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魏武卒,孙武练出的吴兵,甚至于北府兵这样的强军为什么最多一代而亡,少有传世的原因?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切中了历史的要害。像魏武卒、孙武练出的吴兵、北府兵这样响当当的强军,确实大多数是昙花一现,没能像一支成熟的军事制度那样传承下去。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把这些部队之所以“最多一代而亡”的门道说透了。

核心原因:它们是“个人辉煌”的产物,而非“制度成熟”的成果。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却是理解这个现象的关键。咱们逐个分析:

1. 军事天才的巅峰造极,难以复制的个人光环:

魏武卒(吴起): 吴起这个人,堪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奇才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还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魏武卒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吴起个人战略战术、治军理念、士兵训练以及激励机制的完美结合。他的训练极其严苛,号称“魏之武卒,卒出五就,故其士卒常二而败,战者无前”。这种“五就”的训练法,加上严酷的奖惩制度,以及吴起本人在战场上的神机妙算,才造就了这支无敌之师。
问题在于: 这种强度和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吴起本人极强的个人魅力和绝对的权威。他能让士兵信服,也能让君主放权。一旦吴起离开,无论是被杀(最终在魏国被政敌逼死)还是转投他国(后来去了楚国),这套高度个人化的体系就很难维持。继任者没有吴起那样的能力、威望和思想深度,即便想模仿,也可能因为理解不深或执行不到位而大打折扣。

孙武练出的吴兵(孙子): 孙子兵法,我们至今奉为圭臬。孙武练兵的精髓在于“论法”,强调“道、天、地、将、法”五事,并以“法”为基石。他通过严明的军令、清晰的赏罚来规范士兵的行为,最著名的就是“孙子练宫女为兵”的故事,以至于令下如山,不容置疑。这支吴兵,在孙武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屡败强敌(如柏举之战大破楚军),建立了吴国的霸业。
问题在于: 孙子本人在吴国功成身退,将兵权交给了夫差。夫差虽然是吴王,但其政治和军事能力远不如孙子。夫差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以及后来沉迷于享乐和对外扩张(攻打越国),导致吴国国力衰竭。孙子“得其人则威,失其人则衰”的军事理念,在夫差身上得到了残酷的体现。吴兵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孙子军事思想和治军才能的直接体现,而非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军事制度的成果。孙子之后,吴国国势迅速衰落,这支吴兵也随之烟消云散。

北府兵(刘裕): 北府兵是在东晋末年,由刘裕在北方地区征兵组建的精锐部队。刘裕的治军非常注重士兵的选拔和训练,尤其强调士兵的体格、士气和战斗经验。他将来自北方的流亡人口和当地精壮招募起来,严加训练,并亲自带队征战。北府兵在刘裕的领导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尤其在淝水之战后,对北朝作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刘裕最终篡夺东晋政权奠定了基础。
问题在于: 北府兵的辉煌,是刘裕这个人军事才能、政治野心和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稳定,东晋统治者昏庸)共同作用的结果。刘裕自己就是皇帝,他所领导的北府兵,实际上是他个人统治的军事支柱。一旦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宋朝),这支部队的属性就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刘裕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在权力斗争中消耗了国家力量,并且缺乏像刘裕一样将北府兵的军魂和凝聚力传承下去的能力。虽然北府兵的军事传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留存,但作为一支独立、辉煌的“强军”符号,随着刘裕时代的结束而衰落了。

2. 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动与君主的支持:

人才的政治风险: 很多名将和名军的命运都与他们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吴起因为功高震主,最终被政敌联合杀害。孙武“功成身退”,虽然保全了性命,但也意味着他的军事理念和治军才能无法继续在吴国发扬光大。刘裕虽然建立了新朝,但他的继任者能力不足,政局动荡,也使得他一手打造的军事力量难以维系。
君主的意志与战略: 军队的强大,离不开君主的全力支持,并且君主的战略方向必须与军队的特长相契合。吴王夫差宠信奸臣、穷兵黩武,与孙武的谨慎战略相悖,导致吴国迅速灭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的汉军战斗力极强,但他们的军事风格和战术创新,也受到当时汉朝整体战略目标的影响。一旦国家战略调整,或者新的军事威胁出现,对军队的要求也会改变,原有的优势可能不再适用。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些名将往往都是军权和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者,这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和目标。一旦君主猜忌,或者其政敌得势,这支军队的首领就可能被排挤、清洗,甚至被解散。

3. 社会与经济基础的不稳定性:

高度依赖个人投入: 很多古代强军的训练和装备都耗费巨大,并且非常依赖于主帅的个人精力投入和资源调动。一旦主帅离开,这种巨大的投入就可能中断。
兵农分离或士族化问题: 兵农分离是提高军队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但这也会导致国家对农民的征发和征兵能力下降,军队的来源变得有限。而像东晋时期,虽然有北府兵这样的精锐,但兵源素质和国家整体的军事动员能力,与北方强国相比仍有差距。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国家财政无法支撑高强度的军事投入时,强军就难以维持。

4. 军事思想与训练模式的局限性:

过度依赖特定战术: 有些强军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因为掌握了某种先进的战术或装备而称雄。但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和对手的适应,这种优势可能会很快消失。比如,汉朝的骑兵在对抗匈奴时一度非常出色,但后来面对更善于骑兵作战的鲜卑、突厥等,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
训练的瓶颈: 吴起“五就”的训练,虽然极其有效,但其强度和对士兵身体素质的要求可能非常高,难以大规模普及和长期维持。一旦对士兵的身体和精神负荷过大,就容易出现疲劳、伤病,甚至士气崩溃。

5. 国家政权的承继与衰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时代终结: 强军往往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强大的政权基础之上。当这个政权本身开始衰落,内部腐败滋生,外部压力增大时,即使是曾经的精锐部队,也难以挽回大厦将倾的命运。
军队的政治化: 当军队成为某个政治派系或个人争夺权力的工具时,其战斗力往往会受到侵蚀。军队内部的派系林立,或者士兵的忠诚对象不再是国家,而是某个将领或党派,这都是军队衰败的征兆。

总结来说,这些部队之所以“最多一代而亡”,是因为它们更像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爆发户”,而非能够自我生长、不断进化的军事体制。 它们代表了某个时代的军事巅峰,但这种巅峰的维持,高度依赖于那个“造星时代”的条件。当条件不复存在,或者政治权力更迭,抑或是主帅凋零,支撑起这些辉煌的基石便会崩塌,强军也自然随之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这就像一个绝世武功高手,他个人武艺盖世,但如果他没有将武功心法和训练体系整理成一套能够传承下去的“武学门派”,那他的武功就只能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而一支真正的强军,应该像武当、少林一样,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训练方法、人才选拔机制和制度保障,能够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传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 @绿皮工业 的说法显然不正确,因为这个说法从逻辑上看是错误的。因军功赐予土地只能让人踊跃从军且好战,但和能否打造出强军没有直接关系。世界历史上强军称雄的时代,其他沦为背景的国家难道他们就不会学用军功授地制度?

在古代,强军的消亡,更多的是专业技能的消亡造成的。大多数人认为在古代,强军首看勇武,而忽视了即使在古代,强大的军队,首先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领先的军事思想、战术理论高度专业化堆叠的结果。

很多时候强军之所以消亡,又或者被全歼、重创之后无法重建,最大的可能是掌握了核心军事技术,和先进的军队日常组织和管理理念的那一拨基层军官和士官全死了。考虑到中古社会,任何知识和信息(主要是以书为载体)都非常稀缺,大部分实际的作战知识,军队组织、管理的技巧和窍门,更多的依赖于基层军官和士官的口手相传,且被作为很宝贵的资源被封闭在小圈子里,故这拔人如果大部阵亡,或者军队解散之后自然死亡,强军中组织管理的先进理念和传承就全断了。日后不管上层如何想拔款重新建立,新的部队不经过血肉磨盘重新在实战中学习如何打仗,如何组织军队,如何开展战术安排,是不可能重新获得那些高深的作战技巧的。反之,现代军事强国的军事制度是教战分离,国家建立专门的基础军事技能军校,让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官只负责教学而不上战场,故即使前线损失惨重,但只要给撑够时间,后方就能源源不断的训练出合格的部队。这也造成现代人普遍有种错觉,即中古时代那种遍地文盲,技术传承主要靠父子血脉的社会,只要有钱有时间,就必然能完美复刻出强军。

而即使是强军没被全歼,也没有因国家缺钱而被裁解,也会长久的和平中逐渐丧失高深的作战技能——例如基础的战场军事侦查和战场遮断技术,是需要基层游骑侦查部队在实战中老带新不断在和对方游骑侦查部队的生死对抗中才能保持并提高的,并不是如现代电脑游戏中点击训练一个游骑兵,将其移动到某地,就自然能点亮该地所有的地图——在中古时期甚至连让侦查部队正确行进到指定位置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底层小部队几乎不可能用上准确的地图(最高层的将军也大多只有简略地图),更没有导航,大部分不识字,甚至在陌生的作战区域因语言不通连向导抓来都用不了。

故中古时代一支承平日久的部队,虽然仍每日出操,但却没长途的跨区机动演练(皇帝:今天下太平,将军您想带兵演练千里奔袭,意欲何为?),很多实战所必须的科目技术没法演练传承,日后真打起来自然会发生各种细节上的失误,以致积累成大败——当今现实世界军事前十强,哪个不是一年花三分之一的军费在实战巡练上,就是因为基层部队的战斗技巧,光靠在教室里看书真学不来。而连书都很少的中古时期,基层全是文盲的部队,如果没有持续的战斗磨练,战斗技巧随着人员老化而消失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正常,就说历朝历代的禁军吧,一开始是全国精锐里选拔出来的,个顶个的能打,但是只要几年十几年,战斗力就开始下滑,几十年的时间,直接成废物了。你比如北宋禁军、奥斯曼土耳其的耶尼切里军团。

为啥呢,一是作为精锐,往往不会轻易投入战场,有时候反而得到的历练就少了,历朝历代的禁军就是这么个问题。;

二是精锐部队往往待遇高、条件好、高人一等,很快就会有一堆权贵、有钱人视为上升途径,拼命朝里面塞人,合不合格他们可不管。这些人进了部队不是体验生活的,是来“有事你去干,功自我来领”的,这种行为是很打击士气的,也会降低军队的荣誉感;

三是盲目扩大军队,既然精锐这么好用,那我多训练一些精锐不就行了?表面上很合理,但是如果严格要求的话,你招不到那么多人,只能放低要求,于是军队的素质就下降了。而人一多,你也维持不了那么高的待遇,必然要缩减待遇,军队的士气也会受到打击,军队的战斗力就下降了。;

四是精锐部队的封闭性,精锐部队由于待遇优厚,创建之初流动性还强一些,但是成形之后,就会慢慢变得封闭起来,排斥其他试图进入这个集体分蛋糕的人。很多部队都是父死子继,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偶尔吸纳一些人还行,大批量试图进入这个集体就难了。而且他们是吃苦练出来的,他们的后代由于他们的丰厚待遇,可能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兵源素质就下降了,一茬不如一茬。而这个利益团体也会排斥任何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比如军事改革,战斗力就无法恢复,很快就更渣了;

五是精锐吃钱都大,不仅是待遇高,还要精锐的武装,国家有钱的时候还能维持,国力下降的时候,能不能发饷都是个问题。一旦这些精锐遭到歼灭或者解散,要重组几乎无能为力。

user avatar

强兵是花钱砸出来的。为啥朝代初期往往士兵战斗力强悍呢,因为百废待兴,无主土地多,用土地封赏大头兵赏得起。从战国开始,魏武卒,秦军都是直接把土地和军功挂钩,你能打,就给你土地,这个在农业时代土地是最保值的赏赐。换了王朝的中末期,土地已经瓜分干净了,四海无闲田,怎么赏赐士卒?养一支强悍的部队,在任何时候都是超级烧钱的,即使是现代美军的军费也是大问题。所以朱八八搞出时代耕屯的军户来,现在事后诸葛亮看朱八八的军户很二,但是在古代,没有比军户这种方案养常备军更省钱的法子了。但是至于战斗力吗···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古代经常陷入有钱的太平盛世觉得四海安宁无需花钱养军,而王朝衰落期又拿不出钱来养军队的怪圈,没办法,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如此,脱产士兵太难养了。

归根到底一句话,古代穷,没钱。

经济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兵员素质。古代最好的兵员往往来自良家子,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一定资产,接受过一定教育,身世清白没有不良恶习的人。放到现在说大约对应的就是中产阶级。

经常有电影小说电视剧什么的说一堆土匪盲流混混当了兵之后杂牌军打得比正规军还好看。其实这个太罕见了,因为来源越是成分复杂的兵管理起来就越难,陈胜吴广就是现成的例子,如果换了其他老实巴交的可能真就宁可接受死刑也要去报道,但是换了这俩带头大哥一声招呼直接造反了。所以戚继光招募士兵专门说明江湖侠客之流再大的名声也不要宁可要老实的农民矿工,因为这些人更服从命令。

另一个方面就是,有一定家产的人往往有足够的文化,理解学习事物比较快。抗战时有个笑话说川军太穷,穷到抓来的壮丁不知道左右是什么意思,训练他们的军官就只能让他们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穿布鞋,用草鞋布鞋代替左右来指挥这些人。这个放在古代也是相同的,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没法适应集体作战中军官发出的各种指挥信号的。

但是古代,能够出现良家子弟踊跃参军的情况真不多呀,因为古代能养得起良家子弟不闹饥荒的太平盛世就那么几个。并且纵观全球历史,一个伟大的帝国衰落往往都是从本国公民不愿意为国贡献参军服役开始的。

所以,养活职业脱产士兵的经济压力再加上足够优秀的兵源,着双重压力下来导致古代大部分军队都是菜鸡互啄,偶然出现满足优秀兵源或者经济其中一条的就足以称霸一方,两条都占了往往就是能横行天下的强军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