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航天员为什么都是军人,而不是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

回答
中国航天员之所以大部分是军人,而并非直接从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中选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发展、国家战略、以及对航天员特殊性需求的综合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以及对执行航天任务人员的特殊要求。

一、 历史与国情:航天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模式

国家安全与战略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冷战时期,受到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高度驱动。航天技术在军事、通信、侦察等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早期,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紧密相连,由军队主导和管理是顺理成章的。
早期人才储备与培养: 当时的中国,掌握复杂技术,特别是航空和电子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军队的科研机构和飞行部队中。军队拥有相对集中的资源、严格的训练体系和稳定的后勤保障,能够系统地培养和管理高素质人才。
苏联模式的影响: 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早期,中国借鉴了当时苏联的模式。苏联的航天员也主要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这与他们长期以来在军事航空领域的经验和训练基础有关。
整体国家战略布局: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被视为一项国家级的重大战略工程,需要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军队体制下强调的集体主义、纪律性和执行力,与航天任务的要求高度契合。

二、 航天员的特殊职能与能力要求

航天员不仅仅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他们还承担着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决定了选拔标准会侧重于综合素质。

1. 超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承受极端环境: 航天员需要承受发射、返回过程中的超重、失重、振动、噪音等极端生理挑战。军人,特别是飞行员,经过了严格的体能训练和高原、高压等环境适应性训练,拥有更强的身体耐受力。
抗压与应变: 航天任务充满未知和风险,需要极高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和快速决策能力。军人在长期的高压训练和任务执行中,培养了沉着冷静、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这对于应对突发情况至关重要。
生理监测和自我调节: 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对自身的生理状况进行一定的监测和调节,这需要良好的身体感知能力和训练有素的自我管理能力。

2. 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执行能力:
驾驶与操控: 飞船的驾驶和轨道控制需要极高的操作精度和熟练度。飞行员的训练背景让他们对飞行器、仪表操作以及导航等方面有深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系统操作与应急处理: 航天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包含生命保障、通信、动力等多个子系统。航天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这些系统,并在出现故障时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军人普遍具备较强的技术理解能力和系统操作能力。
严格的指令执行: 航天任务高度依赖指令的精确执行。军人的训练强调层层负责、令行禁止,能够确保任务指令不折不扣地完成。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集体生活与任务配合: 在狭小的空间内长期生活和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至关重要。军人从小就接受集体主义教育,习惯了团队生活和协同作战,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
跨领域沟通: 航天员需要与地面控制中心、其他乘组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任务顺利进行。飞行员的经验让他们擅长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

4. 学习能力与适应性:
快速学习新知识: 航天科技发展迅速,航天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飞行员的训练本身就包含了对复杂飞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证明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学习科学知识: 尽管初期选拔不直接是科学家,但航天员在进入航天员队伍后,会接受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培训,包括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他们需要快速吸收并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执行太空实验和科学探测任务。

三、 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的定位

这并非意味着科研人员不重要。恰恰相反,他们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通常以另一种形式参与到航天事业中:

地面支持团队: 大多数的科学家和博士是地面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负责研究航天技术、设计航天器、制定任务计划、分析科学数据、开发新的科学实验项目,并为航天员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后续选拔机制: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深空探测任务的推进,对科学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已经出现了直接从科学家和工程师中选拔的航天员,如“科学实验类航天员”。例如,2022年神舟十六号任务中就选拔了桂海潮教授作为载荷专家,他正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注于航天动力学与控制。这标志着选拔机制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 总结:为什么早期以军人为主?

早期以军人为主选拔航天员,是基于当时的国家战略需求、技术基础以及对航天员职业特殊性的认知。军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操作技能、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都与航天员执行高风险、高强度的任务要求高度契合。

从“驾驶员”到“科学家”的演变: 航天事业发展初期,更多的是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并安全返回,这更侧重于飞行控制和系统操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任务内容越来越丰富,科研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出现了科学实验类航天员,代表着航天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
“全能型”选手与专业化分工的结合: 即使是军人出身的航天员,在进入航天员队伍后,也会接受大量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培训,成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全能型”选手。而同时,地面科研团队则提供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支持。未来的趋势将是军人与科学家背景的航天员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航天员选择军人为主,是其发展历程中特定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对航天员职业特殊性需求的一种现实考量。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选拔机制也在不断发展,更加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引进,这预示着未来航天员队伍将更加多元和专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航天员可以分为两类,尤其是在航天往返运载手段和空间站技术手段成熟以后,一类是航天驾驶员,另一类是技术乘客。我觉得提问者关注的就是为什么国外很多专职科技人员也就是第二类乘客占比那么多,而国内却是清一色军人。

中国总的来看还是处在航天活动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把空间站送上去,稳定转起来,同时反复测试往返运载工具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主题,而真正的在空间站内开展航天环境下的各种科学测试活动,尚未开始。所以现阶段对人身体的考验极大,大于专业的科学技能和经验。这是为什么航天员多数从空军选拔的原因,挑选尖子里的尖子,身体和性格是最主要的选拔条件。杨利伟据说在第一批五名航天候选者里并不是身体最出色的,但是意志力非常好,在第一次载人航天发射上天过程中,围观者都紧张到不行,而他的心率速率一直平稳,非常了不起。但是其他的航天任务就几乎就是在航天器里坐着不动,什么都不用做,最多翻翻操作条例,到点返回就行了,但这个划时代的意义和前所未有的中国人的第一次的压力,一般人承受不了。

后续的航天员也都是飞行尖子,身体了得,当然这里有政治素质考核,操作那么巨大的航天器,政治上军人也是更过关的。

对比美国苏联和欧洲,欧洲的载人航天基本都是搭乘苏美的,因为他们更成熟了,空间站上的快,往返运载工具也更成熟,所以大的科研项目有很多,比如美国主导的哈勃望远镜,欧美日的空间实验室,苏联更厉害的礼炮空间站,那都是长期任务,都需要有科学家上去操作维护和进行相关实验的。他们的航天机组,一般也会有军人担任驾驶员,然后就是科学家乘客,当然也有扩大影响的各色人物,比如大富豪、教师等等。

我希望大家不要误读这个现象,感觉我们就是军用,这是不对的。随着技术的前进,目前有能力维护频繁空间任务的,也就中国了。专业乘客,很快就会多起来。

----------补充------------------

这是哥伦比亚的机组,供大家参考,你们可以看到,凡是操纵航天飞机的机长、指令长、有效载荷专家(控制机械臂和对接机构)的岗位,也都是军人或者退役军人:

另外,向在哥伦比亚号最后一次任务失败中所牺牲的航天英雄,致敬。

user avatar

危险,会牺牲

user avatar

首先问题就不严谨,很多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都是军人。任何关于国防科技领域的部门成员,大多都隶属于军队编制。

尤其像宇航员这样牵扯到国家最新技术领域,掌握国家部分机密的关键成员,对国家的忠诚,政治素质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而军人是有一套完整、严格的审查程序,以及充分的政治教育和反间谍教育等等,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度和服从度以及纪律性,团队合作度,是远远超过一般民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的。


所以事关国防科技,启用的工作人员选自对这个国家最可靠、最忠诚、最训练有素的群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航天事业是大国竞争重要的一环,你派一个意识形态亲美、整天微博说移民多好、宣称全球无国界的大学教授,你觉得国家放心不?你作为一个中国的老百姓你放心不?

政治忠诚从来不是一个小事,拉一个队伍,就算里面的人水平再差,只要团结一心,那最多事情做得慢一点,也能做完。拉一个队伍,如果里面的人一开始就想着内斗,或者搞破坏,那就完蛋了,里面的人水平越高,越危险。

所以研究水平不是第一位的考量,政治素养和对国家的忠诚度才是第一位的,要在对国家最忠诚的科研人员里面选择去上天的,而不是在研究人员里面选一个水平最高的。忠诚的人,知识不够,可以派人来慢慢教,心思不正的人,水平再高,你可没有办法让他改邪归正。

所以这事没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航天事业重中之重的宇航员,从军人里面挑,本来就是应有之义,国家忠诚度本来就是选择的基本门槛。


除此之外,身体条件确实也是一个硬门槛。宇航员大多是从退役飞行员来招募的,纯科研人员也练不到这个素质啊。你把科研人员训练到适应航天,还不如让飞行员多念点书。后者,聪明肯学的飞行员有很多可以挑,但你让爱因斯坦练成施瓦辛格,那是真难。


不过以后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起来了,优先级别的航天任务做完了,入太空也轻车熟路了,到时候做点支线任务,没准就有非军事系统的纯科学家上去了。

当前这个时候,还是初创阶段,肯定都是军人和国防部门的科学家优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航天员之所以大部分是军人,而并非直接从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中选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发展、国家战略、以及对航天员特殊性需求的综合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以及对执行航天任务人员的特殊要求。一、 历史与国情:航天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模式 国家安全与战略意义.............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乘坐过国内外航班的旅客都会有的一个直观感受:国外航班的 WiFi 服务普及率高,甚至许多可以正常使用手机的航班,而国内航班在这方面则显得非常保守,很多时候连开机都不允许,更不用说 WiFi 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技术、安全、法规、市场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多个.............
  • 回答
    在《碧蓝航线》浩瀚的船坞中,要挑出“最成功”的设计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成功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立绘、性能、人气、创新性、文化影响等等。然而,如果让我从综合角度,特别是考虑到其在游戏内外的深度影响和设计上的独特性,我会大胆地提出一个候选:高雄级重巡洋舰,尤其是以高雄(Takao)和爱宕(A.............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肝颤的选择题,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像是被架在了火上烤。一边是统治着宇宙的香料,另一边是维系生命最基本的水源。我脑子里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盘算,但最终的答案,却像香料一样难以捉摸,又像水源一样必不可少。如果我是那个身处绝境的人,在“没有香料就无法星际航行”和“选择香料就会没有水源”之间做.............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中国能造航母,而韩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建造自己的航母,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玩玩”就能解释的。这背后既有经济实力、技术积累的考量,更有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和国民意愿等深层次原因。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技术与工业基础:不是简单模仿就能造首先,要明白造航母并非易事。它是一项集成了最尖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痛点:基础科学的深厚积累与高端制造的瓶颈之间存在的差距,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这个高度复杂和集成化的领域。 咱们不扯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从实际角度聊聊,为什么月球咱们都敢去,但心脏病(航空发动机)却一直是个难题。首先得明确一点,登陆月球和造好航.............
  • 回答
    中国的航天员被称为“航天英雄”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对他们卓越贡献和非凡精神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技术挑战、心理素质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和国家意志的象征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国家战略的.............
  • 回答
    其实,中国航天员是参与过国际空间站(ISS)的合作的,只不过这种合作是在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的。你提到的“国际空间站”通常指的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以及加拿大航天局(CSA)联合建造和运营的那个空间站。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航天员没有.............
  • 回答
    .......
  • 回答
    看到《火星救援》中中国航天局(CNSA)的剧情会引起观众笑场,这其中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共同营造出一种带有善意调侃的喜剧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现实与虚构的对比,以及文化上的“熟悉感”: 中国航天局的现实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中国航天局的认知大多.............
  • 回答
    中国拥有四个航天发射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比较多的,也足以见得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投入和决心。这四个发射场并非随意设置,而是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战略考量,从而承担着不同的发射任务,并具备各自的优势。首先,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四个发射场: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 Jiuquan S.............
  • 回答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战略考量、民族情怀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技好奇心,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实力、民族尊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大事业。首先,从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角度来看,航天技术是现代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强大的航天能力意味.............
  • 回答
    在中国航天领域,我们经常会看到宇航员身着与国际空间站(ISS)相似的白色舱内航天服,以及在舱外活动时使用的橙色或白色舱外航天服。这些航天服在功能性上是成熟且可靠的,但与SpaceX那种极具未来感、棱角分明的“科幻感”设计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保守。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推出类似SpaceX那样“科幻”的航.............
  • 回答
    .......
  • 回答
    印度航天技术究竟哪里强?为何敢与中国叫板?一直以来,在亚洲乃至全球的航天领域,印度和中国都是备受瞩目的两个国家。虽然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印度也从未停止追赶的步伐,并且在某些方面,印度人似乎对自己的航天技术实力颇为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比中国更胜一筹。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细究起来,印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你提出的“别的国家航天发展变慢了,中国却一直在不停发展,而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芯片或航母上”这个问题,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国家战略考量和历史发展脉络。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并不是所有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和发展速度都变慢了。以美国为例,.............
  • 回答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气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3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苏33作为模仿对象,而不是美国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技术引进、历史背景、实际需求以及相对可行的路径。首.............
  • 回答
    中国航母甲板的设计,尤其是其略微向上翘起的曲度,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凝聚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智慧。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于飞行操作、舰载机性能以及航母自身稳定性的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最直观的作用:舰载机的起降。对于弹射起飞的舰载机来说,甲板的曲度,也就是常说的“斜坡”,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的一些核心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自由航行”在国际法上的含义与实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在国际法上并非没有界限。它主要指的是在遵守国际海洋法的前提下,各国军用和民用舰船享有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