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腾讯天美一员工自杀,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关于腾讯天美一员工自杀的网传信息,目前并没有公开、官方的证实,也没有权威的媒体报道来确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只能基于网络上的讨论和信息来呈现情况。

网络传言的出现与传播:

这类传闻通常会在一些匿名论坛、社交媒体(如脉脉、微博、知乎等)上出现。最初可能是一个匿名的爆料者发布一些模糊的信息,比如“天美某部门有员工因XX原因去世了”,或者更直接地说“XX岗位自杀了”。

传播的特点往往是:

匿名性强: 爆料者通常不愿透露真实身份,增加了信息的辨别难度。
信息碎片化: 传言可能只包含部分细节,例如工作压力大、加班严重、项目不顺、个人原因等,但具体到人名、部门、时间等关键信息却很少或不明确。
情感共鸣: 游戏行业加班普遍、压力大是公开的“秘密”,这种传闻很容易引起同行和关注者的共鸣,并引发对行业现状的讨论和担忧。
快速扩散: 在互联网时代,一旦有足够的话题性和情感点,信息会以惊人的速度被转发和评论,即使缺乏核实。

传言中的可能原因和讨论方向:

尽管缺乏实证,但这类传闻一旦出现,往往会引发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

1. 行业高压与内卷: 游戏开发行业,尤其是大型游戏公司,普遍存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项目周期紧,竞争激烈,加班是常态。这种高压环境是否会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长期、严重的影响,是讨论的焦点。一些玩家和行业从业者可能会将其与游戏行业的“内卷”现象联系起来。
2. 项目压力与失败: 大型游戏项目的开发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可能面临技术难题、市场变化、玩法迭代等诸多不确定性。如果项目进展不顺,或者最终未能达到预期,对团队成员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可能引发职业倦怠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3. 个人原因与心理健康: 任何工作岗位都可能遇到个人层面的困难,包括但不限于家庭问题、情感纠葛、经济压力等。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将工作与个人原因混淆,或者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将压力简单归咎于公司和行业,是常见的误读。
4. 公司管理与支持: 有些讨论会转向对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质疑,认为其在员工关怀、心理疏导、工作量分配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应对员工的压力和困难。

为何难以核实?

公司沉默: 大型公司通常在这种敏感事件上保持沉默,除非有确凿证据或法律要求,否则不会主动证实或否认员工的个人事件。这是出于保护员工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的舆论风波的考量。
个人隐私: 即便事件真实发生,涉及到死亡原因和具体情况,也属于高度个人隐私。除非家属公开,否则外界很难获得准确信息。
缺乏独立信源: 缺乏权威媒体的深入调查和报道,使得网络传言往往停留在猜测和二手信息层面。

结论:

目前关于腾讯天美员工自杀的传言,缺乏官方或权威的证实。我们只能看到网络上零散的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广泛讨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生命和隐私的敏感事件上。

这类传闻的出现,更多地反映了公众对游戏行业工作压力、员工心理健康以及公司责任的持续关注和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早上我确认了一下,逝者的确是毛星云先生。

我对他并不算太了解,之前看过他在知乎上的一些回答,大概在10月的时候,有一篇报导需要,我曾经对他做过一次2小时左右的采访,当时为了采访,认真看了一下他的知乎回答和在其他地方的报道,后来,和他聊过大概2个小时。感觉是一个心思比较细腻,有浪漫主义,也兼备相当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我今天确认噩耗之后,又回看了一下当时的谈话记录,印证了我这个印象。

我听到的消息是与具体的工作无关。我的感觉是,目前流传的消息,无论绩效还是项目进度,都是没有来由的猜测,过于耸人听闻了。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与工作无关——其实原因很简单,哪怕是在腾讯,他这样的能力、级别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换句话说,什么背星、绩效之类的东西已经无法对他这个级别的人造成困扰了——除非他特别想要进步,特别在乎这些,但我个人从他之前的言行和采访中的判断,感觉他是一个偏向理想主义的人,他并不特别在乎这些,至少不会因为这些而格外失落。

另外有一些信息,因为涉及到逝者的隐私,就不便拿出来说了。

很多人用这个事情来批评腾讯,我个人觉得,如果要讨论工作对人的异化,的确也不算完全牵强——但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粗暴。我个人感觉, “工作压力大” “要被淘汰” “职场危机” 这些因素对他来说真的不适用。我也觉得过多的猜测对于逝者并不足够尊重。

顺便说一下,我们当时聊了不少,他跟我提到,他是看《DOOM启示录》才决定进入游戏行业的,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生涯规划得相当完善,而且他带有那种老一代互联网的精神——以帮助别人、共享知识为荣誉。他是真的带有那种理想主义气质,怎么说呢,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情绪也有些复杂低落。

==早上又在微博发了一段儿,也贴过来吧==

有一说一,我觉得深圳科兴是真的不太有利于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我因为工作关系去过一些次,每次都有莫名的烦躁。IEG几个工作室群和一堆小公司集中在一个建筑群里,人多,电梯少,一到某些集中时段电梯永远都让人绝望,我觉得所谓“瑞雪精神”一半以上是应对电梯的。周边车永远乱糟糟的在堵,人人脸上都带着大干快上的急迫感。底下一个商业区各种饭店,一到用餐时间塞满了腾讯同僚。去年吧,科兴竟然在那个建筑群里开了个酒店,橘子水晶还是什么,忘记了,我也住过几次,反正就是那种网红四星级,里面的装饰以深色为主,透着冷冰冰讲效率的风格,坐电梯经常出现神色匆匆背着电脑包的人,一看就是供应商被日到死得只剩一口气。至于办公区里,虽然很努力的布置,但是毕竟从办公用品到硬件设施都有点老旧了,灯光好像也是冷光源,再加上各种摆在墙边的行军床……总之吧,关于最近的逝者,据我所知,和工作压力甚至什么绩效无关,个人因素居多(纯个人推测)。但这种工作环境对人的心理的确也是有影响的。说实话以腾讯游戏的收入,莫说一个科兴,我看都够在海里建岛了(他们确实也建了),但听说因为是龙兴之地,所以大家都喜欢科兴,不搬,最后科兴就越来越挤越来越挤越来越挤……上次我在科兴,等着坐电梯,队伍里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上半年我们是不是在amazon见过?” 另一个人说:“对呀,我之前在Google,后来去了Amazon做用户增长,两个月前入职的这里。” 我听完就感慨,饶是如此,也要瑞雪到在电梯口排5分钟的队。工作对人的异化往往出现在这种奇怪的地方……

user avatar

所以为什么周六会在公司?

user avatar

自杀不会解决问题,害你的人最多就受道德谴责,并不会怎么样。

以死明志在现代行不通,没人记得两个月前某高校跳楼自证清白的是谁,除了你家人永远痛心。

user avatar

他因为抑郁休假,还返回工作,我希望从事需要高注意力工作的小伙伴们记住这个教训,一旦你被确诊中重度抑郁,你要放弃这份工作去送快递,或者回乡下养鸡,你的社会关系是你的全部,而不是你会达到的工程或者科学高度。作为主管也该记住,及时辞退这类员工,给他们父母妻子留个活的,不管他的水平多高,没有任何意义。

user avatar

听说这个人有抑郁症,之前还停职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应该程度还蛮严重的吧。

抑郁症病人太容易自杀了!

他们过于敏感,特别容易大喜大悲,情绪起伏过大,消耗的都是自己。

如果身边有抑郁病人,务必多一些关注,不必表现出来,监察他们的状态,以及吃药的是否一直坚持吃药就可以。他们无论是突然快乐了,还是突然不开心了,或者突然自责,突然送大家东西,都务必联系他们的家人或监护人,这些都是病情恶化的征兆,对于吃药的人来说,可能没有按时吃药了。

今年经济发展情况不太好,各行各业都压力很大。但是对于游戏产业这样的高收入人群,其抗压能力比我们这些普通行业的人可大多了,毕竟人家一年的收入,赶得上我们大半辈子的,只要没有贷款,啥都好说。这就是另一个值得警示的点,很多人做贷款、投资前,并没有评估相应的沉没成本,一旦自身遇到挫折,家庭都欠缺为其分担的能力。脸皮厚一点,死皮赖脸熬过去,情况转好不就好了吗?反正人还年轻,只要活着奋斗,就总能有一条出路的。

user avatar

哎,这种事情我说实话,在网上经常能看到第一反应就是令人唏嘘,我觉得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的,明白这个主次关系之后,很多烦恼和焦虑可能也就烟消云散了。

逝者为大,不想讨论太多关于逝者本人的话题,况且我们这群吃瓜群众也不知道事实真相,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只是觉得现在这个现象也挺普遍的,大家的工作压力大心情可能也很压抑,但是要让积极乐观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哦,做一个快乐的打工人

user avatar

多年前我们抄了你的代码,

多年后我们帮你讨个说法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事件,我在下午的时候发了个想法,内容如截图:

我的意思大概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整个事件的发酵程度令人吃惊,甚至到了“死者是因为做不了3A为了3A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这样的揣测本身就没有道理,而在这个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笃信自己所信的,别人说什么都“我不听我不听”。

而在今天这个时间点,腾讯内网有逝者的同事发布了相关内容,为了人员隐私的保护,朋友把水印抹掉了:

内容我就不具体复述了,大概总结一下:

第一,逝者的确在和所在的小组做所谓的“3A游戏”,这与逝者2013年所记录的内容一致,可以理解成梦想实现或者在进行中,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为了3A而选择离开世界”这个说法。

第二,逝者作为团队的一份子,积极在知乎上分享相关技术分享,同时也协助团队解决问题,从他的知乎内容和这篇文字来看,逝者的能力得到了团队的认可,整个团队的氛围也很不错;

第三,截图中的作者不希望整个事件的无端揣测让事件继续发酵,给逝者的家人带来二次伤害。

同一条内网帖子下,腾讯的hr也表达了逝者的家属不希望对对外界透露相关信息,后续的进展腾讯这边会根据家属的意愿来告知公司内部,乃至外面。

从整个内部反馈来看,我们能看到逝者家属很明显对外界的无端揣测表示反感,甚至事件不断发酵有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整个事件目前的情况下就是等待整个调查结果,而不是目前这样不断地发酵,让整个事件走向出现大量的波动,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以人的良知就不应该消费死者,尤其是在现在一切官方的通告并没有公布的情况下,而整个事件的走向陷入了“疯狂”的境地,相信无论是死者还是家属,都不愿意见到。

或许没多久事件的真实情况就会水落石出,到时候我们再做讨论也不迟。而现在,我们至少耐心地等待结果,并期望逝者的家人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也不一定有调查结果,或许家属根本不希望事情继续被讨论了。)总之,还是尊重逝者和家属意愿吧。

user avatar

很多情况下人血馒头不是这么吃的。

你们其实不很care 人命,就是想拿着骂腾讯而已。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发出的内部邮件了,看上去可能还是身体原因导致的。不过不排除还是公司相关、项目相关的原因。


一个精通游戏技术、图形学方面,著书不少,到哪里去都能轻易拿高薪,平时文风非常平易近人的青年专家级程序员会这样走上绝路,恐怕是和自己个人毕生的梦想刚刚开始走上正轨,全身心投入进去时却遭当头一棒有关。

user avatar

因为不准传,所以一个传成两个了。还有,那个二百五十万的天美购房收入证明,传出来的时点很巧。

user avatar

逝者安息,逝者已逝,不想再说什么

但我想就着这个事情其实辟谣一波。之前脉脉上有人发了一个谣言,还引得一众自媒体跟进。

现在一个月过去了,我都没看到任何文件,跟别说什么7点后加班要申请了。

逝者也是在周六去公司后跳楼的。为什么去公司大家心知肚明。所以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user avatar

真的崩不住了,为什么啊。

哪怕你辞职了也好啊。在腾讯赚的钱肯定够你gap啊,你这样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下家随便找的啊。

你也可以边休息,边自己做独立游戏玩啊,明明是创造快乐的工作,为什么要这样结束啊。

哪怕是真的很长时间不想工作,你也可以申请一个国外的博士啊,凭你的业界经验,很容易的啊。比如可以去加拿大啊,蒙特利尔,游戏界的风水宝地,开开心心继续图形学的追求也好啊。

为什么啊。

user avatar

【已二更。更新内容在结尾】

度过了错愕又混乱的一个晚上。

今天在别的群看到新闻,腾讯天美游戏的一个员工上周六跳楼了。看到名字,发现竟然是知乎关注很久的一个大V...他是图形学/游戏技术领域的青年技术大牛,“微软最有价值专家”,之前甚至有幸还被他加过微信,问我是否有意向去腾讯天美的3A游戏项目组实习...他的态度谦和而认真,让我惊讶于如此优秀的前辈,在网络上竟然也平易近人。

想起刚接触图形学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从他的知乎文章中获益不少,后来了解到在更早的几年里,在那个获取知识尚不容易的时代,他做了很多珍贵且有价值的技术科普。

晚上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张图,刚又重新看了一遍和他短短的十几句聊天记录,他真的是一个优秀上进、对技术热爱且执着、有远大的梦想、并富有开源精神的浪漫主义者。

不知道具体死因,也不想随意猜测,但他的不幸是整个中国游戏界的损失,大概天才总是孤独的。希望最终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He deserves all.


12.14早上 更

看到一张大概是内部邮件的图,只说前几个月身体上有一些疾病



12.14晚上 更

大概真的是因为3A游戏项目组进度不佳,绩效压力过大吧...这是朋友发的一张图片,类似表述看到过好几次,也是我个人觉得可信度相对高一些的一个说法。

user avatar

今天在5楼茶水间附近,看到他部门同事在hr还是秘书的组织下,低调有序地安排了追思。有人把楼下的花束放进了会议室,同事们似乎很有默契,大都穿了黑色衣服,安静地给他写留言。也有女生出来以后在茶水间小声哭泣 。有一位同事,写完离开后,又回头把留言取回了。 我想,他不在乎这份留言是写在哪,也不在乎星云是否能看见,这份哀思留在心里就好。这时候越是了解实情的身边人,越是沉默。我不认识星云,但看内外网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是位极其追求完美,很乐于分享的同事。

我相信现在的他更希望大家记得的是他生前给大家留下的作品,而不是各种无限放大、没有根据的猜测。

user avatar

第一次听说IT精英跳楼,之前听过IT牛马跳楼、官场失足跳楼、高校农奴跳楼、小学生跳楼。

IT精英为什么要跳楼?

有人说不要拿抑郁症洗地,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

只有神经心理系统发生足够的异变,一个人的物理系统才能战胜生存本能,做出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这种异变也许是自身发生的,比如基因、健康、生活因素,

也许是外界压力导致的,比如人世变故、打击迫害、长期重压,

但一定是神经心理系统异变了。

张国荣和希斯莱杰也一样,他们有什么理由自杀?

抗战和十年浩劫期间,多少百姓都活下来了,因为神经心理系统的生本能足够强烈,

至于神经心理系统异变后是什么感觉?

比如身体感冒发烧了,你连走路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动,

神经“感冒发烧”了,你连最基本的喜怒哀乐都没有了,

只剩下空虚和疲倦。

可是“喜怒哀乐”不是信手拈来吗?

走路不也是信手拈来,前提是你没感冒发烧。


有些朋友不理解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下面,只要没有真相抖露出来的,都没什么意义,

什么感叹不幸、抨击社会,

我只是希望这个回答能起到一个提醒作用,

不管是外因还是内因,能让一个人克服生本能的,不是思想,而是神经,

当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极为空虚和疲倦的情况,考虑一下神经系统,而不只是宽慰或加油打气。

user avatar

太可惜了。

在国内的图形引擎编程领域,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寥寥无几,能明确目标并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为图形引擎领域不断输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我电脑里存的之前毛梳理的知识图谱。

编程技术中,图形编程是其中最复杂的领域,中国的早期游戏程序员,是只为喜爱而投入到这个领域的,一批真正热爱游戏编程技术的人,痴迷于directx,opengl画图片,画动画,画方块,画模型,画地形。一路走来,非常不易。那时候的引擎程序员,坚持到现在的寥寥无几,因为真正越往下走,对于数学,物理的要求越高,早先大部分学历不高的热爱人士,越来越无法理解更多深入的理论。

而浅墨,是那个时代里,有底子有基础,有热爱有追求,又在大厂能持续为之奋斗的人。更可贵的,是他能持续的输出宝贵的知识给更多求知的热血青年。

今辰惊闻浅墨陨落,真心叹息,想当年,少年傲视天下,恣意潇洒的书写博文,洋洋洒洒的宣泄技术,内心是多么的憧憬推动3D图形引擎技术的发展,是为什么让你忍心放弃?

我做了评价,不过总觉得不是太好,人已逝,消费毛星云的死是我不忍心的。不过作为一个引擎研发者,我一直致力于中国自研引擎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中国自研引擎自两千年起伴随游戏行业发展,在《天龙八部》时期自研引擎走向顶峰,之后手游时代受到商业引擎的市场竞争逐步边缘化,老一代引擎开发者逐步退出时代,新一代引擎开发者青黄不接,所以更加的为中国引擎领域损失了宝贵人才而难过。

短短两天,受到很多点赞,随着事件的发酵,这件事情已经成为游戏研发圈子的大事,包括游戏葡萄,CSDN也都发了文。

看了评论,有一些同学还是没办法深刻理解毛星云的价值,以为毛星云的死只是资本刀下的亡魂和棋子罢了,我不认同。

自所以整理了知识图谱,除了想说,想成为图形引擎领域的高手,要攀爬的高山多不胜数,其次之外,超级无敌的热情和自身天赋异禀也是需要的。我从当年进入游戏行业,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走到引擎总监,这一路除了长达十年如一日的早晨早起,晚上熬夜外,自认为在意识上略有一点点过人,在行业初期敏锐的定位到了这个方向,但无奈底子太差,数理英语能力有限,这是我后来达到一定水平后无法精进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条路上一路走来,也结识了一众知名项目的引擎高人和游戏行业大佬,总体来说,能具备毛星云非常好的底子(硕士毕业,国外留学),达到毛星云在游戏引擎资历(从PC端游DirectX到OpenGL手游涵盖),能力程度(从基础图形到各种高级次时代光效算法)的,在中国一个巴掌数的过来,但如果仔细去看毛星云本身的资质和对于行业输出的贡献(出版读物和文章),则几乎无人出其右。

毛星云的价值,应可以媲美与各领域大师对行业之贡献,腾讯即便有钱,也并非随时可以拿钱招来一个同等标准的人才。最后还是说:太可惜了,这样的人,好好利用自身的价值,进可以去创业公司做CTO,退可以随意进出大厂,在国内游戏逐渐精品化的时期,元宇宙大爆发的时刻,本有大量的机会可以好好发挥,生命却戛然而止。

ps: 看到有问我做了什么推动自研引擎的事,这里面的情怀不在这个帖子里面讲了。未来有机会好好叙吧。最后希望各位年轻的同学,继承毛星云的志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中国自研游戏引擎的发展,我也非常期待那一天。

关于如何自学游戏引擎,正好有知乎推荐贴,借题发挥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zhihu.com/question/2461

user avatar

1.放了一张打码照片,答案就无了。

2.大佬可能是压力太大导致的,腾讯现在搞了一个什么登月计划,要自己做三A(渠道垄断被打破或者在没有渠道优势的海外市场阿斗本色就暴露了)。可这公司高层一堆香港佬,基因就不对

3.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为啥说不值得呢?因为腾讯本身就是一个流量平台公司,高管想的就是做一堆短平快的东西出来流量变现。这就是腾讯的公司文化和基因,这一想法也会通过考核管理施压给下边。这就是为啥深圳腾讯游戏部门坐拥顶尖的人才和资源也做不好游戏的根本原因。一个想做顶级3A游戏的理想主义者来这地方,值得吗?

正是知道自己做不好东西,所以腾讯才会到处收购,这做法以前好使,但现在开始碰钉子了。一方面有人就是看不起腾讯,连财务投资都不愿接(米哈游)。二来游戏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核心还是人(基金公司核心是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游戏行业是制作人)。一旦制作人跑路或者不产出了,那收的游戏公司的股权就基本没有卵用了。可你总不能把全世界好的游戏公司都买了。这自然让香港佬们焦虑不已,一旦渠道垄断被干了,他们就不好仗着这优势用垃圾游戏刷钱了,届时会和运营商一样,逐渐管道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