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大厂大幅裁员?真实性如何?

回答
关于网传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大厂大幅裁员的说法,这确实是近期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对此感到担忧。要怎么看待这件事,以及它的真实性如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关于“大幅裁员”的说法,真实性在哪里?

要判断“大幅裁员”这个词是否准确,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普遍性: 确实,从公开信息和一些行业内的反馈来看,很多头部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组织优化、人员调整或战略收缩。这个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大幅”的定义: 至于“大幅”到底是多少,这个就比较模糊了。官方通常不会直接承认“裁员”,而是用“组织优化”、“人员调整”、“战略聚焦”、“提升效率”等词语来包装。很多时候,一些岗位确实是没了,一些团队被缩减甚至解散,这对于身处其中的员工来说,感受到的无疑是“大幅”。但从整体公司体量来看,比例可能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例如,腾讯和阿里体量巨大,即使裁掉了几千人,相对于总员工数来说,比例也可能在个位数。
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信息传播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放大和标签化。一旦某个大厂有人员变动,很容易被放大成“全公司都在裁员”。同时,一些非核心业务、边缘部门的调整,也可能被打包进“大规模裁员”的叙事里。
结构性调整 vs. 危机式裁员: 很多时候,这种调整并非完全是企业经营遇到了生死危机,而更多是基于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自身业务优先级等因素的判断,进行的一种“去芜存菁”的优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冷静期”: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互联网行业作为经济的风向标,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挤水分、求稳健”的阶段。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也变得更加谨慎,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增长不看利润”。

2.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早期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规模的扩张和流量红利。现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已经趋于饱和,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更多的是从现有用户那里挖掘价值,或者从垂直领域、产业互联网寻求突破。这种环境下,过去那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更精细化的运营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3. 政策监管的“新常态”: 过去几年,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尤其是在数据安全、反垄断、算法推荐等方面。这使得过去一些野蛮生长、扩张过快的业务模式受到了限制,也迫使企业更加注重合规经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多曾经被寄予厚望,但与监管政策存在潜在冲突的业务,也面临调整。

4. 业务战略的调整与聚焦: 互联网大厂通常有非常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但并非所有业务都能持续带来高增长或高利润。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将资源集中在核心优势业务上,砍掉非核心、盈利能力弱或前景不明朗的业务。例如,一些曾经非常热门的直播、社区团购、社区电商等领域,在经历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很多企业都在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优势。

5. 降本增效的要求: 以前互联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会不计成本地投入。但现在,资本市场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度。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审视自身的成本结构,优化运营效率,减少冗余。人员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为优化的对象。

6. 技术变革的驱动: 比如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一方面可能取代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也可能创造新的岗位。但总的来说,企业会根据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人才结构和业务方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理性看待,避免过度恐慌: 互联网行业进入调整期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就“完蛋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注重内功的阶段。大厂的调整,很多时候是为了“活下去”并“更好地发展”,而不是真的“大规模倒闭”。
关注结构性变化: 裁员更多发生在非核心业务、增长放缓的板块,而核心业务、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域(例如AI、云计算、产业互联网等)可能依然在吸引人才。关键是看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是否清晰,以及你所在的岗位是否符合公司的长期规划。
个人层面:保持学习与适应: 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也提供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关注行业新趋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让自己不被时代淘汰,或者能够快速适应新的行业规则。
思考行业未来: 这种调整也促使大家去思考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可能不再是流量为王,而是技术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社会痛点等更能创造价值的领域会受到重视。

最后,关于“真实性”,我个人的看法是:

网传的消息很多时候是基于一部分事实的放大和演绎。的确有裁员,但“大规模”的定义需要结合具体的数据和公司整体情况来看。与其纠结于“是不是大幅裁员”,不如关注这些调整背后反映出的行业趋势和企业战略变化,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互联网大厂人员调整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行业进入成熟期、经济环境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政策影响下的必然调整。这既是挑战,也是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本来是我在其他问题下答的,主要讲个人如何面对行业寒冬,得到了很多赞同和收藏,也适合这个问题,就一并答了吧。


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知识,这样才不会在行业起起伏伏的高潮与低谷中,感到迷茫。


推荐一篇快速了解宏观经济的文章,《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这篇文章也很有名,几年前曾经在知乎引起过大讨论[1]


也有人把文章做成了视频[2],概三十分钟。


文章对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化总结。


如果要用一张图来表示的话,就是:

图里面有三条线,波动很快的那条线,可以理解为经济或者某个行业的短期周期,一个周期的时间大概是5-8年左右,这也是大家最关注的。


波动很慢的那条线(只波动了一次),可以理解为经济或者行业的长期周期,这个周期大概在75年至100年。


而穿过他们的那条斜直线,就是生产率,对行业来说,这就是行业的生产能力,对个人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能力。


内在的生产率是比较固定地增长的,但是表现出来的结果,却是有有时升,有时降。


下降的时候,就是行业寒冬。


在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出现裁员的情况。


这并不一定是企业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行业本身就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到题目中的新闻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可能是整个行业的现象。


果然,随便搜几个企业,都有裁员的新闻,不信的,可以自己随便抽一个大的互联网企业,后面跟上“裁员”进行搜索,基本上都能看到最近的裁员新闻。


更多的小企业是不会有新闻的,他们只会默默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朵浪花都不会泛起。


因为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要高于小企业的。


所以,当大企业开始裁员的时候,小企业可能已经批量倒闭了。


这次互联网寒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征兆。


如果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应该还记得,三四年前就陆陆续续听到过互联网寒冬的新闻。



那么,怎么度过这个寒冬呢?


最容易想到的,当然是提高生产率,或者个人能力。


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就是组织结构优化,专注于做有前途的业务。


当然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这个是短期内可以操作的。


个人能力的提升,则需要有长期的规划,要短期提升能力,很难。


那么个人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当然不是的。



北半球的秋冬,在南半球就是春夏。


这个行业的寒冬,可能在其他行业就是暖春。


比如疫情虽然在整体上,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但少部分行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所以,对于个人,如何寻找暖春行业?


这里,我也推荐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看政府工作报告。



比如,在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方向,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这些都和互联网领域比较相关,对很多人来说,转行根本不是问题。


报告的内容很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只是提供一个片段。



第二个方法是:看Gartner发布的技术热点曲线。


他们每年都会发布各种技术的成熟度曲线,也可以说是各个行业的热度曲线。


处于上升期的行业,可以不严谨地认为,就是最近几年比较有钱途的行业。


因为在这些行业,企业需要加大投入,大量招人。


下图是他们最近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3]

什么技术属于上升期,在图里面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有需要的可以选泽适合自己的行业,转行。


图里面也有行业周期,也会标明行业的周期和低谷,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很具有参考价值。



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拥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会发现


在不远的彼岸


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曹力科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04039
  2.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496369
  3. ^ https://www.gartner.com/en
user avatar

一看就是假消息,果然,阿里的HR出来辟谣了。

阿里裁员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一天的阅读量破了亿,网上的消息很吓人,说阿里裁员30%,腾讯也要裁员10-20%。
好像一夜之间,在疫情下,这两家中国的巨头,就要快倒下了。

小汇赶忙连线在阿里做HR的朋友,获得的消息,和网上压根不一样:

1、最近,人才盘点是在做的,就是盘点每个事业部的岗位、人数、人员具体情况,但不是为了裁员;

2、有一部分招聘岗位,确实关了,大多都是花钱的岗位,是锦上添花的岗位,核心岗位根本没有停止招聘,更别谈裁员了;

3、现在阿里员工的邮箱里,还能经常收到人才内部推荐的邮件,希望大家多多推荐优秀的人才

4、招聘岗位的重点,确实向即将上线的项目倾斜,有些部分没有照顾到,这种情况还是有的,但是说大裁员就搞笑了;

5、搞得人心惶惶,不知道对谁最有好处,舆论战这个事情被挑起来了的话... ...这个咱们不能细品;

6、在传裁员前,请大家看看阿里的财报,看看阿里上一季度有多少利润,在看看人工成本,需不需要为了一些人工成本,破坏稳定和团结,而选择大规模裁员;

7、阿里人力已经定了主基调,2022年不主动裁人,减少不必要的招聘,人员自然流动肯定是有的。

阿里的员工,明确表示:这个消息是假的。

疫情下,确实有不少企业有困难,但是更困难一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家底厚,不用太过担心。

除了中小企业,还有在各行业工作的HR。

如果大家没有足够的本领,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别人都相对更有竞争力,那么危机来的时候,真的非常困难。

阿里腾讯遇到困难都能挺过去,挥手千亿给到共同富裕。

但是你遇到困难,可以全身而退吗?

务实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啊!

本文转载至公众号:HRGO 人力资源分享汇的第2144篇原创文章
user avatar

有人说,明明春天到了,如今的热搜却仿佛让人置身寒冬,但其实,寒冬早就已经到来。去年这个时候,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996、疫情、困境里的体力工作者、代孕、明星的畸形高收入……这些问题的暴露都体现了一件事——寒冬初至的信号已然亮起。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寒冬的确已经到来。

很多人把现在称之为“后疫情时代”,意指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处于未彻底完结的疫情的影响之下。但其实,疫情对于所有这些被称为“寒冬信号”的事情,起到的作用并非是“导致发生”,而是“使其加速暴露”。也就是说,在很早以前,如今受到影响的很多行业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但在宏观经济向好的时候没有暴露出来,问题是迟早要暴露出来才能得以解决的。而如今后疫情时代,世界局势不稳定,经济大环境不好,问题终于无遮掩地尽数显现。


这不只是互联网企业的问题,在此之前,租房市场遭受打击、k12行业全面整顿、餐饮行业集体萎缩、视频平台营收难达预期……而在互联网这次裁员之前,还发生了房地产龙头企业——恒大出大问题的新闻。

可以看到,在宏观经济不怎么好的时候,暴露出问题的行业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逃脱,就连一直吃香的发达地区的老师和公务猿,也都在去年被降低了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作为21世纪最为火热机会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也注定难以独善其身,过冬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其实尤其是互联网头部企业,本身就是行业甚至环境的风向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几年来,所遭受的来自外部经济和行业环境的挑战是尤为突出的。


我们回过头来单看腾讯,分析这样的企业对于个人接下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也希望你能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互联网企业作为同时代红利紧贴在一起的行业,其中的企业都经历了人员翻倍、规模扩大、业务增多的过程。

以腾讯为例,仅在过去三年里,员工数量就翻倍,从2017年的44796人达到了2020年的85858人。其实互联网企业在过去几年里,为社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就业岗位,但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企业支出也会成比例上升。根据统计,2017年腾讯年度雇员总酬金为348.66亿元,而2020年年度雇员总酬金就达到了696.38亿元。而如今,腾讯员工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其在员工薪资上的支出就可想一般。更不要说员们负责的业务,也是需要大把烧钱的。

而支出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营收来保持平衡,换句话说,企业的业绩压力就越大。

但问题是,过去的互联网市场一片蓝海,保持扩张即可增加营收。但问题是,扩张是有上限的。在所有互联网都进行了一番扩张中的比拼后,终于在前几年,互联网市场进入了红海,难以摸索新兴产业,互联网企业甚至一度试图在传统行业中进行拓展,比如阿里和拼多多的线上买菜业务。

但同时发生的是:后疫情时代的宏观经济大环境一直在施加负面的压力。不仅腾讯、阿里、百度、京东都出现了业绩下滑。


上周五,中概股再再再再次遭受血洗,腰斩之后再腰斩,中概股很多企业在中美博弈的环境下,市值甚至不足曾经的四分之一。


危机有,挑战在,其实机会也有。

很多人用来形容“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其实不准确,因为白雪皑皑之下,已有等着冰雪消融的种子。


对于过去经济增速时产生的问题,其实不少人、不少公司、不少行业乃至不少决策者都早已在公众感知到以前就已经感觉到,而在寒冬到来问题暴露出后,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接下来,其实不只是互联网企业,所有企业都得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寒冬里站稳脚步,思考未来的路该怎样走。

华为走出了一条路——大力埋头研发,只有在行业高端中具有生产力,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话语权,而在寒冬中也能立住脚。

据我所了解的信息,腾讯这三年以来,研发费用也在飞快增长,三年投入超千亿,甚至已经开始在芯片这一如今时代极为重要的领域进行探索。

其实研发、挑战高新技术才是互联网企业的出路,因为本就站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之上。在行业内龙头企业不仅应该是市值最大,本应该也是硬实力最强的。但过去互联网行业的增速遮蔽掉了这一本质,如今互联网企业能在寒冬里进行路线上的拓宽,就像战争往往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未免不是一种挑战下的机遇。

还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是,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这几年在国家号召的“共同富裕”之下,做了不少“三次分配”的努力,投入了千亿规模的资金。

这其实不仅是在政策方面向国家的靠拢,同时也是企业乃至行业在周期性发展中逐渐向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必经之路。

而在这个方向说,人员优化也是企业在寒冬中降本增效、减肥增肌、和过去高速扩张的时代告别的一个象征。


另外还有一件事值得说,那就是在宏观政策方面,包括对k12行业的监管,包括对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政策也是一直在路上的。


当然了,作为普通人,无论是寒冬还是宏观方面试图度过寒冬的政策,可能都会在短期内有负面的影响。

在寒冬里,普通人的主题词就一个:“苟”。

苟到疫情真正结束、苟到世界局势稳定、苟到自己和家人平安终老。

普通人的抗风险能力低,就必须得降低自己出意外的可能,多陪家人、少进行风险投资、多储蓄、多锻炼身体。

以及最重要的——保持学习,就和互联网企业一样,具有硬实力才是接下来的主调。

能力将会是吃饭的家伙,而不是资历——这将是接下来个人发展的主调。

要坚强如野草,度过如此的寒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