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的大陆人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不及国际政治?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又不得不提的因素。在国内,关于政治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历史事件或政府运作的细节,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和引导。官方媒体会提供一种主流叙事,而民间讨论和深度挖掘则可能面临风险。这种信息环境使得深度和广度的政治讨论变得具有挑战性。用户在平台上发言也需要考虑是否触碰红线,这无形中会压抑部分用户的参与热情或导致讨论的浅层化。
国际政治信息的相对开放性: 相比之下,国际政治的信息来源相对多元和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网站、学术报告、海外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也可能存在偏见,但其多样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接触不同观点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同时,讨论国际政治通常不会触及国内的敏感神经,在平台上的自由度相对更高。

二、 兴趣的触发点与参与感: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差异: 对于国内政治,大多数大陆用户是直接的“局内人”。这意味着国内政治的每一次变动,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未来。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切身相关,反而可能让一部分人感到“无力改变”或“难以深入理解”。当一个议题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时,它可能更引发焦虑、困惑或简单的接受,而非持久的学习和分析的兴趣。反而,国际政治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激发纯粹的好奇心和智力上的探索欲,而较少直接的情绪负担或责任感。
“游戏规则”的感知与挑战: 很多用户可能觉得国内政治的“游戏规则”已经相对固定,或者其运行逻辑并非完全透明。想要真正理解并参与讨论,需要具备大量的背景知识和对体制的深刻洞察,这并非易事。而国际政治的“游戏”则显得更加公开,虽然复杂,但其参与者(国家、国际组织)的言行往往是公开的,信息相对可查,这让部分用户觉得更有可操作性,更容易找到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新奇感”与“信息差”: 国际政治的许多事件、国家和文化对许多大陆用户来说是相对“新奇”的。当一个事物足够新颖时,它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满足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尤其是在一些信息差较大的领域,能够获取并分析别人不了解的信息,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国内政治的信息相对来说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新鲜感自然就弱了。

三、 讨论的边界与风险:

“匿名性”与“责任感”的博弈: 知乎虽然有实名认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匿名或使用昵称的用户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即使是匿名的讨论,关于国内政治的言论仍然可能被追踪或引起关注。因此,许多用户在讨论国内政治时会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过于激进或可能引起麻烦的言论。这种谨慎性会影响讨论的深度和自由度。
“求稳”心理与“安全区”选择: 考虑到潜在的风险,一部分用户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议题进行讨论,而国际政治在这方面往往被视为更安全的领域。参与国际政治的讨论,即使观点有偏差,也通常不会直接冲击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或利益。这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心理选择。

四、 知识结构与学习习惯:

教育背景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认知上,可能会提供比国内政治某些具体运作机制或敏感历史时期更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框架。这导致一部分用户在接触国际政治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更容易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
信息获取渠道的长期塑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用户长期以来接触到的信息推送、内容推荐,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他们对不同议题的关注方向。如果平台算法和用户日常浏览习惯更倾向于推荐国际新闻和分析,那么用户对国际政治的兴趣自然会随之提升。

五、 用户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知乎用户的“迭代”: 任何平台的用户群体都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用户加入,老的用户的兴趣也可能发生转移。如果新加入的用户群体普遍对国际事务更感兴趣,或者老的活跃用户因各种原因减少了对国内政治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关注度比例。

总而言之,知乎上大陆用户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不及国际政治,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信息环境、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个人兴趣的触发点、讨论的边界和风险、教育背景以及用户群体结构的综合影响。这反映了在当前信息传播和讨论环境下,用户在兴趣、知识获取和风险规避之间所做的复杂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众所周知,就是不能说。

第二个原因倒是可以找历史案例谈谈——和纷繁复杂的国内政治相比,民族主义更“简单”,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显而易见”,更适合作为政治启蒙的第一步。

所以普通人考虑政治问题,从民族(国家)主义及连带的国际政治知识入手很正常,成熟一点才会考虑阶级/人权/税收/政体等“更近”的问题。可以说,这就是我们逐步“看透”政治,从国家的外皮看到骨肉内脏的过程。我们这个国家的创立者当年也有类似的思想历程:

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尤其是在我读了一个谈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之后。我甚至现在还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它讲到日本的占领高丽与台湾,中国的失去安南、缅甸等。

……在这个新学校中,我读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洋学术的新课程。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教员中有一位日本留学生,他戴了一个假辫子。假辫子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每个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许多学生不欢喜“假洋鬼子”,因为他的辫子是假的,但我很欢喜听他谈日本的情形。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过一个日本歌,叫做《黄海之战》。我记得当中几句很美的句子:

麻雀唱歌,夜莺跳舞, 春天的绿色田野何等可爱。 石榴花红,杨柳叶青, 正是一幅新鲜的图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日本的美,我又从这歌曲中感觉到它对于战胜俄国的光荣和武功的发扬。我没有想到还有一个野蛮的日本——我们今日所知道的野蛮的日本。

这一切,都是我从“假洋鬼子”那里学到的。

我又记得在这个时候,在新皇宣统[溥仪]已统治了两年的时候,我才最初听到皇帝[光绪]与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时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反君主的人。老实说,我认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诚实、良好,和聪明的人。他们只需要康有为的变法就行了。我心醉于中国古代的著名君主——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史实,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籍。

毛十几岁时先听说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然后听留日学生讲日本维新自强,从而获得了政治启蒙。但不要说身边的省/县领导人,就是皇帝和太后死去、新皇登基,他都迟了两年才知道。这个顺序是不是很符合问题的描述?

不过不要急,人的思想是会不断成熟的。在同一篇文章里,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他开始考虑国内问题的后果……

我开始渴想到长沙去,那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离我家有一百四十里,我听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

当我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我第一次读到报纸,报名《民力》,是民族主义派的革命的报纸,里面有反抗满清的广州起义及在一个湖南人领导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难的情形。我读了以后,极为感动,并发现《民力》里面充满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时我也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会纲。

这时,长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异常,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有点糊里糊涂。我还没有放弃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我不很明了他们和新领袖的区别。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并以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我和一个朋友毅然剪去发辫,但约好相继剪去的一般人却不履行他们的诺言。因此我和我的朋友就在暗中攻击他们并强力剪去他们的发辫,结果有十个人做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者”。这样,在短期内,我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普遍地剪发了。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四五天之后,我决心加入革命军……我的饷银是七元一月。

……多余的饷银都用在报纸上,我变成它们的热心读者了,在当时与革命有关的报纸就是《湘江日报》。其中讨论到社会主义,我从这上面初次知道这个名词。我也和其他学生士兵们讨论社会主义,其实是“社会改良主义”。我读了几本关于社会主义和它的原理的小册子,并热心地写信和同班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我和其他城镇里许多学生和友人建立了广大的通信关系。渐渐地我开始了解一个有着更密切联络的组织的必要了。在一九一七年,我和几个友人发起了新民学会。

……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坚决地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再往后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不要急,拭目以待。

相关回答:

40年后回望,毛泽东时代有多长?

马前卒:尼共毛, 印共毛中的毛是什么意思?

马前卒的修正主义,泛左教团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