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学家不再是现在小孩子的梦想?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现象。以前,好像很多人童年时的志愿清单里,总有“科学家”这一项,听起来就特神圣,特有范儿。但现在回头看看,好像这个选项出现的频率低了不少,甚至有些孩子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点,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咱们得承认,时代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在那时候几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万能钥匙。像什么“两弹一星”啊,航天事业啊,这些国家大事和科学家联系得太紧密了,他们身上那种为国争光、探索未知的英雄主义色彩特别浓。小孩子嘛,容易被这种宏大的叙事、伟大的成就吸引,觉得科学家就是那种能改变世界、解决大问题的人,身上自带光环。

可现在呢?信息爆炸,孩子们接触到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科学家,还有网红、游戏主播、创业新贵、甚至是一些在特定领域做得特别出色的手艺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成功”模式和吸引力,一点也不比科学家逊色。而且,这些新兴职业往往看起来更“酷”,更直接,而且似乎回报也来得更快。一个在网上拥有千万粉丝的主播,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力,在孩子们看来可能是更具象、更可触及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科学家这个职业的门槛好像更高,研究过程也比较漫长和枯燥,而且成果的出现也需要时间检验,这种“慢火炖好汤”的模式,可能不太容易点燃孩子们当下就想要的那些“即时满足感”。

再者,就是社会对科学家的描绘和宣传方式。以前的书本和影视作品,常常把科学家塑造成那种头发乱糟糟,抱着一大堆公式,住在实验室里的形象。当然,这其中有浪漫化的成分,但多少也让大家觉得科学家是个“小众”的、甚至是有点“不接地气”的职业。现在虽然有更多关于科技前沿的报道,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科学家的日常工作,他们的挑战,他们的快乐,这些更贴近人性的部分,可能还是不够普及。反观一些其他职业,他们的成功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容易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被放大和传播,孩子们的模仿对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移。

还有一点,我感觉跟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也有点关系。现在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的指挥棒依然很强。很多时候,为了应试,教育内容可能会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激发孩子对科学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科学变成了一门门需要背诵公式、理解定理的课程时,它本身的魅力就可能被削弱了。家长们呢,虽然也希望孩子学好科学,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更看重一些“实用性”的学科,比如数学、英语、计算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技能更能为孩子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而不是直接指向“科学家”这个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们不重视科学,而是说在选择培养方向时,可能会有更实际的考量。

另外,科学研究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团队化。不像过去那种一个人就能搞出颠覆性理论的时代,现在的很多科学突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意味着“科学家”这个群体更加庞大和分散,个人的那种“一锤定音”的英雄光环似乎也淡化了不少。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科学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工程师、生物技术研究员等等,这些细分的职业名称,听起来也更具体,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最后,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心理因素。孩子们有时候会下意识地追求“新事物”,而科学家这个职业,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它的“神秘感”或者说“新奇感”可能不如新兴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来得那么直观和震撼。当一个概念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被很多人讨论时,它对孩子的吸引力可能会相对下降。他们更容易被那些正在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和新领域所吸引。

总而言之,我觉得小孩子不再把科学家作为首要梦想,并不是因为科学不重要了,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教育导向以及孩子们接触到的成功范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孩子们的选择也变得更加丰富和自由。但话说回来,科学的精神——那种好奇心、探索欲、求真务实,依然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科学的魅力更生动、更直接地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看到科学的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能够解决问题、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因为你穿越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多年来,小孩子往往更憧憬成为一名医护人员教师

如果你关注的是中国小孩,那么“中国小孩憧憬成为科学家的比例下降”这话题在三到八年前比较热门,但“憧憬成为科学家的比例不高”这件事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别。你可以将这归因于“社会价值观普遍认为从事科学的回报较低”,或曰“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更国际化了”。

而且,“中国小孩的梦想”往往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同一年代可以被表述成不同的形态。

例如 2018 年中国互联网上有这样的文章:

另一方面,2019 年,乐高公司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 3000 名 8~12 岁儿童和 326 位有 5~12 岁孩子的父母进行的调查显示,56% 的中国孩子想要做宇航员,仅有 11% 的英美孩子这样想;英美孩子最想做的职业是视频主播或 YouTuber,比例达 29%。

  • 当被问及“你个人是否想去太空或另一个星球”时,95% 的中国孩子表示愿意,近 70% 的美国孩子、63% 的英国孩子表示愿意;
  • 96% 的中国孩子相信人类未来有能力生活在太空或另一个星球上,这一比例在英国孩子中是 63%,在美国孩子中是 68%;
  • 只有 18% 的英美孩子知道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着因航天事业而发明的技术,而中国孩子的这一比例为 43%。

你可以看到谈论这些事的外国人的意见[1]

  • 当前,中国更注重长远目标,更看重太空探索的有形应用。
  • 西方孩子从小就被轻浮的“网络明星”围攻,他们唯一的专长是商业化的鹦鹉学舌。
  • 孩子们试图模仿这些人,是对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将二者连起来看,如果双方都没有说谎,那么中国孩子想做科学家的比例下降,可能有部分原因是他们想做宇航员的比例上升。

中国孩子对人类在太空生活的前景的信任让我当时有点感动。


不过,2018 年的经合组织,学生“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比例,真的能有“平均值 24.5%”那么夸张吗?

2018 年,经合组织对来自 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000 名 15 岁青少年进行的职业选择意向调查显示,医生、教师、兽医、业务经理、工程师、警察等二十世纪热门职业仍然是孩子们的热门职业选择,近 47% 的男孩和近 53% 的女孩希望在 30 岁时从事 10 种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他们将 2000 年和 2018 年的结果列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列表中没有“科学家”,倒是有心理学家。

女孩 2000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 教师 11.1%,医生 11.0%,律师 6.2%,心理学家 3.9%,护理和助产士 3.2%,业务经理 3.0%,兽医 2.9%,作家/记者 2.6%,秘书 2.6%,理发师 2.5%,合计 49.0%

女孩 2018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 医生 15.6%,教师 9.4%,业务经理 5.0%,律师 4.6%,护理和助产士 4.5%,心理学家 3.7%,设计师 3.0%,兽医 2.8%,警察 2.3%,建筑师 2.1%,合计 52.9%

男孩 2000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 业务经理 6.8%,信息和通信技术专业人员 6.1%,工程师 4.9%,医生 4.5%,体育界人士 4.0%,教师 3.9%,律师 2.7%,汽车机械师 1.9%,建筑师 1.9%,警察 1.9%,合计 38.4%

男孩 2018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 工程师 7.7%,业务经理 6.7%,医生 6.0%,信息和通信技术专业人员 5.5%,体育界人士 4.9%,教师 4.6%,警察 4.0%,汽车机械师 2.8%,律师 2.4%,建筑师 2.2%,合计 46.8%

可以参照:

oecd.org/education/drea

所谓“平均值 24.5%”的“科学相关行业”,恐怕是教师、医生、兽医之类的总和

如果这后面可以跟个用括号括起来的“当科学家”,那么不妨问问中国孩子“要是你成了大富豪,你愿不愿意拿出一点钱投资科学”,然后将回答“愿意”的全部视为想要当科学家。


如果你喜欢看没那么世界化的报告的话:

2019 年,美国研究人员访问了 2000 名美国人(其中 500 名有 16 岁以内的孩子,因此也询问了他们“您的孩子憧憬的职业”),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憧憬的职业如下:

  • 16 岁以内——医生/护士第一,警察第二,兽医第三,教师第四,消防员第五,名人/电视名人第六,艺术家第七,职业体育明星第八,演员第九,科学家与电竞选手并列第十;
  • 18~24 岁——医生/护士第一,音乐家第二,电竞选手第三,教师第四,律师第五;
  • 25~34 岁——教师第一,医生/护士第二,演员第三,兽医第四,职业体育明星第五;
  • 35~44 岁——医生/护士第一,教师第二,兽医第三,演员第四,音乐家第五;
  • 45~54 岁——职业体育明星第一,教师第二,音乐家第三,医生/护士第四,兽医第五;
  • 55~65 岁——教师第一,医生/护士第二,音乐家第三,兽医第四,作家与演员并列第五。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国人小时候的社会价值观。在所有年龄段中,教师、医生/护士等“体面”工作都排在前四名。

将 16 岁以内的数据按性别区分,会发现男孩子憧憬的职业是职业体育明星第一、音乐家第二、工程师第三、科学家第四、电竞选手第五,女孩子憧憬的职业是教师第一、医生/护士第二、兽医第三、演员第四、作家第五。

这可以反映美国的现状:女教师多于男教师,兽医学毕业生也多为女性,职业体育赛事、科学、工程学则由男性主导。

24% 的人说自己曾在某个时候从事自己小时候憧憬的工作,只有 10% 的人现在仍然从事该工作。64% 的人表示该工作的实际情况达到了自己的期望。

76% 的人从未从事过他们小时候曾经憧憬的工作。原因的分布如下:

  • 39% 的人说自己后悔没有去追求,
  • 34% 的人说自己没有该工作所需的知识或技能,
  • 16% 的人说自己没有足够的钱去实现梦想,
  • 10% 的人说自己将家庭放在首位。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快乐。

可以参照:

Doctors, Writers and eSports Players: How the Childhood Dream Job Has Evolved - TollFreeForwarding.com


2020 年,Adecco Group Thailand 访问了 4050 名 7 至 14 岁的泰国儿童,发现他们之中最多人憧憬的工作是医生,其次是教师,再次是 YouTuber。

可以参照:

adecco.co.th/en/knowled


2021 年,另一批美国研究人员访问了 2000 名美国成年人,要求对比他们小时候憧憬的工作和实际的工作经历,发现他们小时候最多人憧憬的工作是医生。

  • 按性别区分的话,17% 的男性小时候想要成为职业运动员,15% 想要成为医生,其余职业的比例更低;22% 的女性小时候想要成为教师,17% 想要成为医生,其余职业的比例更低;在合计之后,医生拔得头筹。
  • 67% 的受访者未能从事他们小时候憧憬的工作,其中 82% 在成年后从未尝试去从事该工作。
  • 不过,受访者中有 58% 仍然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

参考

  1. ^ 举例 https://bigthink.com/culture-religion/vloggers-astronauts
user avatar

距离产生美,远的才叫梦想。我上幼儿园那会儿,每天的内容就是吃吃玩玩,畅想一下未来。饭很不好吃,这个我当时就发现了,公园里没什么好玩的,这是小学三年级之后才意识到。于是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个高明的厨师,改良伙食,或者做个发明家、工程师什么的, 造很多好玩的东西。跟着一群同龄人一起上一样的学,上到高中,文理要分科了,这才算是站在了科学家的起点。

现在的孩子们,做科学家的进度几乎从刚刚出生就开始了,甚至还在备孕期,未来的爹妈就规划好了恨不得从0到30岁的每一天该怎么度过。我小的时候,科学家是个遥远而不用着急的梦境,现在,科学家是一条从遥不可及的未来一直铺到脚下的路,这个要从娃娃抓起、那个要从娃娃抓起,大人们仿佛一群成了精的抓娃娃机,逮着娃娃乱抓一气,甚至连幼儿编程班都已经名正言顺开了课,你让娃娃们怎么想?我上初二那年,拿着我姐的地理书看得津津有味,大人们笑话我,说这东西你早晚不看也得看,何必急这会儿呢?我说,这会儿是我想看,真等到不看也得看那会儿,谁看得进去啊?

现在事情倒过来了,我很想问问那些个虎妈狼爸们,你们整天鸡来鸡去,这些东西几乎都是早晚不学也得学的,何必急这会儿呢?我提前看地理书,那是我想看,我不愿意到了不得不看的时候被逼着看。鸡娃们是招谁惹谁了,提前就逼着不得不看?做班主任的有一句口头禅: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康德有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现在的情况完全已经变成了:高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人是这一目的的手段和载体。

所以事情在孩子们身上,这是个真有两头牛的问题——对于四岁的潘大人来说,科学家是幻想中的城堡、豪宅,而从出生被鸡到四岁的孩子们,是真的已经被逼着当科学家逼了四年。

user avatar

原因是互联网时代,娱乐产业的传播能力对其它没有天然传播学优势的行业进行了曝光度上的碾压。

并不是其他答主说的科研狗待遇差,科研狗待遇确实差,但和孩子们想不想当科学家没有关系。

小孩子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年龄都是很单纯的,搞科研能不能买得起房这种事情在那个年龄还没有概念,那时他们梦想将来要干什么考虑的其实就一个:他们听说过什么行业?在这其中什么行业表现的最帅、最酷、最超人。

我们小时候说相当科学家也不是因为科学家赚的多,而是那个时候媒体没有这么发达,不会有一群明星整天像病毒一样跳出来在你眼前刷存在感,我们从很小就看过听说过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钱学森,在有限的认知中,我们觉得他们的事迹都很酷,凡人之身比肩神明,所以我也想当科学家。

我6岁的侄子对xx坤、x亦凡、xz以及各种明星球星都很了解,他也想成为明星或者up主。

user avatar

目前在国内当科学家建议自带干粮,自带房子,自带老婆。不是因为你当科学家就会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你要先拥有财富,你才达到了做科研,做科学事业的门槛。高房价,高消费和科学家那可怜的收入让很多人都明白了因果顺序的重要性。


就和在大城市CBD写字楼上班一样,不是你在那里上班了有钱买得起市区的房子,而是你在市区有了房子,你才能安心地去写字楼当打工人。


科学家为什么不再是孩子梦想,是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看得透彻的人。理想重要,面包更重要,不要想着拿用爱发电,无私奉献的理念去忽悠他们,在这个社会,能够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理应拥有物质条件正常的生活。做科研的,是要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下才能全心投入。你穷得一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赚多点钱改善生活品质,你哪来的精力去做科学研究?


科学家也是人,也有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力,也要结婚买房生娃,而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给科学家宽裕的条件,让科学家不用为了生活而奔波,这要求不过分吧?如果觉得过分的话,就不要问为什么科学家不再是孩子的梦想,孩子不想跟你说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