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外人学中文一两个月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自由交流”的定义与门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由交流”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自由交流”可能意味着: 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表达基本需求,理解对方的意思,进行一些生活场景的沟通(比如问路、点餐、购物)。
对于母语者来说,“自由交流”则意味着: 能够流利、准确、地道地表达复杂思想,理解细微的语境、情感和文化内涵,参与深入的讨论,甚至进行文学创作或专业领域的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往往指的是前者——他们达到了一个基本的、生存性的交流水平。而我们学习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可能是在追求后者——那种接近母语者的流利度和深度。

二、 中文和英语的语言结构差异: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中文:
声调语言: 中文有声调,这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掌握不准声调,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
表音文字(汉字):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等多种造字法形成的表意文字,学习起来需要大量记忆。
语法相对简单: 中文在时态、语态、单复数等方面,相比很多西方语言要“简单”得多。句子结构也相对灵活,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屈折变化。例如,中文的“我吃苹果”和“我昨天吃苹果”,“吃”这个动词本身没有变化。
词汇量: 很多时候,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根或通过语境,中国人能够理解和创造很多新词,而外国人学习中文,可能更多的是记忆独立的汉字和词语。

英语:
表音文字(字母): 英语使用字母,学习读音规则相对有规律(尽管也有不规则的),一旦掌握了拼读,就能阅读和发音。
语法复杂: 英语的语法体系非常庞大且细致。动词有各种时态、语态、虚拟语气;名词有单复数、所有格;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最高级;还有大量的介词、冠词等等,这些都需要精确掌握才能说出地道的句子。
词汇量: 英语词汇量非常庞大,而且很多词语有多种含义,一个词可以搭配不同的介词产生不同的意思(phrasal verbs)。

外国人学中文的“速成”优势:

1. 低语法的初始门槛: 如前所述,中文的语法规则不像英语那样需要大量的变位、变格、时态等概念去记忆和应用。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初期,能更快地组合出能表达意思的句子。例如,他们可以很快学会“我喜欢你”、“你要什么?”、“这个多少钱?”这类句子,因为动词“喜欢”、“要”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称下基本不变化。
2. 语境和模仿的能力: 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欧洲语言使用者)可能更擅长通过语境和模仿来学习语言。中文的声调虽然难,但一旦他们找到感觉,或者通过大量听力输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而且,中文的词语组合相对直接,比如“吃”(eat)+“饭”(rice/meal)=“吃饭”,这种直观的组合方式更容易理解。
3. “有用性”驱动: 许多到中国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他们学习中文的动力非常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和融入当地社会。这种强烈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会让他们更主动、更高效地去学习那些最实用的部分。他们可能不追求语法上的完美,但求能把意思传达到。
4. 学习方法和资源: 随着中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专门为外国人设计的中文学习课程、教材、APP,以及线上线下的语言伙伴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往往更侧重于实用的口语交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入门。

我们学英语的“瓶颈”原因:

1. 高语法门槛的持续性: 英语的语法是其“美丽”所在,但也是很多学习者的噩梦。我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很多时候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和考试分数。时态、语态、虚拟语气、从句等等,这些概念需要深刻理解和反复练习才能内化。
2. “应试教育”的遗留: 很多年,我们的英语学习是被“考试”绑架的。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可能花了大量时间背单词、背句型、做语法题,但实际的听、说、用能力却相对滞后。即使掌握了大量语法知识,也可能因为不敢出错、缺乏语感或词汇不地道,而说不出流利的句子。
3. 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 在中国,大多数人没有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每天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中文。即使在学校,英语课也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时间。下课后,我们回到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学到的英语很容易被遗忘,难以转化为主动技能。
4. “完美主义”心理: 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能存在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害怕说错、说得不地道,宁可不说,也不愿意冒险去练习。这种心理障碍,极大地阻碍了口语的进步。
5. 听力输入不足: 语言的学习,听是说的基础。我们很多时候听得不够多,听不懂,自然也无法模仿和输出。即使是看了很多美剧英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主动去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效果也有限。
6. 学习内容的侧重点: 很多教材或课程,在初期可能就引入了大量的语法点,或者偏向于书面语的表达,这使得初学者在口语练习时感到吃力。

总结一下:

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很大程度上是达到了基础生存和交流的水平,并且他们的学习是强需求驱动,并且中文的某些语法特性在初期提供了便利。

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自由交流”的定义可能更高,同时我们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应试教育、缺乏语境、语法门槛、心理障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口语和听力等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得相对缓慢。

这并不是说谁的语言“更好”或“更难”,而是不同的语言在结构和学习路径上存在差异,而我们的学习方法、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持续的输出练习,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500强大外企工作过,外国同事朋友很多。反正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学一两个月中文就能自由交流的外国人。

交流靠我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和学了没几年的法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自由交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玩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好感,常常会收获掌声和赞扬,而反过来,中国人表达对其他国家的喜爱,有时却会招来不理解甚至责难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赞扬”和“批评”这两.............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当人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具有中国面孔的人时,常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会说本国语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它触及了刻板印象、文化接触、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1. 刻板印象与“典型代表”的投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特定群体成员的简化.............
  • 回答
    关于成吉思汗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差异,以及为何有人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文化视角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不普遍视成吉思汗为“伟人”,而中国视他为伟人?这主要源于视角、历史叙事以及“伟人”定义的差异。1. 历史的视角与叙事: 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人类现代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科技革新和社会思潮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如果我们大胆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变量——一个以人类粪便为基础进行物质生产和经济循环的文明,在现代历史的长河中突然崛起,那么世界必然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重塑。文明的诞生与初现:假设在某个.............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与中国大陆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联系。理解这些联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华人移民的历史: 新加坡的华人人口是其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以来,大量华人从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移民到新加坡,寻求更.............
  • 回答
    「攒人品」这个说法在中国大陆的流行,可以说是近些年尤其是2010年之后互联网文化兴起和传播的产物,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迅速扩散。要详细讲述「攒人品」的流行时间和文化背景,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攒人品」的流行时间: 起源与早期传播: “攒人品”这个概念并非一个全新发明,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国外中国人不能坑中国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文化、社会规范、法律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与其说“不能”,不如说“不应该”,以及“如果做了,后果可能比在国内更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在哪里,都会存在个体差异,总会有一些人做出不那么友善甚至违法的事情。但当我们讨论.............
  • 回答
    在中国人移民海外的社群中,“中国人坑中国人”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种表现形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遗留的“生存哲学”与集体记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痛且无奈的现象。说句实话,当我在国外听到或看到有同胞被自己人欺骗、盘剥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形容。一方面是为那个被骗的同胞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行为的失望和不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坑”自己人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购买力强劲,消费能力惊人,怎么在国际上却似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正视“购买力排第一”这个说法。我们通常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信息对普通人来说是公开的,但间谍机构却仍然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去策反中国公民,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究的逻辑。这并非“AI撰写”的空泛推测,而是基于现实世界中情报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历史案例的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信息”的价值并非完全等同于“信息的来源”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遇到歧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歧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在国外遇到歧视,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1. 刻板印象与误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