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外人学中文一两个月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自由交流”的定义与门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由交流”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自由交流”可能意味着: 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表达基本需求,理解对方的意思,进行一些生活场景的沟通(比如问路、点餐、购物)。
对于母语者来说,“自由交流”则意味着: 能够流利、准确、地道地表达复杂思想,理解细微的语境、情感和文化内涵,参与深入的讨论,甚至进行文学创作或专业领域的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往往指的是前者——他们达到了一个基本的、生存性的交流水平。而我们学习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可能是在追求后者——那种接近母语者的流利度和深度。

二、 中文和英语的语言结构差异: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中文:
声调语言: 中文有声调,这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掌握不准声调,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
表音文字(汉字):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等多种造字法形成的表意文字,学习起来需要大量记忆。
语法相对简单: 中文在时态、语态、单复数等方面,相比很多西方语言要“简单”得多。句子结构也相对灵活,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屈折变化。例如,中文的“我吃苹果”和“我昨天吃苹果”,“吃”这个动词本身没有变化。
词汇量: 很多时候,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根或通过语境,中国人能够理解和创造很多新词,而外国人学习中文,可能更多的是记忆独立的汉字和词语。

英语:
表音文字(字母): 英语使用字母,学习读音规则相对有规律(尽管也有不规则的),一旦掌握了拼读,就能阅读和发音。
语法复杂: 英语的语法体系非常庞大且细致。动词有各种时态、语态、虚拟语气;名词有单复数、所有格;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最高级;还有大量的介词、冠词等等,这些都需要精确掌握才能说出地道的句子。
词汇量: 英语词汇量非常庞大,而且很多词语有多种含义,一个词可以搭配不同的介词产生不同的意思(phrasal verbs)。

外国人学中文的“速成”优势:

1. 低语法的初始门槛: 如前所述,中文的语法规则不像英语那样需要大量的变位、变格、时态等概念去记忆和应用。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初期,能更快地组合出能表达意思的句子。例如,他们可以很快学会“我喜欢你”、“你要什么?”、“这个多少钱?”这类句子,因为动词“喜欢”、“要”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称下基本不变化。
2. 语境和模仿的能力: 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欧洲语言使用者)可能更擅长通过语境和模仿来学习语言。中文的声调虽然难,但一旦他们找到感觉,或者通过大量听力输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而且,中文的词语组合相对直接,比如“吃”(eat)+“饭”(rice/meal)=“吃饭”,这种直观的组合方式更容易理解。
3. “有用性”驱动: 许多到中国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他们学习中文的动力非常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和融入当地社会。这种强烈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会让他们更主动、更高效地去学习那些最实用的部分。他们可能不追求语法上的完美,但求能把意思传达到。
4. 学习方法和资源: 随着中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专门为外国人设计的中文学习课程、教材、APP,以及线上线下的语言伙伴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往往更侧重于实用的口语交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入门。

我们学英语的“瓶颈”原因:

1. 高语法门槛的持续性: 英语的语法是其“美丽”所在,但也是很多学习者的噩梦。我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很多时候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和考试分数。时态、语态、虚拟语气、从句等等,这些概念需要深刻理解和反复练习才能内化。
2. “应试教育”的遗留: 很多年,我们的英语学习是被“考试”绑架的。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可能花了大量时间背单词、背句型、做语法题,但实际的听、说、用能力却相对滞后。即使掌握了大量语法知识,也可能因为不敢出错、缺乏语感或词汇不地道,而说不出流利的句子。
3. 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 在中国,大多数人没有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每天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中文。即使在学校,英语课也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时间。下课后,我们回到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学到的英语很容易被遗忘,难以转化为主动技能。
4. “完美主义”心理: 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能存在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害怕说错、说得不地道,宁可不说,也不愿意冒险去练习。这种心理障碍,极大地阻碍了口语的进步。
5. 听力输入不足: 语言的学习,听是说的基础。我们很多时候听得不够多,听不懂,自然也无法模仿和输出。即使是看了很多美剧英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主动去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效果也有限。
6. 学习内容的侧重点: 很多教材或课程,在初期可能就引入了大量的语法点,或者偏向于书面语的表达,这使得初学者在口语练习时感到吃力。

总结一下:

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很大程度上是达到了基础生存和交流的水平,并且他们的学习是强需求驱动,并且中文的某些语法特性在初期提供了便利。

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自由交流”的定义可能更高,同时我们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应试教育、缺乏语境、语法门槛、心理障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口语和听力等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得相对缓慢。

这并不是说谁的语言“更好”或“更难”,而是不同的语言在结构和学习路径上存在差异,而我们的学习方法、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持续的输出练习,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500强大外企工作过,外国同事朋友很多。反正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学一两个月中文就能自由交流的外国人。

交流靠我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和学了没几年的法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