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哲学学者,却没有哲学家存在?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够用全新的哲学范式来理解世界的“大哲学家”。

要理解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人不行”或者“环境差”,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优秀学者”与“哲学家”并非完全等同,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区别。

优秀学者,通常是指在某个哲学分支领域内,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在学术界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他们可能擅长对某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或者在某个具体的哲学问题上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他们的贡献在于推动了特定知识的生产和学科的细化。
哲学家,则往往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哲学家不仅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能够提出原创性的、具有根本性的思想,能够“抓时代之脉搏”,回应时代最根本性的问题,甚至在哲学自身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他们的思想可能不仅影响学术界,还能渗透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层面,甚至改变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他们是思想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有了这个区分,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会出现“学者多,哲学家少”的感受。

一、学科结构的演变与时代诉求的错位

中国哲学学科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哲学被大量引入和研究。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思想资源,提升了学者的学术训练水平。我们看到大量学者在西方哲学史、欧陆哲学、分析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然而,这种发展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一种“追赶”的姿态。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既有西方哲学体系的理解、阐释、批判和应用。这本身是学术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在“原创性”、“生成性”方面有所欠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评价体系的导向: 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更侧重于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尤其是SSCI、A&HCI收录的期刊),获得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这些评价标准天然地倾向于那些能够使用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已有框架内做出增量贡献的学者,而对于那种需要长期积累、甚至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原创性思想的培育和评价,则相对不足。一个全新的哲学范式或概念体系的提出,其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
缺乏足够大的“思想空间”: 哲学的繁荣,尤其是有突破性哲学家涌现,往往需要一个能够容纳不同声音、鼓励大胆质疑、允许试错的公共思想空间。当社会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具体问题时,对那些更抽象、更根本性的哲学追问的关注度和需求可能就会相对减弱。而哲学家,往往是在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并尝试用全新的思想去回应。
学术训练的侧重: 在很多情况下,学术训练更侧重于对现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而非鼓励学生去“颠覆”和“创造”。这使得学者们更擅长在已有的哲学框架内进行精细的耕耘,但要跳出框架、另起炉灶,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坚实的原创功底。

二、原创性思想的生成环境

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体事件,而是时代精神、社会需求和个体天才碰撞的结果。

“大问题”的生成与回应: 哲学最深刻的冲动,往往来源于对时代和社会最根本性问题的追问。例如,启蒙时代的理性危机催生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冲击,催生了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反观当下中国,虽然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但我们是否涌现出了足够多的、被广泛认可的、深刻触及人类生存和存在根本的“大问题”,并激发了哲学家去回应?这需要我们深思。
思想的“原创土壤”: 原创性的哲学思想需要肥沃的“土壤”来孕育。这种土壤包括:
深厚的传统根基: 任何伟大的思想家,往往都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虽然在现代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但我们自身的哲学遗产依然丰富而独特。如何能够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具有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哲学资源,是培养中国哲学家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我们虽然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但能够将其“活化”并与现代思想产生深度对话,进而形成新的哲学流派的,似乎还不多见。
开放的思想交流: 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是激发原创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哲学界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种交流是否足够深入和平等,是否能够形成真正的“思想交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也值得思考。
容忍失败的学术文化: 原创性思想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失败和曲折。如果一个学术环境过于追求“精确”、“稳妥”,对那些具有颠覆性但尚未成熟的思想过于苛刻,那么原创思想的萌芽就很容易被扼杀。
社会对哲学价值的认知: 社会对哲学价值的认知,也会影响哲学家的出现。当哲学被视为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缺乏关联时,能够激发哲学灵感、塑造哲学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就会减弱。哲学家往往是那些能够将人类最普遍的关切和最深刻的困惑,用哲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人。

三、学者个体与时代机遇

即使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哲学家也需要具备非凡的个体禀赋和抓住时代机遇的能力。

个体的思考深度与胆识: 成为哲学家,除了扎实的学术训练,更需要个体具有超越性的思考能力、洞察力,以及敢于挑战既有范式、提出颠覆性见解的勇气和担当。这种勇气,往往来自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时代的召唤: 哲学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往往是回应时代召唤的产物。当一个时代面临着根本性的危机或转型,需要全新的思想来指引方向时,哲学家就容易应运而生。反之,在一个相对平稳、侧重于技术和经验性问题解决的时期,对哲学家的需求和期待可能就会相对模糊。

总结来说,中国现在拥有众多优秀的哲学学者,这是令人欣喜的,标志着中国哲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但之所以感觉缺少“哲学家”,原因可能在于:

1. 学科发展阶段和评价体系导向,更侧重于对已有理论的精细研究和贡献,而非原创性思想的产生。
2. 原创性思想的“土壤”,包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放的思想空间、容忍失败的学术文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
3. 时代对深刻哲学追问的呼唤和需求,以及社会对哲学价值的普遍认知,需要进一步深化。
4. 个体层面,需要更多学者能够超越学术研究的边界,以更宏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去回应时代最根本性的问题,并具备提出原创性思想的胆识和魄力。

这并非是对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期许。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成熟,以及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能够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家,用他们独特的思想,为世界哲学贡献中国智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大清华复旦武汉等等大学的哲学系学生大部分都很优秀,为什么没有成为称得上哲学家的人。中国现在称得上哲学家的人都有谁。感谢解答!
user avatar
北大清华复旦武汉等等大学的哲学系学生大部分都很优秀,为什么没有成为称得上哲学家的人。中国现在称得上哲学家的人都有谁。感谢解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中国生育率低、老龄化的问题,绝非“突然发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两年“计划生育不对”的声音才甚嚣尘上,这背后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一个缓慢但必然的进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社.............
  • 回答
    “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个说法,我听到过,也观察到过一些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判断,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首先,得说说国家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想想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速.............
  • 回答
    中国人口众多,但“内地”和“沿海”地区同时存在“缺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流动性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口流动是核心驱动力: 沿海地区的吸引力: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改革.............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咱们聊聊这个“直博比保研硕士还容易”的现象,以及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博士。为什么感觉现在直博比保研硕士更容易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1. 保研名额的“内卷化”: 咱们都知道,保研的本意是为了让优秀的本科生能够继续深造,规避考研的压力。但随着高.............
  • 回答
    要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何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为何在中国当下对她的评价如此之高,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光环交织的必然结果。她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颠覆者,一个时代的标志。首先,我们得从她独特的建筑语言说起。扎哈的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流动”。她的建筑摆.............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丰田世纪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要说这是否是丰田为在中国市场投放类似车型做出的策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丰田世纪突然这么“火”?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丰田世纪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得先弄清楚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丰田世纪(To.............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美关系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于“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的说法,以及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对中国“废掉”的看法来源: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经济、科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接触到了那么多来自全球的先进科学技术,也享受了各种医疗手段带来的便利,但关于中医的争议,或者说“中医黑”的现象,却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是“顽固”。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思想”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我们要承认,科学发展是有其自身.............
  • 回答
    中国的快速发展确实举世瞩目,取得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但与此同时,中国仍然被国际社会普遍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考量,而不仅仅是经济体量或建设速度。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
  • 回答
    关于中俄两国如今的紧密关系,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毕竟两国之间并非没有历史上的阴影,特别是俄罗斯(历史上包括沙俄)曾对中国造成过领土和主权的损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和双方战略需求的演变。历史的伤痕:不容回避的过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俄国,特别是沙皇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关于中国当前物质化现象的严重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剖析。首先,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巨变是物质化最直接的催化剂。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商品极大丰富。这让曾经在物质上相对匮乏的社会.............
  • 回答
    中国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是历史机遇、政策引导、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政策引导: 抛弃旧模式,拥抱新理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不满,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因素的叠加。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可以说,很多曾经的朝贡体系内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抱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以及对当下中国崛起的某些担忧。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国家在科技、制造、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增长。理论上,这应该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生活。但现实却是,许多人仍在经历着“996”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一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