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上普遍拥护应试教育?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应试教育的讨论,而且其中不乏支持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参与者的背景和视角:

大多数用户是学生或家长: 知乎的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试教育是他们当前或曾经生活过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他们的发言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直接关乎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
“过来人”的视角: 很多已经走出应试教育体系的知乎用户,回望过去,可能会发现应试教育的某些方面,虽然辛苦,但确实为他们带来了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敲门砖。他们会强调当年如果没有那些考试、那些分数,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起点。
对“公平”的追求: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它提供了一个相对量化的标准,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种对“机会公平”的诉求,使得应试教育成为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2. 现实社会结构和需求:

稀缺的优质资源: 中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顶尖大学和优质中学,是高度稀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筛选和分配这些资源。应试教育,以其标准化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最容易被社会接受的筛选工具。
对“稳定”和“秩序”的强调: 相比于那些更注重个体创造力、探索精神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在短期内更容易被管理和评估,也更容易为社会输送大量具备基本知识技能的劳动力。这种对稳定和可预测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应试教育的地位。
就业市场的“过滤机制”: 很多招聘单位,尤其是在招聘初期,仍然会将学历、毕业院校作为重要的筛选条件。这种市场需求反过来也会强化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和家长都知道,好成绩是进入好大学,从而获得好工作的“必经之路”。

3. 辩论中的“误区”或“侧重点”:

“反对应试教育”的诉求被理解为“反对学习”: 有时候,在讨论中,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评,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为是“反对努力学习”或“反对知识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拥护应试教育就成了一种“捍卫学习”的姿态。
“素质教育”的模糊性和实践困难: 很多时候,“素质教育”的提出,在概念层面是美好的,但在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如何与升学挂钩等方面,存在很多模糊和困难。这使得人们难以找到一个清晰可行的替代方案,从而更容易回归到熟悉的应试教育模式。
“批判”的成本: 在知乎这样的公开平台,直接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系(如教育体制)进行尖锐批判,可能会面临“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质疑,或者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而从“应试教育的合理性”角度出发,更容易找到共鸣和认同。

4. 讨论的“姿态”和“话语权”:

“知乎体”的倾向: 知乎上很多优质回答往往建立在对现有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困境的洞察上。这种“洞察”常常会包含对“为什么现有体系会如此”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会倾向于承认和理解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是在特定条件下“必要性”。
“理性”的标签: 很多用户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包装成“理性的”、“务实的”,而将那些过于理想化或激进的批评视为“情绪化”的。拥护应试教育,在某些语境下,会被认为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

总结来说,知乎上对“应试教育”的拥护,并非是对其弊端完全视而不见,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对公平的追求、以及在当前社会结构和教育资源分配状况下,认为应试教育是“最不坏的”或者“最有效的”选拔和晋升途径。

这种拥护,并不意味着大家就真的认为应试教育完美无缺,很多时候,这种讨论也伴随着对如何“优化”应试教育、如何在应试框架内争取更好机会的探讨。然而,在选择“拥护”还是“反对”的站队时,很多人会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而倾向于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校学生幻想的素质教育:“国家出钱让学生外出旅游,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唱,跳,rap的综合素质。”

资本主义现实的素质教育:“家长用平均收入十倍百倍的高价,给自家孩子买好学校的门票。”


买得起的家长,自带门票的家长,毫无疑问想要推高门票的价格。

买不起门票的,就变着法的支持应试教育。

user avatar

前两天我们学校办了一场话剧表演,表演的剧目都是教材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把语文课本搬上了舞台。

他们刚开始筹办的时候我还有点嗤之以鼻,想着他们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话剧培训,充其量也就是在舞台上读对白。

结果表演的那天我大吃了一惊,他们的表演虽然离专业的话剧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看起来已经非常有模有样了。

那天所有的学生不管是参加表演的,还是观众,眼睛都有小星星。

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语文课”他们对话剧的理解要远远好于普通课堂上老师的讲述。

这样的课堂算得上素质教育了吧?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就说了,要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这样上不挺好的吗?

不不不,首先,这样的课一学期只能上一两次,整个活动从开始筹备到完成,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学期筹备一次,学生挤挤课外时间,还能勉强完成教学进度,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操作,那么一学期语文课只能安排四五个课程。可能很多外行都不知道,不管是哪个学龄段,教师每学期都是有教学任务的,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完成教学任务。

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学生全程参与,需要大量的时间,在这点上现代化教师集中讲授型的应试教育效率是非常高的。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更令人难以启齿的地方,那就是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家庭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那天我们话剧表演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有学生自己花钱买的,总共有二百多学生参与了表演,就算一套服装按二百块算,那天光服装费用就是四万多。这些费用但凡学生家境不好,就很难支持。

要知道我们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本地家境比较好的,而很多家境一般,甚至农村的孩子家里供他上学已经竭尽全力了,连买一套常规穿的校服都吃力,对这样的家庭而言,表演话剧买只能穿一次的服装那不是瞎胡闹嘛!

你要让这样家境的人支持素质教育岂不是何不食肉糜?

更何况以上我说的这些还都是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你听过特长生降分录取吗?

对对对,奶茶妹妹就是靠健美操特长生的身份进入的清华。

还有去年,步长集团总裁的女儿靠帆船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斯坦福。

奶茶妹妹进清华花了多少钱我不知道,步长集团的千金去斯坦福是花了五十万美金买的的帆船比赛名次。还给哈佛“捐”了一大笔钱,反正前后共花了二百多万美金吧!

这事后来败露了,我们才知道,要是不败露,她还能一边读斯坦福,一边在网络上做直播教网友“坚持梦想就能成功呢”!

所以啊,只要有钱,想搞个“艺术特长生”太简单了,花钱请名师手把手教,只要不是个傻子,几年下来搞个特长生太简单了,毕竟他们所谓的特长直接就是跟普通的高中生比,田忌赛马懂吧?

特长生很水,可降的高考分数线那可是实打实的,凡是高考过的人都知道高考分数不要说提高一二十了,就算提高一两分都不容易,一两分往往都能刷掉上千人,而他们降分录取直接降几十分。

所以,你知道了吗?

素质教育好不好?当然好,可那不是大部分人能玩得起得玩意。

就算所有人都能玩,所谓的素质教育可暗箱操作的余地余地太大了,而高考一不看脸,二不拼爹,在这点上应试教育下的高考拥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起码我这样的泥腿子坚决拥护。



ps:但是我坚反对“衡水模式”——学生每天学习超过14个小时,高考是按比例录取的,不管你一天学八小时还是十四个小时,上985的都是人群中那百分之一二,不会因为你把八小时拉到十四小时,上985的比例会提高,如果把学习比做看电影,这种模式就是到最后大家都单脚着地看电影,极端内卷。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拥护的“应试教育”,指的是“具有明确考察范围、公正考核途径、透明选拔标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仍然与个人的阶层和未来发展高度挂钩、且教育投入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人宁愿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现行应试教育的僵化之害。

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反义词并不是全体高投入优产出的“素质教育”,而是破坏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一部分人有机会绕过独木桥的“黑箱操作”与“教育资源错配”。

而且,这也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教育产业化导致的初等教育垄断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初等教育军备竞赛”趋势没有怨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应试教育的讨论,而且其中不乏支持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参与者的背景和视角: 大多数用户是学生或家长: 知乎的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试教育是他们当前或曾经生活过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在知乎上,如果观察ASOUL粉丝群体,确实能发现一些成员表现出与主流民族主义叙事有所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时会被贴上“逆向民族主义”的标签。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分析ASOUL作为一个虚拟偶像团体,以及它在中国互联网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性,再加上粉丝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方式。首先,ASOUL的“魂”在于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关于“二本和三本大同小异”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和现实情况,它并非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现实层面的“隐形门槛”与“名校情结”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对学历背景.............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关于在知乎上批评政府政策而不被封禁的原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平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虽然有网络管理规定,但并非所有对政策的讨论都会触及红线。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出的批评,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符合一定的讨论规范,是可以存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批评”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