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的大部分人只要一提起电磁辐射就觉得无害呢?世界卫生组织把电磁波结为三类致癌物?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

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s. 电离辐射: 这是最核心的区分点。手机、WiFi、微波炉等日常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它们的能量不足以破坏DNA分子键,也就是说,从物理机制上讲,它们不像X射线、伽马射线那样,直接导致细胞损伤和基因突变。
热效应: 非电离辐射确实有热效应,比如微波炉加热食物,手机长时间使用会发热。但要达到引起组织损伤的“热”的程度,需要非常高的功率和极近的距离,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其辐射强度远低于引起明显热效应的阈值。
“无害”的定义: 很多时候,大家说的“无害”,是指在目前科学研究证据和现有标准下,没有发现确凿的、普遍性的长期健康危害。 这是科学严谨的态度,但对外行来说,就可能被简化为“绝对安全”、“没问题”。

2. 信息传播的偏差与“沉默的大多数”:
“好消息”不如“坏消息”传播得快: 当科学研究确认某个事物“无害”时,往往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相反,一旦出现“可能致癌”、“潜在风险”的声音,就容易引起恐慌,并被媒体放大传播。
“无害论”的权威性: 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如ICNIRP(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都有明确的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和指导值。这些标准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制定的,旨在保护公众免受已知的健康影响。当知乎上的用户引用这些权威机构的说法,加上他们自己理解的“非电离辐射无害”的逻辑,就形成了一套自洽的“无害论”体系。
科技进步的惯性: 随着技术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无线设备。如果这些设备被普遍认为是危险的,那将是对社会运行的巨大冲击。所以,大众心理上也会倾向于接受“它们是安全的”这一信息,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3. 信息茧房与观点强化:
算法推荐: 知乎的算法可能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点赞习惯,推送更多符合其既有观点的内容。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到“电磁辐射无害”的回答,他就会看到更多类似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认知。
“科普”与“洗地”的界限模糊: 在讨论电磁辐射时,常常有既得利益者(如通信设备公司)或者他们的支持者,会进行“公关”性质的传播,强调无害论。而普通用户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影响。

4. 对“潜在风险”的低估:
科学的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使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某种低强度非电离辐射会导致癌症,但科学上也不能绝对排除“远期”、“低概率”或“特定人群”(如儿童)的潜在风险。一些用户可能对这种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不那么敏感,或者认为“不确定”就等于“不存在”。
“没有证据证明有危害,就是无害”的逻辑陷阱: 这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现有证据和安全标准下,未发现确定性危害”。两者有本质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电磁波结为三类致癌物?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理解上的偏差。WHO确实对电磁辐射的致癌性进行了分类,但它的分类是针对“电磁辐射”这个大类,而不是把所有的电磁波都列入致癌物。 关键在于“电磁波”的种类、频率和强度。

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1年,根据当时的研究证据,将射频电磁场(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也就是我们手机、WiFi、广播电视信号等发出的电磁波,列入了“可能对人类致癌”(Group 2B)。

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分类:

Group 1:对人类致癌。
有充分证据表明会对人类致癌。例如:吸烟、石棉、甲醛、X射线。
Group 2A:可能对人类致癌。
有证据表明可能对人类致癌,但证据尚不充分,或者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射频电磁场(包括手机、WiFi等)就属于这一类。
Group 2B:可能对人类致癌。
有证据表明可能对人类致癌,但证据尚不充分,或仅对实验动物显示出有限的致癌性证据。
注意:射频电磁场在2011年被划入了Group 2B。
Group 3:对人类致癌性无法分类。
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对人类致癌,也没有证据表明对人类不致癌。
例如:咖啡因、LED照明。
Group 4:可能对人类致癌性不分类。
有证据表明对人类不致癌。

所以,WHO(IARC)的分类是:

射频电磁场(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被归类为Group 2B(可能对人类致癌)。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电磁波”都会致癌。
“可能对人类致癌”的表述,意味着“有一些证据指向它可能致癌,但这些证据还不够强有力,不能得出确凿的结论。” 这里的“证据”可能包括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的相关性(例如,长期高强度使用手机与某些脑瘤发病率有微弱关联),但这些关联可能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也未能完全复制。

为什么知乎上有些人觉得“可能致癌”就是“无害”?

1. 对“可能”的误读: 很多人看到“可能致癌”,就联想到“癌症=死路一条”。但科学分类中的“可能”是有严格定义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证据不充分但也不能排除”的状态,远不像“确定致癌”(Group 1)那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2. 与Group 1对比的相对“安全”: 当人们知道吸烟、石棉是“确定致癌”(Group 1)的时候,再去看手机辐射的“可能致癌”(Group 2B),就觉得“好了很多”,从而产生一种相对安全感,甚至进一步简化为“无害”。
3. 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手机、WiF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真有明确且严重的健康威胁,社会早该出现巨大的恐慌和变革。大家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觉得“我用了这么多年手机,也没事啊”,这种个体经验的缺乏,更容易让他们倾向于“无害论”。
4. 对现有安全标准的信任: 如前所述,各国都有针对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或“豁免限值”。这些标准的设计,就是为了确保在正常使用范围内,不会产生已知的健康风险。当用户看到设备符合这些标准,并且有机构(如WHO)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指导,他们自然会认为“是安全的”。

总结来说,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的普遍存在,是科学事实的简化传播、公众对科学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以及信息茧房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

WHO(IARC)将射频电磁场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Group 2B),这本身就说明了科学界对这个问题持谨慎态度,并非完全“无害”。
科学研究在不断进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年限的增加,未来可能会有新的证据出现。
“可能致癌”并不等于“绝对致癌”,但也不能等同于“绝对无害”。 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适度防护,比如减少不必要的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是更审慎的态度。

所以,与其说知乎上的人“觉得无害”,不如说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在现有科学认知和安全标准下,日常使用的低强度非电离辐射,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明确的、显著的健康危害。” 但这种认知,有时会忽略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以及WHO分类背后的谨慎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低频电磁波致癌的报告是利益相关方给出的,可信度十分值得怀疑。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结果,将低频电磁波列入2B类致癌物[1]

但后续的调查发现[2],该研究中重点对6个人进行了跟踪调查,但其中5个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员工,属于高度利益相关者。

这就好比你经过一番调查,得出小米手机不好用的结论。但人家仔细一看,发现你调查的对象全是华为高管,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有多少可信度就很难说了。

这种利益相关方的研究是不怎么受学术界待见的,因为没法保证客观性。所以后续也有很多学者对WHO的这个报告提出了质疑,认为需要重新选择无利益相关的调查组来重新研究。不幸的是,迄今为止,WHO仍然未重启该项研究。

参考

  1. ^ https://www.iarc.who.int/wp-content/uploads/2018/07/pr208_E.pdf
  2. ^Hardell, Lennar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and health-a hard nut to cr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51.2 (2017): 405-413. 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ijo.2017.4046?source=post_page---------------------------
user avatar

WHO这三个列表你读过吗?如果你想避免这三个列表中的全部东西,住在医院无菌舱都不够,只能做个真空中的球形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我们确实不常能见到大量“希粉”(支持希拉里·克林顿的粉丝)的深度分析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理解“希粉”这个群体在中国的语境下,其构成和行为模式可能与在美国本土的希拉里支持者有所不同。在中国,对于美国政治的讨论,很多时候是基于二手信息,甚至是经过媒体解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知乎上用户戾气重,这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讨论起来也颇有意思。要说原因,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们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吐不快”的劲儿。首先,匿名性和半匿名性是逃不开的因素。虽然知乎不像某些论坛那么彻底的匿名,但它允许用户使用昵称,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ID,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知乎上,“温赵轮”这个组合,说起来也算是个自带流量的标签了。但要说他们的身世离奇,这恐怕得从“离奇”这个词的定义来说了。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只要足够精彩,都可能被包装出几分“离奇”的色彩。先说“温”,这位在科技和产品领域算得上是教父级的人物。他的经历,与其说离奇,不如说是.............
  • 回答
    知乎的各位大佬们大家好!关于AMD 3400G搭配独显后的CPU性能问题,以及在寝室限功率环境下作为过渡方案的详细分析,我来给大家说一说。核心问题:AMD 3400G 搭配独显相当于什么CPU的水平?首先,要明白一点: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的CPU部分和独立.............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