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知乎上的人很看不起瘦金体?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

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角分明为主要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宋徽宗赵佶的独创,本身就带着一种帝王的书写烙印,与我们现代社会主流的审美偏好——比如圆润、饱满、甚至略带柔美的字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里,瘦金体就等同于“古怪”、“瘦骨嶙峋”、“缺乏力量感”,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鸡爪体”。这种负面标签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去除。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汇聚了各行各业、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其中,很多用户可能受过系统的书法教育,或者对中国传统书法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在他们看来,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技艺、一种精神的表达。瘦金体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在一些书法爱好者眼中,可能显得过于“匠气”,缺乏笔墨的韵味和自然的流动性,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矫揉造作”。当他们看到瘦金体被随意应用于商业宣传、或者被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破坏美感”的抵触情绪。

其次,是关于“功能性”与“形式感”的权衡。

现代社会对于字体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回归到其基本功能——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易读性。瘦金体那细长的笔画、以及某些字结构上的收缩和变形,在屏幕显示、尤其是小字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甚至连接成片的情况。许多人在浏览网页、阅读文档时,碰到大段瘦金体文字,可能会感到费眼费力。这种“不好用”的体验,会直接转化为对字体的负面评价。

相较之下,现代的黑体、宋体等印刷字体,经过大量的设计优化,在易读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人们习惯了这些“顺眼”、“好读”的字体时,再去看瘦金体,自然会觉得它“不合时宜”、“不够实用”。知乎上很多讨论都围绕着“什么字体好用”,在这种语境下,瘦金体因为其固有的形式特点,很容易被归类到“好看但不好用”的范畴,从而受到“批评”。

再者,网络文化中的“审丑”和“反叛”心态也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乎上虽然是知识分享平台,但同样也存在着网络文化特有的传播和讨论模式。有时候,一种意见的形成,可能并非完全基于客观分析,而是受到群体情绪、流行趋势的影响。如果一开始有一小部分人对瘦金体表达了负面看法,并且这种看法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同,那么后续的讨论就可能演变成一种“跟风式”的批评。

同时,也存在一些用户可能将对某些“网红字体”或“过度设计”的厌倦情绪,投射到了瘦金体上。当瘦金体被大量应用于设计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元素时,一些追求“独特”、“反潮流”的用户,也可能出于“腻了”或者“不想和大众一样”的心态,转而对瘦金体进行贬低。这种心态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它代表着一种对主流审美的某种反思,但有时也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

最后,信息茧房效应和知识的“门槛”问题也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

在知乎上,用户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不同的“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到的内容都是关于传统书法的美学分析,那么他对瘦金体的评价可能更偏向于技术和美学层面。反之,如果一个人更关注设计、排版、用户体验,那么他更容易从功能性角度去审视字体。

而对于不了解瘦金体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的用户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第一印象和身边人的评价的影响。如果他们看到的大多是对瘦金体的负面评价,且这些评价听起来有一定道理(比如易读性问题),那么他们也就会认同这种看法。这种缺乏全面了解的评价,往往会放大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批评。

总结来说,知乎上感觉很多人看不起瘦金体,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部分书法爱好者的艺术审美标准、也有普通用户对字体实用性的考量、更有网络文化中情绪传播和群体认同的影响。这种“看不起”的背后,是对传统、对审美、对功能性的不同理解和权衡,最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以一种看似集中但实则多元的讨论方式呈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瘦金体的特点,楼上的各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至于为什么知乎上的人看不起瘦金体,我无法给出参考答案,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首先,历史上写瘦金体的人成名的人是很少的,他的困境和楷书四大家中的柳公权是一样的——写字的人肯定都练过这种书体,但是死磕的少,成名的就更少。

但不是没有。

比如近代的吴湖帆。



很明显就是瘦金体的底子,有志写瘦金体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人。



我喜欢把瘦金体和柳体放在一起讨论,徽宗和柳公权的困境是一样的,就是楷书和行书草书不配套。

这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我们在学习楷书,行书,草书,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学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最好。如果学颜体,你去写米芾,那么其实就很不适应,如果学赵孟頫,你再去写黄庭坚,也会有一样的困境。

这就是为什么学书法讲究追根溯源,为什额崇尚二王,因为根在那里,二王学好了,可以捎带手搞定大多数的书家作品。

但是如果是同一个作者,写出的楷书和行草,是两种路子,那就比较尴尬了。

比如柳公权的楷书和行草分别是这样的


楷书节选玄秘塔,草书是蒙诏帖。

柳公权的楷书,我认为是四大家中最严谨的,无论是笔法还是间架结构,增一分减一分都不好看,对临摹者的要求也很高。

但是呢,死磕柳公权,再写行书草书时,会发现很致命的一点,就是柳体那些独特的个人风格,尤其是笔法上的习气,会成为阻碍你写好行草的大障碍。

蒙诏帖就是很好的例子。通篇26个字,只有3个字一看就是柳公权写的,就是权,蒙,守三个字,但露马脚的无非也就是里面很少的几个笔画而已。

那么其他的字呢?可以说笔法也好,间架也好,基本跟他的楷书是两个路子了。

那么再看一下欧阳询是啥样的。


简直不要太搭。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是同样的笔法,同样的间架趋势,同样的审美意趣。

也就是说,我欧体写好了,写他的行书是毫无压力的!

好,我们再看看赵佶


看出来了吗?他跟柳公权是一样的,楷书和草书是两个路子。

关于这一点,可能会有朋友反驳,因为同一个书家,写出的楷书和行草大相径庭,怎么可能呢?

当然不可能。

请容我说的细致一些,从笔法,间架取势,审美意三个方向说一下。

前面说的欧阳询,楷书和行书,同样的笔法,同样的间架趋势,同样的审美意趣,在这三个方面,楷书和行书可谓一脉相承,联系密切,360度无缝对接。

再比如颜真卿。

这是他的勤礼碑。

我们可以看出,笔法上,结合篆隶的意味多,转折处多为使转。间架取势外拓为主。审美意趣方面雄壮磅礴。

这是祭侄文稿,也是同样的路子!

那么瘦金呢。

瘦金的笔法,是无法运用到行草上面的。

瘦金的间架取势,以内擫为主,中宫紧缩,四维开张。而赵佶的大草,则转为外拓,从字形上看,其实更像怀素。

只有瘦金的审美意趣,是跟赵佶的大草吻合的,都是高贵华丽的风格。

以上,是学瘦金的弊端。在最一开始的吴湖帆作品中,大家可以看一下,吴湖帆在处理的时候,也摈弃了瘦金特有的笔法特征,更多传承的,是瘦金的间架结构。

我们不能说徽宗的楷书和大草风格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可以说,它们两者的联系,并不密切。我们想学好祭侄文稿,那颜体的基础是绕不开的,我没见过有谁写米芾的字也能捎带手把祭侄文稿写好。

但是我们如果学徽宗的大草,那么瘦金其实完全可以不学,学学怀素,张旭,再写写徽宗大草,发现也能写得很不错。当然,学会了怀素为什么还有必要学徽宗我就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系统的学习中,学瘦金,对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条弯路。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徽宗的作品。

这是第一幅

这是第二幅。

这是第三幅。

瘦金体的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多不如少。

瘦金体特别适合写寥寥数语,我放的第三幅,是徽宗的工笔画,寥寥数语的瘦金题词,可谓点睛。第一幅呢,是长篇大论,字挤字,瘦金的优势直接被抹杀大半,显得杂乱。

在我看来,跟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八大山人。



同样的字体,八大的字,出现在画作上的寥寥数语题词时,就特别出彩。

当他长篇大论时,虽然也很好看,但是就不如题词疏朗有趣了。

就好比你想象一下杨凝式用韭花帖的字体写千字文。这画面。。。。

所以学瘦金的吴湖帆,楹联是一绝。而文章则少见。

所以,当你真正实际运用瘦金体时,局限性,是很大的。

最后我声明一下,这篇回答中的观点,是我自己非常浅薄的个人看法,关于瘦金的弊端,我说了两点∶一,在于无法对行草这样的日常书写发挥太多积极作用,二,在于无法处理好长篇大论型的作品。

这两点,以及所举的例子,我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证,因为书读的少,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人与我的观点相同,所以,欢迎朋友们拍砖!我会接受批评!

user avatar

在真正的书法圈子里,瘦金体也是极其小众化的。如果你选修过书法鉴赏,说明你确实没有认真听课。

按我个人的理解,瘦金体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说“前无古人”或许不完全对,但去考究薛稷、褚遂良等人的字,和赵佶瘦金体的差别还是极大的。

笔力瘦劲虽然一脉相承,但结构和笔画却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说瘦金体基本是赵佶个人的独创。

在书法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不是什么褒义词。任何一个宗派,绝对不能只是孤家寡人,对赵佶来说,瘦金体不过是他才气之外的游戏之作,从书法角度来说,他虽然独创一种书体,但是没有开宗立派,因为他没有后人。

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在技术水平上,都不如赵佶,在艺术创新上,也没有任何建树。

这样一幅字,能和赵佶比吗?不能!

书法是残酷的,第一个写瘦金体的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什么?历史上留不下名字。

这是瘦金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封闭。瘦金体的整个法度是收敛的,掺杂不了任何其他书法元素进去。即无法溯源,也无法创新。

举一个例子做对比,欧楷号称是“法度森严"的楷书。但是欧楷是有前人的,也是有后人的。

欧楷融通南北,隋碑的元素很丰富

欧阳询的结构很多借鉴了行草书,最突出的是二王。他把王羲之的行书用楷书的笔画写出来,结构保持不变,得到了险绝。

欧楷还有非常多的隶书笔意,比如浮鹅钩、五的写法等。

既然有”前有古人“,那么”后有来者"就容易些。

比如欧楷还保留了隶书笔画,换掉可不可以?欧楷有碑的元素,那么我掺杂一些魏碑是不是可以试一试?既然欧楷有些是王羲之的楷书化,那么王献之的行书楷化是不是也行?甚至欧楷像简化字一样把草书楷化行不行?欧楷和赵楷能不能结合,欧底赵面试一试?等等。有多种可能性。

欧楷里有隶书、魏碑、行书、草书等等元素,简直是个大杂烩。在这种杂烩里面,你减一点、加一点,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九成宫、虞恭公、化度寺、皇甫君等等,都是欧楷,都不完全一样。

田英章、卢中南、孟凡喜等等都是学欧楷的,他们写的一样吗?

学瘦金体的那么多书法家,他们写的能不一样吗?

后来学欧的人,虽然走出新路的人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总归有点希望,至少比瘦金体多的多。所以欧阳询是一派宗师,而赵佶只是孤家寡人。

瘦金体的“法度”严苛到什么程度,就是赵佶本人书写,也是千篇一律。

这样的用笔和结构,可以说看过几行字,都知道下面的字会是如何写的。他的捺永远是一种捺,他的撇永远是一种撇,他的横就是那个横,他的竖就是那个竖。即使是不同时期的瘦金体,除了尺寸大小、行书楷书上极细微的不同,你找不到书法元素上的差别。所以也有人批评他如同印刷体。

确实,如果将书法的用笔和结构规律导入电脑,瘦金体应该是最容易电脑自动生成的书体之一。规律性,或者说法度太强。法度如果太死的话,艺术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当某种书体的法度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那么所谓的水平高低,就纯粹地看功力。而论功力,天下瘦金体最强的莫过于赵佶。和他比,你玩什么呢?

或者换句话说,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只是拿着赵佶的字不假思索,依葫芦画瓢,只是比谁写的更多、写的更熟、写的更稳,那么和工匠有什么区别?工匠也是拿个模板对着做,只需要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并不要求必须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和设计师能一样吗。在古代,做一个字匠多少还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有点实际作用,但今天的书法已经不是实用技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知乎上给人的“偏右”感受,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用户群体与注册门槛首先,知乎的崛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精英化色彩。它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社区为定位,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虽然现在已放开,但早期用户群体的影响仍在)。这种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用户,倾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知乎上部分无神论者在谈论宗教时表现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性主义的立场与对“非理性”的排斥: 核心驱动: 无神论的核心在于不相信超自然存在,他们的信仰基础往往是科学、逻辑和证据。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往往基于启示、神秘体验或教条,缺乏可证伪的科学依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这帮被大家戏称为“皇汉”的朋友们,对咱们的儒家思想好像不太“感冒”呢。首先得明白,知乎上的“皇汉”是个挺复杂的标签,它通常指向一群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热情,并且认为汉族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群.............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知乎用户的感受。要说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公众号内容”,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知乎这个平台在它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是靠用户们高质量的、有深度的、甚至是“学院派”的回答奠定了口碑。那时候,大家写东西更像是分享知识、解决.............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垃圾”,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质量的下滑,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心态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一、内容泛化与质量稀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乎上“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低质、同质化甚至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 回答
    在知乎上,付出心血写就的回答,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尤其是当这份付出似乎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积极反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烹饪了一桌菜,结果大家默默地吃完,连一句“味道不错”都没有,甚至连盘子都没人擦一下。我理解你说的“没人懂得感恩”,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感受:1. 期待的“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