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银河英雄传说动画里面的战舰为什么那么不经打?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动画中战舰“不经打”的现象,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时会有的一个直观感受。这背后其实是作品在写实性、戏剧性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

1. 追求科幻的“真实感”与“战略宏大感”

尽管银河英雄传说是一部科幻作品,但作者田中芳树在设定上力求展现一种宏大而相对写实的太空战争模式。

基于现实战争逻辑的延伸: 作品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在现实中,任何武器都有其极限和弱点。战舰的装甲、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甚至是船员的承受能力,都不是无限的。银河英雄传说试图将这些现实战争的逻辑延伸到宇宙战场,让观众能感受到太空战争同样存在损耗和伤亡。
避免超能力式的战斗: 许多科幻作品会将战舰设定成无坚不摧、刀枪不入的“战列舰”,或者拥有可以瞬间摧毁一切的“超级武器”。银河英雄传说则刻意避免了这种设定,而是让战舰的攻防处于一个相对平衡但脆弱的境界。
凸显指挥官的智慧和战术的重要性: 如果战舰过于强大,那么战役的胜负可能更多取决于谁的武器更强、装甲更厚,而不是指挥官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和兵力调度。作品强调的是“智慧的冲突”,而不是“火力竞赛”。战舰的脆弱,反而更加突出了指挥官在战场上的作用,他们的决策、对敌人弱点的洞察、兵力的灵活调动,才能在相对劣势中取胜。

2. 戏剧性与观赏性的需要

军事题材的作品,尤其是战争史诗,往往需要通过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战局的瞬息万变来吸引观众。

制造紧张感和冲突: 如果战舰几乎不会被摧毁,那么战斗场面会显得平淡无奇。战舰被击毁,尤其是主力舰被击毁,能够瞬间提升战斗的紧迫感和观众的代入感。每一场战斗都可能带来重大的损失,这种“刀尖上跳舞”的感觉,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展现战术的有效性与代价: 当战舰被精准打击、关键部位被摧毁时,能够直观地展示某种战术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弱点进行集中火力攻击,或者利用电子战瘫痪敌方武器系统。同时,战舰的损失也意味着战略计划的失败或重创,为剧情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角色的牺牲与成长: 战舰的损毁往往伴随着船员的牺牲,尤其是那些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这种牺牲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冲击力,也推动了其他角色的成长和转变,例如为了复仇或为了弥补损失而变得更加坚韧。

3. 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理念

银河英雄传说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科幻创作风格与现在有所不同。

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80年代的日本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题材上,倾向于避免过于幻想的设定,追求一定的“接地气”感。
对军国主义的反思: 田中芳树作为作者,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深刻的反思。战舰的脆弱,可以被解读为对战争消耗的一种隐喻,即便是最强大的武器和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耗和毁灭。
“舰船设计”的相对保守: 与一些追求极端造型或拥有超常功能的科幻战舰设计相比,银河英雄传说中的战舰设计虽然庞大且富有特色,但其核心概念仍然是“巨型导弹和舰炮发射平台”,并没有突破“宇宙战列舰”的固有框架。这意味着它们的设计思路,依然受到现实中战舰设计理念的制约。

4. 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

从动画的实际表现来看,战舰“不经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巨大的体积并不意味着坚不可摧: 银河系级和联邦级的战舰虽然拥有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长度,但它们并非如同“坦克”或“要塞”般笨重。
防护主要依赖装甲和力场: 它们主要依靠厚重的装甲和未提及但隐含的能量护盾(虽然游戏中更明确,动画中未明确描述但可以推测存在)。然而,这些防御系统并非万能。
武器的“穿透性”和“精度”: 剧中的武器,无论是导弹还是光束炮,都能够有效地穿透战舰的装甲,尤其是在命中关键部位时。例如,击中引擎、武器系统或者舰桥,都能造成巨大的损害。
战术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战舰的摧毁并非是因为整体防御不足,而是因为战术上的失误。例如,暴露了侧舷,或者被敌方利用“跳弹”或精确打击摧毁了要害。
弹药和能量的消耗: 战舰在长时间战斗中,弹药和能量储备也是有限的。一旦弹药耗尽或能量系统被破坏,即使装甲完好,也无法继续战斗。
船员的承受能力: 战舰的毁伤并不仅仅是“金属的损伤”,还包括船员的伤亡。即使战舰主体结构还在,但如果关键岗位的船员全部阵亡,或者舰体内部发生大火、爆炸,也会导致战舰失去战斗力。

举例说明:

杨威利的无谋战术或反常识操作: 在林普·马尔·李希那会战中,杨威利利用黑斯洛夫的贪功心理,诱敌深入,最终导致大量帝国战舰被“死亡立方”所摧毁。这并非战舰本身不结实,而是战略战术上的失败。
修特莱特的炮击: 在很多战役中,战舰的侧舷暴露,或者被对方抓住了发射间隙,其脆弱的侧面装甲就成了攻击的重点,往往能造成重创。
导弹攻击的集中: 在某些近距离接触的战斗中,大量导弹同时命中一艘战舰的某个区域,即使战舰的整体防御强大,也可能被集火摧毁。

总而言之,银河英雄传说中战舰“不经打”的设定,是作品在追求宏大叙事、真实军事逻辑、戏剧冲突以及对战争深刻反思等多种因素下做出的创作选择。它成功地让观众体验到宇宙战争的残酷与智慧的博弈,而不是单纯的火力展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有趣的可能是,银英中的宇宙大战模拟的可能并不是海军舰队对决,而是近代陆军的排队枪毙。

一个比较明显的证据就是数量。银英里一个舰队的战舰数量根据印象范围在8000-15000之间。而一次大型会战往往要出动好几个舰队,也就是几万艘战舰的规模。显然人类历史上是找不出同等规模的舰队对决的。一般几十艘战舰参战的已经算得上大规模海战了,几百艘类似勒班陀海战的都可以算的上史诗对决了,但是无论哪种规模,离银英差个100倍到1000倍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如果把这种编制移植到近代陆军身上,就毫无违和感了。银英中几个比较常见的数字在近代陆军中都有相对应的编制。8000差不多就是一个师的编制。15000就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军编制。而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数字——2000,则是一个团编制。

此外,银英中宇宙大战还有几个明显的特征:有着紧密而严谨的编队,绝大多数兵种都是投射兵种,但是相对应整个战场的空间来说射程又是出奇地近,再加上一个几万到十几万的军队规模,一个线列步兵为主的近代战场跃然眼前。只是每一个士兵幻化成一艘战舰而已。

既然模仿的是近代战场,那战舰如此脆弱就很容易解释了。淘汰了个体护甲的士兵本来就很脆弱,一颗子弹就可以击倒,一发炮弹就可以打得四分五裂,一次齐射就可以击倒几百个,这在银英的战斗中都体现了出来。

同样,在规模和射程的模式近代化之后,银英的战略战术也近代化了。比如杨威利在本土保卫战中分头击败帝国上将们的情形,就跟威灵顿在西班牙分头击败帝国元帅们非常相似。那么既然连战略战术都近代化了,那不妨人设也一起近代化了。

所有就有了民主之光威尔斯利大战帝国雄狮波拿巴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