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为隋炀帝这一类人洗白?

回答
关于隋炀帝的争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绕不开的复杂话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洗白”这位皇帝,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被误解的改革者、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时代情绪的多元交织。

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隋炀帝“洗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非黑即白”的史观的局限性与反思

传统上,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倾向于“黑白分明”,尤其是在正史的叙事中,胜利者往往被塑造成光辉形象,而失败者则容易被标签化、妖魔化。隋炀帝作为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他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亡国之君的标签深入人心,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死后的评价。

然而,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难以涵盖复杂的人性与历史。为隋炀帝“洗白”的声音,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传统“非黑即白”史观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他们试图挖掘被遮蔽的另一面,去探究这位皇帝身上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的闪光点,或者说,他的一些政策是否具有前瞻性,只是因为时机或执行不当而导致了失败。

二、 挖掘历史细节,重构“被压抑的叙事”

“洗白”并非凭空捏造,而往往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新的解读和发掘。支持者们会抓住一些史书中零散的记载,或者从出土文物、地方志中寻找证据,来构建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形象。

大运河的功绩: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洗白”点。很多人会强调,虽然修建大运河耗费巨大,民怨沸腾,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后世中国交通格局的基础。他们会说,如果没有大运河,唐朝的繁荣恐怕也难以实现。这种观点将焦点从“如何修”转移到“修了有什么用”,并将其功劳归于隋炀帝。
制度的革新: 隋朝在制度上有很多创举,比如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等,这些制度后来被唐朝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支持者会认为,这些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隋炀帝的远见卓识,是他为后世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对外政策与文化交流: 隋炀帝时期,对外政策相对积极,与周边国家保持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比如,他多次派遣使者出使江南,并开创了巡幸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各地的了解和融合。

三、 对“改革者”形象的偏爱和代入

在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对改革抱有积极的态度,崇尚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导者。隋炀帝的一些政策,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以及对地方割据的强力压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改革的色彩。

为隋炀帝“洗白”的人,有时会将他想象成一个被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阻碍的改革者。他们认为,隋炀帝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统一和强盛国家,但他的手段过于激进,或者周围的反对声音太强烈,最终导致了失败。这种视角,带有强烈的“英雄史观”和对“改革者”的偏爱,试图在他身上找到一种与现代人共鸣的特质。

四、 批判“封建专制”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暗流

有一种为隋炀帝“洗白”的论调,其实是对传统“皇帝就是压迫者”的简单化认知的一种反拨。他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隋炀帝的失败归结于其本性邪恶或暴虐,而是要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以及制度的局限性。

更极端的情况下,一些“洗白”论可能带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即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彻底否定。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于隋炀帝的负面评价,可能受到后世政治宣传、道德绑架的影响,需要彻底推翻,重新解读。

五、 传播渠道与舆论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一些观点,无论是否合理,只要能够引起关注,就可能被广泛传播。一些营销号、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可能故意制造争议性话题,为历史人物进行“翻案”。

同时,一些怀旧情绪、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反思,也可能转化为对过去某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比如,对大运河的实际作用的强调,可能源于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为隋炀帝“洗白”的观点,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质疑:

功过难以抹杀: 无论如何强调其“功绩”,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造成的民生凋敝,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性起义,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历史的“如果”: 将隋炀帝的政策视为对后世的“奠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马后炮”式的解读。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这些政策的代价是否可以接受,是否还有其他更优的方案,都是需要深入讨论的。
“洗白”与“理解”的界限: 有时,“洗白”和“理解”之间界限模糊。我们可以在理解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基础上,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时代背景,但过度地美化,掩盖其明显的过失,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而言之,为隋炀帝这一类人物“洗白”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复杂人物的评价也在逐渐多元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将历史简单化、浪漫化,甚至走向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应该遵循的是史料为本,理性分析,并审慎地权衡其功过是非,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观点或情绪,而模糊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隋炀帝独夫民贼,一切暴君都是人民的敌人,为了自己的功业让人民没有活路。给杨广翻案的这些傻逼坏逼,他们穿越到隋朝即使当了杨广的子女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坏怂大概有如下几种:一是脑子傻,小粉红,听到主子的业绩就激动忽略了自己可能是炮灰,总是为主子激动;二是故意制造争议话题,制造流量获取利益;三也许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我们绝大部分人做为被统治阶级,我们有幸福生存的权利,我们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历史导向。实际上只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幸福生活,衣食无忧,什么样的创造力焕发不出来,相信什么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鬼话。杨广既然牺牲了那么多人,他的功业解决了以后中国人的苦难吗,此后战乱、饥饿、灾荒、人相食与杨广之前比减少了吗

user avatar

完美中二病素材,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隋炀帝的争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绕不开的复杂话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洗白”这位皇帝,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被误解的改革者、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时代情绪的多元交织。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隋炀帝“洗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非.............
  • 回答
    “洗白隋炀帝”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罪无可恕”的底色。仿佛一旦有人试图为这位皇帝说点什么,就好像在为他的暴行开脱,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剥离掉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平静地审视一下,会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其实一直存在着两极化的争议,而“洗白”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历史叙述的重新解读,.............
  • 回答
    问“隋朝为啥有人粉”,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隋朝那真是个“短命王朝”,开创盛世,却也因暴政和穷兵黩武而迅速覆灭,留下的多是负面印象。但要说有人“粉”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留下了浓墨.............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总有人为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洗白”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认知、情感因素、民族情感、宣传策略,甚至现实的国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认知与解读的差异 史观的不同: 民族主义史观: 强调国家民族的屈辱与.............
  • 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喜欢为资本家辩护的人群构成非常多样,他们辩护的理由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人们的价值观、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针对“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回答“因为我们经历过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之所以可能会被禁言或受到限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分析:1. 语义上的模糊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这句话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的表述过于模糊,可以.............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
  • 回答
    共同富裕之所以经常被误解为平均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知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核心概念的混淆:共同富裕 vs. 平均主义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界定这两个概念: 共同富裕 (Common Prosperity): 这是一.............
  • 回答
    关于“川建国”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互联网文化现象,还挺能折射出大家对特朗普这个人的一些复杂情感的。简单来说,“川建国”这个绰号的诞生,并不是因为特朗普真的在哪个方面“建设了国家”,而是源于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联想。要理解这个称呼,咱们得回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个时期,以及.............
  • 回答
    “盗版读者会补票”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围绕版权、知识付费的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每次涉及到盗版问题,总有人会抛出这句话,仿佛找到了一个万能的挡箭牌,试图为盗版行为辩护,或者至少是一种“缓和”的说法。但仔细想来,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有多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来好好掰扯.............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以“种族歧视”的名义为黑人发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牵涉到历史、社会认知、国际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其说他们是“打着”这个名义,不如说他们是真诚地认为黑人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将这种不公归结为种族主义的体现。1. 对“种族歧视”的普遍认知与同情: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现实。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果你想吸引一位经济实力雄厚的男士并最终走到婚姻这一步,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首先,关于“为什么有钱男人多,却总被穷渣男骚扰”。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价值判断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 穷的、人品有问题的男性,他们往往是那种没有.............
  • 回答
    “满清”这个称呼,说实话,并不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官方或者严谨的称谓,但它在民间,尤其是在讨论清朝历史时,却非常流行,而且带有相当复杂的情感色彩。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这么叫,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认识到“满”和“清”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清” 顾名思义,就是清朝。这是这个朝代的国号,是.............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您提出的“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目前依靠核弹可以毁灭世界?”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存在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核武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历史事件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核武器的超凡破坏力: 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 核武器,无论.............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战英国海军很弱,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中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海军力量之一,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保卫大英帝国、阻止德国入侵以及支援盟军反攻等方面。然而,这种“弱”的说法之所以存在,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
  • 回答
    挑起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父权制与权力结构 历史上的性别不平等: 在绝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都受到父权制的深刻影响。这意味着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拥有主导地.............
  • 回答
    “日本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并非绝对准确,也容易引起误解。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对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的反思程度、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特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反思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产生“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