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后浪》在知乎和 B 站的评价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回答
《后浪》的评价在知乎和 B 站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平台属性原因。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视频内容本身的解读与争议点

《后浪》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其试图传递的“年轻一代拥有更多选择和机遇”的信息,以及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

1. 优点(支持者观点):

正面宣扬、振奋人心: 许多人认为,《后浪》以一种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基调,描绘了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接触到更广泛世界的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它歌颂了探索、学习、体验世界的价值,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展现中国发展成就:视频中展现的旅行、学习、创业等场景,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缩影。他们认为,这是国家进步给年轻人带来的红利,值得肯定。
触动特定群体的共鸣: 对于那些真正处于视频中描绘的“后浪”群体,或是渴望成为这样群体的人来说,视频内容无疑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鼓励。
高质量的制作: 视频在画面、配乐、叙事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准,这本身就容易获得好感。

2. 缺点与批评(批评者观点):

精英视角与脱离现实: 这是最集中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后浪》描绘的“后浪”生活,是一种极其小众的、享有资源优势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拥有父母的支持,能够负担昂贵的旅行、教育、兴趣爱好,过着许多普通年轻人望尘莫及的生活。视频没有反映更广大普通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比如面临高房价、就业压力、教育内卷等困境。
“爹味”与说教感: 视频以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口吻进行教导和“安利”,例如“你们要拥有选择的权利”、“你们要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这种“爹味”十足的语气让很多年轻人感到不适,认为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非平等的对话。
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掩盖: 批评者认为,视频回避了社会结构性问题,将个人奋斗上升到压倒一切的高度,似乎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能克服一切。这淡化了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对年轻人发展的影响。
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推广: 视频中大量展示的旅行、消费场景,被一些人视为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过度推崇,认为这不利于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商业目的的质疑: 作为B站与某些品牌联合推广的视频,其商业目的也受到了质疑。一些人认为,这不过是品牌营销的手段,披着“歌颂青春”的外衣。

二、平台属性与用户群体差异

知乎和 B 站作为内容平台,其核心用户群体、社区文化和内容偏好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导致评价分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1. B 站(哔哩哔哩):

年轻化、二次元属性: B 站最初以二次元、ACG 内容起家,用户群体以年轻一代为主,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更习惯接受一些非主流或亚文化的内容。
社群文化浓厚: B 站用户之间容易形成社群,形成独特的语言体系和互动模式。在《后浪》发布初期,B 站首页推荐、话题热度等都对视频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情感共鸣优先: B 站用户在消费内容时,更看重情感上的共鸣和情绪的调动。对于《后浪》中展现的“向前冲”、“去探索”的积极情绪,很多用户容易产生代入感。
早期接受度高: 《后浪》在B站发布时,通过首页推荐、UP主二创等方式获得了极高的曝光度,很多用户是在被“安利”或“刷屏”的情况下观看的,早期形成了一波压倒性的支持声浪。
批判性声音的出现: 尽管初期支持者众多,但随着视频传播范围扩大,B站内部也涌现出大量对视频的批评性评论、鬼畜视频(反讽)等,这体现了B站用户批判性思维的存在,只是初期被正面声音掩盖。

2. 知乎:

知识性、专业性社区: 知乎以“认真、专业”为社区氛围,用户群体相对更广泛,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学生、职场人士等。
理性分析、深度讨论: 知乎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推理来评判事物,对内容的深度、准确性、逻辑性要求更高。
问题导向、话题探讨: 知乎的内容形式是“问答”,用户乐于就一个现象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讨论。对于《后浪》这种具有社会话题性的视频,知乎用户更倾向于从社会学、经济学、代际关系等角度进行剖析。
精英主义与普通人的声音: 知乎用户中既有“精英主义”倾向的观点(比如对《后浪》描绘的“浪”的认同),也有大量来自普通人(如基层工作者、农村青年)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反驳视频中的理想化描述。
对“爹味”的反感更强烈: 知乎用户普遍对“爹味”说教反感,更看重平等对话和基于事实的讨论。因此,《后浪》的口吻在知乎更容易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傲慢。

三、社会大背景与代际认知差异

《后浪》的出现,恰逢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同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和焦虑感,也是导致评价分化的重要推手。

代际的“挤压感”与“焦虑感”: “后浪”概念本身就带有某种程度的“内卷”意味,暗示着新的、更有优势的群体正在崛起。而对于一些经历过物质匮乏、机会稀缺年代的长辈,他们看到“后浪”的优越条件,可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国家发展的欣慰,也可能夹杂着对自身一代人奋斗的感慨,甚至是对下一代人“不珍惜”的担忧。
“被代表”的感受: 对于视频中没有被涵盖的广大普通青年,他们感到自己被“代表”了,而且是被一种理想化、脱离实际的形象所代表。这种“被代表”往往会引发强烈的反感和被忽视感。
社会阶层流动性与公平性的讨论: 《后浪》触及了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的话题。视频的理想化呈现,使得许多人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结构性的不公平,以及社会是否真的为所有年轻人提供了均等的上升通道。
信息茧房效应: 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兴趣圈层,会强化用户既有的认知。在B站,用户更容易看到支持《后浪》的观点;在知乎,用户则可能更倾向于看到批评性分析。这种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评价的分化。

总结

《后浪》在知乎和B站评价的两极分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视频内容本身 存在对现实描绘的局限性,以及沟通方式上的“爹味”和说教感,这些是批评的核心。
B站的用户群体和社区文化 更倾向于情感共鸣和积极情绪的传播,早期形成了高支持度;知乎的用户群体和社区文化 则更注重理性分析和深度讨论,容易发现并放大视频的争议点。
社会大背景下,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对社会公平的关切,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都为这种评价分化提供了土壤。

最终,《后浪》成为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观察不同代际之间沟通与理解的现象级事件,其争议也折射出当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真实处境和普遍焦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感觉是,这一段演说词多半是八零后(或者早期九零后)写的,是以八零后的视角来看待现在年轻人的世界。

其中很多的意象,我觉得如果没有八零后或者早期九零后的生活经历,可能是比较难以完全体会的。

比如说“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如果结合八零后的成长环境,和八零后所看到的同等出身的新青年的更富足、多元化的童年,就非常容易理解。但如果你单纯从新青年的童年来看,贫富差距十分显著,并不是所有人都真的能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那么这话说的就很奇怪,仿佛阶层差距不存在。而如果单纯八零后的童年来考虑,那就更不合乎实际了。

其他的部分也是同理。

这篇文章,可以理解为是在表达八零后——比较了自身与新的一代之后——为新青年所处的经济环境所感到的羡慕,为他们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自我而感到的欣喜,为他们未来能达成的成就而抱有的期待。带有一种“我年轻的时候搞这些杂七杂八的被长辈压制或者根本没有条件,现在环境宽松了,你们逐渐都有条件可以追求这些而不被压制了,真幸福呀!希望你们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的意味。

单纯从八零后看八零后,八零后不带比较地看新青年,或者单纯新青年看新青年,可能都不能完全体会这种差异。

有意识到这种比较的八零、九零后后,可能会觉得说的挺好。没有这种体会的新青年,会觉得这演讲的内涵太过“俯尊屈就”。而另一些八零后则是另外的想法——因为不同的人听到同一句话,想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比如,听到“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有的人想到的是自己因为爹妈反对自己的爱好或者家里就是完全没钱,导致当年买不起、看不到、保不住。而如今的年轻人,搞cosplay,搞应援,搞得花样百出,想买啥都有。

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可能是“啥玩意?谷歌都不给用,说啥选择的自由嘞?”

还有的人想的可能是“买都买不起,你说的是啥选择的权利?”

所以一批人觉得说到自己心坎上了,另一批人则会觉得这都是说的什么鬼。

user avatar




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因为阶级叙事从来没有消亡,反而会随着对于社会的认识逐渐显露出来。

即使一个人他不会用阶级、区隔、文化资本这种词,他可能也没有充分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验,但他也能下意识从《后浪》里感受到某种不适应,某种格格不入,特别是《后浪》试图用一个“青年”的概念将他统括进去的时候。

只能说知乎上在《后浪》话题下发声的人或多或少都进入了被社会毒打的阶段,而那些在《后浪》里刷泪目的人还没有真的因为生活泪目过。

不过B站倒也不全是泪目《后浪》的,比如绝活《前浪》。

时代更有幸,遇见前浪的你们。

user avatar

因为本质上这是b站广告片。你指望b站广告片在友站有什么风评?

视频里,不要看文字,看画面,看b站定义的年轻人:

数码kol,汉服小姐姐,火辣舞姬,钢普拉胶佬,旅游vlogger,blablabla

看到了吗,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草根屌丝的内容生产者。

而这也是b站的饭碗。

这也是为什么,片子尽管仿佛在讲奋斗,但却充斥着消费主义的味道:

那些“青年b榜样”,正是看起来离你不远、你却永远没机会成为的人。这种高于你又亲近你的人设,正是他们的生意经。他们的本质是兜售你实现不了的梦想——这和奢侈品,和轻奢品,何其相似。

至于什么社会阶层割裂,我觉得这个视频还没有那个深度。毕竟,这点小意思,比起割裂的现实差太多了。

买卖而已。

user avatar

当我们发现存在着多种而不是一种文化,并且又最终承认某种文化的垄断时。

不论这种文化垄断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这种城市中产的生活或许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但无疑也与大多数人生活不符),我们都会为自己的发现之幻灭而感到恐慌。毕竟我们无法与这种文化产生一丝一毫的共鸣。

猛然间,内心隐隐约约的想法被屏幕里虚假的真实直面,我们意识到完全存在着不太能被我们真正想象的“他人”,而且我们自己也只是众多“他人”中的一个“他人”而已。我们只是旁观后浪们的人而不是后浪本身,后浪却宣布将我们代表。虚假是我们的虚假,真实是他们的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是“单一”的,但是却被不平等的权力严重地撕裂开了。

任何形式的共识和同一性都包含暴力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压迫、统治和霸权。想用“后浪”们代表整个青年实在太过于露骨的想要显现统治者的文化霸权。

以上

user avatar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人群的眼里呈现不同的样貌,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B站用户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日常操作是点赞投币收藏三连,视频多展现社会美好的一面,基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难。

知乎用户以大学生,社畜为主。日常操作是讲道理、思辨和争论。问题多体现社会矛盾和问题,面临就业和被公司折磨,生活不易。

那么当他们看到《后浪》的时候:



B站用户:对,说的太对了,我爸妈就是不理解我。跳伞和潜水好棒,回头让爸妈也带我去。

知乎用户:嚯,跳伞和潜水,这似乎没点钱玩不起啊,我国的年轻人有几个能搞这些的?他们就能代表年轻人了?


B站用户:对对对,我们都因为喜欢一个视频,一个UP成了朋友。bilibili干杯。

知乎用户:爱好……没钱能玩爱好吗?为什么只谈爱好不谈工作岗位上的青年?

B站用户:对对对,锤人真讨厌,支持UP就三连(赞美和鼓励)。

知乎用户:什么?又想让我们只唱赞歌,还说只有弱者才嘲讽和否定,想堵我们的嘴。

B站用户:小姐姐好漂亮,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我成为不了这样的人,这种在日本鸟居拍出漂亮照片的人代表不了我。

所以,两边的评价大相径庭,再正常不过了。

用一句经典的话说就是: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B站用户对这个视频的追捧有追捧的道理(表达了他们想说的话),知乎用户对这个视频的批判也有批判的道理(对青年群体的展示非常片面)。

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理解前者的情感需求,也思考后者的逻辑阐述。

糟糕的状态是:一味的吹捧或一味的指责,成为一枚二极管。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因此我们才有必要,去努力理解他人。

user avatar

很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

逼乎号称人均985,年入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理应是视频中后浪的对标人群,却在讨伐前浪,愤天不公。

B站号称小粉红低龄化的聚集地,明明是无权无势的边缘人群,视频中的后浪跟你基本没有关系,却在歌功颂德,昂扬向上。

这到底是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5月6日更新,这几天一直关注B站《后浪》评论区的人可以很明显的发现,B站合作伙伴,UP主那些几万赞的评论被踩的越来越低,新评论几百赞后会更快到首页,尤其是在17:00-23:00这个时间段,管理员应该是要交班管理更松懈更明显些,再结合《前浪》和《非浪》评论区的热评,我想我们可以基本明确无论是在B站还是知乎,持不认同《后浪》的人都是更多的,此前表面上的两极分化只是控评的结果。我今天更新主要是想补一张控评图:

感谢 @栗轰 截的图,我实在不明白,一个年轻民警,说自己故事不如别人精彩但也还不错,最后还让年轻人共勉,这样的评论到底犯了怎么样的忌讳B站管理员一定要让它消失?


---------------------

5月4日回答:B站删评控评实锤:两次被删评论,第三次评论再次荣登热评第二位的”奉权“,半小时几百赞足以证明B站有很多和他想法一样的用户(而且表异议的很多都是LV4-LV5的高级用户,我目前截了12个被删评的热评图,11个LV5用户,1个LV4),很多B站用户确实指出过视频存在的不足,但是B站的管理员不想听,他们只想要好顶赞三连。例如我想回复下图这条评论时提示已经被删除了。我亲眼得见被删的高赞评论已经不下20条,这是难得一条能及时把红色系统提示截下来的:

---------------------

可以说只要你在B站的相关评论区说这视频有局限性和倾向性,哪怕你的语言很平和,观点很客观,但只要点赞人多到了评论区首页,很快就会被删评,我亲眼看到一个2万赞的都被删了,当时没及时截图,控到现在前三页基本只有大UP主高校之类的声音,不是支持就是名言。特别感谢 @傅清 私信我之前2万赞评论的截图,给大家补一下:

然后说说我对这个短片的意见:

我并没有在视频里看到众多的青年劳动者:工人,教师,军人,警察,医生,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所从事的劳动生活的镜头,我看到的反而更多是娱乐:旅游,电竞,跳舞,音乐,极限运动,这也太狭隘了吧?

这就是一个B站宣传UP主的宣传片,央视和其他官方媒体真的不该转,面对全国的青年人发这样的片子,以追求自我的口号去引导和鼓励全体年轻人都大胆去旅游搞艺术?官媒考虑过全国年轻人是否都有财务自由的家庭去支撑了么?

官媒考虑过如果所有年轻人都去把时间花在“学语言,学手艺,看电影,去旅游,追求自我”而只有更少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促进科技发展,诚实劳动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么?

后浪代表的不应该只是COS宅舞、数码测评、电子竞技、精致的Vlog,不只是一线城市的体面生活。后浪更多的应该是埋头苦读、破釜沉舟、努力前行的人。

不惑不应仅是获取知识,拓展兴趣,更应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条优秀的B站广告宣传片不是五四青年宣传片,里面有些内容我也喜欢,但视频内容和五四精神内核真不搭边。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在针对整个B站或者不了解B站,我想说的是青年学生做实验,做科普,在B站学知识这都是很好的题材,青年教师,青年动物学家,青年骨科医生,他们在B站都有内容可以做进视频也紧扣54主题,但目前后浪里B站素材绝大多数是文化娱乐体育,题目却是给新一代的演讲,那么后浪给不了解B站的人不就是留下这么个印象:B站新一代UP主主要创造娱乐内容,新一代在B站的主要需求也是娱乐内容,这也不能客观反映B站的丰富内容啊?

下面是几张16:00-18:00的被删评论截图证据:

---------------------

这条截图的评论被删是我感觉最气愤的,这条评论不是泛泛而谈,纯粹从他自己个人经历说没共鸣都不行吗?就因为最后有一句“很不合格?"(原作者不是真的菠萝塞冬哈别误会),18点多这条评论有500多赞到了讨论区第二页,等我把答案更新闻要截最新赞数图就又没了:

----------------------

其他截图1,今天17点前一条评论杀到热评区第二的位置(只有几百赞不过发布时间短可能是算法不是单纯按赞数排列),转眼没了,不知道是被删除了还是被踩没了:

-------------------------------

其他截图2,这是几小时之前的B站评论,我看的时候是在第一页在IG评论上方,核心内容和昨天那个2W赞评论是一样的,现在我也找不到了,不知道是被删除了还是被踩没了:

-------------------------

其他截图3,这条评论还没到过第一页页我过一会按发布时间排查就找不到了,好像只要在讨论区提中国还有大多数没能过上“精致生活“的年轻人就特别容易被删评:

-------------------

更多的图我就不截了,大家现在自己去相关讨论区看热评第四第五页以后的评论一目了然,尤其是不久前发布,点赞一两百的,多半是对视频的客观性表示质疑的(可能控评的下班了吧)。说明哪怕是B站群众中对视拼的质疑声也是很明显的,只是之前其他高赞的已经被抹除,因此现在前3页基本只留下了大学,大UP主的支持和名言。

B站一边在自己的宣传片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到自己管理评论区时候就是“不肯定就删“,"就是要否定你的批评“,“容不下你的异见”如此双标让人叹为观止。

-------------------

睡前看了一眼,没想到一些对视频内容不满和对控评质疑的评论也能到首页了(见下方),虽然其中有一条回复比较酸,但是“弱小才否定”可是B站先酸的。等到0:10分我再刷新,以下这些评论又消失了,看来控评还有夜班的,大家早点睡吧。

user avatar

两极分化主要原因是b站控评了。。。


我为什么觉得中老年人谄媚年轻人有点恶心,是因为这个事儿,本质上和鲍某某诱奸李星星是一个道理。

李星星缺少完整的家庭,缺少父爱,没有安全感,鲍某某就是利用这个心理,把她给迷惑住了,所以你看后来录音放出来,又是吃醋又是撒娇的,他还当证据拿出来炫耀,洋洋自得。恶心不恶心?

我估计就算不是海龟高管,一个普通中年人,稍微花点心思,未成年小姑娘还不好忽悠?

谄媚青少年也是同一个道理,年轻人嘛,又叛逆,又迫切需要成年人的认可。这个时候一个油腻的中老年人投其所好,说两句好听的,他们可不得瞬间高潮?


为什么一个40多岁的人,去泡一个14岁的女孩?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太low了,稍微吃过见过的成年女性,谁看不穿他是个什么东西,谁吃他这一套?

为什么一个中老年人去谄媚青少年?也是因为成年人他搞不定啊。他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费力不讨好,年轻人那里,说两句好话就赢得一片赞誉,这就如同老外说两句我爱中国,钞票到手,easy girl入怀,一个道理。

年轻人多好骗!

君不见局座,以前被黑成什么样,一放下身段说两句年轻人的好话,卖个萌,瞬间舆论反转。


我呼吁:各位80后70后,永远不去谄媚年轻人,不要让自己成为鲍某某!


ps

我还是后浪的时候,有一次和我爸爸的朋友一起吃饭,他问我,你怎么年轻人是怎么看待韩寒的?

是的,那时候是韩寒最火的时候。我想了想,说:这个人也就是抖机灵吧,小说没有文学性,杂文没有思想性。

这个叔叔惊呆了,非得要和我掰扯掰扯,为什么韩寒是当代鲁迅。

(向韩寒老师道歉,不过您也年轻过,一定能理解的。)

我后来才理解他的心情,这个年纪了,非常焦虑,最怕跟不上时代。以前韩寒的标签是80后作家,辍学,不务正业,他竟然能欣赏这样一个人,岂不是证明他能够跟上时代,了解最潮流的年轻人?

结果他发现和我这个年轻人完全没有共同语言,这怎么可能!我好不容易发现了韩寒的好处,现在的年轻人早就厌倦了,那我岂不是又被时代抛弃了,我又成了loser了?!

其实大可不必吧。举个例子,你年轻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喜欢周杰伦,你说我就是喜欢鲍勃迪伦,你一点也没觉得自己落伍了,竟然听六、七十年代的歌,你反而觉得其他人都是傻逼,你是最酷的。

那么等你年纪大了,你的鲍勃迪伦就比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野狼disco》low了吗?

没有,鲍勃迪伦永远伟大。

所以你年轻的时候不跟风喜欢周杰伦,你年纪大了为什么要假装去喜欢《野狼disco》?

你年轻的时候不怕落后“时代”,为什么这时候倒怕了?

user avatar

因为B站控评比知乎还厉害。

虽然说弹幕里面各种为后浪叫好,但那是因为视频欺骗性强,看的时候很多人上头了。等事后缓过劲了,反应过来,大家就在评论区发表意见了,你多往后翻两页看看,排在前面的基本都被B站删了。

都说知乎小管家是河蟹干将,但是和B站比起来,小巫见大巫。

这种视频只能哄哄没有毕业的学生,但凡进入社会经历过一两年毒打的年轻人,都能看出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user avatar

谢邀

对浪的理解不一样,知乎对浪的理解是这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user avatar

前浪的后代才是后浪,石头的后代只是沙子。但沙子永远是被浪裹挟着

user avatar

因为前浪和后浪们的评价不一样。


只是不好意思,解释权肯定不在你们手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