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显示的前引号和后引号不是「全角」?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显示的前引号和后引号并非“全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我们可以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全角”引号,通常指的是中文里常用的那种,比如“引用的内容”这种。它们在视觉上比英文的直引号(" " 或 ' ')要宽一些,更符合中文的排版习惯。而知乎上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是直接使用了英文的直引号,或者一些变体。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咱们一条条来分析:

1. 技术实现和编码问题:

Unicode编码和字体支持:现在的网页和应用程序大部分都基于Unicode编码。Unicode中包含了各种语言的字符,包括全角中文引号(U+300C “ 和 U+300D ”)和半角英文引号(U+0022 " 和 U+0027 ')。浏览器在渲染文字时,会根据HTML中指定的编码和实际的字体来显示字符。
输入法和用户习惯:用户在电脑或手机上输入文字时,使用的是输入法。大部分输入法在默认状态下或者切换到中文模式时,会根据环境自动切换到全角字符。但也有很多用户习惯使用半角引号,尤其是在输入代码、网络英文词汇或者特定格式时。而且,很多时候,用户输入的“引号”可能实际上是输入法在英文模式下输入了英文引号,然后被系统或平台 그대로(字面意思)地展示了出来。
前端渲染和CSS控制:网页的显示效果很大程度上由前端代码(HTML、CSS、JavaScript)决定。开发者可以通过CSS来控制字体样式、字符间距等。如果前端没有特别设置使用全角引号,或者CSS的某个规则意外地覆盖了全角引号的显示,就可能出现你看到的情况。

2. 设计和排版理念的演变:

国际化和通用性:知乎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用户和内容交流的平台,在设计上会考虑国际化和通用性。英文引号(直引号)在西方语言中是标准用法,它们更紧凑,在很多场景下比全角引号更方便。如果在中文内容中不加区分地使用英文引号,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略显突兀,但在跨语言交流或嵌入技术性内容时,可能反而更顺畅。
简洁和信息密度:在一些情况下,使用半角引号可以使文本看起来更紧凑,提高信息的视觉密度。这在内容量较大的平台尤为重要,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浏览信息。
历史遗留和技术惯性:互联网早期,很多技术标准和设计是围绕西方语言建立的。即使后来加入了对其他语言的支持,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技术惯性和设计思路,影响着后续的实现。

3. 具体到知乎的可能原因:

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用户在知乎上发布内容时,他们输入的内容就是原始数据。如果用户使用的是支持自动切换全角/半角的输入法,并且在输入时选择了半角引号,那么知乎的后端系统接收到的就是半角引号。
平台的内容处理机制:知乎的后端系统在接收到用户提交的内容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包括文本的格式化、过滤和渲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默认的引用标记方式,或者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引用代码片段、英文术语等),平台会倾向于使用更通用的半角引号。
前端渲染的默认行为: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知乎的前端开发团队没有明确地强制所有引用的内容都使用全角引号进行渲染,那么浏览器可能会根据用户输入或系统默认的字体设置来显示。很多系统默认的字体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引号时,视觉效果可能并不总是完全一致。
特定功能的显示方式:知乎可能有不同的内容类型和显示区域。比如在评论区、回答中的引用块,或者在用户个人资料中。在不同的区域,出于设计和易用性的考虑,显示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在代码高亮或者数学公式等区域,使用半角引号可能更符合技术文本的习惯。
对标同行和用户体验:其他一些大型的内容平台,在显示引号时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这是行业内的一种普遍实践,可能也是经过了用户测试和反馈后确定的一个相对平衡的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的话,知乎上显示的前引号和后引号不全是“全角”,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技术实现、用户输入习惯、平台设计理念以及对不同内容场景的适应。 平台在设计时,需要在中文排版的美观性、国际化通用性、信息密度以及不同技术场景的兼容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单一的“全角”或“半角”,而是一个混合的、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状态。

你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在知乎上,有时候在非常正式的引文段落里,可能还是会看到全角引号的。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的评论、回答片段,或者包含技术性内容的地方,使用半角引号的情况会比较普遍。这恰恰反映了平台在处理复杂内容时的一种权衡和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来就没有全角的弯引号。

全角或半角是字符概念,全字宽或半字宽是 glyph 外观概念。

西文弯引号和简体中文弯引号使用的是同一组字符:“…‘…’…”

这一组字符具体是显示成西文那样的引号,还是显示成为中文优化过的占一个汉字宽度的引号,完全取决于字体。

高质量的网页设计中,大多会让西文字体优先,然后中文字体后备。知乎就是这样的。而浏览器在显示每一个字符时都会依据字体的优先级。于是引号等标点与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一起,由优先的西文字体显示;因为汉字在西文字体中不存在,所以由后备的中文字体显示。

@zonovo 提到的 “…‘…’…” 和 "…'…'…" 的区别与全角还是半角没一点关系。

"…'…'…" 是打字机时代为了节省键位而引入的「直引号」,至今都在不苛求细节的环境下使用,操作系统默认输出的引号也是这样。但中文环境下,因为输入法往往能自动协助用户输出 “…‘…’…”,所以 "…'…'…" 很少用到。

事实上,尽管弯引号 “…‘…’…” 没有自己对应的全角字符,直引号 "…'…'…" 却可以说是有的。半角字符「"」的默认身份是直双引号,对应全角字符「"」;而半角字符「'」的默认身份是直撇号,对应全角字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显示的前引号和后引号并非“全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我们可以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全角”引号,通常指的是中文里常用的那种,比如“引用的内容”这种。它们在视觉上比英文的直引号(" " 或 ' ')要宽一些,更符合中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其“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功能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设计。从公共讨论平台的角度来看,它似乎与“客观”、“平等”的理念有所冲突,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运作,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平台运营、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的复杂考量。首先,理解“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这个功能本身很重要。它允许问.............
  • 回答
    关于 Chrome 41.0.2224.3 版本知乎顶部条显示不正常的问题,我来给你详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Chrome 41.0.2224.3 这个版本相当老了。 你知道的,浏览器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特别是涉及到网页渲染、JavaScript 执行、以及各种 Web 标准的支持方面。很多网.............
  • 回答
    要聊知乎为什么没像微博那样公开显示发帖者IP,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利益或者思想意识,它更像是个复杂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这几个方面给你捋一捋:1. 平台调性与用户群体差异:微博,你得承认,它是个大杂烩。用户成分特别复杂,从普通网民到名人、记者、学者、营销号,五花八门。它更偏.............
  • 回答
    最近登录知乎,发现首页时不时会跳出“验证码过期”的提示,让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明明刚刷新页面,验证码就失效了,这就有点让人不爽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好好的验证码频频“掉链子”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验证码是干啥的。验证码,简单来说,就是网站用来区分你是真人还是机器人的一个“小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社区文化、用户群体画像、认知偏差以及技术讨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画像与情感连接的差异 1. macOS用户: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品牌忠诚度高: macOS用户往往对苹果的产品线(iPhone, iPad, MacBook等)有着较高的品.............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知乎搜索栏在搜索“C”时无法正确跳转到C相关话题或出现错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技术或操作层面的原因: 1. 搜索关键词匹配问题 标签未正确关联:知乎的搜索系统可能未将“C”与“C话题”标签正确绑定。如果C相关的话题未正确添加标签(如C),搜索时可能无法识别。 关键词敏感性:知乎的搜索可能对.............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知乎上对西安的批评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涉及到西安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公众的期待、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以及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1. 西安发展中的客观问题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西安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存在且被.............
  • 回答
    “为什么在知乎受到好评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在豆瓣评分还不如《喜羊羊》和《熊出没》?” 这个问题触及了多个层面的原因,涉及到内容评价体系的差异、受众群体、时代背景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等。下面将详细阐述,尽量深入分析:1. 评价体系和受众群体的差异: 知乎: 知乎是一个以问答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其用户群.............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知乎上肖战的口碑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人会好奇,既然知乎上似乎“差评”不少,为什么他的商业代言却依旧一个接一个,仿佛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并非品牌方“不知道”,而是他们有更复杂的考量和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是一个怎样的社区,以及它在整个舆论场中的位置。知乎以其“认真.............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讨论认为科比在人品方面比詹姆斯更胜一筹。这种观点的形成,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并且尽量避免那些冰冷、套路化的AI痕迹,而是用一种更接近真实讨论的语气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品”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解读空间。 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同,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