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的大陆人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不及国际政治?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又不得不提的因素。在国内,关于政治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历史事件或政府运作的细节,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和引导。官方媒体会提供一种主流叙事,而民间讨论和深度挖掘则可能面临风险。这种信息环境使得深度和广度的政治讨论变得具有挑战性。用户在平台上发言也需要考虑是否触碰红线,这无形中会压抑部分用户的参与热情或导致讨论的浅层化。
国际政治信息的相对开放性: 相比之下,国际政治的信息来源相对多元和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网站、学术报告、海外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也可能存在偏见,但其多样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接触不同观点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同时,讨论国际政治通常不会触及国内的敏感神经,在平台上的自由度相对更高。

二、 兴趣的触发点与参与感: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差异: 对于国内政治,大多数大陆用户是直接的“局内人”。这意味着国内政治的每一次变动,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未来。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切身相关,反而可能让一部分人感到“无力改变”或“难以深入理解”。当一个议题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时,它可能更引发焦虑、困惑或简单的接受,而非持久的学习和分析的兴趣。反而,国际政治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激发纯粹的好奇心和智力上的探索欲,而较少直接的情绪负担或责任感。
“游戏规则”的感知与挑战: 很多用户可能觉得国内政治的“游戏规则”已经相对固定,或者其运行逻辑并非完全透明。想要真正理解并参与讨论,需要具备大量的背景知识和对体制的深刻洞察,这并非易事。而国际政治的“游戏”则显得更加公开,虽然复杂,但其参与者(国家、国际组织)的言行往往是公开的,信息相对可查,这让部分用户觉得更有可操作性,更容易找到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新奇感”与“信息差”: 国际政治的许多事件、国家和文化对许多大陆用户来说是相对“新奇”的。当一个事物足够新颖时,它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满足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尤其是在一些信息差较大的领域,能够获取并分析别人不了解的信息,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国内政治的信息相对来说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新鲜感自然就弱了。

三、 讨论的边界与风险:

“匿名性”与“责任感”的博弈: 知乎虽然有实名认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匿名或使用昵称的用户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即使是匿名的讨论,关于国内政治的言论仍然可能被追踪或引起关注。因此,许多用户在讨论国内政治时会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过于激进或可能引起麻烦的言论。这种谨慎性会影响讨论的深度和自由度。
“求稳”心理与“安全区”选择: 考虑到潜在的风险,一部分用户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议题进行讨论,而国际政治在这方面往往被视为更安全的领域。参与国际政治的讨论,即使观点有偏差,也通常不会直接冲击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或利益。这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心理选择。

四、 知识结构与学习习惯:

教育背景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认知上,可能会提供比国内政治某些具体运作机制或敏感历史时期更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框架。这导致一部分用户在接触国际政治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更容易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
信息获取渠道的长期塑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用户长期以来接触到的信息推送、内容推荐,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他们对不同议题的关注方向。如果平台算法和用户日常浏览习惯更倾向于推荐国际新闻和分析,那么用户对国际政治的兴趣自然会随之提升。

五、 用户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知乎用户的“迭代”: 任何平台的用户群体都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用户加入,老的用户的兴趣也可能发生转移。如果新加入的用户群体普遍对国际事务更感兴趣,或者老的活跃用户因各种原因减少了对国内政治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关注度比例。

总而言之,知乎上大陆用户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不及国际政治,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信息环境、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个人兴趣的触发点、讨论的边界和风险、教育背景以及用户群体结构的综合影响。这反映了在当前信息传播和讨论环境下,用户在兴趣、知识获取和风险规避之间所做的复杂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众所周知,就是不能说。

第二个原因倒是可以找历史案例谈谈——和纷繁复杂的国内政治相比,民族主义更“简单”,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显而易见”,更适合作为政治启蒙的第一步。

所以普通人考虑政治问题,从民族(国家)主义及连带的国际政治知识入手很正常,成熟一点才会考虑阶级/人权/税收/政体等“更近”的问题。可以说,这就是我们逐步“看透”政治,从国家的外皮看到骨肉内脏的过程。我们这个国家的创立者当年也有类似的思想历程:

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尤其是在我读了一个谈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之后。我甚至现在还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它讲到日本的占领高丽与台湾,中国的失去安南、缅甸等。

……在这个新学校中,我读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洋学术的新课程。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教员中有一位日本留学生,他戴了一个假辫子。假辫子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每个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许多学生不欢喜“假洋鬼子”,因为他的辫子是假的,但我很欢喜听他谈日本的情形。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过一个日本歌,叫做《黄海之战》。我记得当中几句很美的句子:

麻雀唱歌,夜莺跳舞, 春天的绿色田野何等可爱。 石榴花红,杨柳叶青, 正是一幅新鲜的图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日本的美,我又从这歌曲中感觉到它对于战胜俄国的光荣和武功的发扬。我没有想到还有一个野蛮的日本——我们今日所知道的野蛮的日本。

这一切,都是我从“假洋鬼子”那里学到的。

我又记得在这个时候,在新皇宣统[溥仪]已统治了两年的时候,我才最初听到皇帝[光绪]与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时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反君主的人。老实说,我认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诚实、良好,和聪明的人。他们只需要康有为的变法就行了。我心醉于中国古代的著名君主——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史实,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籍。

毛十几岁时先听说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然后听留日学生讲日本维新自强,从而获得了政治启蒙。但不要说身边的省/县领导人,就是皇帝和太后死去、新皇登基,他都迟了两年才知道。这个顺序是不是很符合问题的描述?

不过不要急,人的思想是会不断成熟的。在同一篇文章里,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他开始考虑国内问题的后果……

我开始渴想到长沙去,那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离我家有一百四十里,我听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

当我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我第一次读到报纸,报名《民力》,是民族主义派的革命的报纸,里面有反抗满清的广州起义及在一个湖南人领导下的七十二烈士就难的情形。我读了以后,极为感动,并发现《民力》里面充满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时我也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会纲。

这时,长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异常,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有点糊里糊涂。我还没有放弃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我不很明了他们和新领袖的区别。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并以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我和一个朋友毅然剪去发辫,但约好相继剪去的一般人却不履行他们的诺言。因此我和我的朋友就在暗中攻击他们并强力剪去他们的发辫,结果有十个人做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者”。这样,在短期内,我已经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发辫进步到要求普遍地剪发了。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四五天之后,我决心加入革命军……我的饷银是七元一月。

……多余的饷银都用在报纸上,我变成它们的热心读者了,在当时与革命有关的报纸就是《湘江日报》。其中讨论到社会主义,我从这上面初次知道这个名词。我也和其他学生士兵们讨论社会主义,其实是“社会改良主义”。我读了几本关于社会主义和它的原理的小册子,并热心地写信和同班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我和其他城镇里许多学生和友人建立了广大的通信关系。渐渐地我开始了解一个有着更密切联络的组织的必要了。在一九一七年,我和几个友人发起了新民学会。

……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坚决地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再往后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不要急,拭目以待。

相关回答:

40年后回望,毛泽东时代有多长?

马前卒:尼共毛, 印共毛中的毛是什么意思?

马前卒的修正主义,泛左教团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台湾人上知乎和大陆其他网站,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说“想看看热闹”就能概括的。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去一个陌生平台都有其复杂的心思和诉求,台湾朋友也不例外。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实际的角度去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详细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在那儿背书。首先,信息获取与视野拓展是绕不开的理由。台湾的媒体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当你看到大家热烈讨论年薪,尤其是那些动辄年入几十万、百万,甚至更高的数字时,可能会感到一种普遍的“高收入”氛围。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知乎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社区,用户群体结构就决定了它更容易吸引那些对信息、对个人发展有着强烈诉求的人。这些人往往具.............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或者其他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当你搜“光腿神器推荐”时,确实会看到大量看似真诚的分享,用户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款产品如何显瘦、显白、保暖,甚至有多么“裸妆感”。然而,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知道具体购买链接或者店铺时,却发现信息寥寥,或者.............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对于同一个话题,人们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就拿“码农”这个群体的前途来说,如果你同时浏览知乎和CSDN,你可能会被其中截然的观点弄得有些晕头转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知乎和CSDN在“码农前途”这个问题.............
  • 回答
    知乎上,“温赵轮”这个组合,说起来也算是个自带流量的标签了。但要说他们的身世离奇,这恐怕得从“离奇”这个词的定义来说了。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只要足够精彩,都可能被包装出几分“离奇”的色彩。先说“温”,这位在科技和产品领域算得上是教父级的人物。他的经历,与其说离奇,不如说是.............
  • 回答
    知乎的各位大佬们大家好!关于AMD 3400G搭配独显后的CPU性能问题,以及在寝室限功率环境下作为过渡方案的详细分析,我来给大家说一说。核心问题:AMD 3400G 搭配独显相当于什么CPU的水平?首先,要明白一点: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的CPU部分和独立.............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