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现在很多史学家证明秦始皇不是暴君,那为何陈胜吴广起义还有那么多人响应?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解读的深度和大众认知之间微妙的张力。确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 nuanced,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千古一暴”。但即使是这样,陈胜吴广起义依然得到了广泛响应,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一单一维度。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当时的历史土壤和民众心理。

首先,“史学家证明秦始皇不是暴君”是一个相对的、学术性的论断,而“暴君”在民间有着更直观、更情绪化的理解。

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对秦始皇的评价进行修正,更多是基于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和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他们会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他推行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措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他们也会指出,秦朝法律严苛,但这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战争需求上的。同时,一些“暴行”的记载,可能也受到后世儒家史观的影响,存在夸大和片面的可能。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暴”更多来自于眼前的切身经历: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这些宏伟的工程无疑需要巨量的人力。即使史学家们会说这些工程有其战略或防御意义,但对于被征发去劳作的农民来说,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妻儿因为征役而饥寒交 oble,甚至妻离子散。尤其是在北方,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死亡率极高。
严酷的法律和刑罚: 秦朝的法律以“严刑峻法”著称。连坐、肉刑、徒刑等,一旦触犯,后果极其严重。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加上基层官吏的滥用职权,普通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残酷的惩罚。这种恐惧感,比任何理论都来得真实。
沉重的赋税: 除了劳役,秦朝的赋税也相当可观。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国家财政压力巨大,往往会加重赋税,让本就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
失去土地和自由: 长期且频繁的征发,使得许多农民无法耕种自己的土地,生活难以维继。当一个人连生存都受到威胁时,他很难去考虑国家的大一统或历史的进步。

其次,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以及他们能够得到响应,并非仅仅是“秦始皇是不是暴君”的论战,而是“秦朝末年的统治秩序正在崩塌”的现实。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因天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律,误期者当斩。这个看似“小事”的律条,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说明了:

法律的僵化和不近人情: 在极端情况下,法律的僵化反而成了统治的敌人。如果秦朝的律法能够稍微灵活一些,或者有更人性化的考量,也许这次起义就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爆发。
统治精英与民众的脱节: 那个时刻,能够做出“误期者斩”决定的统治者,可能已经听不到普通士兵和农民的真实声音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权力体系中,而忽视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而起义能够得到响应,则是因为:

“替天行道”的旗帜: 陈胜提出的“苟富贵,勿相忘”口号,以及他自称“将军”,吴广自称“都尉”,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民众对公平和晋升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他们打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这是一种对普遍性不满情绪的概括和宣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社会基础: 正是因为之前提到的种种原因,导致社会矛盾积压已久,如同干柴堆积。陈胜吴广的起义,就像一把火,点燃了这些干柴。响应者并非都是被秦始皇“暴政”直接压迫的,很多是那些对现有生活感到绝望,或者看到了改变命运机会的普通人。
对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即使秦始皇本人已经去世,但秦朝的统治本身,在某些群体眼中,已经失去了绝对的合法性。当统治者无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无法提供公正的社会秩序时,反抗就成为一种选择。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评价是多层面的。

史学家们在修正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往往是在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进行的。他们会考虑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但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他们关心的只是眼前的生计和命运。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农民,每天辛苦耕作,却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还可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被处死。即使历史学家告诉你,他的付出是为了修建统一的国防长城,为了抵御北方游勇,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可当他饿着肚子、衣衫褴褛的时候,这些宏大的叙事对他来说,都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史学家证明秦始皇不是暴君”和“陈胜吴广起义获得响应”并不矛盾,它们是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描述历史事件。前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理性分析,后者是对一个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爆发的集体行动的描述。

总结来说,陈胜吴广起义的广泛响应,不是因为民众对秦始皇“是不是暴君”的学术辩论有多么在意,而是因为:

1. 秦朝统治在普通民众眼中,确实存在严酷、压迫的现实(劳役、刑罚、赋税)。
2. 法律的僵化和不近人情,成为了压垮民众忍耐的最后一根稻草。
3. 起义的口号和象征意义,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绝望和对改变的渴望。
4. 长期的社会矛盾积累,使得一旦有突破口,就能迅速蔓延。

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汇聚而成的。史学家的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必须倾听那些曾经在历史的尘埃中辛勤劳作、默默承受甚至奋起反抗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民族锤凿下来的石头,大多数都用在了坟墓上,活埋了 它自己。至于金字塔,它们本身算不上什么奇迹,奇迹在于成千上万的人竟然可以如 此忍辱负重、虚掷他们的生命,为某个狂妄自大的笨蛋建造坟墓,这种笨蛋还不如在尼罗河里淹死。

亨利·大卫·梭罗

这个问题要是细说起来没有几百万字都拿不下来,所以我只能简单给你提供几个角度吧。

一、从秦法的角度:

关于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对静态的,归类为“制”。

可以说从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专业的法家人物,他们制定出来的法律虽然繁密,但是很少见到有荒唐的法条。从目前出土的各种法律条文来看,秦法在具体的实行操作上,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失期当斩”这样的法条其实是存疑的,因为目前并没有看到秦法有出现过这样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变化而僵硬执行的法条。因此说“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于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对百姓是极端蔑视的,完全不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算秦法在执行层上逻辑没有问题,但是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相违背。一旦,秦庭高层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会以各种方式来“违法”。在秦律中“违法”的惩罚极其严厉,这个时候社会运转就趋于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国”其实是一个缺乏泄压阀的军国主义体制,当外部环境不适合军事扩张时,国家机器内部的各种零件就缺了润滑油。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又在强迫这台机器运转,最终这台机器自爆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史记 陈涉世家》里的一段文字:(陈胜)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其实从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条文里,秦法对各种例外的规定是有明确说明的,在立法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制执行的逻辑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如果只有这样的水平,那秦国不要谈一统天下了,这种“一刀切”的水准估计自己都能把自己玩儿死在西部边陲。

再来说说,陈胜、吴广为何能够通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法条来鼓动起义。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当时秦统一天下不久,山东六国的普通百姓对秦法的认识程度也不高(识字率也很低)。其二、就算秦法在实际执行层面没有逻辑问题,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为这里的根源还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过《商君书》,可以明确地看到法家人物极端蔑视百姓:“辱民、弱民、贫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样的立法精神,其实际上是在“依法害民、残民”。

秦庭统治者高高在上,运用手中的法律条文不断征发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正义。他们肆意地暴民、虐民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二、从帝国行政角度:

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按照秦朝的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刚刚经历战乱的华夏大地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而是立即按照秦庭高层的意志,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大黔首并没有享受到帝国一统之后的胜利果实,而是迅速转入了堪比战乱还惨的徭役、戍边之中。

既然是讲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投资与回报。今天的我们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获得基础设施的收益而建设。秦朝的工程建设,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民力所能承受的极限,与此同时老百姓的收益少得可怜。

我们简单地来看看他所主导的几大工程建设:

一、修建秦始皇陵。这个工程除了对嬴政本人有收益之外,实在很难想象对秦朝的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二、修建万里长城。这个巨大的防御系统对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处,但是效果不大。从长远的历史来看,长城屡屡被草原骑兵轻松突破。真正能够对草原势力形成有效威慑的,只有中原政权保持强大的戍边军团,汉、唐、明莫不如此。一个相对静态的防御工事,不可能对机动性极其强的骑兵军团有很大防御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工程量要征发的徭役是个天文数字。当巨大的人口量被由南到北调动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人的环境适应问题、路途上以及徭役地的医疗保障问题、后勤补给问题、生产组织问题等等。


三、修建驰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这个高速公路网本身如果能被很好利用的话,那当然是十分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可惜这一套高速公路网是皇帝的专用道,一般老百姓或者商人根本没权利走。修路有义务,使用起来没权利。悲哀!!!

简单地总结一下:对于广大黔首劳工而言,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劳累过度、埋骨他乡。在他们心中这些建设应该都是王八蛋工程,心中默默地骂着嬴政这个独夫民贼,也聚集着反秦的怒火。陈胜、吴广也都是这个黔首劳工中的一员。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个画面:吴老二是一个楚国人,当秦朝刚建立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起码他认为再也不用长时间服兵役,去战场送死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儿强迫他去北边修长城,强迫他老爹去广西戍边,强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他老娘也卧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开始怀念曾经楚国的生活了。他感叹曾经楚国没有那么多徭役,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法律,更没有以文害人的刀笔吏。现在他一点都不爱秦朝,他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于是他跟着已经起义的屯长去找项羽了!!!

三、从上帝的角度:

改革之源动力在于秦庭高层要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为灵魂,以军国主义为利剑,终至横扫六国,天下归一。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同时也将非秦之治国思想踩在脚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秦庭高层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秦之国策有问题?秦之大一统乃创世之举,无先例可循更无经验可借鉴。吾等后人是开了上帝视角才有“战时"与”守成“之说。 帝国之政事犹如人之成长,秦帝国乃是我华夏帝国的幼年时期,幼年人犯错不可避免。

看了高票答案关于扶苏的讨论,我也想就此说明一下。我的结论是就算扶苏顺位继承,秦汉大致走势不变,秦帝国依然会灭亡。理由如下:

第一,扶苏是嬴政的长子,在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军国主义国家里,其受教育的内容应该不会超出法家和军国主义这两个基本框架。也就是说,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会改变秦帝国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针。山东六国人民之所以会造反,这跟秦国的严刑峻法有很大关系。

第二,扶苏成长的过程,也正是秦国不断剪灭六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以军国主义为武器,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取得巨大成功。扶苏和秦国高层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治国方式上改弦更张,他们没有任何可见的改革必要。换句话说,扶苏上台后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为秦帝国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所有的对手和各种治国思想流派都是失败者。秦帝国的灭亡就灭在军国主义无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国停止扩张,帝国必然瓦解;也亡于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极强的刚性上。


第三,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扶苏抱有一丝幻想,是因为太史公的《史记》对扶苏零星式的记载,让我们觉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实我更倾向于这是太史公的一厢情愿罢了。首先扶苏是长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来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苏描绘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让后来读者有所幻想。最后,添油加醋的把焚书坑儒扩大化,然后凸显扶苏对嬴政的不满。这些记载在我看来不足为信,我更倾向于太史公是在讲故事,发感叹。

各位老铁,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扫下图二维码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请问。。。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秦始皇:

1,在咸阳宫掌握全国大局。

2,躺在骊山陵里。

那么陈胜吴广起义跟秦始皇有啥关系啊。。。

就算你想证明他是暴君,说他不恤民力,大兴土木;说他因为个始皇帝死而地分就杀那么多人,哪个都能证明他是暴君,但是为啥选一个他死了之后的事情证明他是暴君。。。

user avatar

一、秦国的兵制,是沿袭周朝。周朝是联邦制,兵制只适合小面积国家。对这些被要求自带干粮,横穿全秦的兵来说,秦始皇当然是暴君。

二、大家的意识还是联邦制的,秦始皇首用单一制。秦始皇派来的流官,根本不是当地人。比如种高粱的地主来管渔民,一点都不了解,瞎指挥。流官唯一的优点是忠于秦始皇。渔民当然觉得他是暴君。

三、退一万步,就算他是明君好吧。大多数人得利的政策之下,总有少数人吃亏的。讲二月革命会有麻烦,咱们讲泰国。红衫军和黄衫军都知道,只要有利自己的一派没当选,就闹。明明是少数派,闹起来声势也不小。

user avatar

你说的“现在很多史学家”,是不是一个姓孙,一个姓周?

user avatar

哪个历史学家证明的?

我只看到很多所谓工作号和网络历史建政家这么说

user avatar

现在好多人唯有在二极管思维上有如此离谱的逻辑。

他其实还是有很多历史贡献的→他是个完美好人

他有些罪状是后人牵强附会的→他是被历史污蔑的英雄

他在历史层面贡献无可取代→他治下的人民面对如此伟人居然因为受不了苛政起来造反?


曹操建安七子风头无两,不耽误他屠城杀人玩人妻;杨广雄心壮志要功盖千古不耽误他好大喜功玩废帝国;司马光谦谦君子不耽误他历史局限性阻挠变法;张居正救国改革续命大明不耽误他生活穷奢极欲违规逾制。。。。


始皇帝在历史层面上功绩无可厚非不代表他就是六国百姓救星,让你充满自豪优越感爆棚的长城阿房宫乃至条条马路都需要人力,生产力低下就需要用人力血肉去填,对各位来说始皇帝真千古一帝伟哉壮哉,大秦帝国天下无敌啊。对当时治下人民来说,呸,桀纣在世!


当然就算是起事主力,六国贵族在我看来也和秦国那帮军功贵族一丘之貉



PS:整段话我也不知道哪个天才能联想到当代emmm。这年头都不能有话直说了吗,各位心理学大佬放过我吧,真没有蓝色窗帘布(过度阅读理解)!

user avatar

赞扬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

和赞扬陈胜吴广反抗暴政而起义的壮举

本来就并不冲突

user avatar

对封建帝王的评价是基于封建帝王的标准的,而不是以治下百姓能否活下去为标准,更不是以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如果真按三个代表算,绝大部分亲政的封建帝王都该挂路灯,而且要在路灯杆子上刻上他们的罪孽,永为后世唾弃,考虑到一根路灯杆子刻不下,可以考虑做个在线数据库,路灯上贴上二维码,让围观群众扫码观看。

剩下不需要挂路灯的那一小撮,大部分也得在功德林度过余生,当然他们很可能会因祸得福,活的比历史上要久。

封建帝王的标准下限非常低,基本上你发几纸政令,嘴皮子上说说削减税负,勤政爱民,就可以混个中等水平,如果你真的把田赋设定在10%以下(甭管农民实际交了多少),那你就是盛世帝王的标杆了,至于你治下百姓有没有揭竿而起,这种高难度任务根本不是你该考虑的。


古代中国起义是常态,不起义才不正常,大部分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是从开国皇帝开始,到王朝灭亡为止的。秦始皇运气已经很不错了,后人把陈胜吴广定义为第一场农民起义,让他幸运的成为了极其罕见的没遇到农民起义的帝王。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古代,皇帝是昏君也好,暴君也好,老百姓根本不关心。

老百姓关心的只有一点,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如果不好活下去,脑怕你是明君也要推翻你。

是荤是素不过是后世的接替者的评价罢了。

现在别说秦始皇了,隋炀帝的评价也在改变。

不管评价如何,他们兴师动众搞大工程这是没变的。

而搞大工程就要劳民伤财,劳民伤财可不就容易引发农民起义么?

秦始皇又要打匈奴,又要建长城,又要修宫殿,还有别的。外加各地不服秦号令又得派人去征伐。

哪一样不需要人力物力支持。

而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这就要把压力无限转移到老百姓身上了。

你皇帝可以干着干那,但是老百姓有没有改善生活,有,那么你就是好皇帝。

没有,那么你就是昏君,暴君。就要滚下来换个皇帝。

崇祯不算暴君吧,不算昏君吧,该下来还是下来。

朱元璋以前的评价可不好,但是人家不就做得好好的。

别说古时候了,很多年以前,我们国家做了一件事,免除农民上交,甚至还给农民补贴,这些其实很少,但是就这把很多人感动的稀里糊涂。我爹当初成天骂当,现在赞不绝口。

什么叫徭役,就是白干活,你这边白干活家里种地的人手呢?就这还得给国家上交。更别说很多时候打仗还要家里给寄东西。

你说,不反干啥。

中国古代就这样子,你根本不需要给什么福利,只要对老百姓好些,让他们压力少些,少剥削一些,他们就感恩戴德了。

user avatar

我大秦自商鞅立木以诚立国,有过必罚,有功必赏

大军南下百越,虽战斗轻松,但由于气候不适,伤亡惨重。将士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我赵政贵为皇帝,必然是大秦第一诚。

所有将士,赏岭南良田美宅好户口,就地种田不准回家。

user avatar

溥仪也不是暴君啊,人一个皇帝,还能允许皇后离婚呢!

溥仪的上一任光绪,正经还是个变法皇帝呢,能力行不行且不说,人还是很开明的。

晚晴末年的革命还不是此起彼伏?

元清的开国皇帝,谁没下令屠过城啊?屠城的皇帝,你说他不是暴君,昧不昧良知?耽误人家建立皇朝了吗?

皇帝是不是暴君,跟朝代能不能延续,真没啥必然关系。

user avatar

暴君和是否起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从你问题就可以看出,你这一套思想还是古典话语体系里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