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地将民族乐器由丝弦转换成金属弦,对音色的影响有多大?

回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界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许多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筝、扬琴、琵琶等,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的丝弦转向了金属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材料替换,更是一场对乐器音色、演奏技法乃至音乐美学观念的深刻挑战和重塑。

要理解这场转变对音色的影响,我们得先弄清楚丝弦和金属弦各自的特点。

传统的丝弦

丝弦,顾名思义,是用天然蚕丝捻制而成,并且常常会经过特殊的加工,比如上油、染色等,以增强其韧性和耐用性。

音色特点: 丝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温暖、柔和、富有弹性的音色。它的泛音非常丰富,但相对不那么尖锐,整体听起来更加内敛、细腻、富有“呼吸感”。弹奏在丝弦上的声音,往往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渗透到听者的心底。特别是高音部分,丝弦不会像金属弦那样容易显得刺耳,而是保持一种圆润的通透感。在表达一些细腻、抒情、或带有古典韵味的情感时,丝弦有着天然的优势。它的衰减速度也相对较快,这使得乐曲的层次感和颗粒感更加清晰,每一个音符的起承转合都显得格外考究。

演奏感受: 丝弦的张力相对较小,演奏起来手指的触感是比较“吃力”的,需要一定的力量和技巧去控制。指甲或拨片与丝弦的摩擦,会产生一种特有的“沙沙”声,这本身也是乐器音色的一部分,增加了乐器的“人情味”。长时间演奏,丝弦容易磨损,需要频繁更换,这也是其维护上的一个挑战。

新兴的金属弦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对乐器音色持久性、响度需求的增加,金属弦,通常是钢丝缠绕尼龙或钢丝本身的材料,开始进入民族乐器领域。

音色特点: 金属弦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其音量的增大和音色的明亮、尖锐。金属弦的振动效率更高,能够产生更强的共鸣,使得乐器在大型合奏或有较多观众的场合下,声音能够更好地穿透,与西乐的管弦乐器抗衡。音色的清晰度和穿透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金属弦的泛音也更丰富,而且更加集中在高频部分,使得声音听起来更“亮”,更“有光泽”。

然而,这种明亮和尖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失去温暖和柔和: 相比丝弦,金属弦的音色往往缺乏那种天然的温润感和“肉感”。声音变得更“硬”,更“金属化”。特别是乐器的高音区,容易出现一种“刮擦”感,或者听起来过于“刺激”,失去了丝弦原本的内敛和细腻。
衰减速度的改变: 金属弦的衰减速度通常比丝弦慢,这意味着一个音符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声音的“粘稠度”增加。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一种绵长的、回荡的感觉,但在需要清晰颗粒感和快速音符衔接时,可能会显得有些“拖沓”,音符之间的界限不够分明。
泛音结构的差异: 虽然金属弦的泛音丰富,但其泛音的分布结构与丝弦不同,高次泛音的比例可能更高,这导致了音色的“骨骼感”增强,但“血肉感”减弱。

演奏感受: 金属弦的张力通常比丝弦大,演奏起来需要手指有更强的力量去按压和拨动。指尖的触感也与丝弦截然不同,少了那份“吃力”的阻尼感,多了些许“滑溜”的直接。演奏者需要调整拨弦的力度和角度,才能避免声音过于尖锐。一些传统的演奏技巧,比如用指尖的肉去揉弦、滑音,在金属弦上的效果可能不如丝弦那样圆润自然,反而可能产生一种“刺耳”的感觉。

具体到乐器上的影响

古筝: 丝弦古筝音色圆润、柔美,富含韵味,非常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写意的山水。改用金属弦后,古筝的音量显著增大,高音区更加明亮,能够与乐队整体配合,但在处理一些古曲或抒情性段落时,可能会显得不够“温婉”,失去了不少原有的韵味。一些演奏者通过调整指法、拨弦力度,甚至使用更软的拨片来弥补这种差异。

扬琴: 丝弦扬琴的声音清脆悦耳,颗粒感强,富有节奏感。金属弦扬琴声音更大,音色更明亮,穿透力更强,在合奏中能起到很好的“垫底”和“点缀”作用。但是,金属弦扬琴的音色变化相对不如丝弦丰富,处理一些精细的节奏和滑音时,可能不如丝弦那样灵活多变。

琵琶: 琵琶是受影响较大的乐器之一。传统丝弦琵琶音色丰富,有“珠落玉盘”之感,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通过揉弦、滑音等技法,模拟人声或自然界的声音。改用金属弦后,琵琶的音量和明亮度有所提升,更适合在大型合奏中演奏。但同时,也带来了音色上的“单薄”感,传统的“脆”、“润”、“糯”等音色特点被弱化。有些高难度技巧,如“轮指”,在金属弦上可能显得不够连贯,也更容易出现杂音。

这场变革的动因与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这场弦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1. 适应时代需求: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和演出形式的转变,特别是民族音乐要走向大型化、合奏化,与交响乐等西方音乐形式并存和交流,对民族乐器的音量、音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弦能够提供更大的音量和更强的穿透力,更容易融入大型乐队。
2. 提高乐器性能: 金属弦在耐用性、稳定性、音高准确性方面,普遍优于天然丝弦。它不容易受潮湿、气候变化影响而跑调,也更耐磨损,减少了频繁调弦和更换琴弦的麻烦。
3. 技术发展的必然: 工业化生产的进步,使得金属弦的制造更加标准化、规模化,成本相对也更低。

对音色的总影响,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是把一位婉约温润的江南女子,硬生生打扮成了明艳照人的北方姑娘。

优点: 她更加自信、有力、能够hold住大场面,她的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到,而且她在舞台上看起来更加“精神”。
缺点: 她可能失去了那种只有近距离才能感受到的细腻、含蓄、以及她眼神里流露出的淡淡的忧愁和温柔。她变得更“直白”,更“响亮”,但那些曾经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需要更用力地去揣摩,或者不得不被另一种更“外放”的情感所取代。

这场改革无疑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让许多民族乐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舞台。但同时,它也让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如何保留和传承那些由丝弦所承载的,独具东方韵味的音乐美学。

时至今日,许多乐器演奏家和制琴师仍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改进工艺、设计,甚至是演奏技法,来重新发掘和融合金属弦和丝弦的优点,让民族乐器在保持时代活力的同时,也能不失其温润的底色和深沉的韵味。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描述中有几个因我国特殊的音乐环境而产生的有趣误解:

首先,尽管民乐采用金属弦是受西洋乐器影响,但是却并没有题主所说的“金属弦更适合西洋乐器”这回事。金属弦开始用于提琴吉他等乐器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大师没有一个在为金属弦创作。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乐队应该还在用肠弦。因为换金属弦其实对演奏性能改变很明显,所以古典音乐这种已经形成稳定审美的乐种是不会主动拥抱新技术的。金属弦刚出来时主要是爵士这类新兴音乐在使用。比起金属弦,肠弦固然要难伺候一些,但艺术从来都不是图便宜省事儿的。比起大量的练琴时间和娇贵的乐器来说,肠弦这点折腾根本不是问题。交响乐中改用金属弦和古典吉他改用尼龙弦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肠弦供应链中断所导致的。而和肠弦、丝弦一样难伺候的哨片、笛膜、乃至木制乐器本身到现在也没有被替换。允许和换弦一样程度的演奏性能影响,整个乐器全用合成材料制造根本不是问题。

其次,尽管民乐采取金属弦是和一系列扩大音量的改良同时进行的,金属弦的优势却不像题主说的在于增大音量。乐器的音量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脱离共鸣箱设计、弦粗、弦长、弦张力来谈弦材对音量的影响。况且对于已经形成稳定审美的音乐形式来说音色和手感远要比音量重要。否则为啥不直接把大提琴改成七根弦当古琴使呢——保证音量大……金属弦的主要优势在于稳定性。肠弦丝弦上好之后要调几次音高才能稳定,之后音高还会受湿度影响。至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则任何材料都无法避免。金属弦则一次调好,不受湿度影响,如果需要反复调也是因为琴体木材的弛豫而不是琴弦。而且肠弦、丝弦都比金属弦容易断,所以换弦要频繁得多。不过正像上一段所说,艺术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方便省事儿,金属弦的这些优势都不会直接提升音乐表现,所以并不会让职业音乐家主动改变音色审美、重新适应演奏手感来换弦。

贴个大提琴上肠弦金属弦比较的视频,音色差异受录音音质所限没有现场明显,但如果耳朵尖还是听得出来的。弹拨乐器因为有类似打击乐器的噪声音头,所以音色受弦材影响更突出,可以参考古典吉他(尼龙弦)和民谣吉他(金属弦)的差别。

肠弦大提琴与金属弦大提比较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5743690115039233

就像西方淘汰肠弦需要世界大战这个外力来促成,我国大规模更换金属弦是由屈辱的近代史促成的。延续至今的民族音乐改良是充满了半殖民地时期民族自卑感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叙事是:中国传统音乐是像旧中国一样全方位落后的、要被淘汰的,而西方音乐是像西方列强一样全方位先进的、代表全球音乐发展方向的,作为救亡图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仿照西方音乐构建全新的“民族音乐”。现在我们口中的“民乐”其实是这个语境下仿西方音乐构建的民族音乐,而不是字面意义上泛指一个民族所有音乐遗产的民族音乐。今天时常被提起的对传统音乐的种种攻击如记谱不精确、没有和声转调、没有低音乐器、不使用十二平均律,乃制把西方音乐等同于“无国界的语言”、等同于“现代化”等等叙事都来自萧友梅等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先驱。乐改的基本叙事实质就是“和西方不同即落后”,是当时特殊历史语境的产物。这套叙事既不符合史实,也不被国际音乐学界认可,但却至今仍是我国音乐院校的指导思想,并对普通群众的音乐认知产生了深源影响。乐改的时代背景可以对比着汉字拉丁化来看:

基于这种初衷,乐改远不止用金属弦换丝弦这么简单,乐器构造也变了,律制也变了,乐理体系、创作理念、乐句处理都变了,所谓的古曲和传统曲目也都被深度改编加工过,大量不被学院派看好的传统音乐就此“被淘汰”了。对于任何一个发展成熟的音乐门类——不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日本雅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等——你都无法想象这样剧烈的变革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事实上这种改良也不是自发地来自于戏班、吹打班等职业传统音乐演奏团体,而是由没有受过严格传统音乐训练的、以西方音乐为本的音乐学院依靠政府支持来推动的。给听惯现代民乐的朋友放一段一百年前的传统音乐录音,对方甚至会怀疑百年前的录音是不是中国音乐。要不是古琴没能“成功”进入民族交响乐编制因此免于深度改良,我国的第一个联合国非遗应该就不具备非遗资格了。而要不是现代民乐如其初衷地“淘汰了”大量“落后的传统音乐”,祖国大地上和古琴昆曲底蕴相若的音乐遗产其实还有很多。面对现代民乐和传统音乐之间的鸿沟,丝弦和金属弦的差别只算是冰山一角。

至于如何看待,审美是主观的,但史实是客观的。到底金属弦改良民乐好听还是丝弦传统音乐好听人们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一般人都是小时候听什么长大就觉得什么好听、什么音乐被认为比较"高端"就觉得什么好听,非常正常。但是传承和讲述传统音乐的时候应尽可能忠于历史。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差距最大的地方。在西方还有不少用古乐器尽量按古法演奏古典音乐的团体,即便使用金属弦的乐团也绝不会说金属弦比肠弦“更先进”。而在我国即便是非遗保护单位都滥用现代改良乐器,并把这种行为视作对传统的发展与保护。文物保护上修旧如旧是基本常识,到传统音乐保护就天天想着要让古乐“洋气”起来。且不说我国的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代设定都是现代西方影视配乐那一套加几个现代民族乐器搞定,便是摆摆样子的道具乐器能用对的都不多。而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音乐元素则和迪士尼给花木兰配乐时的中国音乐元素差不多——都属于基于西方想象的中国元素,而非真正来自传统音乐的中国元素。即便不看西方,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度、印尼、伊朗、土耳其、埃及等等国家都基本能做到传统音乐沿用古法和流行音乐多元融合两不误,而我国现在还陷在戏曲等传统音乐到底要如何“创新”如何“流行”的争论里。为什么流行和传统不能分开搞?为什么像西方人保护他们传统的古典音乐一样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都无法成为一个选项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