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津 3 份大桥道雪糕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目前情况如何?疫情期间食品安全到底该如何保证?

回答
天津大桥道雪糕核酸阳性事件:严峻考验下的食品安全保障

近期,天津发生了一起令人警惕的事件:在对一批大桥道雪糕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其中3份样本的核酸呈阳性。这一消息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担忧,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如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事件回溯与当前情况

据报道,天津疾控部门在对一批进口冷冻食品进行常规核酸筛查时,在大桥道一款雪糕的内包装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目前,相关部门已迅速采取行动:

溯源与追查: 涉事批次的雪糕已被全部封存,相关生产、储存、销售环节的从业人员也正在接受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风险评估与管控: 卫生健康部门已对可能与涉事产品有过接触的人员和环境进行了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检测和消毒措施。
信息公开与消费者提示: 相关部门也及时向社会公布了信息,并提醒消费者注意个人防护,如购买到疑似产品,应立即停止食用并报告。

虽然目前已对相关产品进行了管控,并对可能受影响的人群进行了筛查,但此事件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可能性虽然较低,但并非为零,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风险。

疫情期间食品安全的挑战与保障之道

疫情期间,食品安全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和加强相关的防控体系。要确保疫情期间的食品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

一、 加强源头管控,筑牢第一道防线:

进口冷链食品的严格监管: 这是此次事件的重点。
“物”的管控: 建立从口岸到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闭环管理。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三证一码”(境外官方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以及溯源码)查验制度,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人”的管控: 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一线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落实工作期间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培训。
“场”的管控: 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储存、加工场所进行常态化消毒和通风,确保环境卫生。
国内生产企业的责任落实: 督促国内食品生产企业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高风险食品,应增加抽检频次。

二、 严把流通关口,织密风险筛查网:

市场监管部门的常态化抽检: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市场的日常巡查和抽检力度,特别是对生鲜产品、冷冻食品、散装食品等重点品类。
线上平台的责任约束: 电商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和商品质量管理,对高风险商品进行重点监控。
销售者的主体责任: 零售商、餐饮单位等应确保采购渠道的合法合规,对食品的保质期、储存条件等进行严格管理,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食品追溯工作。

三、 提升消费者意识,赋能公众参与:

科学的科普宣传: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关于新冠病毒通过食品传播的科学认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同时,也要强调个人在食用食品过程中的卫生习惯。
便捷的举报渠道: 畅通消费者举报和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透明的信息公开: 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包括抽检结果、风险提示等,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四、 科技赋能,提升溯源与追溯能力:

建立健全食品追溯体系: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覆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追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定位和追溯。
引入智能化检测手段: 探索和应用更高效、精准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预警能力。

反思与前行

天津大桥道雪糕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这不仅是对监管部门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所有食品从业者的一次警示。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被动检测,更需要构建一个主动预防、系统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只有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压实各方责任,提升技术能力,并充分发挥消费者在监督中的作用,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疫情环境下,为人民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这场战“疫”,不仅是病毒的较量,也是对我们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月16日更新:

原料乳清粉从乌克兰进口,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余样本都是阴性。看来基本确定是乳清粉的问题了。

乳清粉主要成分是乳糖和乳清蛋白,添加到雪糕里面一方面提升风味口感,一方面增加雪糕中油脂的乳化稳定性,使雪糕质地更加顺滑。此外乳清粉比奶粉便宜,又含有大量蛋白质,可以代替一部分奶粉降低成本。

在雪糕生产中,乳清粉肯定是属于需要过巴氏杀菌的原料。这也证明了,巴氏杀菌工序至少不能完全消灭病毒的核酸。经过了巴氏杀菌,核酸可能还是能检测出来。

但「能检测出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病毒存在。

那病毒是怎么跑到乳清粉里面去的呢?乳清粉是乳清经过喷雾干燥获得的,喷雾干燥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喷雾干燥之前还要先蒸发浓缩和杀菌。我觉得这个过程病毒很难保留。但是干燥之后的装袋过程有可能是有人工参与的,这可能是新冠病毒能够混进去的原因。

下一步是不是应该看看还有谁家也用了相同来源的乳清粉?(不知道是不是个别批次的问题)


原答案:

我来从食品加工的角度稍微捋一下,雪糕样本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1. 生产雪糕的原料中会不会有新冠病毒?

有可能。特别是目前国外疫情严重,如果某个原料来源于进口,里面确实可能会混入病毒。

而且现在是冬天,我看了下,天津市很大一部分时间气温都低于冰点。常温运输的货品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类似「冷链运输」的效果,使病毒获得活性加成。

制作雪糕的大部分原料都是要经过杀菌以后才会冻结成固体的,比如牛乳,糖,油脂,乳化剂等等。这些原料中即使含有病毒,在杀菌这一步也很可能会被杀死。通常雪糕生产线会用高温短时巴氏杀菌设备,杀菌温度在 80 摄氏度左右,持续 25 秒。(也有的工厂会用超过 100 摄氏度的温度去杀菌)

我觉得高温短时应该足够杀灭一些新冠病毒,但不排除会有漏网之鱼的存在。

但是,有些原料会不经杀菌,直接添加到雪糕中,比如香料,香精,一些热敏感的色素,以及一些对热敏感的其他原料等。

通过检测工厂的各种原料,可以明确是否这是污染的源头。我觉得这些「不经杀菌直接添加」的原料应该是重点检查的对象。

2. 生产过程中会不会混入病毒?

目前天津暂时没有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以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考虑到极其微小的可能,万一有工人本身被感染,也可能导致病毒进入成品中。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雪糕生产线能做到从原料到成品不需要人工操作,但即使是这样,有时成品检测的时候也避免不了人的接触。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雪糕工厂需要人工来操作的机会可能更多一点,如果工人本身被感染,没有做好防护,可能就会将病毒带入成品中。

因为雪糕成型过程是暴露在工厂的空气中的。如果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在成型的过程中带入成品中。

通过检测员工是否感染,以及工厂内部各个区域的情况,就可以明确是否这是污染的源头。

3. 储运、销售中会不会混入病毒?

如果在储运、销售中混入病毒,那么病毒只会存在在雪糕的外包装上。目前新闻没有详细提到到底是哪里检测到了病毒,如果不是外包装,就可以排除掉这种可能。

4. 扦子中会不会有病毒?

刚才 @赵世奇 跟我讨论了一下,说有可能病毒是通过雪糕的扦子进入的。

仔细一想,确实有这种可能。

虽然扦子插进雪糕前也要杀菌,但不同雪糕厂杀菌工序不一样,有的可能无法完全杀灭新冠病毒。

扦子一般都是国产的,但如果正好来自现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比如说黑龙江),正好有病毒感染者在从事扦子的生产工作,这种可能性存在,但需要很多个「正好」。

这也很好辨别:目前大部分病毒感染者都有非常明确的流调信息,看看有没有在这种工厂干活的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奇怪,北方冬天雪糕的销量为什么这么大?出售2747箱,每箱5盒。但不知道每盒几支。现在煤炭价格暴涨,要维持集中供暖都比较拮据。他们的雪糕到底是卖给谁的?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一发布,我们天津人就都和炸了锅一样。

我妈第一反应,完了今年咱家过年的面点,十五的汤圆儿哪买去啊。

我想念大桥道的汤圆QAQ

大桥道是天津非常老的牌子了,这回查出来的雪糕是我从小就在吃的,高三最辛苦的时候,做题做到两眼昏花,这时候我总会喊着闺蜜,一起去食堂旁边的小卖部一人买根雪人儿吃,没想到我就这么在新闻上看见了我最爱吃的雪人儿。

(强烈给大家安利大桥道的各种好吃的,希望大桥道可以挺过这一波,等到疫情过去,欢迎大家来尝尝我们天津人离不开的大桥道)

(此处补充:还有天宝楼,小宝栗子小李栗子,老城里钙奶汤圆,其实桂顺斋也可以但是我个人不太吃的惯)

而且前段时间吃过大桥道的同志们不用害怕(没错,也是说给我自己,我前些天在知乎直播,为了气某几个天天吐槽我的好基友,又碰巧他们都在长江流域,我真是一天播一次吃雪糕,吃的就是大桥道的)

在天津,涉及冷链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查核酸,一般是三天,有的地方是七天,而这次有问题的也是某些批次。

所以说只要不是近两周买的也不用恐慌。近两周买到的一定要记得查批号然后上报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批货品生产原料包括新西兰奶粉、乌克兰乳清粉等进口食品;涉事企业直接接触货品工作人员分别按规定于1月7日、10日进行了定期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目前,批号20210105的巧克力口味雪糕,生产1588箱(每箱6盒),库存304.8箱;批号20210106的草莓口味雪糕,生产1627箱(每箱6盒),库存697箱;批号20210107的香芋口味雪糕,生产1621箱(每箱6盒),库存1250.8箱。

真不愧是我爱了二十年的大桥道,说是进口奶源,还真是进口奶源!

我一直觉得就这么便宜的雪人儿怎么可能是新西兰进口奶源,忽悠谁呢,结果还真是进口奶源,不然也就没这事儿了。

现在作为一个普通天津人,就希望赶紧找回所有销售出去的雪糕,千万不要再出什么状况。

以及大桥道加油,毕竟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以如此形势下,估计今年过年的冷冻食品大约都不会再生产了。而对于大桥道来说,每年过年的冷冻面点汤圆绝对是一年中最大的收入,就这么说,我家亲戚除了我奶奶坚持自己做面点以外,大家都是吃大桥道的。我妈单位工会以前年年发大桥道的面点,后来有一年没发,大家还都挺不高兴的。

希望大桥道能顺利挺过这一波。

也希望早日能再吃到雪人儿,三色杯,香芋葡萄,大芒果等等…

过两天就该年货节了,不知道某宝还能不能找着钙奶汤圆的代购。也不知道还该不该买冰棍儿吃

user avatar

题目没有说明是外包装的问题还是内容物的问题,如果是外包装则需要考虑交叉污染问题:

1.根据《湖北省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1]要求:

可见检测方法为抽检,抽检有一定假阴性率。


2.装运较高风险的进口冷链食品和高风险地区生产食品的冷藏车、容器可能被病毒沾染,必须经过彻底消毒才可以运载境内生产的风险较低的冷链物资。

如果混装、混运则有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3.由于很多经销企业和搬运工、冷藏车是临时雇佣关系,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所以要加强监管。

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秋冬季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接触进口冷冻食品的司机、装卸工等企业工作人员需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核酸检测,检测费用由财政统一列支。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的冷链从业人员核酸检测记录查询不到,还存在“员工未消杀进入清洁区”“工作服与普通衣物混置”“出库车辆未进行消毒作业”等问题。[2]


参考

  1. ^ https://media.hubei.gov.cn/zyxmt/index_list/index_weixin/202011/t20201130_3061108.html
  2. ^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20/12/17/021074706.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