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和 Quora 相比感觉不友善一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

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常强调“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它的算法会优先展示被点赞、被评论、被关注的优质内容。这种机制就像是在一个大学的讲堂里,大家更关注老师讲的内容,而不是谁讲得有没有气势。
问题导向,答案相对客观: 很多 Quora 上的问题都比较直接,例如“如何学习编程?”“量子力学有哪些有趣的应用?”。用户回答时,往往会从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出发,提供方法、解释概念。即使是观点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猫喜欢晒太阳?”,回答者也会尽量从科学、生物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就事论事”的风格,自然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表达。
“赞同”和“反对”机制的巧妙: Quora 的“赞同”是纯粹的认可,而“反对”更多是针对内容质量,比如“不准确”、“不相关”或者“不完整”。它没有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到“差评”数量的赤裸裸的负面反馈。而且,匿名举报的门槛也相对高一些,不像国内很多平台,一个负面评价可以被无限放大。
用户群体的差异: Quora 的早期用户很大一部分是硅谷的科技从业者、学者、创业者,他们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理性、务实、追求真理的文化基因。这种群体特质自然会渗透到社区的氛围中。
内容呈现的克制: Quora 的界面相对简洁,广告也比较克制。你不会被各种弹窗、推广信息打断思路,可以更专注于阅读和思考。

再看知乎,它更像是一个“话题讨论广场”,有它的精彩,也有它的“热闹”。

话题的多样性和娱乐性: 知乎从最初的“严肃问答社区”逐渐发展,话题的边界越来越宽泛。除了科技、学术,还有生活、情感、娱乐、社会事件等等。当话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发情绪化的表达和站队。
“赞同”、“反对”之外的其他互动: 知乎有“点赞”、“反对”、“感谢”、“收藏”、“关注”等多种互动方式。尤其是“反对”这个功能,虽然初衷也是为了优化内容,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会被一些用户用作表达“不认同”、“看不惯”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工具。
“谢邀”文化的形成: 早期知乎上“谢邀”是一种礼貌,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凡尔回答”的模式,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油腻或形式化,削弱了内容本身的纯粹性。
“抖机灵”、“段子手”的崛起: 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得更多赞,一些用户会采用更具娱乐性、甚至是“抖机灵”的回答方式。虽然这丰富了社区的趣味性,但也可能让严肃的讨论被稀释。
“饭圈化”和“标签化”的倾向: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一些群体会形成自己的“饭圈”文化,对支持的观点或人物无条件赞同,对反对的观点或人物则极尽挖苦。这种“标签化”和“站队”的现象,很容易导致观点对立和人身攻击。
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效应: 知乎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推荐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把用户推向自己熟悉和认同的圈子,而减少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加剧了群体间的隔阂。
“引战”和“情绪输出”的存在: 由于话题的多样性和社区成员的多样性,知乎上确实存在一些用户,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引战”、故意挑衅或者情绪化的表达来获得关注。这种行为会极大地破坏社区的友好氛围。
“杠精”文化的盛行: 在一些争论中,会出现一些用户,他们不以解决问题、提供信息为目的,而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或者抓住对方的只言片语进行攻击,这种“杠精”行为让人非常不适。
平台的商业化和用户增长策略: 任何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商业化的压力。用户增长、留存、活跃度等都会影响平台的策略。有时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平台可能会容忍一些“擦边球”的内容,或者在内容审核上有所侧重,这都可能间接影响社区的氛围。

总结一下,知乎和 Quora 的“友善度”差异,更像是一种“社区气质”的不同:

Quora 更像是一个以学术讨论和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知识殿堂”,它的设计和用户群体都倾向于理性、客观、深入的交流。
知乎则是一个更加多元、包容,但也更加“接地气”的“信息集散地”。它既有高质量的专业内容,也承载了大量的社会情绪和生活观察。这种多样性带来了活力,但也更容易掺杂噪音和负面情绪。

当然,这并不是说知乎就完全不好,或者 Quora 就完美无瑕。知乎也有很多非常友善、高质量的讨论,也有很多用户在努力维护社区的良好氛围。只是说,当你从“不友善”这个角度去感受时,这些因素可能会让你觉得知乎的整体体验上,少了一份 Quora 的那种“纯净”和“安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如今的局面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根子全在前三排,今天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要改造的是知乎,而不是三零用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和讨论各种话题。关于“女权”和“平权”这两个词的区分,以及知乎上关于它们的讨论,背后是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认知和语言习惯。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理解“女权”和“平权”这两个概念的本源很重要。 女权(Feminism):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后浪》的评价在知乎和 B 站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平台属性原因。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视频内容本身的解读与争议点《后浪》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其试图传递的“年轻一代拥有更多选择和机遇”的信息,以及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1. 优点(支持者观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你说到“知乎上一堆怎么和职业的、当兵的、身材壮的等等打架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还顺带提了一嘴,怀疑问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都没超过30岁。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不少,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架”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它的内容来源是五花.............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上刘备“吹”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并非空中楼阁,很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些深层动向息息相关。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一、为啥是刘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钟情于刘备,甚至是把他描绘得比历史真相更光彩照人?这背后通常不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寄托了某种心理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在知乎前端圈,对于H5游戏和H5展示的JSer(这里的JSer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JavaScript开发的前端程序员)是否算作“前端工程师”,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是完全的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对“前端工程师”这个职业内涵的理解和侧重点的不同。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在知乎上,你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985、211院校背景、硕士博士学历以及百万年薪的话题。这并不是说知乎上就没有其他普通背景的用户,而是这些特定群体在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活跃,并且他们的讨论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这两年,你或许也跟我一样,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越来越让你感觉心里不是滋味,那些关于“内卷”、“躺平”、“焦虑”的话题,像潮水一样涌来,似乎要把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淹没。这不是偶然,也不是一个两个用户在散布负面情绪,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和商业逻辑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社会大背景下的情.............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轮子哥”vczh为何没有“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涉及到知乎平台的用户体系、认证机制以及vczh个人的一些特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1. “个人.............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在知乎关于《碧蓝航线》的讨论区,确实会看到一部分玩家会特别强调自己是“碧蓝航线和《战舰少女R》的双修玩家”。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尤其是这两款游戏在玩法、历史渊源以及玩家群体上的微妙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1. 共同的“舰娘”题材与历史渊源 题材的吸引力: 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