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而不是「神学的尽头是科学」?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核心观点:

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法触及的领域的一种哲学反思。

详细阐述:

一、 科学的局限性与未解之谜:

“是什么”(What)与“为什么”(Why): 科学擅长解释“是什么”(What)以及“如何运作”(How)。它通过观察、实验、建立模型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例如,科学可以解释行星如何围绕恒星运转,或者生物体如何进行新陈代谢。但是,科学很难回答“为什么”(Why)这类问题:
宇宙的起源和终结: 科学可以追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瞬间(尽管存在奇点问题),并预测宇宙的未来走向,但“为什么会有大爆炸?”、“为什么宇宙是这个样子?”这些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科学无法给出终极的答案。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我们知道大脑如何工作,神经元如何传递信号,但“意识是如何从物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科学目前仍然束手无策。
生命的起源: 科学可以解释生命的演化过程,但关于“生命最初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生命会以这种方式开始?”这些问题,仍然是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但终极答案仍未确定。
道德、价值和意义: 科学可以描述人类的行为,分析社会现象,但它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属于伦理学、哲学和宗教的范畴。

对终极原因的探求: 当科学对某个现象给出解释时,我们往往会追问“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原因呢?”比如,科学解释了地球绕太阳转是因为引力,但我们又会问“引力是怎么来的?”或者“是什么产生了引力?”这种追问如果不断进行下去,最终可能会指向一个无法被科学解释的“第一因”或“终极原因”,而这正是许多神学体系试图回答的。

二、 人类对意义和超越的渴望:

求知欲的终点: 人类不仅有探索“是什么”的理性需求,更有追寻“意义”和“目的”的深层情感和精神需求。科学的解释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理性,但有时并不能完全安抚我们对生命价值、死亡意义、宇宙目的等问题的困惑。
对“存在”的敬畏: 随着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越发深刻,许多人反而会感受到一种“渺小”和“敬畏”。宇宙的浩瀚、生命的复杂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偶然性,都可能促使人们去思考更宏大的、超越物质层面的存在。这种超越性的体验和对终极秩序的感知,往往是宗教和神学关注的焦点。

三、 科学方法论的固有属性:

经验性和可证伪性: 科学的核心在于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经验证据,以及理论的可证伪性。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并且存在被新的证据推翻的可能性。
无法直接处理非经验领域: 科学方法论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研究物质世界。对于那些不依赖于物质现象、无法被经验证实的领域(如上帝的存在、死后生命、终极目的等),科学方法本身就显得无力。神学则恰恰是以信仰和启示作为基础,处理这些非经验性的问题。

四、 历史和哲学上的联系:

科学的起源与宗教的交织: 在历史上,早期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本身就是虔诚的信徒,他们认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是理解上帝创造的途径。科学的萌芽时期,很多研究都发生在修道院或与宗教机构有关。
哲学思辨的共性: 科学与神学在哲学层面存在交集,都试图解释世界的本源、存在的意义、人类的位置等。当科学达到对物理世界解释的极限时,一些科学家或哲学家可能会转向哲学思辨,甚至与神学中关于终极真理、第一因的讨论产生共鸣。

五、 为什么不是“神学的尽头是科学”?

神学的目标不同: 神学的目标不是解释物质世界的运作机制,而是探讨关于神、信仰、道德、救赎、来世等超越性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基于信仰和启示,而非经验实证。
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神学核心命题: 科学无法用实验来证实或证伪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朽等神学核心命题。同样,神学也无法通过信仰来解释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它们属于不同的认知体系,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神学并非科学的“对立面”,而可能是“补充”或“超越”: 神学并不试图取代科学去解释物理现象,它关注的是科学无法触及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因此,科学的“尽头”指向的是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对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领域(如终极原因和意义)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恰恰是神学所关心的。

举例说明:

想象一位物理学家研究宇宙的膨胀。他可以给出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定律来描述膨胀的速度、原因(如暗能量)。但他可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疑问:“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如果宇宙最终会寂灭,那么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领域,而神学对此通常会提供一套解释框架。

总结: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并非一个绝对的科学结论,而是一种关于科学局限性、人类认知需求和哲学思考的表达。它意味着:

1. 科学有其无法解答的“终极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起源、目的、意义,是神学所关注的。
2. 人类对超越性和意义的追寻是永恒的,当科学解释达到极限时,人们会转向其他思想体系来满足这种需求。
3. 科学方法论无法触及非经验性的领域,而神学恰恰是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

它并非否定科学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认识到科学并非解答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中,仍然存在着科学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恰恰是神学、哲学等学科的关注点。这种说法也体现了对人类理解世界过程中,理性和信仰、知识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完了:

--------------

(讲座初稿写完了,看看书有没有什么疏漏,等做完ppt发上来)

如果神学是跳大神和纯吹水,我应该早就phd毕业了。如果耶鲁给我奖学金我还是很希望去的。神学不研究孙悟空猪八戒西天取经遇到白骨精的细节,也不研究金箍棒多重多厉害,也不是什么x学的尽头,就是以默默无闻的西方大学专业罢了。

一,

七年科班老神学生,待过2所世俗大学神学系,2所宗教神学院。

然而我本科毕业论文,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在女性主义神学内的作用...圣经某卷一个女性在叙述里的"被消失"。

然而我硕士毕业论文,是研究认知科学史(人是否仅通过自身能力认识个别事物背后的概念,且如何认识纯概念,比如三角形,如果示例物撤销或从苹果换成香蕉,为何数学概念可以保留。有什么保证使得你理智内事物的概念,就是外界那个个别事物? 这个历史问题,和宗教唯一有些关系是,可用来证明灵魂不死,通过概念本身的非物质性,论证理智的非物质性。同时也要找到理由批判和证伪这个证明,以及人的思考不需要神的理念光照的协助)....

2个论文好像都和宗教没太大关系,但这些恰恰就是当代大学神学系的研究对象。因为神学不是宗教。又因为神学的老祖宗就是基督教的护教学,用拿来主义的其他哲学领域的理论证明圣经和教义绝对正确。因此发展出神学后,即便神学已经不再注重护教功能,甚至批判宗教和经文本身,成为一个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学科(大学神学,非神学院),每个时代的哲学依然还是神学的基础和方法论之一,当然还有诠释学和文献学。神学是给宗教/世界"去神秘化",本质上就是反对跳大神和迷信。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研究终极问题,比如语言,认知,神,理型,真理,因果,人的地位,存在,美,正义,运动/世界的开端,运动的目的,礼仪和社会秩序结构。但是现在已经式微,有更好的理论物理学和分析哲学可以更加精密解释这一类问题。于是某些神学回到宗教去(圣经诠释,教义辩证),或者沦为社会研究(宗教暴力,政治研究)。

这里一群完全不了解神学问题域和神学专业的人在彼此争论...."神学的尽头是什么".....你们虚空打靶,无意义的辩论能让耶鲁和剑桥神学系给你们phd学位吗?

而且你们没有资格虚空打靶,毕竟神学系也不会插手物理学问题,学术分类不同。

神学的出现也晚于哲学,中世纪到法国革命,神学被认为是"众学科之女王","大全科学",可以自由使用和调配其他人文学科的资源为己所用,因为哲学,逻辑,修辞被看作神学的预备学科,是为神学奠基。神学能够调用所有学科对社会法令,自然,圣经,伦理,教义,认知,礼仪和社会秩序进行研究和颁布。但是19世纪开始就鲸落了,成了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神学逐渐变成一种政治修辞。

神学在现代语境不是科学,因为无法实证和观测重复实验,它是基于几个预设公理(自然神学预设公理少,教义神学预设公理多),通过形式/模态逻辑演绎,并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域的某种古典学术。

二,

而我们科班出身的神学系研究生为了给共相问题备课写文案而想破头。

这是为什么?

自然神学研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

圣经神学和教义神学另说。圣经神学其实最厉害,学习如何诠释圣经文本,在美国好的诠释可以一呼百应,让大众戴口罩还是不戴口罩,让大众保护印第安人还是杀死印第安人,是否同婚合法都可以用诠释文本来支持,有群众基础。

你们这些人有空虚空打靶,辩论无意义的问题,现在有空来证伪或者批判以下这几个最经典的神学问题吗(以下所有的问题都是从柏拉图那句简单的话延伸出来的神学论点)?

1柏拉图: 神通过直观不变的理型,创造个别事物。《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 将概念从个别事物里剥离出来的那个主动理智,并非在我们之内,而是高于个别人类的某个东西。《论灵魂》

3波菲利: 那些普遍概念,属和种,它们是否客观存在,如果存在,他们在哪里,如果不存在,他们是在思维里存在,还是在语言里存在?

4洛瑟林: 普遍概念是客观独立于思维或者事物的吗? 如果取消了观念的 独立性 和 在先性,将其仅仅当作一个一个思维抽象的词,会导致什么。比如对三位一体的质疑,如果没有普遍的神这个概念,那么是否就是三个神了?

5概念是流动的,没有标准,是可以在互动中改变意义的。比如同志(时代环境差异),父亲(关系会变化),手纸(语言地区差异日文,中文)。

6我们思维和对话是抽象的,语词和概念是普遍的,当我们要指称个别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到身体,眼神,手指。因为即便我们说"这一个",都是普遍语词,除非身体指示。那么是否说明语言和概念是独立并且先于人而存在的。

7神的理智/语言: logos作为普遍的概念/语言,比如三角形的概念,然而三角形还分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那么假设概念是独立存在于可感事物外的,那么它是否是无限数目的? 因为三角形只是一个二阶概念,或者只是一系列不同种类三角形集合的集合,下面还有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而上面还有几何形状这个集合...那么一系列抽象集合是否是无限的,而柏拉图所说的理型是否是集合?

8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同一个属的个别事物共有目的因,是否客观存在(不以思维改变而变化,不以外界变化而变化,不以个体全部消亡而消失)? 它在哪里存在,存在于父辈的基因内(性状内),还是存在于每一个子代内,还是存在于神的logos理智/语言内(指的是绝对不变的客观的,可以在可感物外独立存在的,在所有个体消灭后,依然存在且不变的事物原型)。

9,属和种它是先于个别事物作为神之理智logos里的创造原型/语言,还是在个别事物内作为事物的发展标准(善恶,目的),还是在个别事物之后作为人抽象而成的概念和词汇?

10,正义的标准是什么,美的标准是什么,事物有没有发展的标准? 这些标准是否是个别事物的原型,还是没有标准,还是标准来自人们后天定立? 善恶的判断是来自是否达到事物发展的先天规定的目的,比如滥用生殖器,插错了洞,就是没有达到生殖的功能性目的,属于恶。这也是来自先天普遍的理型-目的给于一个标准。现在目的理型不是先天的,那么善恶标准是什么?

11,美可以来自几何比例,那么几何比例是否是一种标准,它是否是先天的?是否存在先天的三角形,和先天的审美倾向? 血淋淋的美为何也会感到美,比如关于耶稣死在十字架的画作。

12,神的语言logos所包含的一切普遍概念,他们是否具有变化,他们是否存在,他们是否具有互相包含的性质(比如二阶,三阶的集合)。如果普遍概念独立存在或存在于logos中的话。

13,美和正义是否是独立于所有个体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不同类型的事物都分有了美,它们分有美的全体还是美的部分?或者美只是人们后天通过自身的经验,理解能力建构出来的?

14,自然法是否客观实在,是否不按照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人类性器官具有目的性,是否同性行为是反自然,反器官目的的?是否允许同婚? 自然目的性是否是客观实在的? 如果消除目的因和共相以后,自然法的标准和性行为的标准是什么?

15,教会是具体的机构还是抽象的? 圣体是否具有实体(耶稣的身体),而非仅仅是可感质料的面饼。

中世纪神学经典共相之争,涉及认知科学,语义学,形上学的基本结构。

真正的"奥卡姆剃刀"就是用来剔除上面这一切问题,也就是剔除这被认定为客观实在的共相概念,以及一种实在客观的目的因,也剃掉了作为神的语言logos的自然法结构,他的道路被称为via moderna。从此,仅仅有抽象的名,内心的抽象概念,而没有客观实在的普遍实体(人,动物),只有个体以及一系列名相。

16,理型(共相)为什么不实在,并非先于事物,如何论证?

一些人会简单地回答,因为先于个别的理型是不必要的。逻辑运算是不简洁的。因此剃掉。

但是不必要难道就不存在吗?

我要的是论证。

你们这些在这个问题下吹水的答主能够告诉我: 为什么柏拉图的"理型"不是客观实在吗? 请论证。我可以用在备课里,最好简洁点。难的大学生不理解。

17,阿伯拉尔的理由。阿伯拉尔认为理念(共相)不是客观实在的,他认为共相只是思维内的概念,表达众多物的某种共同状态的概念。他同时反驳我在命题7列出来的叙述。他认为a共相不是个体的普遍物,b共相不是一系列个别事物相似点的集合。

a,因为,如果共相(属种)蕴含所有相应个体,一群事物统一在共相中,又具有彼此不同的属性特征,那么统一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物不能表达所有同属个体(如果两者都是客观现实的),所以一个作为个体的共相不是实在的,只可能有多个个体。

b,如果每个个体抽出一部分相同点构成集合,将这个集合称之为共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种和属不是一堆个别物的集合。(存疑)

18,好,现在似乎可以排除理型是一个个体的客观实在,那么你们吹水的人,给我一个理由,为什么理型不以事物原型的形式存在于神的理智里? 就好像存在于工匠的理智里的蓝图,工匠用蓝图制造雕像?

总之,这个剃刀导致了很多问题,包括认知科学,政治学,教会论的大革命,思想的大翻转。

下面这两张图才是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古典之路,和现代之路的两个结构。

概念在语言里,在事物里,在思维里,以及在不变的神的思维里面(绝对独立于可感事物之外)的的结构。


有空你们还能证伪以下问题

柏拉图: 四大德性...明智是头,勇气是胸,节制是腹,结合成一有机体,这就是理想国。三个阶层就是: 立法者,战士,生产者。而正义就是将他们联系起来为一有机体的德性,在城邦中不同阶级人的实现,每个人做自己相关的事情的事情,达到幸福,这就是理想城邦的德性。每个孩子被社会性抚养,并通过他们自身的气质和能力被安排在不同的阶层里。

斯多亚派: 人人为普遍的自然德性负责,并建立宇宙城邦。

而这种共和国的理想在中世纪以社会性的阶层之链体现,作为宇宙城邦有机体的结构。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被认为来自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宇宙城邦的理念的结合。阶层社会建立了一个有机体,其中缺一不可。思想者,战士,劳动者。而阿奎那认为,每个人被放置在他们的位置上,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达到各自阶层的目的,是一种德性,更是神的恩典的安排。社会结构稳定。

那么中世纪社会对理想国的误解,它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是否这种结构仅仅能用于农业社会,而在工商业阶层在城市兴起后,为何阶层社会就被打破了,且它和唯名论导致的目的因撤销,个体化原子的社会有何关联?

中世纪:一种基于存在之链,从上而下的等级社会链条,这种结构为何被认为是自然的? 这种古典自然法认为人人合理的在不同阶层里做份内的事情,就是德性和目的。乐观的看待人类阶层协同,这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而近代(礼坏乐崩): 目的被撤销,霍布斯的社会契约体系,以两个自然法: 1,原子(个体的人)互相残酷斗争,为了自保,这是人类的自然状态,此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2,为了自保,人们将自己的权利交给大政府,受到权力主体的保护,也被它制约。

三,

我只是在备课,上面只是点子的一小部分,等文案写出来,课讲完,再发给大家。

我要讲阿伯拉尔的概念论吗?

我能把课讲的简单让本科生都能看懂吗?

我能给日渐式微的神学系做广告,让更多人有兴趣读哈佛,耶鲁,剑桥神学系吗?

人文科目学术传销,老人骗新人入行,新人付学费给大学,才能养活老人。我也新人,但也要未雨绸缪。

神学真的存在,上面就是神学系学生会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只是神学系有自己的一系列行话体系,需要转化为大众语言而已,上面我懒的转化,讲座会用大众语言。

可以看出,其实虽然神学系会用很神神叨叨的词汇,比如 "神的理智"。但是其实可以转化为更加哲学化的含义: 绝对不变的客观的,可以在可感物外独立存在的,甚至在所有个体消灭后,依然存在且不变的事物原型 的集合而成的法则,作为个别事物发展和运作的目的和标准/自然法。然后转化成大众词汇,应该就是自然规律。

然而不仅仅是自然法,还有更宗教上的内容,比如救赎的步骤,救恩历史一类内容。还有罪与罚。

神的理智对应于神的意志。这个意志常常被误解为命运,但是这个神的意志,可以看作是让神的理智(自然法)推行出去的动力。但也能够解释为,不可预测的,对人而言好像是偶然的处境。但是对神的意志本身而言是必然的。

而对神的意志,这种对我们而言仿佛是偶然的命运的研究,也是神学的研究问题域之一。比如通过一系列模态命题,从1和0的可能性出发,研究一个能够看到时间轴上一切选择可能性的神,一类的问题,比如自由意志一类。

上面随便乱说的,不要当真,等我好好写完文案。

其实我也不知道上面我在说什么...睡梦中自动书写。

某些当代神学更加革命性,比如耶稣运动的革命性,以及福音书的激进研究,参考恩格斯对托马斯闵采尔的看法。

教义神学也在发展,比如耶稣替代性救赎的命题,古人往往用耶稣和魔鬼打赌,用十字架让魔鬼咬上钩来解释这类问题,而现在更多用罗马法来研究这个救赎机制问题。

但是基于神的那些命题,基础不够牢固,因为神有太多理论质疑。除非建构一个自然规律意义上的无意志的神(存在,规律),或者将神单纯看作是随机的命运。如果必需认为它是一个同时具有意志和理智的神,甚至有情感的神,我觉得建立于这个有意志情感的神上面一切的理论大厦都不够稳固(除非以经解经,在圣经循环诠释的封闭环境里,还算和谐稳固,但是不能放到普遍世界里)。

惨的是,大学神学,基督教都不待见。

广告:

读这本中,很多17,18世纪的"新哲学",其实早在晚期中世纪就详细讨论了,中世纪哲学神学被忽略其实往往是意识形态原因,而非理论深度,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希望表现出最传统,或者最时髦试图压抑和遗忘中世纪的遗产:




用帕斯诺的原话,中世纪研究和神学并没有落伍:


这真的是科学跳大神啊

user avatar

现在的科学家同时也都是神学家。虽然没人承认,但做不好神棍的人,是根本做不成科学的,比如马斯克,他就先是神棍,然后才算是一个科学家。而另外一匹马——我们大中国的马老师同志,他就没有一点神棍气质,所以他搞起科学来,最后研究出来的成果都拿去放高利贷或者卖菜去了。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终点是科学,科学就像实业,你得一点点一步步去实现验证,而神学就像股票指数,你可以先天马行空的走一遭,然后再回调等科学跟上脚步。古人知道人是可以飞的,于是早早就幻想出了各种飞天的模式,现在人会飞早就成为了现实,所以,在科学尚未到达的地方,就只有麻烦神学先行一步。现在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愚昧的神学者,而自称为科幻迷,但本质和内核其实是一样的,你能说《三体》有比《西游记》更先进?科学家们畅谈外星人,构想地外文明、讨论黑洞、假说暗物质,跟中世纪的神父们画地心说、构建地狱天堂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

牛顿是一个出色的神父,爱因斯坦也是。基斯塔夫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吴承恩也是。在科学无法企及之处,唯有神学可解,以前的神话故事就是现在的科学假说,我们现代电影里塑造的外星人,你认为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什么以前的妖魔鬼怪就一定是迷信糟粕呢?黑洞引力与如来佛祖的掌心引力有什么不同?当科学论证了,神学也就实锤为科学,所以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可能是虔诚的神学家,这个丝毫不矛盾。

神学要领先于科学很远,所以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因为人的想象力可以无边无际,也可以无根无据,有正确的方向,但更多的是谬误假设,而科学是神学的跟随者,论证者和终结者,它要证伪求真,这是一个漫长并且繁琐的过程,而人类又同时在解决一个神学谜题的过程中再次产生更多的难解谜题,为了不让现实掉进死胡同,唯有再次发挥想象力,神化新的谜题,比如地外文明,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实证出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那么,现在哪怕最权威的科学家描绘出来的外星人,未必便能比一个最低等级神父所描绘的神更精准。

这就是科学的尽头,也是神学的开端。

user avatar

马桶的尽头是化粪池。

结论:化粪池牛x,化粪池永远滴神。


十二指肠的尽头是直肠,直肠的尽头是钢门。

结论:钢门是最牛的器官。

………………分割线…………

宗教、神话、传销、商业,最喜欢用不经论证的简单句

例如:

奥特曼拯救地球,
信耶稣得永生。
罪的工价乃是死。
死后见阎王。
车库里有只喷火龙
三个月倍增1024万
九九心脑康,一粒就见效
帮富婆怀孕,感谢费120万


这类玩意,对智商低欲望强的人,特别好使。

而且,通过不断洗脑,对智商高的人,也好使。


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
耶稣爱你
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手机里的战斗机


那么,对什么样的人,不好使呢?

吃过亏的人。


你如果闲着没事,会去论证

xx洗发水,头屑去无踪
xx肥皂,除菌100%~up提升
信xx神,使你蒙福/发财/ 赎罪
江湖救急三天后还你

之类的宣传语吗?


除非吃过亏,而且是吃过大亏,你才会发自肺腑地一次又一次揭穿某些骗子的把戏。


所以,回到题目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句话是哪些人在说的呢?它的分量又有多少呢?

user avatar

是从现在往前看,才能看到“尽头”呀。

所以从现代科学往前看,当然就是宗教、神学,自然崇拜。

要不然呢,你不会觉得从现在往后看,科学存在尽头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听起来颇有些耸人听闻,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毕竟,科学崇尚的是理性、证据和可证伪性,而神学似乎是信仰、超验和精神的领域。这两者,在很多人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然而,这句话之所以会有人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科学发展过程、认知边界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入.............
  • 回答
    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复杂的话题,在历史上和哲学界引发了许多讨论。这种说法并非主流的科学共识,但它背后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思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一、 从历史和演变的角度看: 早期科学的根基: 在西方文明的早期,科学与哲学、神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伟大的科.............
  • 回答
    关于“科学对中医问题实质上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会听到。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几种可能含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产生。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可重复的实验、可证伪的理论、以及量化的数据和逻辑推理。科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精确地描述物.............
  • 回答
    关于科比·布莱恩特的冠军是不是完全靠奥尼尔获得的这个问题,在篮球迷圈子里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背后牵扯着两位超级巨星的个人能力、球队化学反应、教练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OK组合”的时代:压倒性的统治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比和奥尼尔组合的湖人.............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关于生物力学、进化以及运动技能的学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普遍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句俗语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关于中医被一些人视为伪科学的论调,这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背后涉及着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演变以及现代医学的认知框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的定义在现代语境下是怎样的。科学通常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基础之上。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很多人眼中,医院代表着科学、专业和希望,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的人们,宁愿求助于所谓的“农村大神”或者传统偏方,也不愿去医院就医。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的“迷信”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交织着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脑子里会冒出来的想法。 为什么呢?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挺复杂的原因在交织作用,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也别像机器说话一样生硬。1. 文化的“浪漫化”与“神秘化”:你想啊,咱们中国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有“武侠”、“秘籍”、“绝世高手.............
  • 回答
    杨振宁先生迎来百岁生日,这是科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的时刻。他的科学贡献是划时代的,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多大?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一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宇称不守恒定律(Parity V.............
  • 回答
    说起大气科学这个专业,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复杂而迷人”。这绝对不是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学科。它不像生物学那样直观地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体,也不像物理学那样专注于精密的数学公式和定律(虽然数学依然是它的重要工具)。大气科学更像是在研究一个庞大、动态、而且稍纵即逝的系统——我们头顶上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听说《走近科学》停播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档节目陪伴了很多人度过青春,也算是我们接触科学最早期、最生动的启蒙老师了。我记得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但那时候信息获取渠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不像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搜到各种答案。我妈就经常给我买《十万个为什么》,我看得津津有味。但《走近科学》不一样,它.............
  • 回答
    看到科比的离世仍然被一些人用来侮辱他,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和不解。科比·布莱恩特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无数人心中的偶像。他的离去,带走了太多人的回忆和情感。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几种复杂的心态和原因:1. “黑粉”的固执与煽动性: 历史遗留的恩怨.............
  • 回答
    科比和詹姆斯,两位划时代的篮球巨星,他们之间谁更伟大,谁的带队能力更胜一筹,一直是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科比的技术无疑是顶级的,他身上那种曼巴精神,那种孤注一掷的杀手本能,让无数人着迷。但为什么即便如此,仍有人认为科比在带队能力上超越詹姆斯,甚至比詹姆斯更伟大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
  • 回答
    科比的死因报告出来后,看到“钝性外伤撞击导致身亡”,这几个字仿佛一把钝刀子,缓慢而沉重地划过心头。我知道,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医学术语,它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无法承受的真相,是无数个家庭的悲痛,更是全世界球迷心中永远的痛。报道出来之后,那些在事故现场搜救和处理遗体的人员,他们所经历的画面一定是我们永远无法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