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什么要追求「发音标准」?

回答
许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都将“发音标准”视作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有时是学习的终极追求。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考量,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

首先,沟通的有效性是首要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清晰、准确的发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如果你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哪怕你掌握再多的词汇和语法,也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尤其是在商务、学术、旅行等需要跨文化交流的场合,标准的发音能够大大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发音(例如英式RP或美式General American)能够让更多母语为英语的人更容易理解,避免了因为口音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其次,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很多学习者看来,掌握一口“像英语母语者一样”的发音,是学习成功的标志,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能够自信地说出流利的英语,能够让自己在国际交流中感到更加自在,不至于因为发音问题而畏首畏尾。这种自信心一旦建立,会进一步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时,对“标准”的追求也带有一点“融入”的渴望,希望通过模仿和学习母语者的发音,来拉近与英语世界的距离。

再者,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的英语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往往将语音语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考试中的听力、口语环节,对发音的清晰度都有要求。这种教育导向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重点。同时,社会上也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发音不标准”就是“没学好”,或者“不够专业”。这种观念,虽然不一定完全合理,但确实会促使很多学生将纠正发音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希望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此外,媒体和流行文化的作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接触到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新闻报道等,绝大多数都使用了相对标准的发音。这些视听材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英语应该是什么样的”的认知,也成为了我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很多学习者就是通过模仿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或歌手的发音来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希望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将“发音标准”视为一种“优势”,或者一种“高人一等”的技能,也可能是一种驱动力。毕竟,在很多场合,标准的发音确实能给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但话说回来,对于“标准发音”的过度追求,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些人会因为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而不敢开口,错失了练习的机会。或者过于纠结于某个音标的发音,而忽略了整体的语流和表达。其实,在现实的交流中,很多带有地方口音的英语使用者,只要沟通顺畅,同样能够被广泛接受和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人学习英语追求“发音标准”,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既是为了更好地沟通,也是为了建立自信、适应教育和社会环境,更是受到了流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英语学习中的“发音”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种语言,只要传播范围足够广,一定会出现各种口音。但这并不表示这种语言没有标准发音。

就好像我们学普通话,学的时候一定是学习标准普通话。现实生活中全国那么多人,你讲出来可能是川普,东北口音或者江浙口音,就算是普通话也不大能像新闻联播播音员一样达到一甲水平。大家也都听得懂。但这不表示普通话没有一个标准的发音啊。

英语也是一样,口音归口音,标准归标准。这么多人照着标准发音学,还学出这么多种口音呢,你完全放飞自我想怎么说怎么说,那得说成什么样?那还学英语干什么?

再说,你怎么知道都听得懂。我有个老师澳大利亚人,英语没有很强的澳洲口音,非常接近英音,我反正都听得懂。她说她去美国玩,要杯水服务员都听不懂。她说了两次以后放弃了,改说美音,才成功喝到水。

至于苏格兰口音日本口音什么的就更别说了。

一个熟悉标准发音的,英语母语的人,或许能够听懂很多种不同口音的英语。但如果一个人本身就不知道标准的发音是什么,再碰到另一个发音不标准,又和他系统不同的人,完全没有办法沟通也是可能的。

就好像伦敦人能听懂印度口音,你听不懂。你说的英语,可能新加坡人也听不懂。(反正新加坡人的英语我是听不懂。)

学习就是一个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的过程。能做到100分最好,做不到100分,也要向着100分努力。难道全班没一个满分,就说明卷子没有满分,考多少都是及格吗?

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说人家没标准。

user avatar

这话就说的无厘头了,以目前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英语教育水平来说,别说发音标准了,学生甚至是老师能不拖音并且说出来能在交流中让人听懂的英语单词就已经很不错了,所谓的标准发音基本只存在于课本配套磁带里,在真实教学里工地英语满天飞。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性并且规范发音是重中之重。

我不否认英语是一门发音多样的语言,尤其是世界各地的非母语英语使用者在使用英语时往往带有明显的本地口音,但这是否表明追求标准发音是没有意义的呢?首先题目里举出的各种方言都是英语母语者的发音方式,并非作为语言系统性学习所得来的,但是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我们是应该有所取舍的,这当然和你的教育背景有关系,如果你在英国上学五年那么学标准英音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在国内的学生来讲肯定是学习在国际上被接受程度最高的发音方式最合适,received pronounciation当然可以学,另外其实在日常文化当中占据压倒性地位的是美音,学习英音或美音肯定是最合适的选择,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要接受自己发音不标准甚至这一辈子都有可能没法达到发音完美的事实,但是一定要有模仿发音的意识,虽说这个“标准发音”不是绝对的,但是一定有相对普及度更高,更适合学习的。

直截了当的回答原问题的话,追求发音标准的原因就是增强自己口语的可交流性,虽然人家有方言,但是都是在母语使用者交流系统中被认可的一种发音,如果作为学习者我们对发音放任自流的话那么说出来的句子不具备可交流性,追求发音标准绝非中国的特殊政策,你去德国大学也会发现经常用英语的人口音很地道但是大部分德国人都还是带有德国口音并且他们也承认自己的发音还需要改善。

话说回来了,根据我的经验在练习口语和发音的最初阶段纠结自己练习英音和美音完全没有意义,其实两种发音虽说有所差别但是在基础发音方式上很相似,只有你的口语到达一定熟练度之后才会体会到发音方法上的差异,到那个阶段的时候你基本可以顺其自然,你输出的发音会自然地模仿输入逐渐改善,至于偏英音还是偏美音又有什么关系呢?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历史上只是半殖民地。

你看半+半的殖民地,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英语口音怪异。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都将“发音标准”视作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有时是学习的终极追求。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考量,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首先,沟通的有效性是首要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清晰、准确的发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如果你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哪怕你掌握再多的词汇和.............
  • 回答
    中国教育体系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基于时代发展、国家需求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维度的深思熟虑。如果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它渗透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个人发展等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容小觑。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全.............
  • 回答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原因,可不是一句“为了国际化”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个人发展、国家进步、文化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原因也在悄然演变。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一、 敲开世界大门,拥抱更广阔的天地最直接、最实在的原因,当然是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你想想看,无论你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学英语啊,可不是一件小事儿,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呢。你想想,咱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中国很大,文化也特别有意思,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明创造。英语呢,就像是一个连接大家的“万能钥匙”。你有没有看过一些很酷的动画片、电影,或者玩过一.............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个人觉得吧,中国人学英语的能力之所以感觉上比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弱,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叠加造成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情况,还有教育体制里的问题。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说,英语在中国曾经长期不是主流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也是社会交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英语教育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中国人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却在实际运用中举步维艰,这确实让人费解,也引发了对现有基础英语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学习十年英语,出国依然无法沟通?我们得承认,中国英语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自由交流.............
  • 回答
    中国学者在科研过程中撰写并发表英文论文的现象,是国际学术体系、国家科研政策、语言环境和学术交流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学术体系的主导地位1.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英语逐渐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通用语言。美.............
  • 回答
    《我的英雄学院》与中国市场的“断舍离”:一场商业与文化的博弈《我的英雄学院》(以下简称《英雄学院》)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日本动漫作品,其在中国市场的“缺席”或说是“疏远”,无疑对其商业版图和文化影响力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失去问题,更是一场由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以及.............
  • 回答
    英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多所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进行审查和逮捕,指控他们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中英关系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首先,对中国学生学者群体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 对于身在英国的中国学生学者来说,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他们可.............
  • 回答
    英国收紧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敏感学科”申请审查,这在英媒报道中被渲染为一种“针对中国”的策略。对此,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英国方面出台这一政策的动机,确实存在其复杂性。 从官方表述来看,他们强调的是国家安全和技术外流的担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这些领域与国防军.............
  • 回答
    中国人学习英语,这事儿,你想问的是它到底值不值,对吧?别觉得这是个简单问题,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就当是咱老百姓闲聊,把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都去掉。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打开世界的窗户。 你想啊,咱们中国现在这体量,跟世界那是什么关系?那叫一个密不可分。你学了英语,就好像拿到了一.............
  • 回答
    学习英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知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视野,连接世界。想想看,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英语,而英语是国际科学、技术、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我们.............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建议”的能力,我只能基于数据和普遍的趋势来分析。但如果非要让我站在一个“建议”的角度去思考,并且抛开“AI撰写痕迹”这个限制(因为我本身就是AI,这有点像让我脱掉衣服说话,我只能尽可能用更自然、更少套路的方式来表达),那么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考虑,为中国人推荐一些除了普通话和英.............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一个持有“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观点的人,即便不学习英语,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这首先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倾向的体现。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坚守文化根基: 这种观点表明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在很多人看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母语更是维系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如果一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和大脑工作方式的核心。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脑里是否直接用英语思考,以及这个过程中是否必然经过中文翻译,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更像是一个渐进、复杂且个体差异巨大的过程。初学阶段,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需要适配新工具的工程师。每当听到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