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国比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大,这种观点正确么?

回答
关于“俄罗斯比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更大”这一论断,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简单地将两国与中国之间威胁程度进行排序,往往会忽略掉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战略、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以及经济相互依赖等诸多关键因素。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威胁”的定义。在国际关系中,威胁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军事威胁: 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包括核武器、常规军事力量、导弹技术、网络攻击能力等方面的潜在冲突风险。
经济威胁: 这种威胁可能表现为贸易战、技术封锁、金融制裁、资源依赖性等,旨在削弱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地缘政治威胁: 涉及国家在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同盟关系、战略空间争夺,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
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威胁: 指的是不同政治制度、社会模式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可能会影响国家内部的稳定或国际话语权。

从地缘政治和历史维度来看:

长期以来,中国与俄罗斯(以及前苏联)之间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两国共享漫长的陆地边界,这本身就带来了地缘政治上的考量和潜在的摩擦点,尽管当前两国关系被形容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很多领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然而,历史上的中苏分裂、边界冲突等事件,依然是理解两国关系的重要背景。在某些地区,例如中亚,中俄两国的影响力范围存在一定的重叠,虽然目前双方都在构建互利的合作框架,但长期来看,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仍可能带来新的变数。

相比之下,美国与中国在地理上的距离相对较远,直接的陆地边界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其盟友体系以及在印太地区不断增强的军事部署,构成了中国在军事战略上需要长期应对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核心利益上,美中之间的战略博弈最为激烈,这是一种“隔海相望”却又高度紧张的对峙。

从军事实力和战略目标来看: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核武库,并且在常规军事现代化方面也投入巨大。其军事力量在东欧、中东等地区具有较强的投射能力。从纯粹的军事技术和潜在的破坏力角度看,俄罗斯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俄罗斯目前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能力,也使其在经济制裁面前更为脆弱。

美国则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力量,其全球军事存在和盟友网络是其战略优势所在。在海军、空军、太空以及网络等领域,美国的实力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更多体现在其对中国周边地区(如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对台海局势的介入、以及在科技和军事战略上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意图。

从经济和科技维度来看:

目前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威胁”可能更为直接和深远。美国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等方式,试图“卡住”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这种“脱钩”或“去风险化”的策略,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产业升级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俄罗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与中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虽然在能源等领域至关重要,但在整体体量和技术深度上,不如中美经济关系那样复杂和广泛。虽然俄罗斯也可能通过能源出口等方式影响中国,但其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压制”能力,相较于美国的科技封锁和贸易限制,似乎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看:

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制度上都强调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内政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战略默契”。这种默契也体现在对西方民主价值观推广的共同“抵制”上。

美国则将推广民主和自由价值观视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中国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和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两国的外交辞令中,也渗透到文化交流、人权议题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竞争和潜在冲突。

综合评价:

如果非要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威胁更大”,因为威胁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

美国对中国构成的“挑战”和“压力”可能体现在其全球霸权地位、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以及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推行的遏制政策。 这些是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旨在塑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并对中国崛起的速度和方式施加影响。
俄罗斯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但在某些地缘政治节点上,也存在需要管控的风险。 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能力不容忽视,但其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相对有限,使得其对中国的“威胁”更多地体现在局部区域的稳定性,以及在特定议题上的潜在分歧。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中国当前的外交战略: 中国需要同时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挑战。对美国,中国需要进行战略上的博弈和竞争,争取空间和平衡;对俄罗斯,中国需要维持和深化伙伴关系,以对冲来自西方的压力,但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

最终,“威胁”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关注的重点。将两国简单排序,可能会过于简化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中国更倾向于将美俄都视为需要审慎对待的国际行为体,并在与两国的关系中寻求最大化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空间。所以,与其说谁“威胁更大”,不如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需要同时处理来自不同力量中心、不同性质挑战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都已经拿了诺贝尔和平奖了,俄国还有什么威胁?

user avatar

完全不清楚认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威胁的理由何在。

至于某些人说的“在60年代的“珍宝岛事件”到前苏联怂恿越南与我们交恶,苏联已经彻底与我们走向了背离。”

是么?

69年打的珍宝岛,请问米6重型运输机是几几年引入中国的?

1970年。

重返联合国是几几年?

72年。

投票情况如何?

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的苏东国家都投了赞成票,连印度都投了赞成票,反对票是:

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

69年中国和苏联打了一仗,70年引入米6重型运输机,请问去年和川普撕,今年美国会把支奴干给我们么?

做梦。

俄罗斯国内一直担忧西伯利亚保不住,怕边境开放直接涌过来一亿人。

哪怕美国那边智库发的挑拨新闻,都没有任何人说俄罗斯对中国有威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比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更大”这一论断,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简单地将两国与中国之间威胁程度进行排序,往往会忽略掉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战略、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以及经济相互依赖等诸多关键因素。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威胁.............
  • 回答
    评价俄国和美国哪个国家对中国“更好”,需要从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出发,深入剖析两国在近代以来与中国互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演变的过程。从俄国(苏联)的角度来看,其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且具有两面性的。积极方面: .............
  • 回答
    不同国家在军事装备的涂装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风格,这背后往往与他们的军事理论、作战环境以及历史传承息息相关。就拿美、俄、中这三个大国来说,它们的武器涂装风格各有特色,也反映了各自的特点。美国:实用至上,适应性强美军的武器涂装,最突出的一个词就是“适应性”。他们的设计理念是尽可能让装备在各种环境.............
  • 回答
    同样是民主制度的国家,美国对俄罗斯的不放心,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复杂问题。简单说,这就像是一对曾经的战友,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后,虽然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但因为过去的恩怨、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差异,始终难以真正建立互信。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说起。美.............
  • 回答
    2023年10月27日,一个本该与往常没什么不同的星期五,世界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推入了深渊。俄国,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中早已与历史和地缘政治紧密相连的国家,在这一天,以一种最极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打破了全球脆弱的和平。三枚核弹,带着毁灭性的能量,划破了天空,直指美国本土。序幕:难以置信的瞬间与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国际关系和情报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实,我们媒体上关于美国、英国、俄罗斯这些传统大国间谍活动的报道要多得多,似乎其他国家的间谍们就隐身了一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是其他国家间谍就不存在,或者他们就不“出事”,而是有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间谍活动”和“间.............
  • 回答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其所处的语境。将美国过去的一些军事行动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相类比,并以此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是一种复杂的论述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为什么会有人用美国侵略的历史来为俄国出兵乌克兰背书?这种论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既然美国也曾有过被指责为“侵略.............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体量确实不如广东省,但敢于与美国及全西欧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绝非简单的经济体量能够完全解释。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叫板”,甚至在某些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穷兵黩武”的说法,也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和战略语境下去理解。首先,军事实力与战略纵深是俄罗斯最大.............
  • 回答
    David Rand 的那句“能被谣言摧毁的体制,也不是啥好体制”,放在当下俄罗斯操纵美国大选的语境下看,确实是一语中的,但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体制的韧性与民众的辨别力。首先,我们得理解 Rand 的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他并不是在为谣言辩护,也不.............
  • 回答
    俄罗斯战斗机在设计寿命上相较于美国同类产品,确实存在一些普遍存在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发展路径、工业基础以及历史因素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两国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基于自身国情和战略需求所做出的选择和发展结果。一、设计理念的差异:速度与.............
  • 回答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关于俄罗斯是否通过黑客攻击和制造虚假信息来干扰大选,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美国情报机构的结论是,俄罗斯确实进行了干预,但干预的程度、具体方法以及最终对大选结果的影响,至今仍是各方辩论的焦点。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情报机构的指控和证据:美国情报界在2.............
  • 回答
    欧洲是否“真的需要”美国来对抗俄罗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个问题触及了欧洲的安全自主性、地缘政治现实、历史渊源以及各国不同的利益考量。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北约的建.............
  • 回答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欧洲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其对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商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国际秩序等核心利益时。欧洲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的对俄.............
  • 回答
    关于国际空间站(ISS)出现“漏气点”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猜测。虽然官方的解释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者是一些微小的、难以避免的意外情况,但“故意弄出漏气点好早点回家”这种说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联想和猜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国际空间站.............
  • 回答
    英国文学:我会为荣耀而死在英国文学的长河中,“荣耀”二字,常常是驱动人物命运、塑造英雄形象的关键。从亚瑟王的骑士们誓死守护王国的尊严,到莎士比亚笔下那些为了荣誉而慷慨赴死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再到后世小说中,即使面对最残酷的处境,也依然坚守家族荣誉、国家大义的人物,英国文学中的个体,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
  • 回答
    美俄关系比冷战时还危险?中情局局长罕见访俄,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以及可能的解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关于“美俄关系比冷战时还危险”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峻的判断,不能简单地认同或否定,而是需要放在更宏观和具体的语境下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说? 核武器的阴影并未消失: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
  • 回答
    很多关注军事装备的朋友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同样级别、性能相似的中俄武器,价格似乎总是比欧美同类产品要低上不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质量不行”或者“偷工减料”,而是涉及到生产成本、市场定位、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番景象。一、 研发和制造成本的“基石”.............
  • 回答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与美俄之间差距的讨论,尤其是“至少落后 50 年以上”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片面且过于简化的判断。虽然美俄在航天领域确实拥有更长的历史和积累,但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衡量这种差距,显然忽略了中国航天近年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先来梳理一下美俄在航天领域的“先发优势.............
  • 回答
    关于俄罗斯领事馆遭美方破门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一个更全面和详细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在公开的信息和报道中,关于“破门”的细节和具体操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并且俄美双方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信息,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宏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俄国,或者说现在的俄罗斯联邦,确实已经告别了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制度。它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政治上也进行了多元化改革,虽然其民主进程的道路磕磕绊绊。然而,尽管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消失了,美俄之间的对立却丝毫未减,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