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向来对贵族精神不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

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阐述:

一、 中国历史上对“贵族”的认知与态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背景和含义:
这句话出自陈胜在反秦起义时的号召,其核心是 反抗世袭的特权和压迫。在秦朝统一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和贵族拥有世袭的权力地位,普通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秦朝虽然废除了分封制,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下,仍然存在着门阀士族的影响,权力寻租和利益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陈胜这句话的意义在于 强调个人能力和奋斗的重要性,打破“命”和“种”的束缚,为底层人民提供希望。它是一种朴素的平等主义思想的体现,主张机会均等。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句话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和革命的共同精神口号,代表了对不公平制度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贵族”的复杂态度:
反感特权与腐败: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不劳而获的特权、奢靡享乐、压迫百姓 的贵族是普遍反感的。史书中充斥着对昏聩无能、滥用权力的贵族阶层的批判。
推崇“德”与“才”: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推崇的是 “德”和“才”。虽然“君子”的概念带有一定的精英色彩,但君子的标准更多是基于道德修养、学识才能和为民服务的精神,而非仅仅是出身。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即使出身平民,也能受到尊重,甚至获得政治上的成功(科举制就是最好的体现)。
“士”的特殊地位: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西方贵族阶层,但存在“士”的阶层,他们通常是读书人、官员或潜在的官员。这个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但其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和学问,而非纯粹的血统。然而,“士”阶层也存在“清谈误国”、“脱离群众”等被诟病之处。
对皇权的依附性: 中国历史上,“贵族”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皇权的。皇权可以通过封赏、赐姓、提拔等方式创造或瓦解贵族。因此,与西方独立于君权而存在的贵族阶层有所不同。

结论: 中国人并非对所有形式的“贵族”都持否定态度。他们反对的是 基于血统世袭、不劳而获的特权,以及与之伴随的腐败和压迫。但对于 有德有才、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 的精英,即使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

二、 当下中国人鼓吹欧美贵族的原因:

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并非是对中国传统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精神的直接否定,而是出于 对现实生活和个人追求的多重考量,其中既有对西方模式的向往,也有对自身现实的某种投射和反思。

1. 对“贵族精神”的曲解与符号化崇拜:
西方“贵族精神”的内涵并非单一: 这里的“贵族精神”往往被简化和符号化,更侧重于其 外在的、表面的特质,例如:
优雅的举止和品味: 精致的服饰、良好的教养、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精致的生活方式。
独立自主与责任感: 对家族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历史传承与家族荣誉: 强烈的家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个人修养与风度: 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尊重他人。
忽略其内在的社会基础: 这种鼓吹往往忽略了西方贵族精神得以形成和维系的 深厚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基础,例如:
私有财产制度的保障: 贵族通常拥有世代积累的巨额财富和土地,这是其独立于君权和国家机器的基础。
成熟的法治体系: 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法律体系是贵族阶层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石。
悠久的家族传统和教育体系: 贵族家庭通常有完善的世袭教育和传承,培养下一代具备管理财富、领导社会的能力。
社会分工和阶层流动性的差异: 虽然存在阶层固化,但与中国古代相比,西方在某些时期和某些国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有其独特性。

2. 对国内现实的不满与理想化投射: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当前的社会流动性似乎有所下降,“拼爹”现象 普遍存在,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通过自身努力达到顶尖阶层变得更加困难。这种焦虑感促使他们去寻找一种“高起点”的模式,而欧美贵族恰好提供了一个“自带光环”的范例。
对“暴发户”的警惕: 与一些暴发户的粗俗、炫富、缺乏底蕴形成对比,欧美贵族所代表的 优雅、教养和传承 成为一种“高级”的象征,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向往和模仿。
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欧美贵族的生活方式往往与精致、品味、闲适、文化底蕴联系在一起,这种对 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对“精神贫瘠”的反思: 在快速的物质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感到社会整体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存在某种程度的“贫瘠”,而欧美贵族身上所体现出的 文化素养、艺术鉴赏力、对历史的尊重 等特质,恰好能够弥补这种感知上的缺失。

3.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吸引:
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力: 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包括其文化符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美贵族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故事、形象和影响力自然也传播到中国。
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 许多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描绘了欧美贵族的生活,这些作品往往带有浪漫、传奇、甚至是宿命色彩的叙事,容易吸引观众的想象力。例如,《唐顿庄园》、《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让许多人对那个时代的贵族生活产生了美好联想。
对“精英主义”的模糊理解: 有些人将欧美贵族与“精英”划等号,认为他们代表了社会中最优秀、最有能力、最有品位的一群人。这种理解虽然片面,但也反映了对社会顶尖阶层某种程度的关注和学习欲望。

4. 对“历史传承”的理解与期待:
中国古代也强调“家风”、“门阀”,虽然与西方贵族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一些人可能希望在中国也建立起一种 具有良好传承、能够稳定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的“精英”阶层,而欧美贵族的历史和实践被视为一种参考。
他们可能希望看到一种 既有物质基础,又有精神追求,且能长期服务于社会 的群体,这与中国历史上“德不配位”的批评形成对比。

三、 为什么这两种观念可以并存甚至交织?

并非完全对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强调的是 出身的偶然性和反抗压迫的必要性,而当下鼓吹的欧美贵族,在某些人眼中并非强调其“种”,而是强调其 “精神”、“品味”、“责任”等可学习和模仿的特质。他们可能认为,即使不能“宁有种乎”,也可以学习其“精神”来提升自己,甚至创造新的“贵族精神”。
文化认同的模糊地带: 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文化认同是多元的,既有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也有对外来文化的欣赏和吸收。对欧美贵族精神的鼓吹,可以看作是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一种表现。
对社会进步模式的探索: 一部分人可能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有能够引领方向的精英阶层,而欧美贵族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尽管这也有争议)。他们希望在中国也能出现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远见的“精英”,而对欧美贵族的关注,是他们探索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方式。

总结:

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核心在于 反对不劳而获的特权和压迫,推崇有德有才的社会精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代表了这种反抗精神。

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并非是完全抛弃了这种精神,而是出于 对现实社会流动性下降的焦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精神文化层面提升的追求,以及全球化文化影响 等多重原因。他们往往是 选择性地吸取 了欧美贵族身上那些被视为积极和美好的特质(如品味、教养、责任感、历史传承),并将其作为一种 理想化的象征,来对照和反思自身的现实。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鼓吹也常常 存在对欧美贵族复杂性的简化和浪漫化,忽视了其背后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法律制度以及其自身阶层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对“贵族精神”的理解和追求,需要更加辩证和深入,既要汲取其积极元素,也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文化语境进行批判性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ls Adam grub und Eva spann, wo war denn da der Edelmann?

这句话是中世纪德国农民起义的时候说的。意思是“亚当和夏娃劳作的时候,贵族在哪?”这句话也被写进了歌曲《我们是黑色的盖叶部队》里头,德国人唱了几百年。

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差不多。有人民横遭压迫,自然就有反抗,中国古代有这种口号,欧洲也一样。

以及,中国人从古至今向来对贵族精神不屑吗?我看不是,谬之千里。当然,在这个方面,其实世界都差不太多。

user avatar

你从哪得来的结论?

宋代编纂《新唐书》的史官面对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中古门阀士族的衰落发出“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可太息哉”的千古哀叹。

赞曰: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是时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所以推叙昭穆,使百代不得相乱也。遭晋播迁,胡丑乱华,百宗荡析,士去坟墓,子孙犹挟系录,以示所承,而阀阀显者,至卖昏求财,汨丧廉耻。唐初流弊仍甚,天子屡抑不为衰。至中叶,风教又薄,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悠悠世诈,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可太息哉!(《新唐书·卷九十五 列传第二十·高俭(字士廉)窦威传》)

这是载入二十四史,也就是知乎人眼中的正史的哀叹。

诗圣杜甫的诗歌中,有对自己出身的千年望族京兆杜氏的赞颂。

赠韦七赞善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这里面的“时论同归尺五天”,指的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赞善出身的京兆韦氏与杜甫出身的京兆杜氏同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两家都兴起于西汉,京兆杜氏的第一代目是西汉酷吏杜周,在杜周之子杜延年这里奠定世家地位,京兆韦氏的第一代目是韦孟,在韦孟的曾孙韦贤这一代成为西汉丞相,奠定世家地位。

user avatar

我想知道这个“向来”,是从什么时候来,脉络后来又去到哪?

在陈胜吴广之前,可以查查中国的姓氏文化,什么样的人才配有姓、才能有氏?

姓这种文化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二十有二(顾炎武《日知录》),氏则是“诸侯赐卿大夫以氏”,不管诸侯王还是卿大夫,有姓有氏的,哪一个不贵族了?

这些相对陈胜吴广来说,是不是都“不太是中国人”?

所以往前倒腾,何来“向来对贵族精神不屑”?

那再往后倒腾,有没有人继承什么对贵族精神不屑的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主流文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发生时间是秦末,往后捯饬,门阀政治发展最典型的时代是啥时候?

读点书的历史爱好者,应该都听过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吧。就是没读过,单纯做题家也知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是啥时候的事情吧?这些可都是不能更典型的贵族了,都是陈胜吴广后面的。

前面有对贵族很屑的,往后也有很屑的,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怎么就“向来”不屑了?

真要那么有平民精神,还等着法国闹大革命干嘛呢,非等着启蒙运动和马克思过来,你才支楞起来吗?从中国文化既有的思想资源里找出路不就完了吗?

题主用陈胜吴广代指作为整体的“中国人”,他们自己认可“中国人”这个概念吗?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构建出来的?

为什么纵向、横向比较其他“中国人”,他们都不太有“精神”,唯陈胜吴广这句话有资格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其他在中国活过的、说过话的人,算不算中国人呢?

比如班固吧,弄了《汉书》。陈胜吴广可以代表中国人,应该说班固也可以吧。

《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里,对传主家世绵延称赞不已:

汉兴以来,候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

现在汉书的作者称颂张汤家族富过了好几代,一直家族兴旺,能不能据此推断:其实中国人很赞许贵族精神?

诗经里讲“宜室宜家”,有《棠棣》之篇,古典散文里有《颜氏家训》,以及非常丰富的家训文化。你觉得,这里的家是什么家?

什么样的家族,才用得上家训?隔壁倒腾山货的阿乙,会趁着闲时郑重其事编一部家训吗?

再有如琅玡王氏、清河崔氏,这些都算是什么?平民斗士吗?

拿着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多的材料,那是不是可以证明中国人向来就趋炎附势,对贵族精神特别推崇?

再有就是,你理解的中国贵族精神和西洋文化里的贵族精神,是一个东西吗?

巴西太守张飞是不是踢足球很厉害?平常张飞跟俩哥哥交流是用葡萄牙语吗?坑灰未冷山东乱,郭德纲不说山东人最讲忠君,最不喜欢造反吗?怎么山东也急眼了。

做人应该向前看。

往后看的时候也是为了学习,继续往前走的,不是论证你老祖宗多令人骄傲的。就算他们很厉害,关你啥事,你能因此支楞起来吗?

更何况,进步思想无分中西

自信一点吧。由知道而生出来的那种。

user avatar

中国人啥时候缺少贵族了……?

科举制确实是给了寒门小贵族一个进阶的参政机会,但是大贵族从来可没有消亡……要不然,明清两代的宗室可是啥……?

user avatar

屁股决定脑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通人都向往成为贵族。

现在,先富不想带动后富。——鼓吹欧美贵族,贵族想要永远保持贵族的身份。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时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思是我也想当贵族,不是看不起贵族。说这句话的人造反是为了进入自己向往的阶级,不是不屑于那个阶级。

user avatar

这道题有点离谱,美洲哪来的贵族???很多人鼓吹的不是欧美贵族,鼓吹的是万世不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只会打洞。然后把自己代进去,幻想自己祖上要是不败落,也是个公侯伯子男爵位的帽子戴着。算起来,谁家不是王族后代,我祖宗还是黄帝呢,就问你们给不给我鞠躬下跪。别说欧美贵族,现在还一大堆人做梦当皇阿玛的妃子宫心豆角,枕头都被口水沾湿了。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是,王侯将相不是生来就是,所以我也想当王侯将相,这不是对贵族精神的不屑,恰恰是对贵族的极度向往。

麻烦以后要讨论此类问题,先查查资料,丰富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保证自己论证的前后逻辑,不是矛盾的。

user avatar

因为欧美的贵族体制,最符合当代富人的利益。

不同的文明,贵族的成分不同,有的是军事贵族,有的是宗教贵族,而欧美国家则是富人贵族。

古希腊时期,按照人的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财产多者,一等公民,可任各种官职,拥有更多政治特权。

财产寡者,公民级别低,有些官职就没资格担任,政治特权也相对较少。

古罗马时期,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当时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等级森严,财产多者,自然有进入元老院的资格。贵族和平民之间,不仅有通婚的禁忌,两者的权力差异还被写入十二铜表法之中加以区别。

《十二铜表法》第十一章: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而罗马时代,贵族的财富密码主要是什么呢?

第一个答案是——放贷。

罗马时代的贵族,通过支持债主施压债务人,不断侵占土地和社会财产。具体操作自然是放高利贷,并用暴力手段催收了。

当然,古罗马的法律规定了借贷的最高利息,但是古罗马贵族当然知道怎么打擦边球啦。

不过,古罗马平民也是有反抗精神的。比如公元前494年,因为社会债务的问题,平民集体拒绝服兵役,并聚集于阿芬丁山抗议。

受制于平民的暴动压力,古罗马成立了所谓的保民官,作为贵族权益和平民权益之间的缓冲。

但贵族与平民阶层,仍旧属于两个世界。

第二个答案是——土地。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整个意大利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管理,如港口、市场、矿山、乡村土地的开发,都由检察官面向社会发包。监察官虽然由百人会议推选,但只能由贵族身份担任,故此,贵族实际掌握了整个意大利地区的基础建设和地产开发的权限。

再比如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特里布斯大会,就把人民按照土地多寡和地区影响力划分。

而森都里亚大会则更为直接。这场大会亦是一种公民大会,但大会资格以公民的财产为基础。财产多者,承担更多的军事和民事义务,但也由此享有更多的投票特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军事贵族的表现,比如西周时期的中国,军事义务也是国民地位的一种表现,很多军事义务只有贵族能够承担。

第三个答案是——政治。

虽然毋庸置疑,古罗马平民通过人民大会,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限。但贵族始终垄断着各项大会的召集权和提议权,各项大会,普通公民也没有方便就坐的权力,并且不是所有罗马人都有权参与。这跟西周时期的国民大会一样,国民可以参会,但是会上就座的地位就体现了国民实际地位。再比如罗马的各项公民大会,只有罗马的成年男性公民才有资格参与,而这只占罗马统治区人口的极少数。

或者换句话说,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的普通公民,本质上已经成为了当时罗马统治地区的贵族阶层。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古罗马平民的反抗精神,更不能否认古罗马平民阶层的抗争和通过抗争所获得的成果。但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差异首先是源于财富的多寡,然后是政治地位的差异。

直到罗马奥古斯都时期,元老都来自于骑士等级。而具有骑士等级的人,财产总额是需要超过40万塞斯特斯的——40万塞斯特斯,大概可以购买200个奴隶,相当于现代1000万人民币以上。而实际上,奥古斯都更是要求元老们拥有100万塞斯特斯以上的固定资产。

以上并不是为了褒贬古罗马政治的得失。我所想表达的是——富者贵,并且经营放贷,搞地产,这样的情况,大家回想起当代,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富人呢?

当代富人,通过放贷、搞地产获得了巨额财富的时候,接下来所要求的是什么权力呢?

因为中国是无产阶级当政的国家,就算我国再怎么尊重资本家,资本家也成不了主人,也只能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社会特权更是没有。

但资本家怎么甘心止步于此呢?

所以翻一下历史故纸堆,可不就是欧美国家的贵族体制更适合他们了?

[1]

[2] [3]

参考

  1. ^ 《古罗马共和国政制》——英国.安德鲁.林托特
  2. ^ 《古罗马行政管理研究》——宫秀华
  3. ^ 《古代国家等级制度》——施治生.徐建新
user avatar

你们以为的很多东西,是1949年之后革命史观、阶级史观、人定胜天、强调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时期确定下来的,是那个人重塑了整个中华民族,让你们觉得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人是生来就要去做奴隶也没有人生来就要去做王侯的。

陈胜吴广、黄巾军、李自成,乃至近代的白朗,这些人是作为路线斗争里的“无产阶级人民”这条线串联起来,和统治阶级相对的,他们的地位在那三十年里实际上被空前拔高,这是和以继续革命为社会核心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建设相适应的。

他的晚年,乃至去世之后,人们才开始探讨革命是为了什么——之前的革命就是为了革命自身,革命是一定能让日子好起来的,革命是不需要论证合法性的,造反有理。但是问题是,不断造反、继续革命的实践证明,这并不能让人吃饱饭,也不能让人过上好日子,还会让人被高射炮打。

所以才有新一轮意识形态建设,强调国家、民族的自豪感,通过中国女排、强调抗洪、强调两弹一星精神、重新确立勋章制度、探索新时代下的精神激励、通过各种国家行为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试图通过爱国主义来逐渐将之前塑造的继续革命的社会意识形态逐渐过渡掉,同时牢牢由先锋队自身把握革命和改革的定义(以自我革命引导社会革命),避免社会再出现那样的混乱——革命的时代不需要中国女排连胜来确立民族自豪感,我们能够继续革命就是我们的自豪感

这实际上是我们放弃了对马克思提到的社会共和国路线的实践,转而去走马克思提到的民主共和国路线的标志。

从革命到改革,这是两个社会时期,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你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那些社会意识几乎离不开这两个社会时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这两个时期重新考证的历史、重新编写的基于现代人视角的历史书。

不要以为现有的就是应得的,那是无数人用血泪换回来的。

user avatar

讲真,知乎这个suv广告就很有灵性。可惜牌子不是奔驰。

user avatar

首先分清楚“贵族精神”和“贵族制度”,贵族精神在现在语境下是褒义词,自称中国人不屑可不是啥好话,不但不能长自己威风灭洋人士气,倒成了自夸我是流氓我怕谁,现在境外(反hua,别省略,省了好像我们是人类公敌一样)势力都这个口吻。

你说的是等级观念少不屑对贵族不战直接跪之类吧?那可真不是“一向不屑”,

礼不下庶人 ~孟子,春秋战国

举孝廉,王谢堂前~汉魏晋南北朝

……

这太早了,就说近百年的:

高干待遇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

就算只知道网络时代的事儿,这句总听过吧?

人家几辈人的努力,凭什么比不上你十年寒窗?

……

你告诉我哪儿哪儿不屑贵族了?

申鹏之类要少看,人家就帮你撸一下,你还真信啊?

user avatar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扶苏是始皇长子,项燕是楚国将门,陈吴诈称此两人,先称大楚后称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孔子的后人孔鲋,带着孔氏的礼器来归附陈胜,做了张楚的博士官。魏国王室后裔魏咎、楚国的封君蔡赐、魏国的名士张耳和陈余等等人士,也都纷纷汇集到张楚陈胜麾下。将视野继续拉长,就会发现秦楚汉交替之际,王孙称王复国比比皆是,尽管有时确实是作为傀儡而已,但是实力派们清楚意识到,没有贵族牌子是不行的。田儋起兵称齐王,魏咎被立为魏王,赵歇被立为赵王,韩王信被立为韩王,熊心被立为楚王,六国除了燕国贵族全灭之外,其余五国都被王孙复国。

暴秦灭六国,杀戮和强迁六国贵族,打破了先秦以来的长期贵族传统,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意识的极大不满。二世更是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各地的反秦叛乱王孙复国隐含了一个逻辑:秦灭贵族的行为要遭报应,而叛乱者尊贵族王孙是顺应正道。始皇二世交替之时有巨大的社会矛盾,自秦王政二十年荆轲刺秦失败起,秦与六国贵族之间矛盾上升到顶峰,燕国贵族也因此在灭国之后全灭。始皇二十九年,张良刺秦再失败,秦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六国旧贵族,旧贵族在各地反叛也急剧增多。这样的社会矛盾堆积到二世元年陈吴起义之时,哀叹旧贵族被秦杀戮,渴望恢复六国已经是六国旧民的普遍心愿了,这是基本的社会共识。陈吴起义是楚人在楚地的叛乱,有贵族意识才是正常的。将当时的社会矛盾强行扯到残暴政权与劳苦大众之间的矛盾,太过于现代了。

虽然说,论证中国在秦汉就有极强的平民意识确实是一件很有先进性的事情,但是这里我认同李开元先生的观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哀王孙,感叹六国贵族(陈吴二人主要指楚国)被秦国强行诛灭和迁徙,王侯将相之种,现在还有吗?

陈胜吴广起义,不但是导致秦帝国崩溃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意义非同寻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往今来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纪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也顺从民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在皇位争夺中失败自杀。项燕呢?他也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三年,嬴政为了统一天下,派遣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项燕统领楚国军队保家卫国,殊死抗击秦军,最后兵败自杀,楚国也由此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在楚国故地由楚国人民所发动的反秦起义,在他们的口号中同时出现秦国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字,这就难免使我们感到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一、以身份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民意识和农民革命的性质正好相反,与上述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在当时的历史和语言环境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义是哀王孙,痛惜远古以来的贵族被暴秦灭绝,如今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子孙后代。

至于为什么陈吴身为楚人,要诈称秦始皇长子,就是另一个精彩的推理了,详见《秦谜》。


另外补充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陈胜姓陈,而其队伍的壮大正是从攻占陈县开始的。这陈县就更厉害了,历来的反秦大本营。郢陈(即陈)是楚国旧都,末代韩王安在国灭三年后从新郑被迁徙至陈县,次年新郑发生反秦叛乱,韩王安也在陈县去世(极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成为新郑叛乱的象征而被杀)。秦相昌平君被嬴政下令迁至陈县,又两年之后,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大破李信。又十五年后,陈吴起义,张楚又定都于陈。

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推荐大家读一读田余庆先生的《说张楚》,理理楚、反秦、熊、项、陈县等等符号的交汇。引文第二则来源于李开元《秦谜》。


至于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作为平民意识的象征,大概是从清末革命到民国期间才开始宣扬的吧。

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平民意识,反而是贵族意识到达顶峰的表现,至于其他答案中提到的“我也想当贵族”,贴切的名言应该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项羽确实说过“彼可取而代也”,不过项羽可是贵族。

user avatar

“向来”?一个“中山靖王之后”,在今天,能圈多少粉你知道吗?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指的是贵族,而不是贵族精神。

中国在秦汉以后只有贵族,而没有了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最主要的是三点:责任、忠诚、勇敢。其本质是忠诚、勇敢的承担责任,并换取特权和利益。

如果你只想要特权和利益,则不想用忠诚和勇敢的方式来承担责任,算什么贵族精神?只能算是权贵——因权力而富贵。

贵族最早是部落武士阶层转化而来。因为他们用人类最宝贵的生命承担起保卫部族的责任,所以享有在分配端的权力和利益上的特权。部族民众以利益来换取武士的保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所以在封建战争中(如中国春秋时期和欧洲中世纪),民众是不参与战争的,上战场拼杀是贵族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贵族演变成了权贵,他们只想掠夺财富和利益,却躲在后方将民众推上战争第一线做炮灰来保护权贵们的利益,一个国家也就也失去了权贵们存在的理由。陈吴们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推崇贵族精神本质上是呼吁权责一致的社会契约精神,并表达了对只享受特权而不承担责任的权贵的不满。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是某种浪漫化的历史叙事,自己喊喊可以但是不要真的觉得把这个作为分析事物的事实前提。

有的时候我们要承认,今天的进步性是近代末期一系列痛苦的社会变革尝试之后得出的相对最优解,而不能简单归因于我们这个族群与生俱来刻在dna里的进步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确实慷慨激昂,但是作为给一个民族定性的依据是不是稍微薄弱了点?法兰西也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说法,依然防不住每天被“乳法”。

我并不坚持所有人种族群的优秀特质总是正态分布这种过于“政治正确”的观点。但是我也不相信某些自古以来就设定好的历史必然。有的时候干脆承认自己能走到今天,也有一定偶然性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正如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先发生在欧洲也不代表欧美就骨子里更先进一样。

中国自古以来就世俗吗?难道不是历代王权跟神权博弈之后神权不得已远离政治的结果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反贵族吗?难道不是历朝历代的轮回使得我们相信没有王朝能永续存在吗?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从满清变法转向暴力革命,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知识分子沙龙到下沉农村,从共产国际指导到本土派主导,是无限革命还是本土革命?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是存人失地?是倒向苏联还是相对独立?是改革开放还是对抗到底?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有所作为?

历史有无数个分支,每个岔道走错了,也许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也许结果没什么变化,也许比今天更好一些,也许万劫不复。我们只是恰好选对了,或者至少是没有选错,这里面不能说没有任何必然性,但是偶然性也是极大的,甚至不比必然性更少。

倘若满清君主立宪成了,想必如今也养了一批爱新觉罗式吧,逢年过节花车游行,娶一个民间的公主也得霸占一个星期头版,国民气质要包装成某种类绅士的形象当做宣传卖点。

也未可知。

如果你对今天的生活感到满意,我觉得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你很幸运,如此而已。

user avatar

中国的传统政治角色中,很早就出现了“士大夫”。

士就是布衣从政,或者当时极有名望的读书人。从平民布衣中选拔人才,为国出力,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人事制度。

北宋以后,士大夫逐步取代了贵族的政治角色,成为了中国主流政治人物。

贵族不再拥有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力,无法干涉国家政策,皇室宗亲常常被朝廷豢养,连封邑都不能出去,稍有不慎就要倒大霉,掉脑袋。

这样的贵族,自然被人看不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源头,实质上是在提醒当政者:不为天下人谋福祉,必为天下人灭之。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既君民一体。

欧美贵族精神,当中的“美”是贴上去的,来源是罗马共和国的贵族精神。

罗马共和国的议会制度,是现代议会制度的鼻祖,强调议会和公民联盟。

议会里面的议员通常是贵族子弟世袭罔替,虽然有选举制度,但是其中的职位主要在贵族之间相互竞争,公民很难进入到这个圈子里,只能靠依附在议会之下,通过拱卫议会来获取个人利益。

现代西方议会制度就是权力核心,贵族就是核心人物,贵族精神就是国家精神。

美国不过是继承了这套东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意味着现代议会制度的成功和胜利,反过来证明现代议会制度的先进性,自然将“欧”“美”并列,有利于向全世界推销。

现代贵族和古代贵族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贵族是资本贵族,古代贵族是土地贵族。最初的资本贵族就是从土地贵族演化而来。其来源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土地价值不如资本价值,工业产出大大超过土地产出,从而改变了贵族的基本收入来源,导致贵族全方位改换门庭,完成了向工业化资本化转向的这一过程。

资本和土地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本可以流动,而土地不能。欧洲的国王可以管控土地,但是无法控制贵族手上的资本,这就为贵族推翻国王达成了基础。此后,随着欧洲君主立宪运动,国王人头落地,实现了议会制度主导欧洲政治的局面。

议会公民结盟的本质排除了自由民。国家利益分配里面没有自由民的份额,而自由民往往比公民人数更多。

19世纪的公民是有门槛,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公民标准,只能沦为自由民。没有政治权利和利益分配方案的自由民生活凄惨,甚至得不到法律保护,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被压迫对象。也是从罗马共和国以来唯一没有任何改变的群体。

马克思为什么要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为所有人谋福祉,议会公民结盟依然在压迫人。

随着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平息社会矛盾,从而开始了公民扩大化运动,将更多的人纳入到公民行列,一些主要政党开始宣称要为公民利益奋斗,以拉拢更多的公民支持自己,比如英国工党,美国民主党等等。

公民扩大化运动虽然看起来取得了成功,公民逐步包括了大部分人,但是贵族公民结盟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游戏的基本规则照旧。

现代议会制度对于贵族来说是绝对有利的,可以实现从掌握资本到掌握国家权力过渡。拥有了权力,就能让资本的扩张不受任何限制,从而促进贵族的地位稳固,不受任何威胁。

现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贵族已经诞生,不容否认。而中国没有发展出公民概念,拥有中国籍的人被称为“人民”。

人民是所有人,不管你是不是事实上的资本贵族,还是拥有中产阶级身份的人,还是无产者,都是人民。

人民是一体的,没有谁拱卫谁,谁和谁结盟的问题。

政府是人民的,不是议员当家做主。

没有政治权力,意味着资本贵族的资本并不牢固,资本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纯粹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一部分资本贵族和向往议会公民结盟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是从最早的公民概念里发展出来的),自然会为了自身利益,鼓吹资本主义议会制度,吹嘘所谓的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是另一套游戏规则,中国早在1000年前就彻底抛弃了的东西。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这是一个整体。

对于执政者的要求,就是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user avatar

你从哪看出不屑了!

user avatar

为啥要对贵族精神不屑?特别是真的做到贵族精神的贵族。

贵族精神之类的玩意,是人类社会为了存续和发展,对剥削阶层的一种道德约束,希望他们不要剥削的太残酷,太残酷的剥削会导致社会无法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存续。

这种道德约束不单是被剥削阶层对剥削阶层的,也包括剥削阶层的自我约束,大多数贵族精神之类的玩意都是剥削阶层发明出来的。

例如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骑士精神,是同为剥削阶层的天主教会搞出来的,说什么尊重妇女啥的,实际上骑士们能做到不直接强奸妇女就不错了,要知道早先的骑士是非常凶狠残暴的,是真的会看上了就直接强奸的。

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有些资本家愿意做到资本家精神,那就很不错了,总比往封建主义倒车强:

列:例如,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
毛:你太高看他们了,他们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最多倒退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是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而积累资产的,他们敢侵略谁呀?不被侵略就阿弥陀佛喽......他们只能剥削本民族的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

而且贵族精神多是些真善美,哪怕是唐·吉诃德这样的精神骑士又如何呢?

建议诸位以后少乱扣精神资本家的帽子,那帮家伙大多只有精神地主的水平,甚至有些倒回了精神奴隶主。

PS:“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贵族精神有什么关系?世卿世禄是贵族阶层的特点,不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是“国士”、“君子”之类的东西。

user avatar

1,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屑的一直是凭生殖关系出品的贵族,但是对于勇敢谦卑慈悲怜悯安贫忠贞等德行,几乎是文明种族公认的美好精神。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一种意思是,地位是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不是靠生出来的。

3,如果人可以不用费力谋生,每天只需要操心如何打扮自己并且表现出特别的行为,比方说在脑袋后面插个管然后在虚拟世界里面为所欲为的话,也会有很多人鼓吹这种生活才是人类终极精神的体现。

无他,不用吃饭当然说啥都对。

user avatar

我希望题主能分清“血统论”和“精神追求”,不要发布这种带误导性偷换概念的题干。

什么叫“贵族精神”,什么叫中国人不屑“贵族精神”,好像“贵族精神”就是贵族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东西一样。“贵族精神”只是一个定义,人们把一些美好的品质打包敦促上层脱产的人去学习,欧洲给这个打包起个名字叫“贵族精神”“骑士精神”,中国给这个打包起个名字叫“君子之德”,这是个定义问题,而不是像梅毒一样是可以从娘胎血统里带来的东西。

比如勇敢、信用、忠诚等这在东西方都是打包里面的东西,欧洲贵族生来就有?中国人就不追求?不但追求,连底层都可以追求,不要望文生义,如果一个词让人望文生义,那就是这个词有问题,就比如“贵族精神”,就是某个群体给自己贴金玩,贵族就有贵族精神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贵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呢?喊这口号的人反对仁义礼智信忠勇严还是怎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过两种意思,一种反对血统论,下层要上升通道,一种反抗压迫,都是人凭什么你不让我活。这和追求道德品质有什么冲突吗,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我反对士族门阀阶级压迫,所以我就是卑鄙小人?这二者有什么关系?一些既得利益者偷换概念罢了!

为什么一些人看见“贵族精神”四个字就吹捧贵族,因为他们傻呀!

题干至少改成“为什么中国文化反对血统论、反对贵族门阀垄断权力、反对阶级压迫,还有一些傻瓜吹捧血统继承、门阀垄断、锁死阶级的欧洲贵族?”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谁喊出来的?

他们喊这句话的时候,是想推翻贵族还是暴政?

况且那时候的贵族早被赢政给整没了,还有什么贵族?

遇到问题不过脑子,想当然地把先民的荣誉加到自己身上,你配不?

user avatar

中国人从来不叫贵族精神。

而且中国人的思想从来比西方这点小家子气的东西高出不知道几个纬度

user avatar

陈胜是先说自己是“扶苏”,然后再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补充一句:

“王侯将相”在当时算【职位】而非【贵族】。

在战汉时期,社会上对“天子”、“诸侯”这两级【爵位】兼【职位】的世袭合法性也提出来质疑——也就是说当时的人本来也不认为这些东西就有“种”——当然,这并不妨碍事实上依旧在使用世袭,就像将相也存在有世袭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