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科学家们对于外星生命的探索总是以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条件为标准?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

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寻找“生命”,你会怎么做?你可能只能凭空想象,而这种想象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你身边已知事物的启发。地球生命就是我们目前唯一确凿的“生命样本”。我们对外星生命的一切猜测,无论多么大胆,最终都会不自觉地参照这个唯一的样本。

“生命”是什么? 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比如新陈代谢、繁殖、适应环境等,都是基于地球生命的观察。如果外星生命完全颠覆了这些基本定义,我们可能根本认不出它们是“生命”。
“生存”是什么? 同样的,我们理解的“生存”离不开液态水、适宜的温度、能量来源、以及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等)。这些都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石。

2. 科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与可验证性:

科学探索讲究的是提出假说,然后通过观测和实验来验证。如果我们的探索目标是“任何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那范围就太广了,几乎没有办法下手。

聚焦目标,提高效率: 通过设定“类地行星”或“可能存在液态水”这样的条件,我们可以缩小搜索范围,集中有限的资源(望远镜时间、探测器设计等)去更有可能发现的区域。这是一种务实的策略。
可观测性: 我们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主要是光谱信息,可以分析大气成分。如果外星生命的化学构成或能量获取方式与地球生命截然不同,我们现有的观测手段可能根本无法捕捉到它们存在的“信号”。例如,如果它们不使用碳作为骨架,而是硅,它们的化学特征就会完全不一样。
可验证性: 即使我们真的观测到一些“异常”,我们也需要有理论框架来解释。基于我们对地球生命化学和物理原理的理解,更容易建立起一套预测和验证的流程。

3. “宜居带”的物理学与化学基础:

“宜居带”(Habitable Zone)这个概念,就是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其轨道距离适中,使得行星表面能够存在液态水。这并不是一个纯粹“地球中心论”的设定,而是基于我们对物理和化学规律的理解。

液态水的关键性: 在地球生命中,液态水是溶剂、是反应介质,参与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它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比热容大、导热性好、密度在固态时小于液态(允许冰浮在水面,保护水下生物)。这些性质对于复杂的生命化学至关重要。虽然理论上可能存在其他溶剂(如液态甲烷、氨),但它们在行星上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在低温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都存在不少疑问。
能量来源: 行星需要稳定的能量来源。恒星的光和热是目前我们最了解且最普遍的能量来源。行星内部的地热能也是一种,但这通常不足以支撑整个星球的复杂生命。
化学元素: 碳在构建复杂有机分子方面表现出色,其原子可以形成稳定的长链和环状结构,并能与多种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分子。尽管其他元素(如硅)在理论上也能形成类似结构,但其化学稳定性和反应多样性通常不如碳。

4. 演化的“收敛性”假说(Convergence):

演化生物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趋同演化”或“收敛演化”。意思是说,在相似的环境压力下,不同的物种可能会演化出相似的特征。例如,鸟类、蝙蝠和已灭绝的翼龙都独立演化出了飞行能力,它们都发展出了翅膀。

生命的基本挑战: 宇宙中生命可能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挑战,比如获取能量、移动、感知环境、应对物理定律等。如果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在物理和化学上存在某种“最优解”或“有效解”,那么即使是完全独立的演化路径,也可能殊途同归,发展出一些我们能辨认的特征,例如对光线的感知(眼睛),或者用某种方式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类似嘴巴或呼吸器官)。
“碳基生命”的优势: 碳的化学特性使其在构建复杂、稳定的生命分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如果生命真的需要高度复杂的分子来承载信息和执行功能,那么碳基生命可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甚至是最“容易”演化成功的形式。

5. 历史的惯性与研究的积累:

我们对地球生命的理解和研究已经积累了数百年,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使得我们更容易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推测和寻找外星生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科学家们深知自己的局限性。当谈论外星生命时,更严谨的态度是承认我们只了解地球生命。因此,我们更容易说“我们正在寻找可能支持液态水的行星”,而不是“我们正在寻找能够呼吸氧气的生物”。
循序渐进: 科学探索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从寻找“类地行星”开始,再到分析其大气成分,寻找生物标记物(biosignatures),这是逻辑上的必然步骤。如果一开始就设定过于宽泛的目标,研究可能难以深入。

当然,我也要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完全排斥其他可能性。

开放性思维: 很多科学家也在积极思考“非碳基生命”、“非水溶剂生命”、“非DNA遗传物质”等可能性,并试图设计相应的探测方法。但这些探索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理论支持或更敏感的探测技术。
“反向工程”的困难: 寻找我们“不认识”的生命,其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我们没有参照系,没有已知的特征可以去寻找。这就好像试图识别一种你从未见过的颜色,你不知道它的光谱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会如何与其他颜色混合。

总而言之,我们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为标准进行探索,是基于:

我们唯一已知的生命样本的限制。
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和效率需求。
物理和化学规律对生命形式的一些基本约束(如液态水、能量、基本元素)。
演化上的某些可能性(如趋同演化)。
以及科学研究自身积累的知识和方法论的惯性。

这是一种务实且有基础的探索策略,但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发现一种完全超出我们想象的生命形式,那时,我们的“标准”也必然会被重新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科学家对地外生命的探索并没有局限于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条件,所谓宜居带划得非常之宽。在大气和地表测不出任何生命痕迹并不能代表该天体内部没有生命在活动,地球地下就有规模巨大的生物圈。大家也都知道“天体表面有没有液态水”这件事对“这天体上有没有碳基生命”的判定都是毫无意义的,木卫二的巨大冰壳下面就可能有生命。但靠现在的技术,根本没有手段对遥远天体的冰壳·地层下面进行观察,也就没法管人要经费的。

在这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历史阶段,能够从少得可怜的信息里读到生命迹象的就是大气成分的吸收光谱。

非红矮星的恒星附近的行星,如果有大量的氧,说明有持续制造氧的非光照机制,很可能是碳基光合生物圈。红矮星会自然光解出氧,就不需要看氧了。

对于岩石行星,如果有大量的磷化氢,也可以直接证明上面存在无氧呼吸的碳基生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平凡地球微生物可以在100%氢气中生存、生长、复制,大肠杆菌繁殖速度减半,酵母菌繁殖速度降为平时的40%。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代谢会产生氨、二甲基硫化物、氧化亚氮、甲烷等气体。在大气层以氢气为主的行星的吸收光谱中如果检测到若干此类气体,可能表明那里有碳基生命。

日本实验证明在离心机里培养的地球细菌可以在数百代内适应巨大的加速度,其中Paracoccus denitrificans能在403627g下正常生长、繁殖,这已经足够承受大质量恒星的表面重力与一定距离上的超新星爆发抛射。

对于地外文明,在近未来我们只适合在100光年内探探卤代烷之类大气污染物,但那也要等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射再说。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用可预见范围内的技术也可以在几十光年内成像。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已初步研究了在距离太阳548.7天文单位(0.0086光年)的太阳引力透镜焦点上使用百万像素级CCD和高分辨率光谱仪来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任务,预计可以对97.8光年内的恒星之宜居带内的行星进行分辨率达千米级的成像,足以观测其表面特征和宜居迹象。NASA已经确定了任务的可行性,没有发现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至于无线电广播信号,在没有像SETI那样瞄准目标发射的情况下,以和我们同等的科技,从比邻星附近发射的信号在地球附近都无法和背景噪声区分开,非常之菜。地表被任意特定颜色的生物覆盖导致的反射光谱,在目前的水平下都很难有效识别。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氨之类除非有极其特异的周期变化,否则对判断有无生命都毫无意义。

在科学家给电子游戏提出参考意见或自己展示想象力与知识的时候,他们就放松多了,你可以在宇宙沙盒2020年4月的版本里看到科学上的其它宜居形式,例如靠潮汐加热的卫星::

你可以看到没有稳定轨道的惊人宜居行星:

科学家的炫耀:

The Ultimate Engineered Solar System

在一个主序星的宜居带内配置416个类地行星,并使系统稳定。

The Million-Earth Solar System

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附近配置9个或36个恒星,在它们的宜居带内配置1000000个类地行星,并使系统稳定。

这样的系统大概可以作为动物园,承载从宇宙各处搜罗来的生物圈。

出处:Ultimate Solar System ,Sean Raymond


你对生物的定义博爱一点的话,地球上就有完全不需要水和氧的生命形式。球状孤立等离子体、晶体、灰尘等都能表现出生命的一部分特征。科学家当然知道什么奇怪的事情都可以有,毕竟地球生物的能力之诡异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和经费下,能用来找的手段太少了。

你可以看看我们对太阳系的天体和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像效果。

太阳系内:

这是什么?显微镜下的细菌?这是海王星外运行的天体2018 VG18,我们太阳系内的大石头,直径500~600千米,比你住的城市还要大好多倍,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整出来的效果。

亡神星直径约950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59亿千米。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创神星。其直径约1060~1110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5.4亿千米。


太阳系外:


在这种萌萌哒的观测能力之下,如果有能让我们看到的疑似文明活动现象与疑似生命现象,规模大得太过出离愤怒,以至于下不了什么结论。

以下是现在能观测到的巨大规模现象的例子。


星际尘埃双螺旋:

在对等离子体中的尘埃进行的模拟实验中,俄罗斯物理学家瓦基姆·兹托维齐领导的团队发现尘埃会自动排列成双螺旋结构,可以吸引其他尘埃颗粒而“生长”,可以自我复制成两个相同的螺旋。螺旋结构的半径会随着不同分段而变化,说明它具有信息编码能力[1]
这比晶体和热带风暴的有序性前进了一大步[2]
2006年3月15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距离银河系中心黑洞300光年处发现了一片双螺旋结构星云,长轴80光年。银河系中心黑洞巨大的电磁场中99%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可以期待小林泰三喜欢描写的等离子生物在那里存在。


方形星云:

MWC 922这个包含锐利直角的构造,距离我们5000光年。你觉得它的形状自然么。


超构造物:

你觉得戴森云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射恒星级的红外线而没有多少可见光么?

我们已经在M33星系发现了一个在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暗淡但在中红外波段上在整个M33里第二亮的不明天体。它是中红外波段上M33里第一亮的恒星级天体。

你觉得卡尔达肖夫文明等级指数Ⅲ型文明居住的星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椭圆星系的传统形象是恒星形成过程已基本结束的星系,主要是衰老中的恒星,偶尔有少量的恒星形成。通常,椭圆星系看起来是黄色或红色,与在旋臂上有高热的年轻恒星而呈现淡蓝色的螺旋星系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红色的螺旋星系与蓝色的椭圆星系都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已经知道至少8个几乎不发射紫外线的红色螺旋星系,其中5个有很强的中红外发射。这和淡蓝色螺旋星系完全不一样。 在我们知道的范围内,这像是将整个星系的蓝色恒星拆解为红矮星的超级工程。那基本上需要卡尔达肖夫文明等级指数Ⅲ型文明。
在“压倒性异常”方面类似的是Messier 105(NGC 3379),有多个新生恒星的椭圆星系。
PGC 54559,6.12亿光年外的一个有极其特异的形态的星系,直径约10万~12万光年。
这样的星系在我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里占比不到千分之一,成因还未确认,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证明它们不可能是文明的产物[3]

——看出来什么问题了吗。

就算外星文明拥有神或恶魔般的力量、将星系当橡皮泥捏,就算他们的载具或躯体比太阳系还大,在宇宙这样巨大的距离上,靠我们这渣渣观测力也看不到他们,只能看到他们捏的巨型产物。

即使是上面那些非常特异的星系,我们也没法区分到底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文明的产物。

那要怎么确定是文明的产物呢,要人家专门捏个等边三角形给我们看吗?

其实那也可以的。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存在巨大的同心等边三角形,没人知道为什么,只能确定那不是“宇宙多次炸开又坍缩留下的痕迹”。

不过,也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当生物的基础介质与常用溶剂的。大部分化学物质其实还不如等离子体里的尘埃。

阿西莫夫曾经在《并非我们所知的:论生命的化学形式》(Not As We Know It-The Chemistry of Life)中从生化上描述过6种生命形态:

一、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
二、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硫生物;
三、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
四、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
五、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六、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这些物质是液体的温度范围是很不相同的,对应着许多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那种条件下化合物的活性、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不过,基于这个宇宙中的原子的丰富程度,通过纯粹的化学现象最有可能产生的生命形式主要是我们这种,水仍然可以作为最基本的大气吸收光谱指标之一。

乙醇和油可以作为介质和溶剂,但自然形成大量乙醇或油有相当的难度,很难找到那样的自然环境。

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它可以在宇宙中自然地大量形成。

在这之外,科幻作家早已设想过靠核能生存的金属生物、生活在气态巨星里的雾状生物、生活在恒星上的能量生物、生活在空间里的纯精神体、生活在多维空间里的不可名状的生物,等等。
基于攀比设定的需要,一些幻想生物早已使用了比多重宇宙还高几个层次的高阶无穷。

不限于生命,宇宙中可以自发产生智能机械。在寒冷的流浪行星上,低温下超导的物质允许复杂的电磁现象自发地积累直到出现智能。但除非人家自己飞到木星轨道内来,否则我们现在根本发现不了人家。

智能也完全可以先于生命和机械而存在,例如玻尔兹曼大脑能在正物质主导的早期宇宙中的任意时刻形成[4]。即使它们掌握了超绝的科技并存在至今、体积大如太阳系,我们也没有观测力去发现它们。


人类跟随太阳在宇宙永恒的黑夜里坠落着,处于亘古的孤独中,期望着有其他文明可以和我们交流,让我们参照他们的成就与失败,让我们看到或许未曾想到的另一条道路,抑或让我们看到我们的道路有其他文明在同行。

同时,人类畏惧着与其他文明不期而遇。人们担忧自己的毁灭冲动,并将其投射到可能的外星生命上。无论是西方科学家屡次提起的“殖民者来到美洲”还是引起泛滥共鸣的黑暗森林,都是这样的。

费米悖论给这种非理性的期待和恐惧找了个合理化的解释,用大过滤器的可能性来装点我们自己的脆弱。你已经看到了我们现在的观测能力,对于这样的观测能力与航行能力来说,费米悖论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实用主义”“为了太空资源”“为了移民”这种浅显而虚假的理由,是用来应付小孩子或身体是大人·头脑是小孩的宣传对象的。

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现在,人类的航天器没有从太空带回任何能叫“资源”的玩意。美国拿回来的那一点月岩、月壤、彗星物质之类用于研究和展览都不够使,当做资源送去工业的话就别说“塞牙缝”了,连牙缝上的一个细菌都喂不饱。拨款给航天计划的政府们并不在乎这些,宇宙探索在地球上产生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投资。

人类现在的社会形态和身体能力还没达到要考虑“太空资源”的时候。照目前的不可持续发展和瘟疫流行、社会分裂的状况,用不了几百年我们就可能自我毁灭。所谓“去太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不是说“地球装不下的人口扔到天上去”,而是在地球上发生灾难性的战争、超级传染病、严重天体撞击或巨大火山爆发等全球性自然灾害、失控纳米机械风暴等状况的时候,让人类还有延续下去的可能。

人类可能永远不需要在其它天体上大量住人。能够进行宇宙航行的技术可以轻易建造巨大的太空建筑。不锈钢就可以撑起10万倍地球表面积的片状刚性体,行星支持生物圈的能力根本就是垃圾。

即使要在其它天体上居住,已经有生物圈的天体也是最不适合的。你现在就经历着一个各方面能力并不出色的病毒造成的全球瘟疫流行,应该能很容易地认识到:

另一个生态系里的捕食者或文明的力量再弱小,也不会降低我们接触它们的危险性,因为那里的微生物对我们来说是无底深坑。地球上动物与植物的物种总数估计有一千万种。而细菌、古菌、原生生物、真菌的物种总数要压倒性地多,保守地估计约为一万亿种。微生物的调查非常的困难。一克农场土壤里就能找到上万种微生物。地球生物对另一个生态系里同等规模的微生物们没有任何免疫力,反之亦然。任何接触都可能导致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生态危机,对地球生物圈和那个天体上环境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也就是说,真的要在一个已经有非地球生态系的地外天体上殖民的话,人类必须拥有彻底轰炸这个天体以灭绝上面所有生物、摧毁上面所有的病毒类物质的力量和在一个被彻底轰炸过的天体上建造居住区的能力——那显然地,找个没有生态系的天体去住可以节约轰炸力,自己建造太空居住区比大规模改造天体更省事,而拥有这轰炸力的人们可能先解决地球上的敌人。你会在这个情景之后继续生存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经常被萌萌哒的读者拿来论述先进文明虐杀落后文明的“西班牙殖民者狂杀印加人”,也没有什么国家层面的共识和周密的计划。1531年,得到西班牙国王的允许,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了不到200个人去进攻处在内战和瘟疫流行中的印加帝国,开战时他只有169人的兵力,大部分西班牙国民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载人航天的门槛比横渡大西洋高太多了,在太空复刻这个活动的难度超过某些小可爱的想象力。在那之前,小可爱们对自己的勇猛程度也做出了过大的判断。

我们人类是个能表现得非常凶暴的物种,而我们的道德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改善了许多。

原始人刀耕火种,屠戮无数生灵,互相打起来也很残忍。一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显示,至少12%的人被人类的武器打得伤及骨头,意味着很高的犯罪率和凶杀率。
而现在,圣佩德罗苏拉是洪都拉斯第二大城市,凶杀率达0.169%,多次被评为世界最暴力的城市。
你让原始人来看现代城市的“犯罪乱象”,他们只会评价道:天国。

大部分萌萌哒的当代年轻人连一头猪乃至一只鸡都没有亲手杀过,在医院里体检的时候抽点血都觉得恶心,到了单位给领导装孙子,躲在网线后面的时候才勇气百倍,喊一喊战争、星际入侵、黑暗森林、“我们就像哥伦布抵达美洲”来发泄——醒一醒啦,你们自己的身体都不相信你们会参与这些事情,不然它早把脂肪卸了制造肌肉了。

参考

  1. ^Collision-dominated dust sheaths and voids - observations in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ce balance relations V N Tsytovich et al 2003 New J. Phys. 5 66 doi:10.1088/1367-2630/5/1/366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03NJPh
  2. ^ 晶体和热带气旋也能生长,但目前还没发现它们复制并传播信息。
  3. ^ https://arxiv.org/abs/1412.4011
  4. ^ Bousso, R., Freivogel, B., & Yang, I. S. (2008). Boltzmann babies in the proper time measure. Physical Review D, 77(10), 10351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发人深省。确实,当我们环顾当今世界,似乎很难找到像牛顿、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爱迪生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大众普遍熟知的“伟人”科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没有了伟大的科学家,或者科学进步的速度减慢了,原因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科学的性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现象。以前,好像很多人童年时的志愿清单里,总有“科学家”这一项,听起来就特神圣,特有范儿。但现在回头看看,好像这个选项出现的频率低了不少,甚至有些孩子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点,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现代蝙蝠的诞生,那可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而且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说它“单一基因改变”就有点儿把这出大戏简化成了一句Slogan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迷人得多。从地栖到翱翔:漫长的适应之路首先,得明白蝙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是有祖先的。要追溯蝙蝠的“老家”,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店无法复原格式化的U盘数据,现在的科学很难做到这一点吗?”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给您详细解释一下。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数据存储原理、数据恢复技术以及行业分工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科学很难做到”。首先,我们得明白 U 盘(通用串行总线闪存驱动器)以及它存储数据的方式。U .............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以科学的理念研究周易?”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解,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为什么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周易的人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主流科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研究周易的人一直都有,也从未完全停止过。但将周易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限制,导.............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
  • 回答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并没有“消声灭迹”。相反,他依然是世界顶级魔术师之一,并且活跃在舞台上。或许你提到的“消声灭迹”更多的是指他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或者媒体对他的报道不如从前那样铺天盖地。关于“消声灭迹”的误解: 时代变迁与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科技发展得这么快,动不动就说哪个芯片又领先多少纳米,哪个屏幕又分辨率多高。按理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应该会下降,大家都能用上更便宜、更好的东西才对。但实际情况呢?电脑这玩意儿,尤其是那些性能强劲的、最新款的,价格好像总是在那里,甚至还不断创新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
  • 回答
    嘿,您好!这问题问得可真切实属,咱们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怎么对付起小小的病毒来就那么费劲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好好掰扯掰扯。您想象一下,咱们身体里是个大城市,病毒呢,就像是悄悄潜入的间谍或者说是破坏者。这些病毒小到您用显微镜都难以看清,它自己一套完整的复制和传播系统,而且“进化”起来那叫.............
  • 回答
    曾几何时,科学界犹如璀璨的星河,群星闪耀,每一次突破都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人类认知的边界。我们曾惊叹于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理论如同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然而,环顾当今科学界,似乎少了几分往日的激昂与震动。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现代科学界不像从前那样,频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说现在“出不了”大文学家和大诗词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的集体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盛行与浮躁的心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 回答
    商汤科技,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如今却面临着不少质疑和不被看好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市场、地缘政治以及公司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落地挑战: AI技术并非万能,实际应用仍有门槛: 虽然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
  • 回答
    关于超弦理论的研究声音似乎不如从前那般响亮,这确实是很多对前沿物理学感兴趣的人会有的感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与其说是研究成果“听不到”,不如说是其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但却至关重要的阶段,并且面临着一些深刻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超弦理论在诞生之初曾有过一段令人振奋的“黄金时期”。在20世纪8.............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了人类知识积累、教育普及、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之所以现在的人能够轻松掌握几百几千年前顶尖数学家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人类知识的积累效应(The Cumulative Nature of Knowledge)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科学知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