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提起隋炀帝就是大运河就是祸在当代利在千秋进而洗白杨广,而同样修京杭大运河的忽必烈却无人问津?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剧色彩浓厚,易于被“提炼”
“千古一帝”的标签与反差: 隋炀帝虽然因好大喜功、暴政等原因留下了负面形象,但同时他也确实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其中大运河最为突出。这种“功过相抵”甚至“功大于过”的叙事,在民间和一些历史学界一直存在。
大运河的“生命力”与“历史贡献”: 大运河的开凿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人们谈论大运河带来的长远利益时,自然会将焦点放在其开创者隋炀帝身上。这种“利在千秋”的论调,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其“祸在当代”的负面影响。
文学艺术的加工与传播: 隋炀帝的故事,尤其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些作品往往将他描绘成一个雄才大略但又命运多舛的帝王,甚至是个人悲剧的象征。这种艺术加工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后人的同情和解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他的负面评价。
“罪魁祸首”与“功臣”的双重身份: 历史总是复杂的。隋炀帝被认为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同时他也是大运河的奠基人。这种二元对立的形象,使得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解读和辩护,尤其是在强调大运河的功绩时,他的负面形象就容易被淡化。
反思的视角: 对隋炀帝的“洗白”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思。人们可能会认为,虽然他的手段残暴,但他的决策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英雄史观”的残留,也让一些人倾向于肯定他的历史功绩。

忽必烈:与大运河的关系相对间接,缺乏“原创性”
“续建”与“完善”而非“开创”: 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在隋朝就已奠定,忽必烈在元朝时期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和改建,特别是开凿了济宁至临清一段,使得南北漕运更加畅通。但是,他更多的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续建”和“完善”,而非“从无到有”的开创。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历史形象和功绩更多地集中在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推广民族政策、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相比于大运河的开凿,这些方面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大运河的“功能性”变化: 到了忽必烈时期,大运河的主要功能已经从最初的军事运输和南北交流,更多地转向了南北物资的漕运。虽然依然重要,但其象征意义和对中国统一进程的开创性意义不如隋朝时期那么突出。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不聚焦”: 忽必烈本身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他既有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也推行了影响深远的民族政策,但同时其统治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历史学家和公众在评价他时,往往会围绕着他的政治统治、军事成就、民族政策等核心议题展开,大运河虽然是他重要的建设成就之一,但并非他历史评价的唯一或最主要的焦点。
时代背景与传播方式: 隋朝时期,通过口耳相传、文学作品等方式,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被不断强化和传播。而忽必烈时期,虽然也有史书记录,但其历史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与隋朝有所不同,大运河的建设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具体的工程成就,而非与某一个皇帝形象绑定得如此紧密。

二、 历史人物的形象构建与认知偏差:

“标签化”的倾向: 人们在记忆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将其“标签化”。隋炀帝的标签之一就是“大运河的建造者”,而忽必烈则更多地与“元朝建立者”、“统一中国者”等联系在一起。
叙事的主体与客体: 大运河是一个“客体”,它带来的“利在千秋”是客观存在的。而隋炀帝是构建这个叙事的主体。当人们强调大运河的功绩时,自然需要一个与其绑定的历史人物,隋炀帝凭借其“开创者”的身份,成为了这个叙事的焦点。而忽必烈虽然也对大运河有贡献,但并非“唯一”或“最初”的推动者,因此不具备同等程度的“绑定”效应。
“负面英雄”的吸引力: 相较于“完美英雄”,往往具有复杂性、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和讨论。隋炀帝“好大喜功”的负面评价与他“功在千秋”的贡献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引人注目,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辩论和解读,进而产生“洗白”的效果。

三、 历史研究与公众认知的差异:

学术研究的深入性: 在学术研究层面,对于忽必烈对大运河的贡献是有清晰记载和论述的。历史学家会详细分析元朝时期大运河的疏浚和改建对漕运体系的影响。
公众认知的“简略化”: 然而,对于大众而言,历史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和简略化的。许多人对大运河的印象停留在“隋朝修建”这一基本认知上,而对于后期的修缮和发展,则可能知之甚少。
“文化记忆”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叙事会形成“文化记忆”,并在代际之间传承。关于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经过历代文学、戏剧和通俗历史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普遍认知。

总结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1. 隋炀帝是大运河的“开创者”,其故事性和悲剧色彩使其形象更具话题性,易于被文学艺术加工,从而产生“洗白”的叙事。
2. 忽必烈对大运河的贡献是“续建”和“完善”,其历史叙事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其他政治和军事成就上,大运河并非其最核心的标签。
3. 历史叙事的传播和公众认知的“标签化”倾向,使得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更加牢固和深入人心。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历史人物的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和传播方式等等。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往小了说,因为杨广能吹的业绩就那么丁点。上下五千年,兴修水利本就是农耕政权的常规工作,哪任皇帝拿它来吹了。忽必烈可没杨广那么乏善可陈。

往大了说,流量时代的洗脑包盛世。

怎样有流量?因为天天刷屏的基本都是碌碌无为的人,引起这些庸人的共鸣就能收割大批流量。所以历史虚无的画面来了:失败者也有伟大之处,成功者都是拾人牙慧。失败者是聪明绝顶的好人,成功者才是没有才华只懂玩阴谋的坏人。真相是这样的……

blablabla

哇~原来亡国之君这么冤啊,原来大运河都是杨广的高瞻远瞩啊!拯救了中国古代经济啊!李世民算什么东西,忽必烈算什么东西,秦皇汉武又是什么东西!

试问吹杨广大运河的有几个把两条运河分清楚了,有几个把朝代顺序理清楚了。都是五十年僵尸米养出来的loser在狂欢罢了。

而忽必烈,属于winer,但又不是top,吹他没流量可赚。

另外,聊杨广可以拉踩李世民这位千古顶流,稳吸一波血。吹忽必烈能搭上谁,马可波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关于汉服,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它是“商家骗钱的阴谋”,甚至有人将其与“团结”挂钩,认为这是一种利用民族情感的手段。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商家盈利与“阴谋论”的产生: 汉服市场的崛起与商业化运作: 汉服的复兴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民间爱好者推广过程。但随着受众的.............
  • 回答
    提起宝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蓝白相间的螺旋桨标志,以及它与飞行世界的深厚渊源。很多人知道,宝马的前身就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甚至很多宝马汽车的设计元素也能追溯到当年的飞行器。然而,说到奔驰,提起它,大家似乎更多地想到的是优雅的轿车、豪华的SUV,很少有人会将它和二战时期的飞机发动机联系起来。为什么.............
  • 回答
    关于“豫湘桂”与“关家垴”的说法,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文化或社会原因,以及为什么人们在提及它们时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区域认知、甚至是一些被忽视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对“豫湘桂”和“关家垴”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豫湘桂”:通常,“豫湘桂”这个组合.............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策略和手段时而强硬,时而迂回,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有些“反复无常”。然而,即便如此,六国最终还是被秦国一一吞并,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简单一句“警惕不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秦国“反复无常”的本意。秦国在战国后期,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国力日益强盛,军事力.............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英雄联盟》玩家群体中一个颇有共识但又暗流涌动的讨论点——贾克斯,这位舞动着灯笼的战神,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单挑王”?为什么一旦涉及到一打一的对决,他总能第一个跳出来,成为大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身影?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贾克斯这个英雄的根子里挖。他不是那种靠着一套爆发瞬间秒杀对手的刺.............
  • 回答
    .......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你说蒙古国“几乎不被提起”,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蒙古国出现的频率不算低,比如国际政治、地缘战略、历史研究(成吉思汗!)、矿产资源开发等等。但如果将其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大众媒体的曝光度、普通人日常的谈资,确实相对少一些。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被提起”的感受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飞虎队声名远播,而苏联援华航空队似乎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历史记载多寡就能解释。它涉及到时代背景、宣传策略、作战性质、以及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形成等诸多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飞虎队”的由来。他们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个志愿队,名字叫“美国志愿航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关于香港黄金时期的女星,叶童确实不像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关之琳、钟楚红那样,一提到名字就立刻涌现出一长串经典的荧幕形象和如雷贯耳的讨论。这并非说叶童不优秀,而是她的个人特质、职业选择以及在大众认知中的“定位”,使得她在大众记忆中的“黄金比例”与那些名字相比,略显不同。一、 风格的独特性与“非典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