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逛多了,越发觉得我们国家政策很落后,想逃避离开这里?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就意味着你能接触到比日常媒体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信息。当某个政策或社会问题被广泛讨论时,其负面观点和批评声音会被反复提及、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信息茧房效应。
专业性与批评性: 许多在知乎上发言的用户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剖析政策的不足之处、潜在的风险或历史的局限性。这种专业性的批评比泛泛而谈的抱怨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认同感和共鸣。
情绪共鸣与社群效应: 知乎的用户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高学历、关注社会议题等)。当一部分人表达对政策的不满和失望时,这种情绪很容易在社群内部传播和放大,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负面情绪。你可能会因为看到很多和你一样有想法的人在抱怨,而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这种共鸣会加剧负面情绪。
“放大镜”效应: 知乎上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深入细致,但也容易将一些相对个别的、局部的问题放大,使其看起来像是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缺陷。例如,某个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如果被详细分析并与国外先进经验对比,就可能让人觉得“全国政策都落后”。
“对比”效应: 知乎用户经常会引用或讨论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模式。当国内政策与国外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时,特别是当国外的制度在效率、自由度、公平性等方面被认为更优时,就容易产生“我们国家政策落后”的判断。这种对比是很容易被放大和情绪化的。

二、 对政策“落后”的感知来源与具体表现:

这种“政策落后”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经济领域:
改革步伐与效率: 感觉一些经济改革推进缓慢,某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或者存在一些管制过多、效率低下的现象。例如,营商环境的痛点、某些行业准入的壁垒、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等。
创新与产业升级: 对比国外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领先地位,可能会觉得国内的政策在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鼓励颠覆性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财富分配与社会公平: 对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均、阶层固化等问题的讨论,可能会让人觉得政策未能有效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2. 社会领域:
自由度与权利保障: 对言论自由、信息获取自由、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方面的限制和讨论,容易让人产生政策不够开放和人性化的感受。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满,例如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均、社保体系的某些漏洞,可能会被解读为政策设计的不足或执行的不到位。
城市管理与户籍制度: 一些大城市的户籍制度、落户政策、公共资源分配的地域性差异,会引起不少人的共鸣,认为这些制度阻碍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融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对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可能会让人觉得政策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力度不够,或者存在短期利益与长期环境效益的冲突。

3. 政治领域(通常在知乎上以更隐晦的方式讨论):
民主与治理模式: 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虽然直接批评可能受限,但通过对西方民主模式的介绍和讨论,会引发对现有治理模式效率、透明度、问责制等方面的思考和对比,从而产生“落后”感。
法治建设: 对司法公正、权力制约、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担忧,也可能指向政策在法治建设方面的不足。

三、 “想逃避离开”心理的形成:

当对政策的“落后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与个体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不公平感、焦虑感叠加时,就可能产生“想逃避离开”的念头:

压抑与无力感: 面对自己认为不合理或落后的政策,如果个体感觉自己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去改变,就会产生一种压抑和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驱使人寻求外部的解决方案,包括逃离。
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 对国外更先进的科技、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完善的福利保障的向往,会与国内政策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催生离开的念头。
个体价值实现的阻碍: 如果个体认为国内的政策环境限制了自身才能的发挥、职业发展或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逃避”就成为实现个体价值的“出路”。
信息不对称与理想化: 有时候,对国外的了解可能更多是通过媒体或特定人群的描述,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的认知与国内现实的差距,会加剧对离开的渴望。
情绪宣泄与逃避现实: “想离开”本身也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用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但未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实计划。

四、 辩证看待知乎上的信息与自身心态:

需要强调的是,知乎上的信息是多元的,虽然存在大量批判性声音,但也有很多用户在讨论如何在中国情境下解决问题,或者对现有政策的积极面进行解读。

识别片面性与局限性: 要意识到知乎上讨论的“政策落后”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或某个具体问题,容易忽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历史背景以及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
关注积极的进步: 同时也应该关注国家在科技、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和成就,这些进步也离不开政策的推动。
区分政策与执行: 有时候问题可能不是出在政策本身的设计,而是出在执行过程中。
保持独立思考: 不要被信息流中的群体情绪所裹挟,要学会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方信息来形成判断。

总而言之,在知乎上看到大量关于国家政策的批判性讨论,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政策落后感,并进而萌生逃避的念头。这种感受的形成,是知乎平台的信息特性、信息内容本身、个体价值判断与现实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共鸣和无力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信息,并更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恰好也涉及到为什么我要选择回国而不是留在美国(除了父母、人气以及食品的原因之外)。

两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第一家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一个岛国,让他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了以后发现那里的人们不穿鞋,于是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我将乘下一班飞机返回。”另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了解了情况后,立刻发回了电报:“这里人目前不穿鞋,市场巨大,请立刻发两个集装箱的鞋子过来。”

当我的祖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到的,并不是“这里真不适合生活”,而是“这里还有巨大的改良空间”。

我不相信死后还有什么天堂地狱。人死如灯灭。人活着,就要做点事情出来,成为自己曾在这世上存留的痕迹。那么我在哪里更可能创造更大的好的改变呢?显然是中国。

美国大学也讲究一个“change the world”或者“make a difference”。这种事情当然是在国内更容易做到,因为满眼望去都是需要改良的事务。我不见得能真的产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但只要一点点改良,只要那么一点点,就能影响到成千上万的人。我也许可以做一个教师,把学生都教好,给予研究生真才实学而不是压榨他们的劳动力。我也许会成为一个职员,但通过志愿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有太多我可以做的事情了。而你,就算只能独善其身,成为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僚,那也是改良啊。

我记得似乎有人说过:

If you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there is no better place to go. This is where all the biggest stories of our age will take plac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