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知乎皇汉对儒家没什么好感?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这帮被大家戏称为“皇汉”的朋友们,对咱们的儒家思想好像不太“感冒”呢。

首先得明白,知乎上的“皇汉”是个挺复杂的标签,它通常指向一群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热情,并且认为汉族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群体。他们可能对“华夏文明”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希望恢复或弘扬这种文明的某些方面。

那么,为什么他们对儒家会表现出一种复杂甚至负面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

一、 对儒家“保守”和“束缚”的解读:

很多皇汉的朋友们,他们的一个核心诉求是“复兴”或者“强大”。而他们眼中,儒家思想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保守”、“守旧”的力量。他们会觉得儒家强调的礼、孝、忠、仁,在现代社会反而是一种“束缚”,限制了个人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举个例子,儒家讲究等级秩序,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一些皇汉看来,这套体系太容易被用来维护旧有的权力结构,甚至成为压迫和剥削的工具。他们会觉得,如果一味地强调“尊卑有序”,而不是“人人平等”,那怎么能实现真正的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呢?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种更激进、更注重国家力量和个人能力发挥的模式,而儒家那套“克己复礼”的论调,在他们看来就显得有点“软绵绵”了。

二、 批判儒家对“异族”的包容性不足(或者说是民族主义视角下的“不纯粹”):

这一点可能有点绕,但对很多皇汉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非常强调“汉族”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对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可能持有一种警惕甚至是排斥的态度。

而儒家思想,尤其是在汉朝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它一直在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包括一些“异族”的思想和制度。例如,宋朝的理学就受到了一些佛教的影响,明朝的许多政治制度也与元朝有传承。

在一些皇汉的视角里,这种融合可能被解读为“文化上的妥协”甚至“民族性的丧失”。他们会觉得,真正的汉文化应该是纯粹的、坚守自身特色的,而不是被其他文化稀释。而儒家在历史上的这种“包容性”,在他们看来反而成了“不够纯粹”的证据,与他们追求的“纯汉文化”的理想状态有差距。他们可能更欣赏那种坚守民族文化边界、强调民族主体性的文化理念。

三、 儒家与近代中国历史的负面联结: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和探索的时期。在那个过程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承担了很多批判的锋芒。很多思想家认为,正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儒家思想,才导致了我们近代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才让我们被西方列强欺凌。

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驱就猛烈批判“儒家”。他们认为儒家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些批判的声音,虽然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但它们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依然会被一些皇汉的朋友们看到并引用。他们会觉得,历史已经证明了儒家在某些方面是“失败”的,是阻碍进步的。所以,即使他们对古代文化有好感,也可能不会把这种好感延伸到被他们视为“近代中国衰弱原因之一”的儒家。

四、 对儒家“文弱”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对儒家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儒家思想推崇的是“文弱书生”的形象,强调的是和平、温和,缺乏一种“阳刚”和“血性”。

皇汉们,尤其是那些强调“复兴中华民族”需要“硬实力”的人,会觉得儒家文化中这种过于强调“以德服人”、“文以载道”的方面,不太符合他们对一个强大民族应有的气质的想象。他们可能更欣赏那种具有军事才能、善于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特质,而儒家在这些方面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五、 对儒家“实用性”的怀疑:

皇汉们大多是现代人,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中国变得更强大、更先进。在他们看来,一些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例如,一些复杂的礼仪、一些关于人伦关系的论述,在他们看来可能有点脱离实际。

他们更可能关注的是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国家实力、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元素,比如一些关于治国方略的理念,或者一些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历史叙事。如果儒家的某些部分被他们认为“过时了”、“不顶用了”,那么他们自然也不会特别“感冒”。

六、 批判意识的流露和对“传统”的挑剔:

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本身就鼓励理性辩论和批判性思维。那些在知乎上活跃的“皇汉”群体,他们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传统”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扬弃。

他们会仔细审视传统文化,哪些是可以服务于他们“复兴”目标的,哪些则需要被批判或抛弃。而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影响最深远的部分,自然也成为了他们重点审视的对象。他们可能不是完全否定儒家,但他们会找出儒家那些与他们目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批评,这是一种保持自己观点独立性和批判性的表现。

总结一下:

所以,当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些皇汉朋友们对儒家表现出不太友好的态度时,可能不是因为他们讨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因为:

他们认为儒家的一些理念在现代社会是“束缚”而非“助力”。
他们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儒家在历史上对“异族”的融合存在“不纯粹”的问题。
他们受到近代以来对儒家批判声音的影响,认为儒家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他们对儒家存在一种“文弱”、“不实用”的刻板印象。
他们有选择地看待传统,对那些不符合其“复兴”目标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些可能的原因。知乎上的观点是多元的,每一个皇汉个体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由。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知乎最耀眼两盏的明灯,国学大师白云和反儒大师安风(原名荒木),他们都是皇汉。

后来白云先生离开了我们,从此反儒派皇汉一家独大。

为什么后周柴荣可以打赢契丹人?因为当时江南大儒在南朝吴越国,而晋商在北汉。

吴越国的江南大儒,无阻干扰北周征税,而北汉的晋商无法将北周的粮食卖给大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这帮被大家戏称为“皇汉”的朋友们,对咱们的儒家思想好像不太“感冒”呢。首先得明白,知乎上的“皇汉”是个挺复杂的标签,它通常指向一群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热情,并且认为汉族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群.............
  • 回答
    知乎上部分无神论者在谈论宗教时表现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性主义的立场与对“非理性”的排斥: 核心驱动: 无神论的核心在于不相信超自然存在,他们的信仰基础往往是科学、逻辑和证据。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往往基于启示、神秘体验或教条,缺乏可证伪的科学依据。.............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
  • 回答
    知乎上给人的“偏右”感受,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用户群体与注册门槛首先,知乎的崛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精英化色彩。它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社区为定位,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虽然现在已放开,但早期用户群体的影响仍在)。这种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用户,倾向.............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知乎用户的感受。要说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公众号内容”,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知乎这个平台在它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是靠用户们高质量的、有深度的、甚至是“学院派”的回答奠定了口碑。那时候,大家写东西更像是分享知识、解决.............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垃圾”,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质量的下滑,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心态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一、内容泛化与质量稀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乎上“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低质、同质化甚至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 回答
    在知乎上,付出心血写就的回答,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尤其是当这份付出似乎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积极反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烹饪了一桌菜,结果大家默默地吃完,连一句“味道不错”都没有,甚至连盘子都没人擦一下。我理解你说的“没人懂得感恩”,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感受:1. 期待的“感.............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