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的人收入这么高?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高质量的内容和深度讨论。这自然会吸引那些在各自领域有专业知识、乐于分享、并能从中获得认同感的人。这些群体往往本身就处于收入较高的行业或岗位。
专业人士和行业精英的聚集: 随着社区的发展,知乎成为了许多专业人士、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学者、自由职业者等分享见解、交流经验的平台。这些人群本身就处于社会中上层,收入自然不菲。例如,在科技、金融、法律、医疗、咨询、教育等领域,从业者通常拥有较高的平均收入。
“干货”和“价值”导向: 知乎上很多用户追求的是“干货”、“干货中的干货”,也就是能够提供实际价值、解决问题、启迪思维的内容。这种对价值的追求也吸引了那些能够创造并评估价值的人,他们往往是商业社会中能够获得高回报的个体。

二、 变现渠道和机会:

知乎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更是一个潜在的变现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收入来源:

付费咨询/付费专栏: 这是知乎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之一。在特定领域有深厚造诣的用户,可以通过开设付费专栏分享更深入、系统性的知识,或者提供一对一的付费咨询服务。
例如: 某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多年经验的工程师,可以开设关于“如何入门AI开发”或“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技巧”的付费专栏,其专业性和稀缺性会吸引愿意付费学习的读者。同理,职业规划师、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收入。
知识付费问答: 用户可以对某个问题设置悬赏金额,吸引更专业的回答。高赞的、提供高质量答案的回答者可以获得赏金。
例如: 一位公司创始人可能对某个市场营销策略提出疑问并设置高额悬赏,吸引顶尖的市场营销专家进行解答。
广告和品牌合作(恰饭): 许多在知乎拥有大量粉丝和高影响力(例如“知乎大V”)的用户,会与品牌进行合作,发布推广性内容(通常会注明“广告”、“赞助内容”等)。
例如: 一位在数码评测领域非常活跃的博主,可能会与手机厂商合作,发布新手机的评测内容,并从中获得广告费用。这种收入对于有影响力的创作者来说可能相当可观。
带货和橱窗: 知乎也支持用户通过商品橱窗或链接推荐商品,从销售中获得佣金。这通常与内容紧密结合,例如评测推荐产品。
例如: 一位生活方式博主,可以分享自己的家居好物,并通过链接引导用户购买,从中赚取佣金。
参与平台活动和激励计划: 知乎平台会不定期推出一些内容创作激励计划,鼓励用户生产优质内容,并给予现金奖励或流量扶持。
个人品牌打造与导流: 许多知乎用户将知乎作为个人品牌展示的窗口。通过在知乎上展现专业能力和知识,他们可以吸引潜在客户,为自己的线下业务(如咨询公司、培训机构、自由职业项目)导流,从而间接提高收入。
例如: 一位律师在知乎上积极回答法律问题,展现其专业素养和办案经验,这可能会吸引需要法律咨询的客户主动联系他。

三、 用户技能与经验的价值:

可变现的知识和技能: 知乎上的用户往往具备市场高度认可的、可直接或间接变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程序员可以分享技术经验,获得高薪工作;金融从业者可以分享投资理财知识,吸引付费学员;医生可以分享健康知识,提升个人品牌。
“信息差”的利用: 某些用户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信息和市场信息,通过分享或指导他人来获取回报。例如,在招聘、求职、考证、留学等领域,熟悉门道的人可以帮助不熟悉的人节省时间和精力,并收取咨询费用。
社群效应和口碑传播: 在知乎上,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很容易获得关注和信任,形成自己的社群。社群的忠诚度和付费意愿通常较高,这为用户提供了持续的变现基础。

四、 对“高收入”的认知偏差与样本选择:

“幸存者偏差”: 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在知乎上活跃、分享高收入经验、或者通过知乎变现成功的人。那些收入普通甚至较低,或者不愿分享自己收入情况的用户,可能在平台上并不显眼。因此,我们看到的“高收入”表现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知乎内容本身的“高门槛”: 如前所述,知乎吸引的是高质量、深度的内容。能够持续输出这类内容的用户,本身就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背景,这些因素与高收入往往是相关的。
主动分享的意愿: 一部分用户乐于在知乎上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高收入的状态,这既是为了炫耀、获得认可,也是一种“内容生产”的动力。

总结:

知乎上出现“高收入”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区的定位和用户画像: 吸引了本身就处于高收入行业或拥有高价值技能的用户。
2. 平台提供的变现渠道: 如付费专栏、咨询、广告、带货等,为用户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收入来源。
3. 用户可变现的知识和经验: 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能通过分享或指导获得回报。
4. 个人品牌塑造和导流: 知乎成为展示专业能力、吸引业务的平台。
5. 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并记住那些表现突出、收入较高的个体。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收入很高。知乎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拥有各种各样背景和收入水平的用户。但其高质量的内容生态和为知识变现提供的平台支持,确实为那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用户创造了更多的高收入机会,也使得这类用户在社区中更具代表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全是留学、移民、年收入40万以上的,但是后来我装修房子时习惯性的在知乎搜了搜,发现找不到120平米以上户型的问题,也没人问,反倒是“如何装修超小户型”“如何在面积不够的时候装点客厅”“家里全用宜家的行不行”“ 小户型如何设计榻榻米?”“ 小户型装修要怎么样才能又个性又空间利用率高?”“ 小户型如何隔音?”“ 小户型如何合理选择家具,让室内显得更开阔?”“ 日剧中有哪些适合小户型的房间布置?”“如何戒掉王者荣耀?”

后来我就不喜欢知乎了

user avatar

忘了在哪里看过一个段子,大意是——

在中国,最牛逼的人都挤在火车硬座舱,他们不但对国际局势了若指掌,对各种阴谋论知根知底,还能对国家的政策层层剖析,总结出一整套政治、经济和军事环环相扣的时政体系;

差一点的人买火车卧铺票,他们聊天的话题一般是“在哪个学校读书”、“去哪里出差”、“准备去哪里旅游”等日常的平凡问题;

而那些选择坐飞机的人,基本上一上飞机就睡觉,或者是一言不发地默默看书,所以肯定是最差劲的那类人。

user avatar

知乎习惯于回答问题的和和习惯于点赞的往往是两个阶层的人
高赞答案的作者和0赞答案的作者往往也是两个阶层的人。

但是习惯于点赞的人和0赞答案的作者的观点是无法被看到的。因此仅占知乎总用户数不到1%的习惯于回答问题并且往往拿到高赞的作者,成为了知乎的“主流用户”。而事实上,他们是非主流用户。非主流用户贡献了知乎的主流观点。但我们不能把非主流用户的收入和经历等价于等价于主流用户的收入和经历。

举个例子,我系统分析了2016美国大选这个话题下的所有问题,回答和点赞情况。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
数据驱动的知乎选情总结
在这个话题下,截止到2016年11月28日共有7736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78803个回答和28070个作者(所有匿名作者算一个)以及得到的2401765个赞。
作者得赞数的gini系数是0.96。0.96是什么概念?中国近年的gini系数大约在0.5左右,已经让人感觉非常贫富不均了。0.96简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gini系数,说明几乎所有的赞都被少数作者拿到了。而这些少数作者是,哈佛法学院的高富帅@小状师张 ,某科技有限公司高管 @甄昊元 ,某艺术创意自由职业者 @Ganeid Ding ,硅谷人生赢家 @豆子彩虹爸 等等。你以为这些人是知乎主流用户?他们在任何社区都是高端用户,并且收入不菲。

美国大选相关回答得到赞最多的作者top 10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清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都是少数精英。凡是清楚表达的答案,收获的认同一定不会低。我们可以想象,知乎上的得赞总数和现实中的收入应当是有正相关关系的。为了排除那些不愿意在知乎上发声的精英的影响,我们可以选取回答超过30的用户作为样本,那么这种正相关关系将更加显著。

认为知乎上的人收入高,这是一种幻觉。所有互联网社区都有这种幻觉,只是知乎的点赞、答案排名系统让这个幻觉更加严重罢了。

此外,这种幻觉也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占全国人口不到1/10的北上广深居民自认为代表了全中国最广大人民,这也是当前中国的大幻觉之一。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硅谷老实人报 (guigulaoshiren)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最初我也相信了,但后来一想,知乎这帮人,一个屌丝装成女人就可以骗来大笔捐款,完全一副没有见过女人的样子,这种德行像是成功人士聚集地吗?

user avatar

说了要交税吗?不交的话,我就年薪百亿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