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语在中国难学?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

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发音和音标的巨大差异: 汉语主要是声调语言,发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组合起来构成字词的意义。英语则不是声调语言,其发音的音素组合、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现象,对于习惯了汉语清晰独立音节的人来说,刚开始会觉得非常陌生甚至混乱。比如英语的 /θ/ 和 /ð/(如 'think', 'this')这些在汉语里不存在的音,很多人即使知道有这个音,也难以发出标准。同样,汉语里的卷舌音、鼻音等在英语里也需要重新适应。
语法结构的根本不同: 汉语的语法相对灵活,语序的变化有时也能传达不同含义,并且几乎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而英语的语法则非常严谨和系统。动词的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进行时等等)需要根据时间点和动作的完成情况来准确变化,这是汉语学习者最头疼的部分之一。冠词 (a, an, the) 的使用,复数形式,单复数主谓一致等,都是汉语里不存在的概念,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内化。介词的使用也极其复杂和细致,同一个意思可能需要不同的介词搭配。
词汇的记忆与辨析: 英语词汇量庞大,而且一个词常常有多个意思、多种用法,甚至有很多近义词需要仔细辨别。汉语的词汇有时是单音节的,而英语单词往往是多音节的,纯粹靠机械记忆效率不高,而且容易混淆。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单词的意思,而是不知道在具体语境下该用哪个词,或者如何搭配。

其次,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应试教育的侧重点: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这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更侧重于语法规则的讲解、词汇的记忆和阅读理解的技巧,而口语和听力练习相对不足。很多学生能熟练做语法题,但一到实际交流场合就“哑巴”了。这种“为了考试而学”的模式,虽然能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但离真正的语言能力还有距离。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对大多数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我们主要还是在中文环境中生活和思考。这意味着我们缺乏大量沉浸式的练习机会,没有办法像在英语国家生活的人那样,在日常的点滴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语言的习惯和表达。这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语言的内化过程变得缓慢。
教学方法的单一: 有些课堂上,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语言学习更需要互动、模仿、实践和纠错。如果课堂缺乏生动有趣的对话练习、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学习效率也会打折扣。

再者,心理和认知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错误的恐惧感: 很多人害怕说错、写错,担心被嘲笑或显得自己不够聪明。这种顾虑反而阻碍了他们开口练习的机会。尤其是在集体课堂上,学生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但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不敢犯错,就很难进步。
“完美主义”的阻碍: 有些学习者希望等到所有语法都掌握了、所有单词都记住了,再开口说。然而,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等到“完美”那一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先学会“能说”,再慢慢把话说得更准确、更地道,是更有效的方式。
学习动力和兴趣的维持: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放弃。很多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为了工作,当这些外部目标达成后,或者学习过程过于枯燥,兴趣就容易消退。

最后,还有一些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原因。

对“洋腔洋调”的心理距离: 有些人可能觉得说英语需要模仿外国人的发音和语调,这与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所不同,存在一种心理上的隔阂,不太愿意或不敢去模仿。但实际上,只要发音清晰、能被理解,不必强求达到母语者的口音。
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学习资源很多,但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而且,很多优质资源是英文的,这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消化。

总的来说,英语在中国不好学,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笨”或者“不努力”,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涉及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教育体制的特点、学习环境的局限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等多个层面交织的问题。要克服这些难点,需要我们在学习方法上做出调整,比如更加注重听说练习,不怕犯错,积极寻找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我告诉你这个很多人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吧!

因为语言学习是反智的。

你想过没有,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学习者是谁。对就是三岁的时候的你自己。你在三岁的时候,是不是和傻子差不多。你回想一下,你是怎么学的中文,是不是就是听人说话之后跟着碎碎念。

另一方面,什么人需要学英语。对,就是大学生。你要知道,能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人,智力不会太差。这就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能地会使用智力。因此上,这些人学英语的过程就好像用刷题的方法练习长跑。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男生数理化非常棒。但是就是英语怎么都不行。甚至你如果问很多学理工科的男生,为什么选择理科。他们会回答你:我懒得背。而很多看起来笨笨的萌妹,机械的跟随老师的步伐,老老实实的跟读,写作业。英语却好的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学英语啊,可不是一件小事儿,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呢。你想想,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中国很大,文化也特别有意思,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明创造。英语呢,就像是一个连接大家的“万能钥匙”。你有没有看过一些很酷的动画片、电影,或者玩过一.............
  • 回答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原因,可不是一句“为了国际化”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个人发展、国家进步、文化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原因也在悄然演变。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一、 敲开世界大门,拥抱更广阔的天地最直接、最实在的原因,当然是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你想想看,无论你想.............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中国战队在TI系列赛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中国玩家数量远超Dota 2但国际比赛难敌韩国战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游戏机制、联赛体系、文化因素、历史积累、国际赛事参与度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TI赛事的特殊性与英雄联盟的生态优势1. TI赛事的定位与规则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德甲在中国不如英超和西甲那么火,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得从“历史遗留”问题说起。中国球迷接触欧洲足球,最早的那批很多都是因为英超和西甲。英超起步早,加上早期像曼联、阿森纳这些球队在中国积攒了大量人气,加上那时候英超联赛的宣传攻势也比.............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颠覆了人类社会结构的伟大变革,最终花开在英国的土地上,而非历史悠久的东方巨龙——中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要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审视一下两国各自的土壤,看看是哪些关键的“种子”在哪边落地生根,又有哪些“障碍”阻碍了另一边的萌芽。首先.............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尽量不带“AI味”,而是像一个对游戏行业有点观察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一、 行业成熟度与用户群体首先,得承认,日本游戏行业比我们成熟太多了。人家那个积累,那是几十年一点点磨出来的。 小岛秀夫和宫崎英高: 这两位,他们是那种“大师级”的创作者。小岛秀夫,他是电.............
  • 回答
    罗马教廷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对中国、俄罗斯和英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分析这三个国家与教廷在这一议题上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廷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一、 中国:复杂的历史遗留与现实挑战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中国与教廷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且极为棘手的矛盾.............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汉字印在衣服上感觉“土”,而英文则更受欢迎,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审美和市场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原因: 一、 视觉语言与审美取向1. 汉字的视觉特征与“土气”的关联: 象形与表意: 汉字起源于象形,很多字仍然保留着图形的痕.............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都将“发音标准”视作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有时是学习的终极追求。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考量,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首先,沟通的有效性是首要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清晰、准确的发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如果你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哪怕你掌握再多的词汇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