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外国生活的有些中国人回国之后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在国内当公知?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

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首先面对的是巨大的文化冲击。在国外生活,无论是教育体系、社会规则、生活习惯,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可能跟国内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适应,他们需要学习、观察、模仿,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国外”和“国内”进行对比。如果他们去的国家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比如公共服务更高效、社会更加公平、人们的素质普遍更高、科技更发达等等,那么这种对比很容易让他们对国内产生一种“不够好”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在国外,他们可能因为“是外国人”而获得一些特殊的关注,或者被赋予某种“精英”的标签。这种经历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被看见”、“被认可”的感觉,尤其是在国内可能遇到过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这种对比会更加强烈。他们的自我认同,在异国他乡被重塑了,而这种重塑不一定是全盘否定,但很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对原有身份和环境的疏离感。

二、 视角的变化与“过来人”的心态

在国外生活久了,很多中国人会形成一种“过来人”的心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见识过”更好的东西,体验过“更先进”的模式,因此对国内的情况更容易挑剔。这种视角本身没有问题,毕竟开阔眼界是好事。

但问题出在“优越感”上。这种优越感并非源于他们自身有多么杰出,而是源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即“在国外生活过”。这是一种基于经历而非能力的优越感。他们可能会觉得,因为自己体验了国外的好,所以就比留在国内的人更“懂行”,更能“洞察问题”。

这种心态有时会演变成一种“爹味”十足的教育,他们习惯于用国外的标准去衡量国内的一切,并且轻易地给出否定性的评价。他们可能忽略了中国国情、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性,也忽视了国内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他们看来,国内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解决之道也似乎简单明了,就是“照搬国外”。

三、 “公知”现象的成因与语境

至于“当公知”这部分,我觉得这和前面说的优越感是相互关联的。在国内,有些人确实会因为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或者因为接触了某些西方思想,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启蒙者”的角色。

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或者一些公开场合,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发表评论。他们的评论风格往往比较激进,喜欢指出问题,批判现状,甚至对国家政策进行质疑。

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复杂的。有些可能是真的出于对国家发展的担忧,希望通过批判来推动进步;有些可能是想借此获得关注和名声,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还有些人,可能确实是受到了国外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国内的某些做法与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相悖。

当这种批判带有强烈的“我们在国外就不这样”的论调时,就很容易被贴上“瞧不起祖国”的标签。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加区分的“全盘否定”,以及对国内现实的简单化理解,恰恰是造成负面观感的原因之一。

而且,“公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本身就带有一些贬义色彩,很多时候被用来标签化那些批评政府或社会现状的人。所以,当你在国内听到一些人在说“你看国外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公知”,然后产生反感。

四、 沟通方式与信息差的误解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沟通方式和信息差。在国外生活的人,接触到的信息来源、表达方式都可能与国内不同。他们习惯于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讨论问题,直接表达不同意见。

然而,在国内,这种直接、尖锐的批评很容易被误解,或者被解读为“反对派”。加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一些原本想客观分析的言论,经过传播后,很容易被扭曲、放大,甚至被扣上“反华”的帽子。

更何况,有些人回国后,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了解国内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而是停留在一些过时的信息或者片面的印象中。他们所看到的国内,可能只是自己离开时那个阶段的中国,而没有跟上中国飞速发展的步伐。这种信息差,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不符合实际的优越感和误判。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环境对比后的“见多识广”: 在国外经历了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对比之下容易产生“我们这里不如人”的认知。
自我价值的转移: 在异国他乡获得的某种认可感,可能会让他们将这种认可延伸到对祖国的评价上。
“过来人”的心态: 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更优的模式”,从而对国内的现状持有高高在上的批判态度。
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同与输出: 在接受了某些西方理念后,容易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国内,并将差异解读为落后。
缺乏对国内复杂现实的深入理解: 可能没有真正融入国内的社会肌理,对国内的发展和挑战认识片面。
沟通方式的不适应: 在国内习惯于直接批评,但在社会文化语境下容易引发反感。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所有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也不能忽视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由于经历差异而带来的某些偏差。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需要优越感。大部分人都无法拒绝“人上人”的感觉。

而优越感的来源源自“我有你无”的东西,大家都有自然没有优越感了。

而这些人自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别人没有的成就,能力所限也不太可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取得,唯一的“我有你无”的东西,可能就是“在外国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外国的跪舔之情”,那么自然要把这个经历和这一跪舔之情拿出来,当做“优越感”的来源。

user avatar

为什么上海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为什么有些上海人这么有优越感?

为什么北京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为什么北京人有一种优越感?

为什么江苏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江苏人一直这么有优越感的吗?部分人的优越感,简直给人搞yue了?

为什么广东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广东人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为什么浙江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为什么我的浙江舍友很有优越感?

为什么东北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是不是东北人普遍喜欢炫耀?什么原因?(非地域黑)?

为什么重庆的有些中国人有种莫名的优越感。瞧不起其他同胞?

为什么有些重庆人在四川人面前有种优越感?

user avatar

和知乎一样,任何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本质都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回答完毕。

user avatar

因为有些生活在中国的人崇洋媚外,所以从外国回来的人就顺应潮流接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人性的复杂之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对于“妻子”和“情人”的定位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妻子,是明媒正娶,是家庭的合法基石,是社会认可的伴侣。她的存在,承载了对家族的责任,对婚姻的承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
  • 回答
    生命起源离不开水,但外星文明是否可以以液态乙醇等为生命之源,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水为何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如此关键?地球上的生命,我们所熟知的,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偶然,而是水自身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生命运作的理想载体.............
  • 回答
    “这事儿,就好比您站在自家后院,透过一层薄薄的纱窗,望着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虽然您能看见它们的颜色、形状,但到底有没有小虫子在上面爬,您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对吧?”我猜您一定是听说了那个“格利泽581g”行星,然后又对我们火星探测的情况有所了解,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问题问得好,其实它触及到了我们在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宝贝,你有没有发现,路边的野花野草,还有我们家门口花园里那些漂亮的花朵,它们在外面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特别有精神,而且能开很久很久?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带回屋里,是不是没过多久,它们就开始耷拉着脑袋,叶子也变得软软的,甚至很快就枯萎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呀,这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每个人都.............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就像看武侠小说,总觉得扫地老僧这么牛,怎么不去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坏蛋一网打尽?在《武林外传》里,李大嘴他娘,咱们亲切地叫她“大嘴娘”,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口刀使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能跟白展堂掰手腕,你说厉不厉害?按理说,她要是愿意,给大嘴弄点小钱花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为啥.............
  • 回答
    中国人的“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不像一句简单的“不努力”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想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感觉活得很累,并且难以像一些外国人那样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深入探究这些根源。历史的积淀与集体主义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外向开朗”和“喜欢社交、享受热闹”划等号,但事实远比这要复杂和有趣得多。那些看起来阳光开朗,总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有时也会在人群散去后,选择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甚至乐在其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咱们人类之所以会费尽心思地去寻找外星生物,并且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为参照,这事儿说来话长,里面包含了咱们的认知局限、科学推理以及对生命本身理解的演变。首先得承认,咱们是地球的产物。我们的整个生命形态、生存方式、思维模式,都是在地球这片土地上,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下一点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探索之一: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而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人类的生存条件——来衡量那些可能存在于遥远星球上的生命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其他的参照系。你知道,我们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唯一一个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要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关于“黑生物”的多是内行,以及背后的原因:首先,“黑生物”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理解成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提出批评或质疑,那么这些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业内人士或者具有深厚相关背景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1. 专.............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宇宙的黑暗画布上涂抹想象的色彩,我们总是忍不住用自己熟悉的笔触去描绘。为什么我们对外星人的想象,总是绕不开人类自身的影子?这背后,其实藏着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深层逻辑。首先,这得从我们的大脑运作方式说起。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个“模式识别器”和“类比推理机”。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一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社会对不同发展路径和人才评价的深层认知差异。同样是绕开高考的“精英教育”模式,为什么竞赛生往往更受尊敬,而艺术生在某些语境下却显得“不受待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社会价值导向与功利性考量: 国家发展需求.............
  • 回答
    面对年轻时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生活层面都可能面临巨大挑战。以下是一个系统性的应对方案,结合医学、心理、社会支持和生活规划,帮助你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维持生活质量并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医疗治疗方案(需结合医生建议)1. 明确诊断与分期 医学检查:通过CT、MRI、PETC.............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太多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形象。但现实情况,尤其是在外汇这个领域,确实是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外汇交易本身就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但成功率却非常低的行业。 就像很多人觉得当个网红、写个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