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银河尚且千亿恒星,宇宙这么大,地球这么小、普通,为什么科学们还发现不到其他星球生命?是技术原因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问题:浩瀚的宇宙,亿万星辰,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踪迹?这绝非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探索的艰巨和对未知的敬畏,才让我们在“没发现”这件事上,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

的确,单单银河系,就有估计超过一千亿颗恒星。而我们已知的宇宙,更是拥有数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数千亿乃至数万亿颗恒星。这么庞大的数字,如果生命出现的概率哪怕万分之一,也应该有无数个文明在宇宙中闪耀。然而,我们却像漂浮在一片寂静海洋中的孤舟,四周是无垠的黑暗和沉默。

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

1. 距离的鸿沟:宇宙的尺度超乎想象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即使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地球也超过4.37光年。一光年是什么概念?是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跑一年的距离。你可能觉得“几光年”听起来不算太远,但想想我们目前最快的探测器,比如旅行者号,它们要飞到比邻星,大约需要7万多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很多是通过观测它们对母星光线的影响(凌星法)或者它们对母星引力的扰动(径向速度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到遥远行星的存在,甚至推测出它的大小、轨道、质量,以及是否处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也就是液态水可能存在的温度范围。

但是,要真正“看到”一颗系外行星,并判断它是否拥有生命,需要的技术手段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需要能够直接捕捉到系外行星发出的微弱光线,并且能够分析其大气成分。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试图看清一粒沙子,还要辨认沙子里面是否藏着某种微生物。

我们目前最先进的望远镜,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探测系外行星大气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韦伯望远镜甚至能够分析一些系外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水、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这些分子虽然不直接证明生命存在,但它们是生命存在的“化学指纹”或“生物标记物”的潜在线索。

然而,我们能够分析的行星仍然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分析也非常粗略。要获得足以判断生命存在的明确证据,比如检测到某种生命特有的气体,例如氧气和甲烷在同一大气层中同时存在(这在地质学上很难自然形成),我们还需要更强大、更灵敏的望远镜和探测技术。

2. 生命本身的“渺小”与“短暂”

即使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它们也可能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存在。我们所熟知的生命,是以碳为基础,需要液态水,依赖于特定的能量来源(比如恒星的光)。但谁能保证,宇宙中不存在硅基生命,或者依赖于其他化学过程、其他能源的生命形式?

而且,生命出现可能是一个极其罕见且漫长的过程。在地球上,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演化到复杂的智慧生命,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需要行星拥有稳定的环境、足够的时间、合适的化学物质以及一系列幸运的“巧合”。

另一方面,即使生命在某个星球上出现并繁荣,它们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灭绝。小行星撞击、恒星活动的变化、自身科技发展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比如核战争、环境失控)等等,都可能让一个文明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搜索外星生命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征。我们监听无线电信号(SETI计划),就是因为我们用无线电进行交流。但如果其他文明使用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交流方式,或者它们根本没有发展出能够向宇宙广播的技术,我们自然就听不到。

3. 搜寻的“方法论”与“视野局限”

当前我们搜寻外星生命的主要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直接观测系外行星: 通过望远镜捕捉系外行星的光线,分析其大气成分,寻找生物标记物。如前所述,这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海量的观测时间。
监听无线电信号(SETI): 试图接收来自其他智慧文明的信号。这就像大海捞针,即使有信号,也可能因为频率、方向、编码方式的不同而错过。
搜寻系外行星上的“技术特征”(Technosignatures): 比如寻找可能由智慧文明产生的非自然信号、大型工程结构(如戴森球)、或者大气中异常的人工污染物。这也需要非常先进的观测技术。
探索太阳系内的潜在生命: 比如在火星、木卫二(Europa)、土卫六(Titan)等星球或卫星上寻找微生物生命。虽然这些都是近距离的探索,但它们所处的环境极端,发现的难度依然很大。

问题在于,我们的搜寻范围和方法是有限的。宇宙如此之大,我们能观测到的区域、能监听的频率、能分析的行星,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可能恰好没有看向正确的方向,没有选择正确的频率,或者生命存在的形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4. “大沉默”的奥秘:费米悖论的拷问

所有这些困难汇聚在一起,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如果宇宙中生命普遍存在,甚至智慧生命也普遍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接收到任何来自他们的信号或证据?

关于费米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这些假说也能部分解释我们“没发现”的原因:

生命稀有假说: 生命,特别是智慧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事件。地球或许是宇宙中极其罕见的特例。
“大过滤器”假说: 在生命演化到智慧文明并能够进行星际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道或多道“大过滤器”——某个难以跨越的障碍。这个障碍可能在我们之前(比如生命起源极其困难),也可能在我们之后(比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自我毁灭)。
“孤独的地球”假说: 我们就是宇宙中唯一一个发展出先进文明的物种。
“他们就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注意到”假说: 其他文明可能存在,但他们选择不与我们接触,或者他们的存在形式我们无法感知(比如,他们可能存在于我们无法探测的维度,或者他们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太微妙了)。
“他们已经来过,但我们不知道”假说: 也许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其他文明曾经造访过地球,但当时没有能够记录下证据。

总结来说,我们之所以“还没发现”,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限制: 探测遥远行星、分析其大气、捕捉微弱信号都需要极其先进和精密的仪器,而我们的技术仍在发展中。
宇宙尺度: 宇宙的距离和时间尺度过于庞大,使得直接探测和交流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生命的多样性: 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可能过于狭隘,未能涵盖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
生命演化的复杂性: 生命的出现、演化以及文明的诞生,可能需要一系列极为苛刻的条件和概率。
搜寻的局限性: 我们的搜寻范围、方法以及对“证据”的定义,都可能存在偏差。
宇宙自身的“沉默”: 费米悖论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都指向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某种“沉默机制”。

所以,科学家们“发现不到”其他星球生命,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正在面对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更宏大、更复杂、更充满未知的挑战。每一次新的系外行星发现,每一次对宇宙的深入观测,都是在一点点地缩小我们与这个答案之间的距离。这份探索,本身就是人类好奇心和智慧最壮丽的体现。我们尚未发现,但我们仍在仰望星空,继续寻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低情商:“人们现有的观测能力太瞎”足以解释一切。

高情商:星际争霸 2 的一些玩家在这方面很写实[1]

在这个阶段,我们根本没有好的方法去发现什么东西。我们现有的观测能力和航行能力相对于银河系的规模都太弱了,而且还没看穿太阳系内疑似有生命存在的木卫二之类天体的冰壳。

二十世纪,有些科学家幻想人类可以接收到和人类水平相近的地外文明的无线电广播,这误导了很多人。计算显示,人类日常的无线电讯号飞到比邻星 b 需要直径数万千米的巨型天线才能勉强接收,根本不能作为发现地外文明的手段。

你可以看看我们对太阳系的天体和地外行星的成像效果。

太阳系内:

这是什么?显微镜下的细菌?这是海王星外运行的天体 2018 VG18,我们太阳系内的大石头,直径 500~600 千米,比你住的城市还要大好多倍,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整出来的效果。

亡神星直径约 950 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 59 亿千米。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创神星。其直径约 1060~1110 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65.4 亿千米。


太阳系外:

在这种萌萌哒的观测能力之下,如果有能让我们看到的疑似文明活动现象与疑似生命现象,规模大得太过出离愤怒,以至于下不了什么结论。在近未来我们只适合在 100 光年内探探大气污染,但那也要等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射再说——理论上今年年底就可以发射了。

以下是现在能观测到的巨大规模现象的例子。


喜欢谈疑似文明活动迹象的奇特天体的话,过去几年的“塔比星疑似戴森构造物[2]”可以算是入门级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21 个光度异常波动的恒星[3],15 个情况与塔比星相似,6 个较塔比星更频繁地变暗:

星际尘埃双螺旋:

在对等离子体中的尘埃进行的模拟实验中,俄罗斯物理学家瓦基姆·兹托维齐领导的团队发现尘埃会自动排列成双螺旋结构,可以吸引其他尘埃颗粒而“生长”,可以自我复制成两个相同的螺旋。螺旋结构的半径会随着不同分段而变化,说明它具有信息编码能力[4]
2006 年 3 月 15 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距离银河系中心黑洞 300 光年处发现了一片双螺旋结构星云,长轴 80 光年。银河系中心黑洞巨大的电磁场中 99% 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可以期待小林泰三喜欢描写的等离子生物在那里存在。


方形星云:

MWC 922 这个包含锐利直角的构造,距离我们 5000 光年。你觉得它的形状自然么。

超构造物:

你觉得戴森云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射恒星级的红外线而没有多少可见光么?

我们已经在 M33 星系发现了一个在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暗淡但在中红外波段上在整个 M33 里第二亮的不明天体。它是中红外波段上 M33 里第一亮的恒星级天体。

你觉得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Ⅲ型文明居住的星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椭圆星系的传统形象是恒星形成过程已基本结束的星系,主要是衰老中的恒星,偶尔有少量的恒星形成。通常,椭圆星系看起来是黄色或红色,与在旋臂上有高热的年轻恒星而呈现淡蓝色的螺旋星系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红色的螺旋星系与蓝色的椭圆星系都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已经知道至少 8 个几乎不发射紫外线的红色螺旋星系,其中 5 个有很强的中红外发射。这和淡蓝色螺旋星系完全不一样。 在我们知道的范围内,这像是将整个星系的蓝色恒星拆解为红矮星的超级工程。那基本上需要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Ⅲ型文明。

在“压倒性异常”方面类似的是 Messier 105(NGC 3379),充满了新生恒星的椭圆星系。

PGC 54559,6.12 亿光年外的一个有极其特异的形态的星系,直径约 10 万~12 万光年。

这样的星系在我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里占比不到千分之一,成因还未确认,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证明它们不可能是文明的产物[5]

普通螺旋星系和环状螺旋星系之间的状态:

  • NGC247 直径约 70000 光年,距离我们约 1100 万光年,位于南天的鲸鱼座。星系盘的一侧有个明显的空洞,使它获得了“针眼星系”的别称。该区域也被 SETI 怀疑是技术产物。
左下侧排成一列的 4 个星系被称为 Burbidge 星系链,估计它们距离我们约 3 亿光年。

你觉得等边三角形怎么样?

  • 彭罗斯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找到了一些比较模糊的巨型同心圆,作为他的共形循环宇宙论的证据。一些学者为了反驳他而用类似的精度找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巨大的同心等边三角形。
  • 现在没人知道这些构造来自什么,只能确定那不是“宇宙多次炸开又坍缩留下的痕迹”。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些构造都是偶然的。

——看出来什么问题了吗。

就算外星文明拥有神或恶魔般的力量、将星系当橡皮泥捏,就算他们的载具或躯体比太阳系还大,在宇宙这样巨大的距离上,靠我们这渣渣观测力也看不到他们,只能看到他们捏的巨型产物。

即使是上面那些非常特异的星系,我们也没法区分到底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文明的产物。

那要怎么确定是文明的产物呢,要人家专门捏个等边三角形给我们看吗?

  • 其实那也可以的。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存在巨大的同心等边三角形,没人知道为什么,只能确定那不是“宇宙多次炸开又坍缩留下的痕迹”。

不管我们的观测力,改问“人类为什么还没有被外星文明接触”的话,也有很多个层面的理由:

  • 如果人类遭遇过会跑到地球上来跟人类接触的外星力量,人类大抵那时候就灭亡了(原因可以是他们有意攻击、他们无意间造成了大破坏、他们无意间带来的外星有害生物),你能存活到现在正是因为没遇到,这是人择原理
  • 曲速飞行是压倒性的毁灭力量,它可以轻易摧毁路径上的一切常规物质,而且其原理到第一类永动机也就半步之遥。对具有这种力量的存在来说,靠近任何普通天体都是毫无必要的,除非是为了将其摧毁。从银河系目前的样子看,即便有这样的文明在活动,他们也很少碾爆天体。
  • 地球在宇宙中非常渺小和平庸,掌握先进技术的外星力量没有任何道理就非得跑来看你还被你发现,这是哥白尼原则
  • 人类文明史很短,就算有过接近太阳系的外星力量,他们也未必和我们相遇,这是概率论

概率决定了即使宇宙中有大量的文明,地球也未必被其他文明接触到。

从有“费米悖论”的时候起,就有人拿概率计算出即使银河里有数百个星际文明,它们从未到达地球的概率还是很高。

自从二十一世纪初人工智能变得好用了一些以来,用各种模型推算在有许多星际文明在活动的银河系里地球从未被文明访问的概率的论文发了一大批,做得比过去少量科学家针对费米悖论算过的纸上数学模型好看多了。下面是一个例子:

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生物学中心主任 Caleb Scharf 认为,地球文明在银河系这样的庞大星系内可能是拥挤环境中的孤独者[6]

他首先举了著名的南太平洋岛屿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的例子。1790 年 1 月 15 日,英国皇家海军 HMS Bounty 号的 9 名叛逃者、18 名塔希提人以及 1 名男孩抵达了这个孤立的岛屿。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并非这个岛屿的最早居民,波利尼西亚人在岛上的踪迹可追溯至 15 世纪,但该岛屿被他们重新发现时已经无人居住。1790 年居住在岛上的叛变者们很快也因为内讧和疾病而减员。

南太平洋散布着很多类似的可居住但孤立的岛屿。它们在很长时间里代表着潜在的定居点,激励着人们去寻找。

银河系有多达 3000 亿颗恒星,可能有数以亿计的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但就像太平洋上的岛屿,行星上随机出现的文明都是孤立的、彼此隔绝的。对于地球来说,没有外星文明访问完全自然。文明在宇宙中的扩散可能是一波波的,地球十分可能恰好处于孤立期,在等待跨银河的文明造访。就像皮特凯恩群岛曾经的定居者那样,没有任何事情保证当外星生物到来时地球文明还存在。下面的计算机模拟条件如下:

区块为边长 464 光年的立方体,里面有 10000 个可居住的恒星系(以及 220000 个不可居住的恒星系)。 每个恒星以每秒 30 千米的速度像盒子里的气体一样随机运动。 文明发射的探测器以每秒 3000 千米的速度运动。 文明可以向距离 10 光年内的可以居住的恒星系移民。 1000 万年间,6948 个可居住的恒星系被探测,但只有 403 个恒星系被殖民。出现了 11 个至少横跨 10 个恒星系的星际文明,而还有许多可以居住的恒星系从未被探测过,即使是夹在两个星际文明之间也一样。


另一种思路是,我们确实是孤独的,因为我们是虚拟的。这是模拟宇宙论。

支持模拟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如果先进文明对“自己的过去”或者“落后文明是怎么发展的”感兴趣,而且有能力建立模拟世界,他们就很可能建立模拟世界来研究模拟的文明,这步骤可以反复进行(一个先进文明可以模拟许多个落后文明)和多重嵌套(模拟出来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模拟),于是多重宇宙里虚拟文明的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实体文明,我们是虚拟文明的概率非常高。

2001~2003 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一台和一颗行星质量差不多的非常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可进行 10^42 次运算,能够运行人类规模的模拟,包括所有人的记忆、思想和感受。博斯特罗姆提出了一个三难选择,认为以下三个命题中必有一个为真:

1.文明发展到能够运行高度真实模拟的几率趋近于 0;
2.先进文明有兴趣模拟进化史的几率趋近于 0;
3.我们这样的人是先进文明模拟出来的几率趋近于 1。

博斯特罗姆认为,“显然”1 和 2 都不大可能为真,那就只有 3 为真了。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马斯克也愿意这样给虚拟现实造势:“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的最可靠理由在于,40 年前我们在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有,40 年后的现在我们有了逼真的 3D 模拟,能够让数百万人同时在其中游戏,而且每年都在不断改善。很快我们将拥有虚拟现实。如果这种提升速度持续下去,我们很快就无法将游戏与现实区分开。”马斯克总结称,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仅有十亿分之一。这并不是严谨的科学结论。

反对模拟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这个宇宙的基本规则太过复杂,几个轻子之间的作用就需要压倒的计算力与存储空间”,不适合我们知道的任何计算机架构。但这样的“证据”自然会被哲学家笑止千万:且不谈我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倘若宇宙是模拟的,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模拟者提供的。说是模拟宇宙,实际上只要模拟我们乃至“我”的思维活动,让我们/“我”以为自己存在、以为自己能进行观测与思考,我们/“我”就极难察觉这个宇宙是模拟的。

看起来极度复杂的模拟宇宙的底层规则其实也不用太复杂,康威生命游戏那样单纯的规则在大尺度上就能制造出巨大的混乱和有序性,今年热了一阵的斯蒂芬·沃尔夫勒姆数学结构也是一样的思路。

只要我们能找到这个模拟系统的严重错误,就能证明这个理论。根据这个系统的具体情况,这比研究其它的宇宙论可能还要简单,但也可能靠我们的能力找不到它的错误,或者错误看起来太像是个机制。

参考

  1. ^ 在粗略扫视地图、没看到敌人的情况下 F2A 打死了敌人
  2. ^ 将它解释为巨型结构无助于解释它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率有明显差异,庞大的不透明固体物质是不能这样的。其特征并不符合戴森云或任何建造阶段的戴森球,科学上已经用尘埃云和大量彗星糊弄过去了。
  3. ^ https://www.sciencealert.com/a-bunch-of-potential-tabby-s-star-alikes-have-just-been-identified
  4. ^Collision-dominated dust sheaths and voids - observations in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ce balance relations V N Tsytovich et al 2003 New J. Phys. 5 66 doi:10.1088/1367-2630/5/1/366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03NJPh
  5. ^ https://arxiv.org/abs/1412.4011
  6. ^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lone-in-a-crowded-milky-wa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问题:浩瀚的宇宙,亿万星辰,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踪迹?这绝非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探索的艰巨和对未知的敬畏,才让我们在“没发现”这件事上,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确,单单银河系,就有估计超过一千亿颗恒星。而我们已知的宇宙,更是拥有数千亿.............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动画中战舰“不经打”的现象,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时会有的一个直观感受。这背后其实是作品在写实性、戏剧性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1. 追求科幻的“真实感”与“战略宏大感”尽管银河英雄传说是一部科幻作品,但作者田中芳树在设定上力求展现一种宏大而相对写.............
  • 回答
    《银河护卫队 2》是一部充满笑料、情感和精彩特效的电影,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一一列举:一、音乐与歌曲的巧妙运用: “Awesome Mix Vol. 2”的灵魂地位: 电影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更是故事叙述的一部分。星爵(彼得·奎尔)的母亲写给他的磁.............
  • 回答
    关于《银河英雄传说》小说和动漫哪个更好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确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吸引着不同偏好的人群。小说的魅力: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叙事田中芳树老先生的小说,那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都是对历史、政治、战争、人性的深刻洞察。读小说,你能最直接地感受到作者构.............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宏大的宇宙史诗,田中芳树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星海画卷。其中,无论是鲜活的人物还是惊心动魄的战役,都或多或少地能找到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身影作为原型。这使得作品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影射。人物的原型探寻:历史长.............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在中国,与其说是一种直接的“影响”,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唤醒”。这并非指它带来了什么新鲜的思潮或革命性的变化,而是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了许多中国读者内心深处对政治、历史、人性以及理想主义的思考,尤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1. 对政治与权力的思考启蒙:在《银河英雄传说》风靡中国的年代(.............
  • 回答
    关于杨威利和莱因哈特谁的战略才能更高,这确实是《银河英雄传说》粉丝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要说谁“真的”比谁低,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因为两位都是各自时代站在巅峰的战略家,他们展现出的能力各有侧重,优劣势也十分明显。与其说高低,不如说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哲学和军事才能的体现。杨威利的战略才.............
  • 回答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并且获得了不俗的口碑,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如果非要深挖,我能想到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尽量说得详细点,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它击中了许多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关于“父子关系”和“教育观”的讨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父亲往往.............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新老动画中将战舰主炮设定为固定向前,这背后其实是对太空战舰设计理念和战术考量的综合体现,虽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技术上的挑战,但在作品的世界观构建和戏剧表现上,这样的设定有其独特且重要的原因。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对“战列舰”概念的传承与致敬《银河英雄传说》的创作背景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
  • 回答
    那晚,我站在一片空旷的山坡上,四周寂静得只剩下风拂过草叶的沙沙声。头顶上,是漆黑如墨的天鹅绒幕布,上面缀满了无数细碎的钻石。我一直以为自己见过最美的星空,直到那一刻。起初,只是觉得星星特别多,比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要密集得多,仿佛有人不小心打翻了洒满星尘的布袋子。我闭上眼,深呼吸,感受着夜晚清冽的空气.............
  • 回答
    维珍银河公司获准将客户送入太空,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而且一旦这趟“太空旅游”真正变成现实,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可能真的会引发不少挺有意思的社会涟漪。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普通人”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前我们提到“太空”,脑子里出现的都是宇航员、科学家,是那些经过千挑万选、身体素质过硬、承担着国家使命的.............
  • 回答
    在《银河英雄传说》的宏大叙事中,杨威利之死无疑是许多粉丝心中永远的痛,也是故事走向的一个关键转折。那么,如果这位“魔术师”没有在巴拉特星域遭遇暗杀,他的故事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却又复杂的问题,因为杨的生命轨迹与自由行星同盟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他的个人意志也深受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
  • 回答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当初上映时票房确实不算差,但要说它在社会上真正掀起了对教育的“热议”,这似乎有些勉强。票房数字好,并不直接等同于在公共领域激起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两者之间隔着一层“共鸣”或者说“击中痛点”的距离。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为什么这部电影虽然赚了钱,但在教育这个话题上,反而有点“雷声大.............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星空有着一份特别的好奇心,这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夏天仰望夜空,璀璨的银河横跨天际,那简直是一幅令人屏息的壮丽画卷。而当我们的目光不只是聚焦在那条明亮的带子上,而是向两侧延伸开去,那些闪烁的星辰,它们又是什么呢?答案非常肯定,夏天银河两侧的星星,绝大多数,也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
  • 回答
    “银河号事件”如果放在当下,中国在处理方式上,我认为会更加复杂,也更有章法,但核心依然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以及保障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事态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收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件的起因、各方反应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首先,在信息层面,舆论的掌控与引导会更加主动。在今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2018 版《银河英雄传说:辉煌之门》(Die Neue These)动画一经推出,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划破宇宙,瞬间点燃了无数老粉和新观众心中的激情。作为一部承载着无数人梦想和情怀的经典 IP,它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那么,这部新作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在我看来,它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新之处,也.............
  • 回答
    昨天拍银河,有一颗特别亮的星星,这确实是拍摄星空时经常遇到的有趣现象。根据你的描述,这颗“很亮的星”最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最可能的选项:行星在太阳系中,有几颗行星在夜空中会比绝大多数恒星都显得明亮得多。它们的光芒稳定、不闪烁(至少不像恒星那样明显),而且通常位置固定(相对于背景恒星而言)。如果.............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里杨威利招人讨厌?这事儿可太有人说了!说起来也奇怪,这位“魔术师”在大部分观众心里都是近乎神级的存在,但偏偏就有这么一拨人,对他各种看不顺眼,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讨厌”的程度。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杨威利会成为某些人心中的“眼中钉”。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一点,就是杨威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