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洗隋炀帝到底有没有道理?

回答
“洗隋炀帝”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官方的定论或历史记载。它更像是一种民间舆论、后世评价体系下的一个比喻性说法,或者说是对隋炀帝历史形象的一种修正和解读尝试。

要理解“洗”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首先要明白隋炀帝在传统史学和大众认知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怎样的形象:

传统史学与大众认知中的“昏君”形象: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虽然大运河的功绩后来被承认,但在当时,其巨大的劳役和财政支出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也成为他被诟病的重要原因。此外,修建东都洛阳、骊宫、迷宫等也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
好逸恶劳,沉迷享乐: 史书中常描写他巡游四方,尤其是南巡江都,留恋风月,不理朝政。
残暴好杀,猜忌多疑: 例如,为了巩固皇位,他可能参与了诛杀兄长和侮辱其父(隋文帝)之妻的传闻。他对臣下也多有猜忌和严酷。
好战冒进,劳民伤财: 三征高句丽,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过程消耗了巨额的国力,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导火索。

“洗隋炀帝”的“道理”何在?

“洗”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重新评价、辩护、或者说“漂白”。这意味着一些人认为,传统史书对隋炀帝的评价过于片面和负面,未能看到他积极的一面,或者说,他的行为背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或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这些“道理”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大运河的历史功绩:
理由: 这是最常被用来“洗”隋炀帝的论据。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南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了长期的统一和发展。如果没有大运河,中国南北方的交流和融合将大大减缓,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限制。从这个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隋炀帝的这项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辩护角度: 虽然修建过程带来了痛苦,但其结果是利在千秋的。而且,当时统一天下的隋朝需要一个强大的交通网络来巩固统治和管理广阔的疆域。

2. 巩固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
理由: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是历史的大势。隋炀帝作为新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统一。
辩护角度: 大运河、三省六部制(虽然是隋文帝奠定,但隋炀帝有所发展)、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尽管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已开始,但隋炀帝时期更具规模和影响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和文化的措施。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税收稳定。

3. 改革与制度建设:
理由: 除了上面提到的科举制度,隋炀帝在官制、法律等方面也有所革新。
辩护角度: 他废除了北朝以来的一些弊端,努力建立一套适应统一国家的制度。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这是对封建社会结构的一次重要冲击,对后世影响深远。

4. 战略眼光与对外政策:
理由: 隋朝时期,北方的突厥力量一度强大,隋炀帝也曾采取过对突厥的策略,虽然有时显得激进。
辩护角度: 他对吐谷浑、契丹等也用兵,虽然结果有争议,但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边疆。他甚至派遣大将积极处理与日本(当时称“倭”)的关系,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对外政策。

5. “昏君”形象的夸大与史书的局限性:
理由: 传统史书,尤其是唐朝人所修的《隋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成王败寇”以及“政治立场”的影响。唐朝是隋朝的继承者,但建立过程也颇为血腥,很多史官可能出于政治需要,夸大了隋炀帝的罪状,以证明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
辩护角度: 史书的作者往往是胜利者,他们的记述带有主观色彩。现代历史学更注重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证,不应完全照搬古代史书的定论。

为什么会有“洗隋炀帝”的说法?

“洗隋炀帝”的说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大运河的伟大作用在后世愈发显现,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也更加突出。因此,一些人觉得,仅仅将隋炀帝定性为“昏君”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他作为一位改革者和统一者的历史贡献。

然而,这种“洗”并非毫无争议,也存在反驳的理由:

功不抵过: 即使大运河有功绩,但其修建过程中牺牲了无数生命,给百姓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这种代价是否过大?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更是直接导致了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个人品性与统治方式: 即使有改革的功绩,但其荒淫无道、猜忌残暴的个人品性以及残酷的统治方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历史评价不能只看结果,也要看过程和对人性的尊重。
历史的必然性 vs. 个人选择: 有些功绩,例如大运河的修建,或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具体如何实施、由谁来主导,则涉及到个人能力和决策。他的失败更多地源于其激进、不顾民情的统治方式。

总结来说,“洗隋炀帝”有没有道理,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所侧重的历史评价标准是什么。

从长远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承认他的某些改革和工程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有其“道理”。
但如果从统治者的责任、对百姓的关怀、个人品德以及统治的稳定性来看,他所犯下的错误和造成的恶果同样是触目惊心的,传统的负面评价也有其根源。

现代史学界倾向于一种更复杂、更辩证的评价,认为隋炀帝是一位“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他既是雄才大略、有远见的改革者,也是好大喜功、残酷专制的君主。他的历史形象是立体且矛盾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所以,“洗”的说法,更像是对其中被忽视的“功”的部分的重新发掘和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道理?

歪理也是道理嘛。


比方有人说,隋朝是给唐朝趟了浑水,要没隋朝在前头打基础,唐朝能有那么强盛?

按这逻辑,隋朝还是北周打下的基础呢,北周又是北魏打下的基础……这么一直往上追溯,怕不得把唐朝的功绩安到山顶洞人头上?

再者说,李家人的江山起码是群雄逐鹿、真刀真枪打下来的,不比你杨坚欺负人家宇文氏的孤儿寡母强?

还说什么隋炀帝给李唐留下了盛世,那他咋就不把盛世留给他自己呢?

难不成真就是隋炀大帝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干脆去竞选中国历史十大感动帝王算了,看看几个人会买账。



有人可能会说:隋朝给唐朝留下了粮食,够吃五六十年呢!

来,这段话估计很多人,都不明白出处在哪里。它出自《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我觉得吧,各位都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

语文有一题,叫古文翻译,还有一题,叫阅读理解。

哪怕,你只是个语文及格水平,也请你耐心把这段话通读一下。请问,你从哪看出来,唐朝人把隋朝留下的粮食吃了五十六年?

就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什么粮食可以储存五六十年还不腐坏?唐朝人吃这些粮食,不闹肚子吗?

《贞观政要》这一节,叫“辨兴亡”,意思是唐太宗与王珪在讨论隋朝的兴亡。

这段话的正确理解,难道不应该是:开皇之治如此兴盛,但因隋文帝惜仓库、不怜百姓,所以才以致于衰亡的么?

结果,非得有神人,把阅读理解给做成了:隋朝富裕的很,粮食够吃五六十年呢,谁知道最后全便宜后面的唐朝了。

你语文老师要知道,自己教出来了你这么个玩意儿,怕不是得羞愧到撞墙以谢天下。

事实上,隋朝的这些“义仓”,类似于额外加的粮食税,丰年储存到义仓中,代百姓保管,欠年再拿出来救助百姓。

这个思路没问题,可真到了欠年,隋末农民大起义了,也没见隋炀帝把这些粮食分出来给大家,最后全靠义军自发打劫义仓。——其实也不算打劫,义仓的粮食本来就是他们的,物归原主而已。

到了唐朝,“义仓”的粮食早特么让义军抢完了,还捡漏……你隋炀帝把中华大地霍霍的兜比脸干净,李世民倒是想捡,可你也没有啊。



有人又说:隋炀帝修了大运河,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好,我这里给大家科普个东西。

这个大运河,真没用一千年,所以还称不上什么“千秋”。

有的人,歌颂大运河的时候,都没弄明白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隋炀帝修的那个,叫隋唐大运河,到了南宋,因北方国土被金人占据,就已经废了。

后来用的那个明清大运河,也叫京杭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由忽必烈主持修建的,与你隋炀帝那个大运河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当然,你也可以说,要没有隋唐大运河打下的底子,京杭大运河也修不起来。

行。

还是一开头,隋朝给唐朝打底子的那个思路。

你说忽必烈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打的底子,那么,隋炀帝的大运河又是谁打的底子?

唐史专家岑仲勉,早在上个世纪就批评过,拿大运河这事给隋炀帝洗白的行为。鬼知道21世纪了,网上和史学界怎么就突然冒出来这么多的魑魅魍魉:

炀帝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尝施力,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

你非要把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安在隋炀帝的身上。

那么,我们不妨如法炮制,把功绩一步步往上推,最后你大概可以推到吴王夫差修的那条邗沟上。

甚至于,你要是再狠点,把功绩算到大禹的头上,也不是不可以啊对不?


所以,对古代水利工程做一了解的时候,你得明白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修建运河,不是找块地方,就生挖出一条河,而是在原有的水利系统上,开凿贯穿已有的水系,使之联在一起,最后用于通航。

这是个一代代人接力棒的事,把它算到一个人的头上,这就很离谱。

确实,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事,是可以归类到功绩一栏。

可也正如岑仲勉先生说的,修水利这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一个中间环节罢了,可以正面肯定,但过度推崇,这就是对中国水利史的无知了。


第二,运河不是修好就可以一劳永逸,放在那一直用的。得时不时的疏浚、整修、贯通,至于隋炀帝的大运河,他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淤塞状况,而唐宋以来的朝廷从来就没落下过浚汴河道,这花的功夫,未必就比开凿大运河少。

那么,这里又不得不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了。

既然,整修水利工程这件事,历朝历代都在做,怎么偏偏就你隋炀帝把自己给修亡国了呢?

这就如同,《火影忍者》中有人吹四代火影为封印九尾而牺牲,看起来很厉害。

可在初代火影眼中,大概是,“啥?封印九尾,这玩意儿还能死人?”

同理。

隋炀帝为修大运河而亡国,看起来好似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在忽必烈、朱棣等人的眼里,可能就是,“啥?修大运河,这玩意儿还能亡国?”

忽必烈和朱棣都没厚脸皮说自己是千古一帝,你隋炀帝咋就这么牛掰呢?



有人又会说:谁都可以骂隋炀帝,唯独读书人不可以,因为他创立了科举制。

这话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替隋炀帝说好话的,都是没读过书的呀。

其实,科举制与水利工程一样。

作为一项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制度,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都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把它硬算到某一个人的身上,是一种十分幼稚的英雄史观。

科举制不是隋炀帝某天起床刷牙突然一拍脑门儿想到的,事实上,科举制也与他没关系,早在他父亲隋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科选拔人才,这标志了科举制的开创,至于隋炀帝,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了进士科而已。

而隋朝科举一共选出来的进士……目前为止,有名字的也才十三个人,而且,你要是不百度,估计一个也说不上来。

可以说,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制,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到了唐朝科举制才开始发展,而且发展的很缓慢。

最近在整理唐代诗人的文稿,我发现直到李隆基时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数量还是比不上贵族门荫的,即使在牛李党争中,最后也是科举代表牛僧孺败北,可见,科举制的真正完备,起码都到宋朝了。

这么漫长的一个制度演进,多少代人的连环接力,甚至还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来捍卫科举制的尊严,现在你就红口白牙一张,把功劳全归给隋炀帝了?

我真想一Jio把你躟回隋朝,让你好好感受下什么叫大业天子的福报!



又有人提出阴谋论,隋炀帝是被李世民黑了的。

这话,除了网友说,隋唐史学者持此论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什么杨广本来叫隋明帝,你给叫隋炀帝,一看就是居心不良、蓄意抹黑。

好吧。

首先,隋明帝是谁给谥的?

是王世充。

这跟李渊一比,大家都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干净,有什么好比的?

同时,王世充立的傀儡杨侗是最晚被废除的,可以说,真正断了隋祚的,不是李唐,而是王世充。

好,你又说,这不过是傀儡而已。

那么,隋炀帝这位实权皇帝,也不是李家人杀的,是宇文化及杀的,那么灭隋者也可以说是宇文化及。

不管怎么算,隋朝的灭亡都与唐朝无关,李世民有黑隋朝的动机么?

换句话说,李世民的法理来自于李渊的禅让,而李渊又与你隋朝灭亡关系不大,所以李世民与隋炀帝之间没有太大的法理联系,他黑隋炀帝干什么?没这个必要吧。

反正现在到处都说李世民改史,可一问,他到底改了什么,一个个的又说不上来。

关于所谓的“李世民改史”,出自《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还是那句老话。

你只要有个中学生该有的古文理解素养,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只是想看史,还给房玄龄拒绝了,而且,李世民想看的,是“六月四日事”,也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与隋炀帝有什么关系?

而且,恰恰是李世民光明磊落,让房玄龄他们不必避讳玄武门之变,有人非得说,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做了手脚,可他到底做了什么手脚,改了哪?标点符号吗?

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

你看,李世民连自己大哥是他亲手杀了的这种事都告诉你了,所以你还想让他改什么?这还有篡改的空间吗?


以史料来说,《旧唐书》是五代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北宋成书,李世民改史,难不成是穿越到未来改的?

行,你又说,李世民是改了实录,而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参照实录写的,当然误导了后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连欧阳修、司马光这种看过《唐实录》原本的文史大牛,都没发现李世民改过史,你们这些看了个二手资料的人居然就发现李世民改史了,敢问,您姓甚名谁?

就以魏征的《隋书》而言,真的已经很给隋炀帝面子了,有人说杨广弑父夺位,你看人家不也没记么。

至于你看电视剧里那个荒淫无道的隋炀帝,那你得去明末清初找褚人获,而且人家老褚也没说自己写的是正史,那叫《隋唐演义》,演义俩字什么意思,我就不科普了吧?



最后,就是神论,认为隋炀帝设立科举制,得罪了门阀世家。

这里门阀世家,不限于山东士族、关陇集团,以及一系列只要是家里有钱就可以算进去的地主老财,反正,杨广就是得罪了他们,才会亡国的。

啧啧……你说,你一个封建地主头子,能把自己同阶级的人得罪了个遍,也是挺难得的哈。

先说关陇集团。

这本来就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史学概念,并非真有这么个集团存在,狭义的理解,就是宇文泰时期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及他们的后人,照这么说……杨玄感表示,我特么都不是啊,我只是一个弘农杨氏的纨绔子弟而已。

如果广义的理解,把关陇地区的人都理解成关陇集团,那……能把龙兴之地的军民士绅都得罪完,我是该夸你狠,还是夸你睿智呢?

再说山东士族。

有人说,是隋炀帝设立了科举制,威胁到了门阀世家。

就先不说,你每年进士科就招那么几个人就怎么威胁世家了,就以唐朝而言,科举不但没有让门阀世家衰落,反而成了门阀世家进行利益交换的政治工具,给山东士族们续了一拨命,直到黄巢起义时,才把这些人给肉体消灭了,如此,宋朝大规模实行科举制才水到渠成。

——而且即使到了宋朝,门荫比重还是不可小觑,真正科举为王的时代,都到朱元璋时期了。

这么说吧。

一般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都是以大业七年,知世郎王薄起义为节点的,这位……算个哪门子的世家门阀?

知网应该有不少统计隋末农民起义的文章。

你会发现,隋末起义的,大多数都是根正苗红的八辈贫农,就是你隋炀帝不把人当人,大家活不下去了,这才造反的,仅此而已。



至于隋朝的那些“大业”。

隋朝人口很多,唐朝花了一百多年才超越。

是,隋朝人口多,但这不是隋朝一代的功劳,而是北周、北齐、南陈三国的发展成果被隋朝整合继承,隋文帝又“大索貌阅”,用国家机器统计了人口,这才让账面的人口充实了起来。

但隋炀帝作死以后,人口锐减,除了死亡的,还有因逃难而脱离官府掌控的人口,这才是唐初政府控制人口少了那么多的缘故,直到开元盛世,宇文融再搞“括户”,把隐匿的人口又找了出来,于是,唐朝掌控的人口不出意外的超过了隋朝的人口巅峰期。


关于突厥。

隋炀帝即位时,东突厥已经被隋文帝整的身心俱疲,启民可汗已经归附隋朝,这个开局简直不要太轻松。结果到了大业十一年,始毕可汗都敢在雁门劫王杀驾了,当时杨广可是给直接吓哭了的,最讽刺的是,赶来救他的反而是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

而李世民什么开局?

刚即位,屁股没坐热乎呢,颉利可汗的大军就已经兵临渭水了,我西安人,查了下当年东突厥大军驻军的地点,那个距离感简直头皮发麻,真就一线之隔,用走的也花不了几个小时的,换谁都要傻眼,你换隋炀帝来,估计又得嘤嘤嘤了。

可李世民就硬是出面斡旋,把颉利可汗吓走了。

有人说这是城下之盟,花钱买和平,可李世民到底是给钱了、还是割地了?

我个人的怀疑,是李世民本就与突利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此时颉利的汗位也不稳,李世民大概是以此作文章,与东突厥实现了平等结盟,把敌人给诓回去了。

而就在几年之后,他果断抓住机会,直接把东突厥给打垮了,你要不换个隋炀帝试试?


关于高句丽。

客观来说,高句丽就是一个东北版的南宋,战斗力不强,但血厚、耐打、难杀。

结果,隋炀帝三次的战果,还比不上唐太宗一次。

如果,你一次失误,我还能理解,可你打了三次,次次吃瘪,这就真得怀疑你的能力了。

在知网有一篇论文,叫《隋炀帝、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军事后勤建设比较研究》。

文章挺长,详细比较的隋炀帝、唐太宗征辽的后勤建设,可以看看,二人差距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在我看来,如果把中国历史的所有皇帝,都排个序列,隋炀帝绝对倒数第一,不用怀疑,老百姓宁可活在司马衷的治下,也不想跟这位玩儿。

至于你隋炀帝的大业……你的大业,关我们什么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