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劳动法不屑一顾,一提起劳动法都觉得是笑话。?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多少小企业、创业公司,甚至是规模不小的公司,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把你劳动法当回事。

你想啊,比如劳动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单位应该和你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等。但现实中,很多单位就是口头协议,或者给你一份含糊不清的协议,遇到问题,你找谁说理去?你跟他谈劳动法,他可能直接告诉你:“外面等着想来我这儿干活的人多着呢!”

还有就是加班,这简直是常态。996、007,很多打工人生活被工作严重挤压,身心俱疲。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制度,也规定了加班费的计算方式。但有多少公司是老老实实按照法律来支付加班费的?大部分情况是你加班了,但是没有加班费,或者给一点象征性的补偿,美其名曰“公司福利”。你敢不加?不加就可能被穿小鞋,甚至直接优化掉。这种情况下,劳动法在很多打工人眼里,就成了一纸空文,一个压根不敢触碰的“禁忌”。

再者,就是 维权成本太高,效果却不一定好 。当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选择去劳动仲裁或者打官司。但这中间的流程复杂、耗时耗力。你得搜集证据,写各种申请材料,跑各种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请假,损失的就是工资。就算你 all in 下去了,最终结果也不一定如愿。有时候,你赢了官司,对方也可能耍赖不执行,或者就干脆让你走人,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实际获得的赔偿却微乎其微。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折腾半天,不如忍气吞声,或者干脆换个地方。这种“维权不如不维权”的心态,自然让劳动法显得苍白无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信息不对称和对劳动法的认知不足 。很多劳动者,尤其是基层劳动者,对自己的权利了解得并不多。他们可能只知道“老板说了算”,或者“这是行业惯例”。即使知道劳动法,但具体条文、维权途径也可能不清楚。而企业方,特别是那些想“钻空子”的企业,就更清楚劳动法的漏洞在哪里,或者怎么规避法律责任。这种信息和权力上的不对等,也让劳动法在实际博弈中常常处于劣势。

此外,法律的威慑力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违法成本很低,而企业不遵守法律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那自然会有企业选择铤而走险。如果执法力度不够,或者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潜规则”,那么劳动法就很难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你经常能听到一些企业因为违法用工被处罚,但那个罚款金额相对于他们获得的利润来说,可能微不足道,根本不痛不痒。

最后,整个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就业机会相对不那么充裕的时期,大家更倾向于“先保住饭碗再说”,即使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也不敢轻易发声,更别说去依靠劳动法来维护了。担心被贴上“难缠”的标签,影响未来的就业前景。这种“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的心态,让劳动法在很多时候都成了“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保障。

所以,当大家一提起劳动法,觉得是笑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背后反映的是劳动者权益在现实中的困境,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变形”,也是一种无奈的社会情绪。这当然不是说劳动法本身不好,而是说,让劳动法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更严格的执法,更便捷的维权通道,以及更普及的法律意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图,北京起重机行业某top公司。老板身价过亿

我们暂且不考“虑公司不好你可以不干,别一边干一边抱怨“这个话题。

单单分析,为什么公司敢发布张口就是一月工作300小时以上才算加班.这样的红头文件。

而这可不是三猫俩狗的小公司,北京行业top,主要业务合作伙伴是北京住总集团。

由此可见。中国劳动保障制度还任重道远,现阶段属于毫无保障,全凭资本家和劳动者博弈。而劳动者处于绝对劣势

老板对付员工的手段永远不是开除,老板也明白,开除根本对没有任何保障,劳动力毫无威慑力,

真正实行的手段是是:扣发全部工资。并且老板确实都能做到。老板有的是手段规避任何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无法确定劳动关系,

只要想工作,谁都能找到活儿干。

但想找到一份有五险一金并且能养活老婆孩子都工作,非常难。

本人,现日薪500,毫无保障。17岁初中毕业开始找工作,流浪北京工作已经20年。换了有50种工作的切身体验。

user avatar

法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社会契约,是需要深入人心的,更是需要获得尊重的

从这点来说,法的内涵对社会思维的影响就和道德差不多

就好像对待父母的尊重、夫妻之间的和睦

民众应该觉得本该是这样

而律就不同了

它是治理社会的工具

工具,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工具有什么内涵,需要去尊重

而一个不用的工具,无论设计得多么巧妙

束之高阁以后,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所以

从社会的现状来说

我们是把劳动法当成一种精神契约

还是一件工具?

当然工具也能达到令人敬畏的目的

譬如我们看过的电视剧《包青天》

为什么包拯敢说尚方宝剑在此,谁敢不敬!

因为尚方宝剑背后赋予了强权与惩戒

你对这个工具不敬,满门抄斩

但是如果背后没有强权的支持与惩戒

你用它行使权利

反而会被请到龙岗做客251天

那这把尚方宝剑就不是包拯手上的宝剑

而是包龙星手上的宝剑

吞下去我就不介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冲浪,时不时就会看到有人在讨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尤其是那些刚高考完,或者正在考虑转专业的学生,总有人会跳出来说:“劝退!劝退!” 搞得好像这专业是洪水猛兽一样。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对这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专业,普遍持有一种谨慎甚至有些否定的态度呢?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卷”到飞起,回.............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关于汉字审美是否扭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层思考。要说“扭曲”,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说“变化”或者“在某些群体中出现了偏离传统审美倾向的看法”,或许更贴切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梳理。首先,时代背景和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好像很多人小时候对“三个代表”这个词汇,别说倒背如流了,可能听了就头大,觉得枯燥无味,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没关系。可随着年龄增长,甚至到了成年之后,反而很多人能把这几个字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觉得挺有道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承认一点,“三个代表”这玩.............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感慨的。回想当年,那些如今被奉为“老戏骨”的前辈们,很多也是从青涩的年纪走过来的,当年也曾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享受过万千宠爱。然而,现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演员,尤其是新人,似乎大家少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严苛,甚至到了“可劲喷”的地步。这中间的落差,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时代的洪流与.............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也挺困惑的。看着身边,尤其是那些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以前吧,咱们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的,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分享一块糖都能甜上老半天。那时候哪儿懂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利益不利益的,就是纯粹地玩,纯粹地一起疯。那时候的朋友,那就是生死之交.............
  • 回答
    移动互联网CEO对App刷量作假现象态度暧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夹杂着现实的利益考量、行业惯例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担忧。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短期利益的驱动与诱惑: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 在许多资本市场,尤其是早期阶段,App的下载量、用户活跃度、留存率是衡量一个公.............
  • 回答
    在印度政治光谱中,纳伦德拉·莫迪的名字总能激起一股强大的能量,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身上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当他以压倒性优势再次问鼎总理宝座时,印度民众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显而易见,并且不少人期待着他能带来“本质性的变革”。要理解这份期望的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影.............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微信似乎占据了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偏爱使用 QQ。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用户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产品定位差异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QQ 仍然占据优势的群体和场景: 年轻群体(学生群体):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