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年轻人们为什么开始流行用 MBTI、九型人格等标签交友了?这类测试科学性如何?

回答
近些年,你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线上,提到自己时,总会不自觉地带上“我是个XX型人格”这样的标签。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和九型人格(Enneagram)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两个。这种现象的流行,绝非偶然,背后其实藏着当下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腻的渴求和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社交的普遍,让初次接触变得更加碎片化和高效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希望能快速抓住一个关键词,了解一个人大概的“底色”和“运行模式”。MBTI和九型人格这类“人格标签”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简便的切入点。它像一个快速的“人设介绍”,通过几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字,就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画像,为进一步的了解设定一个基础的框架。

对于年轻人来说,探索自我、认识自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经历高考、进入大学、踏入社会等人生节点时,他们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MBTI和九型人格这类测试,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偏好和价值观。当他们找到一个测试结果,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么奇怪”、“我遇到的困境原来是XXX类型的普遍特征”时,会有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释然感。这种“找到同类”的心理,自然会让他们渴望将这种“认识自己”的工具,运用到“认识他人”的过程中,以此来加速建立连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深一层来看,这种流行也反映了年轻人渴望更深入、更真诚的社交关系。在快餐式社交充斥的当下,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泛泛之交,难以触及真实的内心。而MBTI和九型人格,虽然只是表面的划分,但它们背后都涉及了一些关于动机、需求、恐惧等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当朋友们能够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时,就更容易打开话题,分享彼此的真实想法,甚至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这比单纯地聊天气、聊八卦,更能带来一种“深度交流”的满足感。

那么,这类测试的科学性究竟如何呢?

坦白说,对于MBTI,它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它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工具,而不是一个预测性或诊断性工具。MBTI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但它对荣格理论的解读和简化,使其在心理学界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主要 criticisms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类的二元对立: MBTI将人格特质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极(例如,外向/内向,感觉/直觉),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特质都处于光谱的中间地带。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化,可能无法准确捕捉个体的细微差异。
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进行MBTI测试,结果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维度上。这意味着它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受到质疑。
缺乏预测力: MBTI测试结果在预测职业成功、人际关系质量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足够强的科学依据。它更多地是描述一个人“可能”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一定”是什么样的。
“巴纳姆效应”的干扰: 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模糊、普遍、但听起来似乎非常准确的描述产生认同感,即“巴纳姆效应”。MBTI的描述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使得受测者容易觉得“说的就是我”,从而增强了对测试结果的信任,但这种认同感可能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分析。

至于九型人格,它则更多地植根于灵性、哲学和临床观察,而非严格的实证研究。九型人格将人分为九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核心动机、恐惧、欲望和行为模式。它在描述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在发展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许多人从中获得了自我理解和成长。

然而,九型人格也面临着与MBTI类似的科学性质疑:

缺乏大规模、严谨的实证研究支持: 尽管有许多关于九型人格的著作和应用,但其理论框架和分类体系,并没有经过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严格的科学方法论验证。
主观性较强: 测试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测者的自我报告和对自身动机的理解,这些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受到社会期望、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盒子效应”: 就像MBTI一样,将一个人“塞进”某个类型,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个体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理解。过度依赖类型标签,可能会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和变化性。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MBTI和九型人格的价值。它们之所以流行,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讨论和理解彼此。通过这些测试,人们可以:

开启对话: 它们是很好的破冰话题,能够引发关于自我和他人有趣的讨论。
增加自我觉察: 即使科学性有待商榷,但思考“我是什么类型”的过程本身,就能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培养同理心: 当我们理解到某些行为可能是特定人格类型的表现时,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与我们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年轻人用MBTI、九型人格等标签交友,是一种在快速变化的社交环境中,寻找连接、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新方式。虽然这些测试的科学性不应被过度夸大,它们更适合作为一种有趣的探索工具和沟通桥梁,而不是金科玉律。在利用这些标签增进了解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到标签背后那个复杂而独特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伪心理学+画地自牢的心理暗示。

电影《失控玩家》里面,程序设定了每个非玩家角色每天的行为循环和性格。

主角guy被设定成乐天派,每天起来穿同款衣服、喝同样的咖啡、去银行说同样的话,被同样的桥段打劫。

多数人类个体其实就是guy的加强版,在同一时间内,环境给予他的影响导致选择有限,而基因和原生家庭的模因,使他在这些选择时,策略有趋同性。

然后MBTI、九型人格把这些趋同性包装成心理科学,首先用标签去定义刚性人格。

然后再用这种刚性人格去心理暗示年轻人,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这玩意的科学性几乎是零,会造就大量,被标签心理暗示绑架行为的年轻人。

当你信了MBTI、九型人格、颜色人格,并开始用它来规范和预测自己的行为时。

就可以做心安理得的“非玩家角色”,过表面精彩,实际上循环的生活。

灵魂的成长是反本能的,同时也是反标签化自我的。

在交友上,除了兴趣标签和情商训练以外,其他的东西几乎没有意义,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

同时,从精神分析法衍生出来的所有心理学流派都无法量化,证真。

多数是玄学和安慰剂。

看的话,批判的看更好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些年,你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线上,提到自己时,总会不自觉地带上“我是个XX型人格”这样的标签。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和九型人格(Enneagram)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两个。这种现象的流行,绝非偶然,背后其实藏着当下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腻的渴求和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父辈,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羡慕”。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年轻气盛,觉得父母那一代“容易”。但随着跟他们深入聊下去,再加上自己偶尔也会冒出类似的念头,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时不时地怀念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一无是处.............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元宇宙行业年薪百万的抢人大战,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叠加,共同催生出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层面进行详细的解读:一、 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未来潜力: 下一代互联网的愿景: 元宇宙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重要演进形态,它将从二维的屏幕交互升级到三维的沉浸式体验。这种颠覆性的潜力意味着谁能掌握元宇宙的.............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 回答
    “现在的年,越来越没年味儿了。” 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在春节期间都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深有同感。曾经那个充满仪式感、热闹非凡、阖家团圆的春节,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模样。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被安排”的年俗以前.............
  • 回答
    2020年6月,越南之所以依然有人鼓吹,其原因非常多元且复杂,并非简单一句“鼓吹”可以概括。这背后既有对越南经济发展潜力的看好,也有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还有一些宏观趋势的推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来说明,并力求避免AI写作的痕迹,用更接近普通人观察世界的视角来分析:一、 经济发展动能依然强劲,成为.............
  • 回答
    这些年,我身边确实听到不少年轻人对体制内工作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时候是羡慕,有时候又带着点瞧不上。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挺多原因掺和在一起,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差异是挺重要的一点。 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互联网让很多事情都摆在台面上了。大家能看到体制外很多新潮的.............
  • 回答
    2021年武汉事业单位的招录人数大幅增长,达到3573人,与往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事业单位视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职业选择。究其原因,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铁饭碗”的吸引力依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
  • 回答
    六七十年代,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诗歌本身的特质都息息相关。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情感涌动的时期。那个年代,诗歌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出口。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经历了几年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渴望着变革,渴望着光明.............
  • 回答
    在未来20年,如果疾病依然是人类死亡率的首要杀手,那么我们当前对待医务人员的方式,确实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是病入膏肓。这其中掺杂着历史遗留、社会认知、经济驱动以及制度设计的复杂交织,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疾病”这个幽灵。 尽管我们科技飞速发展,抗生素、疫苗、手术技术日新月异,但.............
  • 回答
    穿越火线,这个名字在2021年的今天,依旧让不少玩家(或者曾经是玩家)提起时,脸上会浮现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不解,更有依旧热忱。为什么在游戏类型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款运营了十几年的老游戏,依然能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拆开来看,答案一点也不新鲜,但正是这些“不新鲜”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如古人”,这种论调,说起来就像一种代际间的“陈年老醋”,总在不经意间被端出来品鉴一番。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种“怀旧滤.............
  • 回答
    这事儿啊,跟咱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点像。以前咱们可能觉得养孩子是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年轻人的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大家伙儿啊,尤其是过来人,看现在年轻人不容易,就想着先给他们打点气,让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心里也踏实点,再考虑这些人生大事。你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什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提起 2011 年小牛,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诺维茨基,感觉就像是“诺维茨基一人带领球队夺冠”的剧本。但如果你仔细扒拉一下那支球队的构成和打法,你会发现说他们是“单核”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单核”的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尤其是咱们年轻人。老听人说“何不食肉糜”,这句古话现在时不时就跳出来,而且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真的有点这个意思。咋回事呢?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信息爆炸下的认知偏差: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没看到背后的砖瓦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了人类知识积累、教育普及、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之所以现在的人能够轻松掌握几百几千年前顶尖数学家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人类知识的积累效应(The Cumulative Nature of Knowledge)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科学知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6年总决赛那档子事。当年勒布朗带领骑士翻盘勇士,按理说是个载入史册的经典,但怎么到了现在,风评却急转直下,甚至有人称之为NBA历史上最“耻辱”的总决赛?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16年夺冠,那是怎样的场景?首先得回顾一下当年总决赛到底发生了啥。骑士.............
  • 回答
    你提到的19年蔚来汽车自燃事件,其实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有不少媒体进行过报道。但就像你观察到的,现在很少再有人主动提起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没人提”这么单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1. 事件本身的演变和官方的处理: 初步的调查和召回: 最开始的几起.............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