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六七十年代饥荒,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在鱼、鸟、虫富足的情况下不去吃?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

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主义”的禁锢:

“革命情怀”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对立: 在那个极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精神的年代,任何被视为“资产阶级”或“享乐主义”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批判。吃鱼、鸟,尤其是捕捉和食用野生动物,很容易被贴上“个体主义”、“投机倒把”、“不安心生产”、“追求享受”等负面标签。尤其是在农村,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更是被要求率先垂范,展现出为集体、为国家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因此,即便饥饿难耐,食用非主要农作物的食物也可能面临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谴责。
“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与个人行为的限制: 农村的生产资料早已公有化,劳动和分配都围绕着“生产队”展开。在很多地方,渔猎和采集野生动物的行为被视为“私有”的、与集体生产无关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劳动去捕鱼捉鸟,可能会被视为“偷懒”、“破坏集体经济”,甚至被定性为“投机倒把分子”。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食物,个人也很难合法合理地去获取和食用。
对“私有财产”的警惕: 尽管饥荒时,野生动物并不属于个人所有,但“不劳动,无所得”以及对个人“不劳而获”的警惕依然存在。即使是捕捞野生鱼类,也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取巧”,与辛勤耕种获取粮食的“正道”有所区别,在政治正确性上站不住脚。
“阶级敌人”与“破坏分子”的潜在担忧: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任何异常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并可能与“阶级敌人”、“反革命”等联系起来。捕鱼捉鸟如果规模较大,或者被发现,很容易被怀疑有不良意图,例如囤积居奇、倒卖野生动物等,从而招来政治审查甚至更严厉的处罚。

2. 社会心理与观念的转变:

“吃什么”的政治化: 在饥荒时期,食物的选择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成为了一种政治表态。吃粗粮、野菜,甚至学会“将就”和“忍耐”,反而被视为具有“革命觉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而食用鱼、鸟等非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可能会被视为对国家粮食政策的某种“不满”或“不尊重”,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野生”食物的禁忌与恐惧: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观念的影响,粮食作物(谷物)被视为“正统”、“干净”、“安全”的食物来源。而野生动植物,尤其是虫类,往往被认为“不干净”、“粗鄙”、“易生病”,甚至与“低等”或“动物性”联系在一起。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饥荒时期可能会被放大,使得人们对食用这些东西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即使知道可以吃,也可能因为心理上的“膈应”而难以接受。
对“饥饿”的心理创伤: 一旦经历了极度的饥饿,人们的心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些人会产生一种“只要能活下去,吃什么都行”的麻木感,但也有很多人会变得更加谨慎和恐惧。他们可能害怕吃了不熟悉的野生食物而中毒或生病,从而加剧他们的痛苦。这种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会让他们宁愿选择相对“熟悉”的饥饿,也不愿冒险尝试不熟悉的食物。
“羞耻感”与“面子”: 在一些地方,公开食用野生动物,尤其是在饥荒时期,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窘迫”的表现,是一种“丢脸”的事情。人们可能更愿意在私下里偷偷地吃,而不是公开地去捕食和食用,以维持一定的“体面”。

3. 历史遗留的观念与生活习惯的改变:

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在饥荒发生前,很多农村地区可能确实存在着以渔猎采集为补充的生计方式。但随着集体化运动的深入,尤其是“集体劳动”和“统一分配”的推行,很多原本的个人技能和生计方式被边缘化或禁止了。人们习惯了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劳动,对于自主的渔猎采集活动变得生疏,甚至失去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被破坏: 虽然理论上存在这样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的渔业和狩猎活动受到了政策的限制。例如,某些地区可能会实施严格的捕捞禁令,或者将渔业资源集中管理,不允许个人随意捕捞。
对“文明”的追求: 在那个强调现代化和“新中国”的时代,人们被教育要摆脱“落后”、“愚昧”的生活方式。食用虫类,甚至粗糙的野生食物,可能会被视为“落后”、“野蛮”的表现,与“文明进步”的形象不符。

4. 地区差异与具体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原因并非适用于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群。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政治执行力度都有所不同。

一些地区确实有人在食用: 在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在山林茂密、水源丰富的地方,人们在饥荒时期仍然会以某种形式食用鱼、鸟、虫等野生资源,只是规模和公开程度可能受限。这部分人群往往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灵活的生存策略。
对资源的了解和利用程度: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当地的野生资源有着不同的了解程度和利用技能。有些地方的人们可能对某些可食用的虫类一无所知,或者不知道如何安全地处理和烹饪它们。
信息流通与控制: 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有些地方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其他地区的人们在食用某些野生食物,或者信息被过滤和压制,导致人们的认知被局限在官方宣传的框架内。

总结:

六七十年代饥荒时期,在某些鱼、鸟、虫富足的地方,人们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并非完全是资源不足或缺乏食用意愿,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政治上的压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首要因素,它将个体化的生存行为与革命精神对立起来。
社会心理上的排斥和观念上的禁忌,使得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食用这些“非正统”食物。
历史遗留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生存技能被削弱。
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和对“文明”的追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存的权利似乎被一种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逻辑所捆绑,使得人们即使面对唾手可得的食物,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或不敢去获取和食用。这反映了极端政治环境对个体生存和正常社会秩序的扭曲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嘿,还真是赶巧了,我是个做农业的,同时又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野战生存能力还凑合吧,这个问题正好切中了农业社会和采集社会的最大不同:人口承载力的天差地别


许多人对野生环境的理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际上是不是呢?


肯定不是的。野外环境的人口承载力非常的低,很可能出现好几十亩地养不活一个人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前,全球人口非常非常的少,整个地球上活着的人类不过在百万这个数量级上。


进入农耕文明,全球人口轻松破亿。


进入工业化农业时代,全球人口眼看着就要破百亿了。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三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采集社会,甚至算不上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文明阶段的人口承载力是天差地别的,采集社会依靠直接收集自然资源,根本就养活不了几个人。在采集社会中,消耗在采集上面的体力占比还非常的高,也就是说吃下肚子的食物比干农活的效率低了不少。


那么我们就来正式回答题主的提问,为什么不去吃鱼、鸟、虫:


1、饥荒程度并不平均,有的地方严重,有的地方并没有很严重,甚至完全没有发生。


发生严重饥荒的往往都是密集农耕区,本身野生资源就非常的少,比如成都平原、河南、安徽。这些地方本身农耕开发就已经非常充分了,可供采集的野生环境本身就非常少。


2、农民的采集技能非常有限,并不能在野生环境里面确保吃下去的东西比消耗的体力多。


三大营养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野外环境里实际上可供利用的成分非常非常的少。没有去野外求生过,对这一点的认识往往错误得离谱。题主,我看像你这个德性,真要扔在野外就是个死。怎么把鱼弄到手,怎么把鸟抓住,怎么找到能吃的虫子,是个非常难的技术活,同时还非常耗费体力,稍不注意你消耗的体力就会大于找到的食物能够提供的能量。

这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片原始森林,完全没有被破坏过,受印度洋季风和喜马拉雅山土质的影响,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非常的丰富,可以算是这个地球上最肥硕的野外资源了。照片里实际上就有好几种植物能够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你看看你能找到几样?

这些是个啥?

这又是个啥?能好怎?

这些特么的又是个啥啥啥?


我告诉你吧,这里面有松子、山药、核桃、野生苹果、枣,好几种植物的根还能捣成浆糊吃。后面两种是药物,第一种是解除痉挛的,第二种……它特么的是非法的,名字不说了,反正能够镇痛消炎还能让你爽一发,茎秆上的纤维还能做绳子。


你把一个世世代代种地的农民扔到这种环境去,恐怕死得更快。



3、农耕文明供应链断裂,饥荒发生以后,饿死人多发生于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


时间上的不均衡,导致真要饿死人不得不去山上找吃的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很多人对于人到底能吃下去多少东西没有一个概念。按照一个壮年男子的标准,一天需要吃下去差不多500克主粮,200克蛋白质,至少要获取2100卡路里的热量。


春夏之交饿死人的那个季节,正是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植物本身储存的能量非常的少;鸟儿忙着欢快的交配、下蛋,一年最瘦的时候;虫子破土而出,最瘦的时候;鱼在泛籽,最瘦的时候。不但瘦,你这时候把这些东西捞了吃了,明年可就没有了亲。


实际上60年大饥荒,饿死人最多最严重的时候,就是这些野生资源被消耗最严重的时候——实在是难以为继了。比如众所周知的榆树皮,实际上并不是树皮,是树根上面的皮。我也经常在野外挖了吃,很好吃,有股清香味。问题是,树可不能经常动根,根部动了可是会死掉的,我只能挖周边的细嫩根来吃,否则榆树会死掉。那么,持续好几年的饥荒,树根不够吃,肯定是所有根都挖了吃了,第二年再没有吃的的时候,树都已经死了……


鸟、鱼、虫子这些动物大概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呢,野外环境没有你想的那么友好,即使是物产丰富的森林里,想要活下来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别说你们肉嘟嘟的人类了,就是成天到晚就在野外生活的动物——野猪,猪生都是举步维艰的。我国现有野猪种群数量大概在20万头左右,这是在大力保护、没有天敌、杂食性比人类强的情况下取得的优异成绩。


依附于人类生存的家猪,2015年,我国出栏7亿头,存栏还有4.5亿头,差不多一人一头的样子。


家养环境跟野生环境的区别就是1150000000:200000=11500:2。


所以呢,饥荒爆发的时候所有人跑去山上找鸟、鱼、虫子、植物吃,5750个人里面,差不多只能活下来一个,这个成绩已经非常棒了。


当然了,这个人多半就是我。我能在原始森林里还长胖了才出来,在目前年富力强的情况下,再大的饥荒我也是不怕的。找到吃的并且吃饱,对于我来说不算啥,还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草药对付小病。只要不出现特别重大的疾病,我应该是没问题的。

这是我去喜马拉雅山里面搞野生花椒。那个花椒的味道非常销魂,又麻又香,用来做火锅是再好不过了。问题是绝对搞不到辣椒的,亚洲没有野生的辣椒,想吃火锅还是得靠农耕文明。

user avatar

实际上是吃的。我奶奶就是吃泥鳅吃伤了,以后连闻到鱼味都得吐。

实际上鱼,鸟,虫,是有的,但是富足不富足的。你不想想这玩意这么富足,还这么好吃,那农民还种什么地啊?

下河捉泥鳅,我奶奶那时候饿得半熟就囫囵吞枣吞下去,吃完了就吐,从此再也不碰腥气。

希望你是真不懂,而不是来洗地的。

user avatar

第一,饥荒是五六十年代,不是六七十年代。第二,谁告诉你鱼,鸟,虫充足了?

大概十年以前,市面上出过几本描写那个年代的“小说”,现在有的“下架”,有的“绝版”,但里面的画面其实不难还原。以甘肃为例,解放后的饥荒和解放前是不太一样的,解放前大家自己过自己的,有多少粮,剩多少粮,心里有数,缸里快要见底时,就开始做其它准备了。但解放后是供给制,大家当月吃当月,家家户户没有余粮。根据从事行业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有一个口粮指标,后来口粮中的主食开始被辅食替代,再后来供给直接减少。从个人讲,因为粮食供应的减少,人的体质是逐渐下降的,即便是城市里有口粮保障的人,基本也都会出现浮肿的情况。一个人饿了一天,他第二天可能还有精气神爬高上低,但如果饿了快一年,那真的折腾不动了,因为没多余的能量可以消耗,你去黄河抓鱼,估计鱼没抓到,人先晕倒了。从外部环境上讲,五六十年代甘肃本来也没什么鱼,那时树都不多,更不可能有什么鸟,即便有,你没有工具也不太好抓,养殖家禽需要考虑肉料比,野生的其实也是,地上没料的时候,天上不可能有肉。

真实情况是,那时为了生存,老百姓主要找野菜,野菜吃完了就是草根和草籽,但这种东西吃了除了涨胃,根本提供不了什么糖分和蛋白质,最后还排泄困难,出现“猴爬杆”的情况,就是拉不出来,必须用棍子去抠。一般抠几次人就完了。

如果我说的这种情况你体会不到,那你可以做个实验。你买二十斤韭菜放在家里,然后一日三餐就是清水煮韭菜,一顿吃一斤,连续吃一周,你看你还有没精力抓鸟捕鱼了。韭菜是我们现在日常所食用的蔬菜里最接近草的,你看看连续吃几天后是什么情况。


user avatar

竟然破百赞了。第一次。谢谢大家。

我的妈,好几千赞喽!谢谢大家。当一把大V

不好意思,那个时候可能吃不上鱼。

70年代我们刚刚攻克养鱼难题,大规模推广在80年代以后。

以刘建康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他让大多数人吃上了鱼。我们还是要感谢前人的。很多的知乎er可能根本不知道刘院士吧,暴露年龄了

探索大水面养鱼,东湖养殖场戏剧性增产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鱼米之乡没有鱼吃”,即使在武汉,鱼的供应也十分紧张,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几斤。原因何在?原来,当时渔业生产比较注重池塘精养,却对大面积的湖泊、水库利用不够,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大多数是靠鱼类的自然繁殖、生长,渔民无限制的捕捞,很少进行人工放养,即使有几个中、小型湖泊实行了人工放养,大都是亏损。

刘建康提出,把宝贵的土地资源挖成鱼池不合理,应该利用大水面养鱼。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但刘老仍坚持己见。

1971年以前,位于水生所旁边的东湖养殖场年年亏损,向水生所求援。1972年,水生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该课题由刘建康主持。

刘建康对东湖的养殖状况开展认真调查,得出结论:东湖养殖场确实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方适合养这样的鱼种,有的地方适合养那样的鱼种;还有的地方鱼苗投下去不久,大多都被野鱼吃掉了;另外,东湖的拦鱼设施也存在问题,捕捞方法也需改进。他提出:应该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等。

实施刘建康提出的五项措施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由1971年年产180吨,到1978年达到年产801吨。

东湖的实践,为我国湖泊的渔业利用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

最后,为了刘院士,为那些养殖业,畜牧业,农业的科研人士默默奉献点赞!(〃∇〃)

user avatar

首先,第一个问题:饿死的人没鱼可吃。

上世纪那三年,饥荒死亡人口的地理分布

凡沿海、鱼米之乡,饿死人较少。老人通常拥有饥荒时不停吃泥鳅、王八、鱼等水产的记忆。然而本地不出产水产品的,饿死人极多。当然,这次灾害还具备十足的政治意味,根据赵宇恒《大饥荒中的政治精英与地区偏好》,拥有中央委员的地市相较于其它地市的饥荒严重性大大降低。那么,我们参看清代灾荒人口死亡的地理分布图来看:

而又根据明清时期华北干旱频次分布图:

这至少可以看出,沿海的饥荒可能性极低,而内陆百姓在遭遇饥荒时,是无海产及足够的水产可吃的。

这也就是说,只要鱼、鸟富足,饥荒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去吃,只要足够吃,那就饿不死。这当然还有捕捉的问题,生产大队允许社员在泥湾搜山检海抓泥鳅,可能依然不够数。

那么,内陆闹饥荒的人们,怎么不吃虫呢?

闹蝗灾的时候,人们是吃蝗虫的。“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不仅知道吃,还知道曝干留着慢慢吃。但蝗虫过境,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绝无草木之残留,蝗虫扑到道边小沟,能把沟壑填满。粮食和草木被蝗虫吃光了,它们立即铺天盖地地飞走。蝗虫发生在夏季或秋季,你抓了一点蝗虫,够几个人吃几天的?全村数百人,整个冬季和春季怎么办?再者,多数饥荒并非伴随蝗灾,人们饿上三个月,树皮、树根、土,都被吃了。通常来讲,等春天来了,饥荒就会随之缓解。

简而言之:富足的不会饿死,饿死的绝不富足。

最后,饥荒进行到最后,哪怕禽兽的数量再多,人们也无力捕捉。

看《一九四二》时,人们观察到野狗扑咬死尸,这是一个写实的镜头。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些流民不吃野狗呢?这就和问“为什么不捕飞蝗”一样了。人们最初是吃野狗野兔的,够几个人吃几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饥民大批死亡,活着的也只是苟延残喘,开始人吃人。逃离的野狗回来了,忽然成群地回来,于道路啃食死尸,活人已无力捕捉,甚至只能等着被野狗分食。罹乱之后,禽兽塞道,这是饥荒、战乱、死亡后的常见现象。明末四川成都,死人甚多,就起了虎患,任凭老虎吃人,延续二十余年,亦有野狗之类。人干得过狗,因此饥荒过去就扑杀分而食之了,但很难干得过虎。新县令去赴任,主仆八人去县衙,路上遇见一群老虎,被扑杀了五人。这还是有力气的活人的遭遇,饥荒中饿得快死的人,唯有听天由命了。

那么,你问,当时有很多野物,现在想吃很难了,但是当年这东西到处都是,为什么不吃呢?

想象一下一帮坏人把你扔到沙漠中央,结果你死了。这时候有人敲着键盘质疑,沙漠里不仅有绿洲,还有小蜥蜴,还有骆驼和野兔,仙人掌和苁蓉,这可都是好东西,你为什么就想不起来去吃呢?

你该如何回答呢?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立刻想起了中学课文中莫言写的的≪吃事三篇≫,这三篇文章详细记述了作者者在大饥荒和文革时“吃”的经历,我相信这三篇文章一定能解答题主的疑难。


"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人还掩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强撑着将村子里的死尸拖到村子外边去,很多吃死人吃红了眼睛的疯狗就在那里等待着,死尸一放下,狗们就扑上去,将死者吞下去。过去我对戏文里将穷人使用的是皮毛棺材的话不太理解,现在就明白了何谓皮毛棺材。后来有些书写过那时人吃人的事情,我觉得只能是十分局部的现象。据说我们村的马四曾经从自己死去的老婆的腿上割肉烧吃,但没有确证,因为他自己也很快就死了。粮食啊,粮食,粮食都哪里去了?粮食都被什么人吃了呢?村子里的人老实无能,饿死也不敢出去闯荡,都在家里死熬着。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色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吃相凶恶≫


"公共食堂垮台后,最黑暗的日子降临了。那时不但没饭吃,连做饭吃的锅都没有了。好多人家用瓦罐煮野菜。我家还好,大炼钢铁期间我从废铁堆里捡了一个日本兵的破钢盔戴着玩,玩够了就扔到墙旮旯里。祖母就用钢盔当了锅。瓦罐不耐火,几天就炸;弄得灰飞烟灭,狼狈不堪。我家的钢盔系精钢铸造,传热快捷,坚硬无比,不怕磕碰,不怕火烧,真是一件好宝贝。祖母用它煮野菜,煮草根,煮树皮,煮了一盔又一盔,像喂小猪一样喂着我们兄弟姐妹,度过了可怕的饥馑之年。
很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这是不对的。起码对孩子来说还有一些欢乐。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成群结队,村里村外地觅食。我们的村子外是望不到边的洼地。洼地里有数不清的水汪子,有成片的荒草。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挖草根挖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牛羊歌手。我难忘草地里那种周身发亮的油蚂蚱,炒熟后呈赤红色,撒上几粒盐,味道美极了,营养好极了。那年头蚂蚱真多,是天赐的美食。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葫芦头,在草地里捉蚂蚱。我是捉蚂蚱的冠军,一上午能捉一葫芦。我有一个诀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青草的汁液把手染绿,就是这么简单。油蚂蚱被捉精了,你一伸手它就蹦。我猜它们很可能能闻到人手上的味道,用草汁一涂,就把味道遮住了。它们的弹跳力那么好,一蹦就是几丈远。但我的用草汁染绿了的手伸出去它们不蹦。为了得到奶奶的奖赏,我的诀窍连爷爷也不告诉。奶奶那时就搞起了物质刺激,我捉得多,分给我吃的也就多。蚂蚱虽是好东西,但用来当饭吃也是不行的。现在我想起蚂蚱来还有点恶心。

吃过蚂蚱,不久就是夏天。夏天是食物最丰富的季节,是我们的好时光。60年代雨水特别多,庄稼大都涝死。洼地里处处积水,成了一片汪洋。各种鱼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品种很多,有的鱼连百岁的老人都没见过。我捕到一条奇怪的鱼。它周身翠绿,翅尾鲜红,美丽无比。此鱼如养在现在的鱼缸里,必是上品,但吃起来味道腥臭,难以下咽。洼地里的鱼虽多,但饥饿的人比鱼还要多,那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捕鱼工具,所以后来要捕到几条鱼也就不容易了。捕不到鱼,也饿不死我们。我们从水面上捞浮萍,水底捞藻菜,熬成鲜汤喝。所以老人说,水边上饿不死人。
...
进入冬天就惨了。春夏秋三季,我们还能捣弄点草木虫鱼吃吃,冬天草木凋零,冰冻三尺,地里有虫挖不出来,水里有鱼捞不上来。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大家很快便发现,上过水的洼地地面上有一层干结的青苔,像揭饼一样一张张揭下来,放在水里泡一泡,再放到锅里烘干,酥如锅巴。吃光了青苔,便剥树皮。剥来树皮,用斧头剁碎、砸烂,放在缸里泡,用棍子拼命搅,搅成糨糊状,煮一煮就喝。吃树皮的前半部分的工序和毕升造纸的过程差不多,但我们造出来的不是纸。从吃的角度来说,榆树皮是上品,柳树皮次之,槐树皮更次之。很快,村里村外的树都被剥成裸体,十分可怜的样子,在寒风中颤抖着。"
——≪忘不了吃≫

================

看到有不少评论质疑文章的真实性。我选这篇是因为它对在那段时期觅食的经历描述得特别详细,而莫言又是比较有名的作家,所以就用来回答题主了。至于作者有没有哗众取宠,你们可以向老一辈求证。


另外有评论问这些人为什么不吃狗,我直接用引文来回答吧


“有人可能要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打狗吃呀?狗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你问得好,你这念头,我们早就想到了,可我们腿肿得如水罐,走两步就喘息不迭,根本不是狗的对手。与其说去打狗,勿宁说去给狗加餐。”——≪忘不了吃≫


我出生在富裕社会,没见过真正的饥民,也没看过真正的野狗,两者打起来谁胜谁负就请你们自行判断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部分图片高能可能会引起不适,介意勿入。

观看古代文献,描写的古代饥荒,最常出现的几句话是“饿殍”“赤地千里”等等。

但是为什么是赤地千里呢?因为路上一切看起来可以吃的,包括不限于飞的游的爬的绿叶子啃树皮甚至观音土(就是土),都被吃光了!

配图:民国时期啃树皮照片。

配图:观音土,就是高岭土,没有任何营养及卡路里,仅仅只有饱腹感,但是吃进去容易拉不出来最后胀死。

配图:饥荒中一个小孩的食物,石块状的可能就是观音土。

配图:小孩吃观音土后腹部鼓胀,因观音土无法消化。

古代及近古代饥荒发展到后期,甚至有菜人市出现,川甘大饥荒活人肉比死人肉贵两倍。

有个成语叫做易子而食,就是饥荒发展到最后得吃自己的儿子但是实在下不了口,于是就两家人换了儿子,这样才能放下负担来“食子”。

还有一则旧闻,某地饥荒,说有一个过门一年多的媳妇,丈夫精壮不禁饿先死了。一天晚上,媳妇又饥又渴睡不着,半夜到厨房舀冷水喝,过公婆窗前听见公公对婆婆说,儿子都死了,媳妇早晚是人家的,不如杀来吃了。婆婆连声说,要得!要得!媳妇吓得连夜逃回娘家,对父母说了原委。那只半夜惊醒,悄悄来到父母窗外,听到父亲背地里对母亲说,我们养的女儿,亲家想吃,不如我们自己吃。

往古代看,还有寄死窑,老人洞。原始社会的人们为求生存需作极艰苦的努力,维持自身生存才能保证族群延续,为此,人们往往“顾生不顾死”,不得不把丧失劳动能力的长者“弃老于野”,或送进“寄死窑”只给三天食物令其自毙,待其死后再取出遗体下葬,以避免浪费粮食。

配图:寄死窑。

即使是现代,饥荒其实也远远没有远去。

配图:这张照片曾荣获普利策奖,非洲一个孩童饥饿,旁边一只秃鹫在等其死亡后食尸。

配图:饥饿的孩童,甚至无力清除自己身上的咀虫和蚊蝇了。

配图:叙利亚内战导致的饥荒。

配图:非洲饥荒下的儿童,腹部鼓胀是低蛋白导致的潴留。

配图:非洲饥荒,真不知道这个骨架子到底是生还是死,还是生不如死。

配图:猜下这个人在做什么。

以上配图均来自网络,侵删。

拜现代工业文明及某党的福泽,中国人已经完全不知道饥荒的真正模样了,本人80后,家庭幼时极贫困,但记忆中即使最困难的时期也不过是吃饭没肉没油水,米和青菜总是有的。现居广州,旁边的沃尔玛特价烧鸡一整只才9.9,真是捡一天破烂都起码能换两烧鸡了。题主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人看来是题主缺乏常识的无知,但我看来,能远离饥荒、战乱、屠杀,却是最大的幸福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
  • 回答
    当然,咱们来聊聊六七十年代,那会儿联盟要是想把血精灵和德莱尼这俩种族给拉进来,得怎么操作才显得真实,才能让故事讲得过去。这可不是拍脑袋的事儿,得从当时的背景、种族的诉求,还有联盟自身的利益出发,一步步来。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六七十年代的“联盟”是个啥样的。那时候的联盟,虽然名义上是个大联盟,但说实话.............
  • 回答
    六七十年代,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诗歌本身的特质都息息相关。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情感涌动的时期。那个年代,诗歌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出口。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经历了几年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渴望着变革,渴望着光明.............
  • 回答
    若鲁迅先生尚在,风云变幻的六七十年代,思想界定然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的存在,犹如一颗定海神针,又似一声惊雷,会激荡起思想的涟漪,搅动起沉寂的池水。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他与时代主旋律的关系。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充满了激昂的口号、宏大的叙事和意识形态的强势输出。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
  • 回答
    是的,当然还有很多人在佩戴和珍藏六七十年代的手卷机械表。这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显示,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品味,以及对精湛工艺的欣赏。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手卷机械表仍然受欢迎?尽管现代制表业已经发展出许多更先进的技术(如自动上链、石英机芯、智能手表等),但六七十年代的手卷机械表之所以依然受到追捧,原因有很多.............
  • 回答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理论组,这可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群体,他们的出现和活动,可以说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给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带来了一股别样的思想冲击。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把他们放在那个大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是怎么来的?首先,得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文化大革命后期,“革命”的热情虽.............
  • 回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界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许多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筝、扬琴、琵琶等,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的丝弦转向了金属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材料替换,更是一场对乐器音色、演奏技法乃至音乐美学观念的深刻挑战和重塑。要理解这场转变对音色的影响,我们得先弄清楚丝弦和金属弦各自的特点。传统.............
  • 回答
    提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一股复杂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那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交织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炽热理想,背井离乡,响应号召,奔赴祖国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这群人,便是我们所说的“三线建设内迁人员”。他们的过去:理想的召唤与艰苦.............
  • 回答
    是的,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中,有许多白人积极参与、支持甚至领导了运动。他们的出现和贡献是民权运动能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白人的参与体现在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1. 理念的认同与道德的呼唤: 对种族不平等和压迫的道德谴责: 许多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宗教人士、学生和社.............
  • 回答
    想当年,六十年代,一块钱那可真是个“大款”!跟现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一块钱的购买力,那是杠杠的。你想啊,当时普遍的工资水平,一个月也就二三十块钱,一块钱能干的事儿可多了去了。首先,得说吃。一块钱足够让你和家里人舒舒服服地吃上好几顿。 主食方面: 当时的粮票时代,虽然粮食按计划供应,但如.............
  • 回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即中苏分裂,是二十世纪国际政治中最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这场分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真实原因:一、 意识形态的分歧: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的路线之争这是中苏分裂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 回答
    台湾史学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扎实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开创了新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台湾历史的认知。要细致地梳理这些著作,需要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领域以及学派视角来审视。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介绍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尝试还原历史研究的深.............
  • 回答
    溥仪能够活到六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特殊人物命运的缩影,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普通公民,这一过程的转变,以及他在其中所做的适应和改变,是其能够长寿并活到那个时代的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身体条件与早年经历的“保护” 早年皇宫生活虽奢华但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切入点,它背后牵扯着历史、经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再对比今天的情况,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集全国之力,目标明确,不计成本首先得明白,六.............
  • 回答
    六七年的感情,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时光,而是人生中相当长的一段经历,里面承载了太多共同的回忆、磨合过的棱角、甚至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这样一段深厚的感情面临危机,想要挽回,那绝对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也需要拿出真心和勇气的决定。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是出现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 回答
    .......
  • 回答
    七十年代的左翼浪潮和八十年代的自由化转向,以及最终的苏东剧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开关切换,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演进的结果。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得长一些,看看当时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七十年代:左翼风暴的时代背景想象一下,七十年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 回答
    伊朗在七十年代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其历史意义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个问题复杂而深刻,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细致地探讨它,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这场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在不同层面上带来的影响。革命的背景:为何会爆发?要理解这场革命,首先要看看它发生之前伊朗的状况。七十年代的伊朗,在.............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政府确实出台过一些针对石油价格上涨而采取的补贴或返税措施。但如果将这些措施简单理解为“对购买石油的民众进行返税”,并且认为这会伤害民众福利,那么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实际上,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石油危机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但它们复杂的设计和潜在的副作用,确实可能在某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