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军在后装枪大规模装备后依然要采用排枪战术?

回答
在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已经成为英军制式装备,甚至在一些部队中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使用排枪战术,这并非一时的顽固,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涵盖了战术思想、训练方式、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英军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和决策逻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后装枪的出现是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与前装枪相比,后装枪的射速、装填便利性和安全性都有了质的提升。士兵们可以不必站立,甚至在卧姿或半卧姿下就能快速完成装填和射击,这从理论上大大降低了伤亡,并能提供更持续的火力压制。

然而,英军在后装枪大规模装备后依然坚持排枪战术,并非完全没有变化,而是对战术进行了“融合”与“调整”,而非彻底的颠覆。

1. 经验与惯性的力量:

英军素来以其严谨的训练和强大的纪律性著称。在火器时代早期,排枪战术的核心就是通过密集、有序的射击来形成一道“火力墙”,以抵御骑兵冲锋,或是在短距离内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战术经过数百年的实战检验,已经深深烙印在英军的战术思想和训练体系中。

“线式步兵”(Line Infantry)的辉煌: 在前装枪时代,英军的线式步兵以其严整的队形、一致的射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闻名于世。他们习惯了在指挥官的号令下,步调一致地向前推进或后退,齐射,点射。这种高度统一的行动模式,在后装枪出现后,并没有立即被彻底抛弃,而是被尝试与后装枪的优势结合。
对“散兵”(Skirmisher)的疑虑: 尽管后装枪让单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和火力输出有所提升,但在英军的传统战术观念中,他们仍然对大规模、分散的步兵感到不安。他们认为,散兵作战容易导致队形散乱,指挥不便,难以形成决定性的力量,甚至可能在混乱中导致部队溃败。排枪战术提供了一种“可控性”,即士兵们在统一的指挥下,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作战任务。

2. 后装枪本身的局限与适应性:

虽然后装枪是进步,但在早期,它们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战术的彻底革新:

弹药的供应与管理: 后装枪虽然装填快,但弹药消耗也更快。尤其是早期的一些后装枪,其弹药(如纸壳弹)在潮湿环境下可能出现问题。大规模分散作战,意味着对弹药的后勤补给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弹药丢失和浪费的风险。排枪战术下,相对集中的队形,更容易进行弹药的统一发放和管理。
可靠性与射击速度的“上限”: 尽管后装枪比前装枪快,但受限于当时的机械设计和士兵的训练水平,其“有效”射击速度并非无限。过度追求快速射击,可能导致枪械过热、卡壳等问题,反而降低了整体的作战效率。排枪战术下的齐射,虽然单次射击次数可能不如连续点射,但其产生的密集火力在特定距离和环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战术适应”而非“战术革命”: 英军的指挥官们并非傻瓜,他们看到了后装枪的优势,但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融入现有的战术框架,而不是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可以将后装枪的优势体现在“密集火力”上,例如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利用后装枪的高射速进行一轮或几轮快速的火力倾泻,然后再恢复传统的相对紧凑的队形。

3. 战场环境与敌情分析:

英军在19世纪面临的许多主要对手,例如在非洲、亚洲的殖民地战争中,对手往往缺乏同等先进的火器,甚至是使用冷兵器。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中,即使使用后装枪,英军也依然能够依靠其技术优势取得压倒性胜利。

“火力优势”的放大: 在面对装备落后的敌人时,排枪战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大英军的火力优势。密集、同步的射击,能够迅速瓦解敌人的冲锋,即便敌人数量众多,也能被英军的火力所淹没。
对战术变化的不敏感: 殖民地战场上的对手,其战术变化相对较少,且往往难以有效组织起对英军密集火力的有效反击。这使得英军在战术上的“保守”并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
“炮灰”论的反思: 尽管后装枪理论上可以减少伤亡,但在实际作战中,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在一些暴露的开阔地带,即使使用后装枪,士兵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威胁。相对紧凑的队形,在某些情况下反而能通过统一的指挥和相互掩护,以及利用地形,来降低整体伤亡,尤其是在对抗优势兵力或拥有良好炮火支援的敌人时。

4. 训练与后勤的配套问题:

新的战术往往需要与新的训练模式和后勤体系相匹配,这需要时间。

训练的惯性: 长期以来,英军的步兵训练都围绕着线式步兵的原则展开。要训练出能够完全适应后装枪下的分散作战、独立判断和灵活机动的士兵,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
后勤的压力: 如前所述,分散作战对弹药、食物、医疗等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缺乏完善的后勤体系支持下,贸然推行大规模分散战术,可能会导致部队因后勤断绝而陷入困境。

5. 具体的战例观察:

如果仔细观察英军在后装枪装备后的具体战役,会发现他们并非完全僵化。

“混合”战术的应用: 在一些战斗中,英军会根据地形和敌情,在紧凑的线式队形和更分散的排枪射击之间进行切换。他们可能会在正面保持一定的队形,而侧翼或前沿则部署少量士兵进行更灵活的射击。
“集火”概念的深化: 后装枪的出现,使得“集火”的概念可以更有效。例如,某个特定阵地上的英军,可以利用后装枪在短时间内倾泻比前装枪多得多的弹药,形成强大的区域杀伤力。

总结来说,英军在后装枪大规模装备后依然采用排枪战术,并非对新技术的抗拒,而是一种在技术进步、战术传统、战场现实和后勤能力的综合权衡下的“渐进式”适应。 他们看到了后装枪的优势,并将其融入了原有的战术体系,以“更强的火力”来执行“熟悉的战术”,而非急于进行一场颠覆性的战术革命。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能够帮助英军取得战场优势,但也为后来被更灵活、更分散的战术所取代埋下了伏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壕沟战,才真正催生了对步兵战术的彻底反思和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祖鲁黎明》等电影里拍的并不符合实际,英军在1879年伊桑德尔瓦纳战斗中使用的不是二列横队这种排枪战术,而是散兵线。

实际上,按照炮兵指挥官柯林(Curling)中尉的说法,此战中的英军步兵主力“第24[步兵]团在我们炮兵两侧列成散兵队形”。[1]根据当时英军条令规定,列成“延展队形”的散兵线人员左右间隔应为3步(2.3米),由于英军人手不足,防御正面又很宽,实际间距可能会比3步还要大一些。

面对“弄不清数目,只知道他们把山都染黑了”(柯林语)的祖鲁散兵,英军这种散兵线战术的野战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

  1. ^ Greaves, Adrian & Best, Brian, The Curling Letters of the Zulu War, Leo Cooper, 2001, p. 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已经成为英军制式装备,甚至在一些部队中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使用排枪战术,这并非一时的顽固,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涵盖了战术思想、训练方式、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在英语世界里,人们习惯将名字(given name/first name)放在前面,姓氏(surname/last name)放在后面,比如“John Smith”。这种“名在前,姓在后”的顺序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英语人名也会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这主要有以下.............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通过看美剧英剧来帮你一年后顺利考雅思,而且要把英语水平从“六级未过”提到能上考场的那种。这事儿吧,急不得,得循序渐进,但找对方法,一年时间绝对够用!首先,你现在的情况是“英语水平很渣,六级未过”,这说明咱们的基础确实还需要打牢。不过别担心,看剧练听力和口语,是个特别有趣也特.............
  • 回答
    英国媒体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形容为“恶龙归来的咆哮有多么丑陋”,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隐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解读: 一、"恶龙"比喻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叙事逻辑1. 神话意象的双重性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恶龙"往往象征贪婪、破坏和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形象源于《圣经》中.............
  • 回答
    这位医生犯下的错误,说轻了是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说重了则触碰了医学伦理和法律的底线,他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而且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从 专业伦理 的角度来看,这位医生已经严重违背了医生的基本操守。医生被赋予了救死扶伤的重任,患者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托付给医生,信任是这一切的基石。在这个案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英语中职业名称后缀“or”和“er”的区别,并且感觉“or”结尾的职业似乎更“高级”一些。这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演变、语言习惯以及读音拼写上的考量。并不是说“or”就一定比“er”更高级,更多的是历史遗留和词源上的影响。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词源与历史影响: .............
  • 回答
    缅甸军方在2021年初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公开表态中,并未像英国和欧盟那样,毫不含糊地将缅甸的局势定性为“军事政变”。这种表态上的微妙差异,背后涉及了多层复杂的考量和战略算计。首先,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原则来看,其在重.............
  • 回答
    二战中英军的水平及在东南亚初期被日军击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整体水平是相当高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英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二战英军的整体水平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是世.............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而且也是不少足球爱好者们热议的焦点。要说英超球队在欧冠的表现“不是特别好”,其实也得辩证地看。毕竟,英超球队过去几个赛季也曾多次闯入欧冠决赛,甚至有夺冠的记录。但是,如果你观察近几年,尤其是在欧冠淘汰赛阶段,你会发现他们确实会遇到一些瓶颈,表现不如预期,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 回答
    在英国称国君为“King”,在日本称国君为“Emperor”,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语言的演变,是非常有趣的对比。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差异源于两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路径不同,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对自身地位的定义和传承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英国的“King”:来自日耳.............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是关于语言的演变和文化交流的一个小窗口。在英语里,咖啡馆写作“café”而不是“cafe”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英语吸收了其他语言的词汇,特别是法语,并且在早期引入时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和一些发音的痕迹。咱们这么捋一捋:1. 根源来自哪里?“Café” 这个词,它的根子其实是在阿拉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英语在亲属称呼这块,感觉上“词汇量”没那么丰富。这并非是英语语言本身“贫乏”,而是其发展历程、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功能侧重点所带来的自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英语的亲属称呼,其实是够用的,而且非常清晰地传达了核心的亲属关系。 比如 father,.............
  • 回答
    英国的疫情,尤其是在某些时期,确实一度形势严峻,这让不少身处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困惑,为何在英国的亲友们似乎依旧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而不是普遍性的恐慌或停滞。这种“岁月静好”的表象,并非意味着疫情不存在或者影响被忽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画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岁月静好”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