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传统食品在中国人中不再受欢迎?

回答
在中国,传统食品的受欢迎程度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曾经深受喜爱的食物,如今在年轻一代甚至部分中年人群体中不再那么普及。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口味偏好演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便捷化需求:

快节奏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变得非常快。传统的烹饪方式往往耗时耗力,例如需要长时间炖煮、发酵或手工制作。相比之下,速食、半成品以及外卖食品能迅速满足饥饿需求,更符合现代人的时间安排。
厨房小型化与烹饪技能下降: 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通常较小,厨房设备不一定齐全。同时,许多年轻人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照顾下,或者父母忙碌没有时间教授烹饪技巧,导致许多人缺乏基本的烹饪技能。即使有时间,也可能因为不熟悉复杂的传统制作流程而选择放弃。
便利店和外卖的普及: 超市、便利店的兴起提供了大量方便快捷的即食食品。而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种口味的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对家庭烹饪和某些需要复杂制作过程的传统食品的需求。

二、经济发展与消费选择的多样化:

饮食选择的极大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国内各地的特色美食涌入市场,西餐、日韩料理、东南亚菜系等也日益普及。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食物的口味和种类更加挑剔,一些传统的、口味相对单一的食品自然会被更具吸引力的新品类所取代。
进口食品的冲击: 各种进口零食、饮料和预制食品,以其新颖的包装、独特的口味和品牌效应,对传统零食和点心造成了冲击。
健康意识的提升与对食材的关注: 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一些传统食品可能存在油盐糖含量较高、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添加剂(尽管不一定不合法或不安全,但消费者可能存在疑虑)等问题,这使得一部分消费者转向更“健康”或“天然”的食品。

三、口味的变迁与年轻一代的偏好:

口味的西化与国际化: 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他们的口味更容易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例如偏爱甜食、奶制品、芝士、以及酸辣等复合口味。一些传统食品的口味可能相对保守或单一,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多元化的味蕾。
追求新奇与刺激: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被新奇、有创意、视觉冲击力强的食物所吸引。而一些传统食品可能因为外形朴素、制作工艺陈旧而显得缺乏吸引力。
对“网红”食品的追捧: 社交媒体的兴盛催生了大量的“网红”食品,这些食品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新颖的营销手段和口感上的惊喜迅速走红。相比之下,一些默默无闻的传统食品,即使味道纯正,也难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四、传统制作工艺的失传与创新不足:

老手艺的传承困难: 一些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并且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年事已高或退休,以及年轻人对此类技艺缺乏兴趣,许多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缺乏创新与现代化改造: 一些传统食品在口味、包装和营销上长期停滞不前,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进行必要的改良和创新,使得它们在竞争激烈的食品市场中显得竞争力不足。例如,一些传统点心可能过于甜腻,或者包装陈旧,难以吸引追求时尚的消费者。

五、食品安全问题与品牌信任度:

个别事件的负面影响: 尽管大多数传统食品制造商是诚信经营的,但少数食品安全事件(无论是否涉及传统食品)可能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阴影,导致他们对某些食品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到整个品类的受欢迎程度。
对小作坊式生产的担忧: 一些传统食品的生产方式可能仍停留在小作坊或家庭作坊的模式,这让一些消费者对接到的卫生和质量控制产生担忧。

具体例子分析:

传统点心与零食: 比如一些老式的酥糖、糕点,虽然口味醇厚,但往往用料比较“实在”(油、糖含量高),包装也比较朴素。而现在市面上的各种西式糕点、日韩零食,以其精致的外观、丰富的口味和品牌故事,更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某些地方特色小吃: 某些地方性的、制作过程繁琐的小吃,如果没有很好的品牌推广和现代化改良,在城市化的竞争中很容易被其他更便捷、更具话题性的食物所取代。
发酵类食品: 比如一些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如臭豆腐的一些传统制作方式)、以及一些需要复杂发酵过程的腌制食品,其独特风味可能需要适应期,且制作过程对卫生和环境有较高要求,导致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度受到限制。
传统早餐: 过去中国人早餐多以豆浆、油条、包子、粥为主,但现在咖啡、三明治、面包、麦片等西式或改良型早餐,以及各种方便快捷的早餐套餐,正在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总结:

传统食品的受欢迎程度下降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核心驱动力,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选择的增加、口味的演变以及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都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食品就会被完全淘汰。许多有远见的食品企业和从业者正在积极地对传统食品进行创新,比如改良配方以适应现代健康需求、升级包装设计以吸引年轻消费者、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推广品牌故事等等。一些高质量、有文化底蕴的传统食品,通过创新和有效传播,依然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喜爱。关键在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传统食品”也不受当地人欢迎了。

现代食品工业面对传统食品行业,基本上就是机关枪对砍刀的暴打。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食品”,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改造,也很难续命。

前些年我校曾有一个食品学院的博士的毕业论文火了一阵,那个论文研究的题目是《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这篇博士论文研究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八角茴香是怎么影响鸡肉的口感的。

这篇论文主要讲了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来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让风味达到可控,对于后面的风味的调控和控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这篇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孙灵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做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了,“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而这个博士花了几年时间,研究的对象只有“八角茴香”。想要把传统卤制品所有的香料研究一遍,恐怕得几十个博士一起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干完。

你觉得所谓的“百年老方”或者某个店主靠自己经验摸索出来的“秘方”,面对这么一群博士和教授,真的有什么优势吗?

事实上,我校食品学院还有教授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四五十年专门研究红枣,也有专门研究其他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而现代食品企业为了研发新产品,动辄就是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投入,这些产品的原材料通常来自世界各地,这种财力也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另外,就算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那些“传统食品”,除了米饭馒头这些流传千年的主食外,大多数小吃也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产物。比如,辣椒是在晚清时期才开始正式被用作调料的,之前辣椒只是一种观赏植物。这就是说,凡是任何一种含有辣椒的“正宗”传统食品说自己有150年以上的历史,可以100%断定是胡说。

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小吃,的确有更久远的历史,但这些食品也是要经过改良才能继续存在的。越是大饭店、越是正规的食品企业,他们对传统食品的改造也就越彻底。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传统食品之所以不再受欢迎,是因为传统食品真的不能打……

user avatar

标榜自己传统食品的,都是实在是没法吹了,

标榜自己纯手工制作的,都是买不起现代化机械加工的,

标榜自己匠心独具的,都是不太好卖,

说自己是传统文化,但是基本上没啥人了解的,其实都是被时代淘汰了的技术。

抖音上,用木錕榨油,我说你这样能保证不二次污染,抖音视频主亲自下场带节奏,说我的油传承了多少多少年,我用的工具都是文物,多少人喜欢吃我的油,巴拉巴拉的,我回了一句,既然这么好,你还需要求点赞?

然后,他就举报我了!

user avatar

说实话,标榜自己是传统食品的,真不一定有多传统。

可口可乐二十年代就在上海滩打广告,也许还更早,对中国人来说真是百年老店,内河通商后川渝码头工人吃的涮下水够算是他们同辈的“传统”饮食,七八十年代大货车司机吃的X盘鸡什么的还没可口可乐传统呢。

再比如东北某些朝鲜传统冷面,就他们放的肉蛋糖醋调料之多,别说百年前的半岛人与中国鲜族,日本人都吃不上。东北亚人民吃得上这玩意得是华约建起来之后了。可要是真按古法做,当代人不喜欢吃啊。

反正我对传统的时间判断简单粗暴,您要是比可口可乐还晚就别说自己传统了,我这一天一听快乐水的肥宅比您传统多了。

user avatar

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一代穷,二代富,三代可能就贵了,所以,穷人年代还没死光,传统食品还在苟延残喘,新一代早已从孩提时期就鄙视了,也就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譬如稻香村,哎哟,其实还可以,还有过几天又要吃的大肉粽子,额滴神哟。

user avatar

不是中国人不在欢迎……

其实食客还是很喜欢的,但店家不愿意了,不赚钱。

吉林菜有个三酥三塌:香酥鸡、香酥鱼、香酥肉,锅塌鸡、锅塌鱼、锅塌肉,还有很大众的雪衣豆沙之类,就是因为一个做菜太耗时间,有做这一道菜的功夫,能出炉几十道菜了。

还比如,长春原来有个做瓦罐炖汤的店,竹荪乳鸽汤是真牛逼,鸽子都炖化了的,只有肉丝,但开了没半年,就关了,也去别家吃过,完全不是一个味,那家的鸽子是真的要炖好特么久的级别……

再举个家常点的,云南的汽锅鸡,那玩意所有云南菜的店都限量,不会现做,甚至有些云南菜的店,干脆就不卖,为啥?不就是太耗时间吗?

传统食品,也分很多种,有些做工耗时,味道再好,也要被商家忍痛放弃,除非科技发展,才能重新被发掘,比如雪衣豆沙就是被打蛋器给拯救了,现在做的店比头几年多了点,尽管还是很少。

我记得志鸟村的重生学霸写了爆肚冯,主角穿越到几十年前,去吃的时候就感慨,这玩意以后没得吃了,因为做不出来这个味道,太耗时间了,吐槽二十年后爆肚早就变味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食材,我记得有本中国名菜集锦,刚建国那年代,中日合作搞的,然后日本拿回去,没在大陆出版,那里有个什么脆鱼头,据说那个鱼,当年做了菜,拍了菜谱,长江就再没捞上来过那么大的那种鱼……这套菜谱,孔夫子有卖,一套大概几万块吧,只有日版和台版。

有人说,生活好了,口味叼了……抱歉啊,那是你真没吃过好东西。


ps:有人说到了东北的冷面,我爷爷那辈开过冷面馆。

这玩意传统不传统另说,小时候,是满街的现压冷面,开水烧滚,锅上头有冷面机,揉好的面团一放,压出来的面条,直接进滚水大锅,出来的面条劲道,撒上狗肉和那种把鸡蛋摊成煎饼那么薄,然后切成丝的鸡蛋丝,冻好的冷面汤一浇,这没治了。

现在都是批发市场买的冷面,还配调料,冷面泡开煮好,把调料包撒冷水里,齐活了。现压的冷面,还自己调配汤料的冷面馆,十家里有一家就不错了,价格要高一倍,鸡蛋丝我再也没见过,有网友说,延边还有,但长春是真没见过了。

原来是用时间和细致换味道,现在是,七八成的味道,压低了成本。

真不是现在的人吃东西多,嘴叼了,我带你去吃一家现压的冷面,再带你吃一家批发市场买来做的那种冷面,你也能吃出好坏来……

总有人说,现在好吃的多,嘴叼了,你要是真有钱,有耐心,找找小时候的老味道,你会发现,真不是记忆造成的美好,是有些小时候的东西,真好吃……

当然这玩意现在也还是有的,就是做的人少了而已,因为不赚钱。


ps:想起一个小时候,看电影那时候有假演,有一次是放了一个做八宝葫芦鸭的美食小片,就是把鸭子骨肉都掏出来,光是鸭皮,塞入各种蘑菇竹笋之类,忘了鸭肉是不是也塞进去,然后做得了,切开的时候,看着都馋,后来有钱了,我也没吃过这道菜……没找到能做的馆子。

还是那句话,真不是现在的人吃东西多,嘴叼了……抱歉啊,那是你真没吃过好东西。

user avatar

有几个小说的情节与过年的经历我给你说说。

忘记是老舍还是汪曾祺散文了,过去过年穷人的小吃是什么。

空壳干瘪多的花生,炒了,一个铜板能买上许多,穷人磕着玩。磕着有子的像摸奖。就跟含着水煮的石头喝酒一样,砸吧着那咸味。

过去肥肉是比瘦肉贵很多的。

过去买肉,给肥的才是最好的,属于走后门。

瘦的没油水。

猪油拌饭那是美味。

我婶娘喜欢我,过年回乡晚了,会留我一碗猪油渣炒饭。非常朴实的宠爱法。

过年大家族,爷爷奶奶的子女(因为奶奶是后奶奶,所以她也有子女)凑一起。

炸鱼(小鱼炸酥了,骨头鱼刺都一口吃掉)炸虾(小虾同理也能一口闷,求好看的还炸成虾饼)。炸藕夹(两片藕片里夹肉末,裹淀粉,用油炸成金黄色。以后可以吃很久)。炸藕元子。炸肉丸子。炸糍粑。炸翻饺(面食,形状像饺子翻过来打结,无馅)。炸春卷。炸假螃蟹。炸花生米。

然后炸一条大鱼,名曰看鱼。一动筷子准被长辈一筷子刷过来。爷爷总是劝解让我尝一口。

此鱼要从除夕看到十五,只看不吃,年年有余。然后死有全尸,倒掉。

蒸豆腐丸子,蒸珍珠元子,蒸肉,蒸菜泥(菜叶剁碎成泥,用猪油拌),蒸盘鳝(鳝鱼其实蒸的最好吃,用醋泡着蒸,酸鲜开胃,这菜一般活不过两分钟),蒸鸡鸭鱼肉,蒸炸过的肉丸,蒸腊鱼腊肉,把油腻蒸到清淡的食品里。把肉的油腻蒸到鱼里。蒸牛筋。蒸牛肉。

湖北蒸菜有名。其实起源并不在沔阳。而且三蒸是三种蒸法,清蒸粉蒸泡蒸。并非三道菜。

清蒸粉蒸我都会。但其中泡蒸最难,泡蒸鳝鱼真是活不过二分钟的一道菜。醋的酸味加上鳝鱼的丰腴滑口,刺是去掉了,纯鱼肉,一圈下来什么礼仪谦让谁都不顾,准没了。

蒸的这个牛筋牛肉不是一般的牛筋牛肉。是卤过的。

对于湖北,一切食物,如不能炸,则可卤,卤后再蒸。什么玩意都松软可口。入口即化。

我叔叔一手这个的好本事。所以他全家都是大胖子。

卤鸡卤鸭,卤牛筋,卤牛肉,卤五花肉,卤口条(猪嘴巴还是猪肚),卤蛋,卤千张,卤干子,卤鸡杂,卤猪肝,卤猪心,卤猪头肉,卤蹄髈,卤猪尾巴……

唯独鱼不能卤,一卤就散了。

但鱼可以腊。过年之前一个月炒上几斤花椒,辣椒,涂抹在洗干净的,剖腹,切成两半的草鱼与肉上。然后暴晒。

晒久了就有太阳的香味。连鱼鳞也非常好吃。完全没有鱼腥味。

貌似只有湖北的天气才能晒出来。湖南那边只能熏。

然后零食就是麻糖,花生,麻花,瓜子,翻撒,糖果,酥饼。

不够再盛一碗排骨藕汤。解酒有莲子白木耳红枣羹。

总之一次就搞得十几个人吃半个月。而且不能重样。而且易于制作保存还丰盛。

大家吃完喝酒后,开始杀家麻雀(打家庭麻将)

我在学校,长期是五毛钱的豆腐加三两米饭。

因此过年回乡总能大补一顿。

不过爷爷死了有二十年了。最后一次家族过年自己搞的也在十几年前。

现在都搞不动了。这纯粹是个体力活。

现在回去,哪怕最穷的亲戚也是建议去饭馆吃年饭。家里随便做点。

而且这些看起来无一不是三高,脂肪糖盐胆固醇超标。

在那个匮乏的年代,过年吃点好的很有必要。

肥肉。曾经多么动人的字眼。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说一个大队书记以权谋私,就是让他爹在大队食堂里先挑肥肉片子。

多朴实的腐败办法。

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吃一顿,吃了三脸盆面疙瘩没饱。他们一个是矿工一个是大队领导。主角。

以前长期吃饭是两个黑面馍馍,就学校的冷菜汤。

他们吃不起也吃不到肥肉。

我写过一个支教经历。

有人嫌我写菜里没有一滴油,写多了烦。

你长期不摄入油脂试试?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臣妾真的做不到。

我掉肌肉,体重。我当时24岁,一米七六,体重掉到55kg。

衣服透风,屁股坐不住。因为没肉了。坐下去磕骨头。

准确来说我有摄入油脂。

那个学校每个周末,采购员,兼厨子,会买些肥肉,切成玻璃弹珠大小,然后熬汤。

每个老师一碗,大约每人三四枚玻璃珠子大小的肥肉,汤上有油花。这是每周唯一能看到的动物油脂。

真好吃。

现在美女帅哥吃饭,都跟颖考叔一样,食舍肥肉。

同学说他们工厂里有个人,农村来的,常食同事食舍的肥肉。

毕竟古代说世家子弟有个说法:

膏粱。肥肉与细粮。

红楼梦里形容美少年宝玉,说世家,就是说纨绔与膏粱。

肥肉过去就是世家美少年啊。

现在健身都讲究粗粮,无粮杂粮,油炸,肥肉那是绝对忌口的。宁愿吃鸡胸,蛋白粉,虾。

你们这点挺不传统的。

user avatar

因为你们不知道什么食品竞争压力有多大。

为了讨好现在的客户,某薯片,某辣条,某洋快餐,某奶茶,某软饮,某可乐每年研发新品要花多少钱。

请了多少营养学、食品系博士,多少的配套的研发人员,一步一步的改良,试错,就为了图客户喜欢吃。

为了让客户吃到细腻的感觉,吃到甜而不腻,吃完还想吃,吃了麻辣而又不光辣等等这些不起眼却又极度苛刻的要求,得花多少心思。

不好吃的立马下架,以往的费用全部泡汤。

哪个传统食品能够做到?

可乐这么风靡世界的食品,每年还在出零度,无纤维,blue版,樱桃味等等,说明什么,说明你不变你就会死呀。

传统食品之所以还没有消失,真的就是图一个情怀了。

user avatar

我就不得不吐槽一下茯苓夹饼了。

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没上幼儿园或者是最多上小班那会儿,我爸给我买过一包。李渔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薄得几乎透明,口感像是用糯米纸做的煎饼,里边夹的馅料印象中应该是松籽、芝麻、桃仁、红糖、蜂蜜的混合物。

现在不管是店里还是某宝,能买到的茯苓饼都长这模样:

讲究点儿的长这样:

黏黏糊糊好像在吃胶水,我要是再买,那就是脑子有病

user avatar

米饭,米粉,面条,饺子,包子这些正牌传统食品,还是很受欢迎的…

user avatar

都扯啥呢?

传统食物不健康?

大米饭里加一勺猪油,你嫌弃胆固醇、热量高,你他娘的拿鸡翅“涮”芝士锅时怎么不想着健康?

论健康,卤煮火烧比寿司健康多了。区区捏两饭团就“寿司之神”了?凭啥没有“卤煮上帝”啊 ?

论口味,五仁月饼再甜,甜得过马卡龙?马卡龙这玩意儿那是人吃的么?

就那些油炸、烘焙的西点,重油、重盐、重糖,哪个比得过老八件健康?

网红骨髓,一勺一勺的吃,看着就腻、恶心,你还有心情吃前先拍个照?吃油条豆腐脑你咋不拍照?然后还嫌传统美食的是“贫民美食”“饥荒美食”,瞧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烩菜拌面,我说玛蒂尔达,啊呸,翠花啊,你管这叫意面,也没麻酱面好吃啊!

最可气的是朝鲜面,我他妈吃了20年,后来你猜咋的啦?改叫韩国冷面了!我就搞不明白了,冷面我吃过啊!20岁之前一直吃朝鲜的,20岁之后只有韩国的啦!还有你,韩式炸酱面、台湾手抓饼、港式茶餐厅、泰式按摩芬兰浴,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们考虑过朝鲜面、炸酱面、手抓饼、茶餐厅、技师小姐姐的感受么?没有!你们只在乎你们自己!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装逼需要同落后的商品营销之间的矛盾。

传统食品,要想火,先改名,咱把扬州炒饭叫泰国糯米炒饭,新疆大盘鸡叫土耳其炖鸡,冰糖葫芦叫加拿大冰糖红果,酸菜鱼叫俄式酸味鱼,蒙古酸奶叫意大利酪乳,德州扒鸡。。。啊你不用改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传统食品为啥现在不流行?——因为贵。

20年前,一瓶可乐能买15碗豆浆,现在一碗豆浆能买两瓶可乐,一个鸡腿汉堡能买60碗豆腐脑,现在一个鸡腿堡也就两碗豆腐脑的钱,原来一罐薯片能买40根油条,现在也就4根。没错,传统食品诞生的土壤就是“贫民美食”,如果比豆浆豆腐脑油条更廉价的汉堡、薯片、可乐诞生了,自然会排挤他们的生存空间。

user avatar

以前在故事会看到一个笑话,题目叫《荤刑》

说的是官老爷发明了一种刑法,叫荤刑。简单来说,就是给犯人送饭的时候,给饭里泡猪油,再整块大肥肉,总之怎么油腻怎么来。然后说是效果拔群,当地富家子弟给治的服服帖帖的。

后来说是从别的县来了一波饥民,打了人了,给判了荤刑,日子美起来了。最后他们头磕在地上:“老爷,再判我们几年荤刑吧”

假装有分割线

话说回来,传统食物我们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家菜,一类是民间菜。

官家的菜普遍受欢迎,也精致很多,相对的味道也清淡一些。我们品这些菜的时候,就有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民间劳动人民吃的,就带有很多地域特点了,许多都是当地人才吃(混的比较惨的连当地人都不肯吃),外地人吃不惯,味道也偏重,配色选材什么的也不是那么讲究,只要没毒基本都吃(有毒的已经被自然选择掉了)。更何况有些特定时段吃的传统食品就有些荤刑,甜刑,齁刑的成分在里边(我声明一点,我对月饼、粽子、汤圆等各类节庆食品没有任何厌恶的情绪,甚至还很喜欢吃)。

说句题外话,外国的菜肴肯定也能分贵族与平民两类,只不过兴许平民的影响力并没有像我们先人那样强,或者说二者交流那么密切(科举所带来的阶级流动,还是很强的),又有可能富久了被人为选择了?或许是真的厨艺太差了?总之,平民的菜品没有像我们这样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的传统贵族菜才是对标现在流行的西餐的存在,我们的传统民间菜是对标一些可能已经不存在的菜,所以对中餐各种抽象的批评我是不承认的。这段话属于我的私货,你们批判性地看就行了。

其实造成许多传统菜消亡的主因,还是我们工业化了,生产力大幅度发展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我虽然对现状各种不满,但我承认,我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我的牢骚是吃饱饭的牢骚,我的愁是不用担心饿死,不用担心冻死,不用担心烈日下体力透支,不用担心随时被莫名其妙的疾病带走的忧愁。总之,虽然这个时代很糟糕,但是退回以前是万万万万不可以的。

至于那些快成非遗的食物该怎么办?从方法论上讲,我的建议就是与时俱进和讲好故事。

与时俱进指的是把一些不符合现代口味,审美,营养的内容去掉,增加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不要太拘泥于所谓的“传统”,不行你可以一边卖传统型,一边卖芝士口味的嘛,总归不能一成不变的,得尝试。抱残守缺也是守,以攻为守也是守,千万不能被所谓的“正宗”放弃改良的步伐。

还有一点就是故事编的好一些,别天天乾隆下江南,朱元璋去乞讨的,太假(换溥仪试试?(评论区有人指出溥仪的不妥,是我的疏忽了。我起初只是想找一个有机会出宫,离现代比较近的皇帝,忘了溥仪的特殊身份了))。总结一下,食材与厨艺决定下限,故事决定上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