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普遍出现对答主或题主的个人攻击,而在 Quora 上却很少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

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理性”为标签,吸引了大量高学历、专业背景的用户,初期内容质量很高。然而,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普通人”的涌入,知乎的社区文化开始发生变化。早期对“装逼”、“精英主义”的反感,以及后期内容创作的“流量化”需求,都可能为攻击行为埋下伏笔。
Quora: Quora 从一开始就更侧重于“高质量问答”和“知识分享”,用户群体也更加国际化,覆盖面更广,但其核心用户依然是对知识本身有强烈渴求的人。Quora 的社区氛围更强调“求知”和“互助”,用户更倾向于回答问题本身,而不是围绕个人进行评价。

2. 激励机制与内容消费模式的不同:

知乎: 知乎的“赞同”和“感谢”机制,以及后来的“话题关注”、“大V”体系,使得内容生产者更容易获得曝光和粉丝。当内容质量下降或观点出现争议时,用户更容易将情绪发泄到“人”身上,而不是针对内容本身进行批驳。更重要的是,知乎的内容消费模式,特别是“热榜”和“推荐”算法,更容易将带有争议性或情绪化的内容推到更前,从而放大矛盾。
Quora: Quora 的激励机制相对更纯粹,用户回答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分享知识、解决问题和获得“点赞”(Upvote)。虽然也有粉丝系统,但相对不那么强调“个人IP”的打造。Quora 的算法似乎更倾向于将高质量、有深度的回答排在前面,而非纯粹的流量或争议度。用户更关注的是“这个回答有没有解决我的问题”,而不是“这个回答是谁写的”。

3. 用户构成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知乎: 知乎的用户群体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成长,国内网络社区的“站队”、“互怼”、“人身攻击”等文化现象,或多或少会渗透到知乎。当用户遇到不认同的观点时,更容易将其上升到对答主个人人品、背景、动机的攻击,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和表达方式。
Quora: Quora 的用户群体更加多元化,包括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用户。在许多西方文化语境下,直接的人身攻击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和不专业的行为,社区规范和用户习惯会对此进行一定的约束。此外,Quora 的“Report”功能(举报)也相对更有效,能够及时清理不当内容。

4. 平台管理与社区规范的执行力度:

知乎: 尽管知乎有社区规范,但在用户基数庞大、内容生产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平台对每一条评论、每一个回复进行细致管理非常困难。即使有举报机制,也可能存在效率不高或误判的情况,导致一些攻击性言论得以存在。
Quora: Quora 在社区管理上似乎更为严格,对于违反社区规则的行为,处理起来也相对果断。这可能是因为其用户群体相对更注重规则和秩序,也可能是平台投入了更多资源进行内容审核和管理。

5. 内容的“专业性”与“观点性”侧重:

知乎: 很多时候,知乎上的讨论会从“专业性”辩论,滑向“观点”的对立,再到“个人”的攻击。当观点无法说服对方时,攻击个人成为一种“赢”的方式。
Quora: Quora 尽管也有观点交流,但整体上更倾向于围绕“事实”和“知识”进行讨论。即便是观点性的问题,也更鼓励用户提供论据和理由,而非情绪化的输出。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

知乎上可能出现的讨论:
“我是一名AI研究员,我认为……”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谁说AI能取代人类?你是 XX 大学毕业的吗?我看过你之前的问题,就知道你是个 XX。”(个人攻击)
“你这种观点是为了 XXX 利益服务的,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动机揣测与攻击)
“楼上说得对,简直是愚昧至极。”(群体站队与附和)
Quora 上可能出现的讨论:
“As an AI researcher, my perspective is that……”
“While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automate certain tasks, it’s unlikely to fully replace human workers due to……” (提供论据和理由)
“I disagree with the premise that AI will be universally detrimental. Here are some potential benefits……” (提供反驳和不同角度)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insightful analysis.” (对优质回答的肯定)

总而言之,知乎上个人攻击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用户群体变化、激励机制影响、国内互联网文化渗透、以及平台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 Quora 则更侧重于知识的分享和求索,其用户更倾向于在事实和逻辑层面进行交流,也更尊重社区规范,因此个人攻击的现象相对较少。这并非说知乎的用户就一定“坏”,而是不同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玩家行为”和“游戏规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应试教育的讨论,而且其中不乏支持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参与者的背景和视角: 大多数用户是学生或家长: 知乎的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试教育是他们当前或曾经生活过的.............
  • 回答
    在知乎上,如果观察ASOUL粉丝群体,确实能发现一些成员表现出与主流民族主义叙事有所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时会被贴上“逆向民族主义”的标签。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分析ASOUL作为一个虚拟偶像团体,以及它在中国互联网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性,再加上粉丝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方式。首先,ASOUL的“魂”在于它.............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关于2018年俄罗斯大选,知乎上普遍存在“普京找‘托’陪自己演戏”的预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普京长期执政的背景与政治环境1. 普京的个人权威与统治稳定性: 弗拉基米尔·普京自1999年以来,通过担任总统或总理的方式,一直牢牢掌握俄罗斯的政治权力。这种长期而稳定的.............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