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喜欢诗歌?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没有那么热爱诗歌了?

回答
六七十年代,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诗歌本身的特质都息息相关。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情感涌动的时期。

那个年代,诗歌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出口。

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经历了几年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渴望着变革,渴望着光明,渴望着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渴望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口号上,更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诗歌,作为一种能够直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寄托这些情感和想法的载体。

当时的诗歌,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像“毛主席永远是我们的贴心人”、“东方红,太阳升”这样的歌颂性诗篇,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集体意识的体现。当国家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诗歌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它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激发热情,甚至指导行动。很多年轻人通过朗诵这些诗歌,来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

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诗歌,尤其是在70年代后期开始涌现的“伤痕诗”、“朦胧诗”,是那个时代社会反思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经历了“文革”,人们对过往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渴望表达内心的压抑和迷茫,渴望重新审视那些被扭曲的价值。这个时候,一些触及灵魂、表达个体感受的诗歌,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等,以一种含蓄、象征的方式,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它们没有直接的政治口号,但却表达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关怀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些诗歌,就像是压抑许久后的一声叹息,一场悄然的觉醒,与那个时代人们渴望摆脱束缚、寻找真理的心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再者,教育和信息传播方式也与现在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书本是主要的学习工具,而诗歌和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校会组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们背诵、创作诗歌。这使得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成为一种普遍的校园文化。同时,广播、报纸等媒体也在大量传播诗歌作品,甚至会邀请诗人进行讲座。信息传播没有现在这么碎片化、娱乐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阅读和品味。

此外,缺乏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也促使了诗歌的流行。不像现在,年轻人有无数的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可以消遣。在那个年代,精神生活相对单一,读书、写诗、讨论诗歌,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方式。一个宿舍的人围在一起读诗,或者在田埂上吟诵,都是那个时代常见的场景。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没有那么热爱诗歌了呢?

这并非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喜欢诗歌,而是整体上,诗歌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相互交织的:

首先,时代背景和主流思潮的转变是最大的因素。我们不再处于一个需要通过诗歌来表达集体情感和政治诉求的年代。社会变得更加多元,个体主义和个人体验被前所未有地重视。年轻人关注的焦点更多地转向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情感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这些议题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

其次,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的极大丰富是另一大挑战。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影视剧等等,为年轻人提供了海量、即时、易获取的娱乐内容。相比之下,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理解和体味的诗歌,显得节奏缓慢,门槛较高。很多时候,诗歌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

再者,诗歌本身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也在变化。虽然网络上有很多诗歌爱好者和平台,但很多时候,诗歌的传播仍然是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未能触及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并且,一些当代诗歌的风格和语言,可能离大众的日常语言习惯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普及。

此外,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变化也可能是一个原因。虽然诗歌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考试的压力,以及对“实用性”知识的强调,使得诗歌的教学可能更侧重于分析和解读,而较少强调其情感体验和创作的乐趣。学生们可能更倾向于掌握解题技巧,而不是去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冲击和思想的启迪。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诗歌就走向了没落? 我倒不这么认为。

我们能看到,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诗歌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比如,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人们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时,一些能够唤起共鸣的诗歌作品就会重新被关注。一些优秀的当代诗人在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中,也依然吸引着大量粉丝。只是这种热爱,可能不再是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是一种普遍的、带有时代烙印的集体现象。它更多地回归到一种个体化的、有选择性的追求。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主动去背诵大量的诗歌,但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句打动自己的歌词或诗句,可能会在听到触动心灵的音乐时,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存在。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可能更多地融入了音乐、电影、设计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以一种更“隐形”的方式存在着。

总而言之,六七十年代的人热爱诗歌,是因为诗歌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情感寄托和社会反思,并且传播方式也为之提供了土壤。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诗歌的热爱,则面临着时代的变迁、娱乐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方式的挑战,但诗歌的生命力并未因此终结,它只是以更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方式,在一些角落里继续生长着,等待着那些愿意静下心来感受它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热爱诗歌,而是热爱诗歌的年轻人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了。

  1. 书刊报纸作为诗歌的传统载体,一直是少数人的舞台,可在自媒体时代,当大众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这种少数人的产出就逐渐淹没在其他体量更大、更加通俗易懂的大众信息中了。不是诗歌衰落了,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一代人的读写习惯。
  2.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参与创作的是少数人,要抓住多数人的共性才能做到脍炙人口。而现代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解放个性,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各种流派百家争鸣各自为战。艺术本就充满了隐喻,当我们不再用古诗那样共性的意象时,往往自说自话,晦涩难懂。
  3.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经过历史的反思。我们怀念那个时代,标榜那个时代,正是因为经过了那个时代。现代艺术仍处在发展初期:古诗词流传几千年,中国现代诗歌不过百年。我们反思六七十年代的文学,看到那时年轻人的热情,正如五六十年后的后辈反思我们。
  4.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诗处于发展初期,对西方现代诗多有借鉴。经历了民主主义革命,到六七十年代格局才逐渐稳定,形成了大众诗歌发展的土壤。正如六七十年代的科技突飞猛进时,我们先是知道了原子弹,才要造原子弹,一批科学家手算方程式,伟大的科研热情让人动容。如今我国在很多领域成为领头羊,要怎么发展需要从无到有的探索。那么同样,诗歌在不断自我批评中探索,是继续模仿前人还是开创新的潮流,恐怕都处在迷茫的阶段。
  5. 诗歌和其他形式的艺术进行了融合,一部分传统的诗歌爱好者被分流到了其他的领域,比如歌曲。当我们看到朋友圈时常有人发着网抑云里工整的句子,我们能说他们只是热爱歌曲、喜欢牢骚吗?他们其实很有欣赏诗歌的天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