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一些中国人在国外不团结?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

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

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北方人,甚至是同一个省但不同城市的人,有时候说话都有点费劲?到了国外,这个情况只会更明显。比如,来自广东的同胞,说着粤语,和来自东北的同胞,说着东北话,语言上的障碍就已经是个挺大的坎儿了。即使都能说普通话,口音、词汇的习惯性用法也可能让交流产生一些小摩擦。

久而久之,大家可能就更倾向于跟说自己方言或者口音相似的人待在一起,形成一些小圈子。这也不能完全怪谁,毕竟熟悉和亲切感是人性的本能。但这样一来,整个中国人群体就好像被一条条看不见的线隔开了,不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 经济与阶层的分化: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尤其是在国外,经济实力往往是影响一个人地位和人脉的重要因素。那些在国内就家境殷实,经济能力强的,到了国外可能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或者有能力组织一些更大规模的活动。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一般的,可能更关注生存和打拼,社交圈子就相对狭窄一些。

而且,留学和移民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是为了镀金,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的是为了移民,还有的是为了家人的团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经济基础,自然会形成不同的生活轨迹和社交圈。这些不同的圈子之间,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生活方式的差异,或者仅仅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难以真正走到一块儿。

3. 观念与教育背景的差异:

别忘了,现在的中国,发展了几十年,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的事情不一样,接受的教育理念也可能不同。比如,老一辈移民可能更注重“和气生财”,凡事都想息事宁人,保持和谐。而年轻一代,尤其是在国内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更多西方思潮的,可能更强调个人权利,更直接,甚至有点“较真”。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处理一些共同事务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分歧。比如,如何看待当地的政治事件,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甚至是怎么集资办个活动,都可能因为大家信奉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争论。

4. “内卷”与竞争的阴影: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但也确实存在的现实。在一些人眼里,在国外,中国人之间也存在一种无形的竞争。可能是争夺有限的工作机会,可能是争夺在某些华人社团中的话语权,甚至是争夺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

这种“内卷”的心态,有时候会让人变得比较谨慎,甚至有点多疑。生怕别人会抢了自己的饭碗,或者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在这种心态下,大家可能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其他中国人。毕竟,在某些情况下,多一个竞争对手,就可能少一个机会。

5. 历史原因与心理暗示:

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历史上的因素,以及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虽然现在中国国力强大了,但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可能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中国人内部不团结”的心理暗示。

再加上,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华人社团内部也确实出现过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故事在华人社区里流传,也可能影响着大家对“团结”这件事的看法。有些人可能因此就觉得,中国人本来就是喜欢内斗,所以就没必要费力去维系什么“团结”。

6. 个人性格与选择:

当然,归根结底,一个人选择与谁交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个人性格和选择。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外向,乐于社交,容易融入各种群体;而有些人则比较内向,更喜欢独处,不太在意社交圈的广度。

还有些人,可能在国外遇到了不好的经历,被中国人排挤过,或者被中国人欺骗过,这种负面经历也会让他们对“中国人团结”这件事产生怀疑,甚至不愿意再去尝试。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国外不团结,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它既有客观存在的现实,比如地域、经济、文化差异;也有主观层面的心理因素,比如竞争心态、历史包袱、个人选择。

所以,下次你在国外看到中国人之间有些隔阂,别太惊讶,这背后可能藏着挺多咱们自己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中国人在国外都不团结,很多人还是非常热心,互相帮助的。只是说,在“团结”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面回答问题:因为出国时间不同,海外中国人的身份认知和阶级差距巨大。
海外中国人,最老一批是祖上清朝民国就出来当劳工的老移民。
第二批是民国末年先逃到台湾,再出国到美日欧的华侨。
第三批是某事件后那一段时间逃出来的所谓民主人士。
第四批是97年听媒体忽悠躲避独裁的香港人。
第五批是2000年后的移民,成分包括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沿海偷渡客,在美国还有发愣功走政治迫害路线的难民。
第六批是2010年左右大规模出来的留学生。


清末民国那一批,在外至少三代,层次高有见地的,早就在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国后大发展那一段回去投身革命了,留下来的要么只有讨生活的苟且,要么精神上已经没有民族认同了。他们的后代当然也是如此。

第二批,我爷爷的哥哥就是,先到台湾再去美国定居。这批人,自身对中国人的身份是饱含情怀认同的,但没有任何民族自豪感。我可以说从第一批到第五批的前半段,基本对中国人的身份都抱有一定自卑感,认为中国是落后国家,不管是体制还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低人一等,那么他们哪怕自己认同中国人身份,他们也多少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更“高等”的外国人身份中去。有一句话当年说得很多叫做”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现今已经几乎没人说了,你们可以自己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含义。这类中国人,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没有自豪感,在教育子女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就没有底气,孩子很容易敷衍了事,在英文环境中随波逐流,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事情大多半途而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切断语言的根,思想和文化就无法传递下去。因此这类中国人,哪怕本身还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孩子也已经成了文化上的无根浮萍,或者嫁接它国了。

第三批嘿嘿,可以说是恨国者。他们在海外的主体精神活动基本可以归纳为”什么大法好“,”美利坚人类的希望“,”普世价值“,”自由民主“,”耶稣基督“等等。基本上前几年在网络里疯狂的公知精英,很多都是这批人精神上的嫡传弟子。

第四批,你看看今天的香港人,嗯,你基本就懂了。

第五批。这批人很有意思,我老婆是第五批早期的2001年,我大概是第五批中后期的2006年。我们的身份认同有一个180度转弯的过程。刚出国的时候,跟前面几批一样,”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融入西方主流社会“,是我们的生活目标。而后,在学校里,在媒体宣传上,我们得知了很多不得了的禁忌话题(现在想来也是 ),很容易的就成了恨国者。我思想上的转变时间是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那一刻。当我看到几万中国人在洛杉矶加油助威的时候,媒体根本不报道,一个镜头都不愿给,反而花半个小时采访五个打着某独旗的人时,我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来形容:原来西方人说了这么多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你们根本不是为了我们好!你们只是单纯的恨我们,想让我们自己恨自己!这个感受像炸弹的烈焰一样在我的全身蔓延,先前的那么多疑惑,那么多矛盾,那么多不解,在那一刻我终于拨开云雾了。总体来说,第五批我这样的有一半,另一半仍是恨国者自卑者。

第六批。我先前想过有没有必要把第五批和第六批分开,后来还是分开了。我认为第六批并没有经过我那种思想上180度的转弯。他们从出国的时候就带有足够的民族自豪感。在国外硬肛台独藏独港独各种独,硬肛出言不逊的老外同学和教授。这批人可以毫无障碍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并表示“你想咋地不服来干”。面对西方社会对中国负面的宣传和所谓不得了的禁忌话题,也是嗤之以鼻一笑了之。


那么我问题主:你觉得第六批人提出的倡议,坐在议员位置上的第二批人的子女和第三批第四批人,会接受吗

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他们见到老外就自然而然的下跪,女人见到老外就跪舔,洋大人说的话我们照办,中国人跪下学做人!

归根结底,我要说两件事:

  1. 信什么都不要信西方媒体。他们不是要中国好,他们是要中国人自己恨自己,要中国死死死死死死死死死。
  2. 弱国何止无外交,弱国连国民认同都没有,拿什么团结?团结在什么之上?没有凝结核自然是一盘散沙。

未来呢?海外对自我身份高度认同高度自豪的中国人会随着国家强大而越来越多。先前恨国的遗毒会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中被洗刷干净,海外中国人会越来越团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