,眼神时不时地瞟向车门,甚至有人干脆站起身,倚在过道上,一副“战斗一触即发”的架势。有时候,这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下车预备役”,明明车厢里还坐得满满当当,距离最终目的地还有一段时间.............
  • 回答
    老房改造,这活儿可真让人头疼,尤其碰上这种主管道接口高出地面一截的事儿。这就像是给装修加了个“难”字。你说要挪洗菜盆,这涉及到排水,主管道位置又这么个尴尬法,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咱们就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到底怎么解。首先,得冷静分析问题核心。你提到的“主下水管道接口高于地面30公分”,这30公分是个.............
  • 回答
    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淡泊无为”四个字可以概括。虽然“淡泊无为”是道家重要的一个侧面,但它并非道家思想的全部,也并非其核心的全部。理解道家思想,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要理解道家思想,我们首先要回到“道”本身。“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和终极关怀。 “道”的含义: “道.............
  • 回答
    道家符箓,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艺术,常常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引人好奇。它的背后,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一套自洽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探究道家符箓的依据和玄机,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的思想脉络中去。符箓的“依凭”:天地万物的“代码”简单来说,道家符箓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 回答
    道家说的“道”,这玩意儿,你说它是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但细琢磨起来,它又无处不在,贯穿了整个天地万物。跟咱们平常理解的“道理”、“道路”可不一样,那都是狭隘的说法。要我说,这“道”啊,就像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万物的源头,生生不息的动力。它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又时时刻刻都能感受.............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脑袋疼,我懂你,就跟站在十字路口,两边都是红灯,硬着头皮往前冲,不是撞墙就是陷下去。你这情况,跟你女朋友结婚,房子这事儿,说起来是大事,父母和女朋友都有道理,夹在你中间,真是左右为难。咱先不说谁对谁错,先说说这背后的逻辑,为啥会有这矛盾。先说说你父母这边的道理:你父母肯定也是过来人.............
  • 回答
    道光皇帝,这位清朝的“节俭”皇帝,在很多人脑海里留下了“抠门”的深刻印象。他身上到底有多“抠”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生活上的“精打细算”:从穿戴到吃喝首先,咱们从他个人的吃穿用度来看。道光皇帝可以说是到了“刻薄”的地步。 穿戴上:一件龙袍穿十年,补丁摞补丁 最广为流传的例子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假设我们有一个数,咱们就叫它“老朋友”吧。咱们对这个“老朋友”做一些操作。第一个操作是,把它拆开,变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第二个操作是,把这个新的乘积数,再进行一次同样的拆解,拆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咱们就这么重复下去,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别急,咱.............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普通三本院校考研,这条路有多难?我跟你好好唠唠,让你心里有个谱,别到时候稀里糊涂地踩坑里。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普通三本院校”这个标签,在考研这条赛道上,确实是个不太友好的开局。 这不是歧视,是残酷的现实。你想啊,大多数考研的目标院校,尤其是名校,它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候,本身就有.............
  • 回答
    “洗隋炀帝”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官方的定论或历史记载。它更像是一种民间舆论、后世评价体系下的一个比喻性说法,或者说是对隋炀帝历史形象的一种修正和解读尝试。要理解“洗”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首先要明白隋炀帝在传统史学和大众认知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怎样的形象:传统史学与大众认知中的“昏君”形.............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微博上盛传的《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集,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很多讨论和猜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原著情节的一些解读和推测。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下原著中的相关细节,以及支持和反对这一说法的理由。一、 关于“真假美猴王”情节的背景回顾在《西游记》第九.............
  • 回答
    “道”这个字,说起来简单,拆开来就是个“首”(头)和“止”(脚)的组合,形象地说,就是从头到脚,一个完整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行走的轨迹。 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那可就玄乎了,因为它涵盖的东西太多,太广,又太深奥了,像是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抓不住摸不着。你可以理解为,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 比如,太.............
  • 回答
    道家三尸神之说,是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观念。简而言之,三尸神是寄居在人体内的三种神祇,它们会不断地干扰人的修行,并趁着庚申日(一种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天向天曹(天庭的官府)汇报人的罪过。修道之人之所以要阻止三尸神上天汇报,其根源在于这会阻碍他们得道飞升,甚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 回答
    .......
  • 回答
    在竞技游戏的语境里,「炸鱼」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粗暴的意味。它指的,是在你本应是“公平”较量的游戏里,出现了一个实力远超乎常人,甚至像是碾压一般存在的玩家。这种现象,究竟是游戏本身的“弱肉强食”,还是掺杂了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弱肉强食”这头。游戏这玩意儿,.............
  • 回答
    这种将自身道德凌驾于他人之上,并以此为名义进行攻击和伤害的行为,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其心理根源、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历。一、心理根源:道德优越感的驱动最核心的心理机制在于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以源于多种途径: 绝对化的道德认知.............
  • 回答
    老兄,我懂你。尤其当你一头扎进《老子》里,那股“无为而无不为”、“宠辱若惊”、“贵以贱为本”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心头那团火苗熄灭,觉得什么争啊抢啊的,都挺没意思的。 一下子,往日那些让你咬牙奋斗的目标,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一份淡淡的、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平静。但话说回来,这平静是不是有点儿.............
  • 回答
    天津大桥道雪糕核酸阳性事件:严峻考验下的食品安全保障近期,天津发生了一起令人警惕的事件:在对一批大桥道雪糕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其中3份样本的核酸呈阳性。这一消息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担忧,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如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