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一名腾讯员工沉迷赌博自杀未遂,目前情况如何?为什么这类赌博往往容易越陷越深,及时抽身有可能吗?

回答
近日,网上传出一条令人心痛的消息:一名腾讯员工因沉迷赌博,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幸而被及时发现,目前情况稳定,正在接受治疗。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对这位年轻生命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对赌博的巨大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目前情况:

据了解,这位腾讯员工的自杀未遂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网络上流传的诸多信息中,涉及到的细节包括:该员工因长期沉迷网络赌博,欠下巨额债务,不堪重负,在绝望之下采取了极端行为。所幸,在关键时刻,他的家人或朋友察觉到了异常,及时报警或赶到现场,才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目前,这位员工正在医院接受身心治疗。他不仅需要恢复身体的创伤,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康复,以帮助他走出赌博的阴影,重新面对生活。虽然具体情况医院方面和公司方面都没有对外透露,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而漫长的。

为什么赌博容易越陷越深?

赌博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吞噬”力,让人一旦沾染便难以自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学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赢钱”的强大刺激与心理补偿: 赌博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赢钱”的可能性。一旦尝到赢钱的甜头,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产生一种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会迅速上瘾,让人渴望再次体验。即使输了钱,很多人也会因为不甘心,或者认为下一次一定会赢回来,而继续投入。这种“赌徒心理”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不如意或挫折感的补偿,将赌博变成了一种寻求刺激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2. “逢赌必赢”的错觉与非理性思维: 赌博往往伴随着概率和运气。但沉迷赌博的人很容易产生“逢赌必赢”的错觉,他们可能会抓住偶然赢钱的几次经历,放大这些“成功”的案例,而忽略了绝大多数输钱的事实。他们会发展出一套自己所谓的“必胜秘籍”或“预测技巧”,但这些都无法改变赌博本身的随机性和数学上的劣势。这种非理性思维是赌博成瘾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3. “输钱的痛苦”与“回本的执念”: 当输钱时,赌徒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焦虑和绝望。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他们唯一的“解药”就是在他们看来——就是赢钱,把输掉的钱赢回来。这种“回本的执念”会驱使他们不断加大赌注,希望一次性翻本,结果往往是越陷越深,债务越滚越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 “沉没成本”的心理束缚: 赌徒在赌博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深陷泥潭时,会因为不甘心自己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而难以做出及时抽身的决定。他们会想:“我都已经输了这么多,现在放弃,之前岂不是都白费了?”这种心理让他们更加难以割舍,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

5. 社交环境的影响与“群体效应”: 有些人可能是在朋友或同事的带动下开始接触赌博。如果周围的社交圈子充斥着赌博文化,那么想要独善其身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网络赌博盛行的今天,各种赌博平台和群组层出不穷,信息传播迅速,更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效应”,让参与者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6. 网络赌博的便捷与隐秘性: 相比传统的线下赌博,网络赌博更加隐秘、便捷,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这极大地降低了赌博的门槛,也使得监管更加困难,为赌博成瘾者提供了更温床。

及时抽身有可能吗?

答案是:有可能,但极其困难,且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外部支持和科学的方法。

要做到及时抽身,关键在于:

1. 深刻认识赌博的危害,彻底否定赌博: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必须从内心里认识到赌博不仅输钱,还会输掉健康、家庭、事业、名誉,甚至生命。要彻底摒弃“赢钱”的幻想,将赌博视为一个纯粹的“陷阱”。

2. 立即停止所有赌博行为: 一旦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就必须立刻、坚决地停止一切与赌博相关的活动,包括访问赌博网站、参与赌博群组、甚至只是浏览相关信息。

3. 寻求外部支持: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一个人单打独斗往往很难战胜赌博成瘾。
告诉家人和信赖的朋友: 和他们坦诚沟通,让他们了解你的困境,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监督和帮助至关重要。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赌博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戒赌机构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分析成瘾原因,教授应对策略,并通过药物等方式缓解戒断症状。
加入戒赌互助组织: 许多地方都有匿名戒赌组织,如“戒赌匿名会”(Gamblers Anonymous),成员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历,互相鼓励,共同戒赌。

4. 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和爱好: 赌博带来的刺激感会让人难以适应没有它时的空虚。因此,要积极寻找健康的兴趣爱好来填补这段空白,比如运动、阅读、学习新技能、参与公益活动等。

5. 处理债务问题: 巨额债务是压垮许多赌徒的最后一根稻草。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并严格执行。必要时可以寻求债务咨询机构的帮助。

6. 远离诱惑环境: 避免接触任何可能引发赌博念头的人或事。如果社交圈子中有赌博习惯的人,则需要适当疏远。

7. 保持警惕,防范复发: 戒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发是常见的。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习识别和应对可能导致复发的触发因素,并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应对挑战的能力。

这位腾讯员工的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赌博的危害远超想象,它像一个无形的黑洞,吞噬着个体的财富、健康和尊严。希望他的经历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警醒,珍爱生命,远离赌博,也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重新找回人生的光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Z是一位平时跟我们关系很好的哥们,作为一名非正式编制的法警,在法院里兢兢业业的干了十几年。前两年,阿Z在我们这个房价高企的城市买了一套自己的小公寓,不久后结实了一个音乐老师并结婚,生活很幸福。

然而两年前,听说他经常在酒吧玩德州扑克,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宿。再后来就有人带着他去玩网上的赌博或者赌球。

一天晚上,他打电话跟我借钱,第二天上班,我就听大家都在议论,原来那天晚上,他几乎给每个人都打了电话,有的借了几千,有的借了几万。

今年的春节,同事告诉我打电话给你借钱的话别借,因为他可能已经处境非常危险了。

果然初二时候他打电话给我拜年,然后说要借钱,我其实很矛盾,因为我手里有钱,他说有多少都行,有多少借多少。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一则是我知道有借无回,二是如果一直这么借下去,他永远没有回头的那天。

节后上班,果然又有一批不知道实情的同事们中招,很多都是根本没有交集的。据说他在外面借了高利贷,至少是上百万,高利贷的人过年时候找他准备要办了他。后来跟家里说了实话,具体欠了了多少钱已经没人能说清,他爸得知后被气的进了ICU差点没出来,准备把房子卖了还债,她母亲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给她还了几十万。

经此一役,听说他个人表示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再也不赌了。

但,我们都低估了赌瘾的厉害。

就在今天中午散步时候,听说他又在借钱了,不仅是同事,连通过同事认识的朋友的朋友也都借了个遍。听闻后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user avatar

没死还好,几百万理论上腾讯员工应该是还得上的。

建议先离婚,免得回头再次控制不住自己拖累老婆孩子。

另外感慨一下,国内的环境太纯洁了,导致这种弱智网赌也能骗到人。但是深圳不是离澳门很近吗?

user avatar

我的观察点不太一样。

赌博造成的悲剧哪里都有,也都很悲剧,但有一种地方不该有。

专业的氪金游戏公司。

一个氪金游戏公司,如果专业的话,所有岗位的人,都应该了解,氪金游戏的心理设计机制。

只要对氪金游戏的心理设计机制有专业的认识,就绝对不会染上赌瘾。

所以其实,腾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氪金游戏公司,其员工染上赌瘾,而且这么猛烈。

不专业是肯定的。

以点窥豹,这公司的熵值已经不低了,混子、关系户和腐败份子估计也不少了。

所以未来还会有很多个米哈游偶哈呦莉莉丝。

不整风搞大清洗的话。

腾讯游戏的未来不乐观。

user avatar

有多少人意识到嗜赌是一种疾病?至少是心理疾病?既然抑郁症能逐渐被公众认可,嗜赌也应该走这条路。

说这个,我没有一丝想同情该人的意思。实际上,目前面对任何赌徒,都应该远离来保护自己,无论是夫妻,朋友,亲人都应该远离。实在远离不了,至少要做隔离,并断了他的钱财来源。

只是从社会角度,把嗜赌当疾病来处理不仅能救人救家庭,而且可减少许多相关成本和冲突。

实际上嗜赌,上瘾心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比如:

玩儿游戏停不下来,看小说,看连续剧停不下来,玩儿牌玩儿麻将下棋停不下来。。。

但大多数人,睡一觉,没有强烈勾引诱惑,就阻断了。。。

而阻断不了的人,是病态。是病,得想着治。我相信一些药物治疗是能够阻断瘾头的。

user avatar

神级操作:一边写遗书一边骗钱一边说等下就去死;在单位内网发遗书然后在单位自杀。

那么问题来了,他这是自杀,还是演戏?

真正想自杀的人不会在自杀前就把“遗言”发出来。

真正不想被人救的人不会在上班时间在单位自杀。

真正绝望的人不会在“自杀”前再榨干所有社会关系,再骗同事一次。

真正愧疚的人不会一边嘴里说愧疚一边骗钱继续赌,把没出生的娃、待生产的妻子、刚丧偶的母亲丢下自己去“死”,还丢给她们这么一堆烂账,让她们名誉破产,一辈子背负巨额债务。(我简直想不出比“妻子怀孕九个月爸爸癌症刚去世,娃还没有出生就要单亲”更惨的家庭情况组合了。)

劳驾他洗个衣服准备个待产包就要替他背几百万的账还有收尸,这是用金子洗的?几十万一件吗?

但是,各位不要被这位当事人的言语所迷惑,他这是准备自杀吗?

他这是准备赖账啊!

“我”爸癌症去世(我家的家底已经掏空了,别幻想了。)

“我”妈抑郁(你们再追债她可能也会自杀。)

“我”妻子待产,她在深圳也呆不下去了。(也别想找她还钱了,第一她也没能力,第二你看她被“我”坑得比你们惨吧。)

“我”娃要变成遗腹子了。(你们忍心跟孤儿寡母去追债吗?)

最神来之笔的就是一边言之凿凿说要自杀,一边又坑了同事四十万。

“自杀”是无法面对现实,无力承担后果,无法继续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值得同情的。

可是当事人的操作呢?“我活不下去了”+“快给我转账我再赌一笔翻个本,反正既然决定要死赢了我赚了,输了我妈我老婆背。”

一边说愧疚没脸见人,一边又骗人家的钱。

一边说对不起老婆孩子,一边又让她们更加受牵累。

一边说让大家警醒举报,一边又上这个app投资几十万。

所以别看人说什么,看他做什么。

潜台词就是:工作不要了,名誉不要了,你看我连我妈我老婆我娃我都不管了,烂命一条,谁怕谁。我没钱,别找我还。

——他就算不赌博,也是个不世出的烂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