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提起隋炀帝就是大运河就是祸在当代利在千秋进而洗白杨广,而同样修京杭大运河的忽必烈却无人问津?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剧色彩浓厚,易于被“提炼”
“千古一帝”的标签与反差: 隋炀帝虽然因好大喜功、暴政等原因留下了负面形象,但同时他也确实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其中大运河最为突出。这种“功过相抵”甚至“功大于过”的叙事,在民间和一些历史学界一直存在。
大运河的“生命力”与“历史贡献”: 大运河的开凿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人们谈论大运河带来的长远利益时,自然会将焦点放在其开创者隋炀帝身上。这种“利在千秋”的论调,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其“祸在当代”的负面影响。
文学艺术的加工与传播: 隋炀帝的故事,尤其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些作品往往将他描绘成一个雄才大略但又命运多舛的帝王,甚至是个人悲剧的象征。这种艺术加工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后人的同情和解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他的负面评价。
“罪魁祸首”与“功臣”的双重身份: 历史总是复杂的。隋炀帝被认为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同时他也是大运河的奠基人。这种二元对立的形象,使得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解读和辩护,尤其是在强调大运河的功绩时,他的负面形象就容易被淡化。
反思的视角: 对隋炀帝的“洗白”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思。人们可能会认为,虽然他的手段残暴,但他的决策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英雄史观”的残留,也让一些人倾向于肯定他的历史功绩。

忽必烈:与大运河的关系相对间接,缺乏“原创性”
“续建”与“完善”而非“开创”: 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在隋朝就已奠定,忽必烈在元朝时期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和改建,特别是开凿了济宁至临清一段,使得南北漕运更加畅通。但是,他更多的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续建”和“完善”,而非“从无到有”的开创。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历史形象和功绩更多地集中在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推广民族政策、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相比于大运河的开凿,这些方面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大运河的“功能性”变化: 到了忽必烈时期,大运河的主要功能已经从最初的军事运输和南北交流,更多地转向了南北物资的漕运。虽然依然重要,但其象征意义和对中国统一进程的开创性意义不如隋朝时期那么突出。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不聚焦”: 忽必烈本身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他既有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也推行了影响深远的民族政策,但同时其统治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历史学家和公众在评价他时,往往会围绕着他的政治统治、军事成就、民族政策等核心议题展开,大运河虽然是他重要的建设成就之一,但并非他历史评价的唯一或最主要的焦点。
时代背景与传播方式: 隋朝时期,通过口耳相传、文学作品等方式,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被不断强化和传播。而忽必烈时期,虽然也有史书记录,但其历史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与隋朝有所不同,大运河的建设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项具体的工程成就,而非与某一个皇帝形象绑定得如此紧密。

二、 历史人物的形象构建与认知偏差:

“标签化”的倾向: 人们在记忆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将其“标签化”。隋炀帝的标签之一就是“大运河的建造者”,而忽必烈则更多地与“元朝建立者”、“统一中国者”等联系在一起。
叙事的主体与客体: 大运河是一个“客体”,它带来的“利在千秋”是客观存在的。而隋炀帝是构建这个叙事的主体。当人们强调大运河的功绩时,自然需要一个与其绑定的历史人物,隋炀帝凭借其“开创者”的身份,成为了这个叙事的焦点。而忽必烈虽然也对大运河有贡献,但并非“唯一”或“最初”的推动者,因此不具备同等程度的“绑定”效应。
“负面英雄”的吸引力: 相较于“完美英雄”,往往具有复杂性、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和讨论。隋炀帝“好大喜功”的负面评价与他“功在千秋”的贡献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引人注目,也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辩论和解读,进而产生“洗白”的效果。

三、 历史研究与公众认知的差异:

学术研究的深入性: 在学术研究层面,对于忽必烈对大运河的贡献是有清晰记载和论述的。历史学家会详细分析元朝时期大运河的疏浚和改建对漕运体系的影响。
公众认知的“简略化”: 然而,对于大众而言,历史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和简略化的。许多人对大运河的印象停留在“隋朝修建”这一基本认知上,而对于后期的修缮和发展,则可能知之甚少。
“文化记忆”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叙事会形成“文化记忆”,并在代际之间传承。关于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经过历代文学、戏剧和通俗历史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普遍认知。

总结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1. 隋炀帝是大运河的“开创者”,其故事性和悲剧色彩使其形象更具话题性,易于被文学艺术加工,从而产生“洗白”的叙事。
2. 忽必烈对大运河的贡献是“续建”和“完善”,其历史叙事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其他政治和军事成就上,大运河并非其最核心的标签。
3. 历史叙事的传播和公众认知的“标签化”倾向,使得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更加牢固和深入人心。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历史人物的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和传播方式等等。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往小了说,因为杨广能吹的业绩就那么丁点。上下五千年,兴修水利本就是农耕政权的常规工作,哪任皇帝拿它来吹了。忽必烈可没杨广那么乏善可陈。

往大了说,流量时代的洗脑包盛世。

怎样有流量?因为天天刷屏的基本都是碌碌无为的人,引起这些庸人的共鸣就能收割大批流量。所以历史虚无的画面来了:失败者也有伟大之处,成功者都是拾人牙慧。失败者是聪明绝顶的好人,成功者才是没有才华只懂玩阴谋的坏人。真相是这样的……

blablabla

哇~原来亡国之君这么冤啊,原来大运河都是杨广的高瞻远瞩啊!拯救了中国古代经济啊!李世民算什么东西,忽必烈算什么东西,秦皇汉武又是什么东西!

试问吹杨广大运河的有几个把两条运河分清楚了,有几个把朝代顺序理清楚了。都是五十年僵尸米养出来的loser在狂欢罢了。

而忽必烈,属于winer,但又不是top,吹他没流量可赚。

另外,聊杨广可以拉踩李世民这位千古顶流,稳吸一波血。吹忽必烈能搭上谁,马可波罗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