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国侵略过中国,为什么现在中国和俄国关系还能这么好?

回答
关于中俄两国如今的紧密关系,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毕竟两国之间并非没有历史上的阴影,特别是俄罗斯(历史上包括沙俄)曾对中国造成过领土和主权的损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和双方战略需求的演变。

历史的伤痕:不容回避的过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俄国,特别是沙皇俄国,确实对中国造成了深刻的伤害。最显著的便是不平等条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国通过一系列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这些条约导致中国丧失了包括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面积广大,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除了直接的领土丧失,俄国还曾在中国境内享有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并趁中国内乱或对外战争时,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中国,例如在庚子事变期间,俄军就曾占据中国东北的大片区域。这些历史事实,在中国的民族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看法。

关系转圜的因素: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那么,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些历史的创伤后,当今的中俄关系反而变得如此“好”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对历史的某种“超越”,更有现实的战略考量和利益驱动。

1. 共同的战略对手和地缘政治现实: 这是当前中俄关系最核心的驱动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其仍然是一个拥有强大核武库和一定军事实力的国家。同时,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中俄两国眼中,都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地缘政治挑战。

对美国霸权的反制: 对中国而言,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构成了重要的战略压力。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加强军事部署,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对俄罗斯而言,北约东扩、美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扩张,都让俄罗斯感到不安和战略挤压。在这种背景下,中俄两国都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相互支撑、共同制衡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力量。
地缘政治的天然邻近性: 中俄两国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历史上,漫长的边界既是冲突的根源,也意味着双方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紧密相连。当两国都感受到外部压力时,加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合作,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战略选择。

2. 意识形态的某种“契合”与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尽管两国走的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政治体制和治理理念上,两国领导层都强调国家主权、反对外部干涉内政,并倾向于一种更集权的政治模式。这种相似性使得两国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互相支持。西方国家对两国政治体制的批评,反而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3. 经济互补性与发展需求:

俄罗斯的能源与中国的工业品: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也为俄罗斯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收入来源,帮助俄罗斯摆脱对西方能源市场的过度依赖。
军事技术与安全合作: 俄罗斯在军事技术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特别是其航空航天、防空系统和武器装备,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也向俄罗斯出口一些民用产品和技术。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为两国关系的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4. 历史问题的“管理”与国家利益的优先: 尽管历史伤痛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现实的国家利益面前,双方都选择了某种程度的“搁置”或“超越”。

新时期边界问题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邓小平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处理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即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求同存异,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在前苏联时期以及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以及继承苏联领土和债务的俄罗斯联邦)通过一系列谈判和条约,基本解决了两国漫长的陆地边界划分问题。这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虽然中国民间对于沙俄割占的领土仍有记忆和讨论,但中国政府的态度是认可了目前的边界条约,将重点放在了未来的合作与发展上。
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和俄罗斯都认为与对方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比纠缠于历史问题更有利于各自的国家安全和发展。中国需要稳定其北部边境,集中精力解决东部和南部方向的挑战;俄罗斯也需要中国这样的战略伙伴来平衡西方的压力。

5. 领导人的推动与战略互信的建立: 中俄两国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和高度的战略互信。双方多次互访,并频繁会晤,共同擘画两国关系的发展蓝图。这种高层互动的频密度和实质性内容,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向纵深发展,并赋予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具体的内涵。双方的联合声明和外交辞令,也常常强调“世代友好”、“相互支持”等字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意志的体现。

总结

所以,为什么在俄罗斯有过侵略中国的历史,但中俄关系现在还能这么好?简单来说,这是历史的伤痛与现实的战略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的伤痛虽然客观存在,但中国政府选择了一种务实主义的态度,通过和平谈判基本解决了边界问题,并将重心放在了未来的发展合作上。
现实的战略需求则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向好的最主要动力。两国都面临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压力,都需要一个可靠的战略伙伴来分担压力、制衡对手。
经济互补性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政治上的相似性则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和战略共识更是将这种关系推向了高潮。

这种关系并非没有潜在的挑战和复杂性,但至少在当前这个阶段,双方都将彼此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共同应对国际挑战,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考量,而非纯粹情感或意识形态驱动的合作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和中国关系好的原因很简单,90年代的时候两国都面临很大国际国内压力,只好抱团取暖。之后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两国继续维持良好的关系。不过思维发散一点的话,我对俄罗斯和中国现在关系那么好其实是很感慨的。

俄罗斯历史上侵占过中国的大量领土,此其一。

苏联曾经给中国施加了极其恐怖的军事压力,此其二。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上是高度反共的,带着皈依者狂热想要投向西方体制。此其三。

俄罗斯对东方人的民族优越感比较强,宗教情节也比较重,和中国在种族与宗教文化上差异很大,此其四。

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严重困境乃至解体,中国出力很大是极重要原因,此其五。

中俄之间有那么多理由不牵手,但上面的这些严重障碍全部都被克服了。

好了,现在我们展望一下美国和中国的关系。

美国历史上没有侵占中国大量的领土,此其一。

美国给中国施加的军事压力低于苏联曾经给中国施加的军事压力,此其二。

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中国的对立程度或许和中苏分裂期有一比,但很难说远超过那时候,此其三。

美国在人种宗教方面和中国差别极大,这一点与俄罗斯的情况类似。但美国流行文化在中国人中具有的亲近感和渗透度恐怕超过当年苏联文化,此其四。

美国现在的急速衰落固然有中国的原因,但很难说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会高于中国在苏联冷战失败中扮演的角色,此其五。

如果俄罗斯在之前的五大障碍之下由于走投无路都能与中国进入蜜月期,那么相比之下似乎障碍更小的美国如果走投无路了为何不能也这么做呢?

当然了这里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90年代中国也很窘迫,而未来的中国恰恰相反。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美国来投靠中国,难道中国会不接受吗?中国会犯美国拒绝俄罗斯投美的错误吗?

所以现在已经万事俱备,只欠美国自觉走投无路了。美国会不会走到走投无路那一天,先看能不能度过眼下20年代的综合危机。如果过得去,他可以选择先不投共,虽然我认为即使那样投共也比不投更有利。如果他迟迟度不过20年代综合危机,恐怕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的精英就会明白自己已经有点走投无路了。

此外,考虑到美国内部政治势力分裂性比较强,或许美国的投靠不是整体投而是一部分美国人先投起来。比如现在虽然美国还没有走投无路,但美国的白人右翼民粹已经走投无路了。在绝望之下,他们会不会想到地球上唯一能克制美国建制派和全球主义者联盟的势力也许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呢?是,他们见识短脑子笨一下子可能悟不到,但如果有心人积极开导呢?如果有人千金买马骨呢?

user avatar

中国人不会轻易 "忘记 "任何事情,但现阶段中国和俄罗斯关系不错有几个主要原因。

1 俄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列强在 "屈辱世纪 "对中国的侵略那样有害。

虽然俄国夺取了很多中国的领土,但那些土地人口非常稀少,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不大。相比之下,西方和日本的侵略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战争赔款高达数亿两白银),并失去了更有战略价值的领土(如台湾)。

此外,西方的侵略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成倍的文化和心理创伤。与英法不同的是,俄国人从来没有试图破坏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如1860年火烧圆明园),也没有禁止中国人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园(参考 "狗与中国人不得入内 "的象征意义)。与二战中的日本人不同,沙俄从来没有围捕中国平民做靶子练习,也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化学武器实验的实验室老鼠。虽然沙俄的行为是剥削性的,但并不像西方或日本的侵略那样具有破坏性与非人性。

2 中国人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不被历史蒙蔽。

虽然 "屈辱世纪 "期间的历史积怨无疑对现代中国人的态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影响,但它不是战略政策取向的唯一基础。今天,俄罗斯与中国都被迫容忍西方霸权,并有共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现在,中国甚至愿意与欧洲人和日本人合作,以抵消不断增长的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压力,所以没有理由纠缠于历史的不满,作为加强中俄关系的不必要障碍。

3 50年代苏联在中国的全面建设努力。

尽管1960年代中苏分裂,苏联在二战和中国内战后对中国的恢复和工业化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1949年后不久,苏联向中国派遣了超过18000名顾问(大部分是工程师)、超过10亿卢布的援助和工业知识产权。苏联向中国提供所有这些援助的时候,苏联本身还在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这些 "苏联专家"帮助启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工业,钢铁生产、航空、发电、采矿等。这些是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所需的一切。

为了说明18000名苏联专家的价值,1949年的中国识字率为8-12%,大学毕业生不到20万。在这20万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学习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如果没有苏联50年代在中国的建设努力,中国会落后于目前的发展水平10-20年。

更多国内国外锐评,请关注公众号 国外网民视角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