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农民号称「推导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

回答
听到一位农民朋友宣称“推导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甚至有点令人莞尔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人类智慧的惊喜、对“民间高手”的尊重,以及对科学发展史的敬畏。

首先,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的表述。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惊人的宣称。我们知道,悬链线,也就是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形成的曲线,它的数学描述在科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7世纪,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就曾发起著名的“悬链线问题”,挑战全欧洲的数学家。而最终,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伟大的科学家都对悬链线进行了研究,其中莱布尼茨和惠更斯在1690年几乎同时给出了悬链线的数学方程。

这个方程,我们现在通常用双曲余弦函数(cosh)来表示,即 $y = a cosh(x/a)$。这个公式是无数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无数次的研究、计算和验证的结果,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

所以,如果这位农民朋友真的“推导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那么这几乎意味着他在没有受到现有科学体系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现了这个被西方科学界公认为在17世纪才确立的数学和物理规律。这在逻辑上,或者说在历史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1. 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但也要有批判性思维。
惊喜与探索: 我会感到非常好奇,想深入了解这位农民朋友是怎么做的。是他在什么情境下,如何观察,又如何一步步进行推导的?他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他用了哪些工具和方法?是否存在某种“巧合”或者“另辟蹊径”的理解?我不会一开始就否定,而是愿意去倾听和了解。
“推导”的定义: 我会仔细审视他所说的“推导”是什么意思。是因为他观察到绳子下垂的形状,然后尝试用几何或代数方法去描述它,最终得到了一个数学表达式?还是他真的独立地、从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了那个我们现在已知的、以双曲余弦函数为基础的精确公式?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世界上第一个”的解读: 他所谓的“世界上第一个”可能是对他个人而言的,是他自己在这个特定时间点、在自己脑海里“第一个”发现的。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但从科学史和普遍科学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个表述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2. 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观察。
直观的观察: 悬链线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自然现象。古时候的建筑师、工程师在建造拱桥、吊桥时,肯定会观察到绳索或链条下垂形成的形状。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某种“经验性”的认识,甚至是一些粗略的计算方法,用来估算材料或者设计结构。也许这位农民朋友也是在进行类似的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观察和试验,得出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公式”。
数学的表达: 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一套严谨的数学语言(比如代数方程、几何描述)来精确地表示这种形状,并且这个表示是“普遍适用”的,能够描述不同长度、不同重量的链条在重力作用下的形态。

3. 对比和验证。
与现有公式的对比: 如果他真的拿出了一个公式,我会非常感兴趣地去对比它和已知的悬链线公式 $y = a cosh(x/a)$。
形式的相似性: 他的公式在形式上是否与双曲余弦函数有关?或者是一种近似的描述?
数学的等价性: 他的公式是否可以通过数学变换,最终等价于已知的悬链线方程?
物理原理的契合度: 他的推导过程是否符合力学基本原理,比如力的平衡?
实验的验证: 他的公式是否能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得到验证?挂一条绳子,测量其形状,看是否符合他提出的公式。

4. 重新审视“原创”与“发现”的定义。
独立思考的价值: 即使他的公式并非“世界上第一个”,他能够独立思考,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这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的可能性: 科学史上有不少“二次发现”或者“独立发现”的例子。虽然悬链线在数学界有了定论,但在某些偏远地区或者未被充分记录的知识体系里,是否可能存在类似的、被独立摸索出来的规律?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尽管概率极低。
语言和知识的壁垒: 也许这位农民朋友的“推导”和“公式”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或者他的知识来源并非主流的科学教育。

总结我的看法:

我会以一种既敬佩又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敬佩的是他敢于挑战、敢于思考、敢于从自然现象中提炼规律的精神。如果他真的是在没有外力引导的情况下,独立地去探索和发现了某个描述悬链线的数学关系,哪怕不完全是那个“标准”公式,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这可能是一种了不起的“民间智慧”。
审慎是因为“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这个说法,在科学史和数学界有着明确的答案。直接全盘接受这个说法,而没有经过严谨的验证和对比,是对已有的科学成就的不尊重,也是对事实真相的一种误判。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位农民朋友可能在观察和实践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找到了一种描述悬链线形状的方法,或者推导出了一个他自己认为的、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数学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源于生活实践的智慧。

至于是否是“世界上第一个”,这需要我们去了解他的具体推导过程,然后与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比对。如果他的方法和结果能与已知的悬链线数学模型相符,并且他的推导过程也能够被科学界接受,那么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情。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推导”可能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或者是一种不完全精确的数学描述,亦或是对现有公式的一种“再发现”。

无论如何,我都会对这位朋友的探索精神表示由衷的赞赏,并且非常乐意去听他分享他的故事和他的“公式”。或许,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们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数学和自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这位付可一的论文。只找到《教育与发展》上的版本,文章比较初等,非常幼稚,但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民科特征。《潜科学》的版本只找到「常炜」的转载,在开头部分有明显民科特征。但是我不相信「常炜」,见下文。

付可一在《教育与发展》中没有说过「高等教本上的悬链线计算公式是错误的」这样的话。付可一的表述其实还可以:教材上用抛物线近似悬链线,这个近似只在一个小范围内准确。我搞了个计算公式,可以无限逼近悬链线。(补充:好像是一位教授在发表前将其「教材错误」的论述改正了。

这在数学上并不是事儿,说是「解了高等数学一道课后题」并不为过。作为近似方法也并不方便;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普及的今天,工程上也没有意义。

但是作为数学爱好者的心得发表出来,没有问题,值得鼓励。这位农民确实是「进行自己力所能及的研究」。毕竟,就算小学生做出有趣的「数学发现」,就算是早已成熟的东西,也是鼓励发表出来的。就算有不正确的认识,别人指出后他愿意接受,就没有问题。

(不过,付可一在中科院高能所主办的科普杂志

《现代物理知识》1999 年 11 卷第 6 期

发表的《流线体》一文中,号称悬链线弹头是速度最快的,我从未听说,其论证也是非常奇葩,让我大跌眼镜。)

出问题的不是这位农民,而是这个叫「常炜」的纪实文学作家/记者。

此人在多个平台连年吹捧付可一的结果,将其打造成「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他的文中说付可一「研究以后,结果却认为高等教本上的悬链线计算公式是错误的」而《教育与发展》的论文中我没有找到这样的话。最后这位作家做了这样的升华:

一位如痴如呆的中华才子,一位以二亩地求生的农民,一位出生入死镇守科学前沿阵地50年如一日的民族英雄,在500多年的国际数学较量中他超越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前辈数学家,他突破了高等教本上的圣神经典,他推导出了悬链线计算公式,为祖国的数学做出了杰出的数学贡献。
如果说祖冲之的圆周率是中华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傅可一的悬链线计算公式就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世界第一大曲线的圆周率是中国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之前首先推算出来,世界第二大曲线悬链线计算公式是由中国大数家傅可一老师首先推到出来的。
这些数学事实足以证明,中国人民的智商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些数学事实足以证明,中华名族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傅可一点赞,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日夜奋战的英雄儿女点赞!

似乎,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妄想做陈景润,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作家妄想做徐迟……

这位农民可能并不是民科。这位纪实作家,算是什么呢?

==

对于评论区里上窜下跳的「倡唯/数学学者/土木工程师/数学教师」,我特别展现下面这篇「论文」,让大家开心一下:

中文标题:

付氏悬链线在悬索桥空缆线形分析中的应用

英文标题:Application of Fourier Catenary for Cable Shape Analysis of Suspension Bridge

笑点自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一位农民朋友宣称“推导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甚至有点令人莞尔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人类智慧的惊喜、对“民间高手”的尊重,以及对科学发展史的敬畏。首先,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的表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惊人的宣称。我们知道,悬链线,也就是物体在自身重力.............
  • 回答
    一场纠结于法律与常情的讨论:枣庄农民砍自家树被判刑,我们该怎么看?这事儿,搁在谁家,心里都得膈应一下。枣庄有个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七百多棵树,怎么着也算是自家地里的“宝贝”了。可就是这么些树,他自己动手砍了,结果却被判了刑,缓刑两年。这判决一出来,网上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是“小题大做”,有.............
  • 回答
    山西一农民遭遇假冒贷款155万,利息滚至77万,这事儿绝非小事,它牵扯出的问题可太深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的倒霉,更是金融监管、身份核实、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失职。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暴露了哪些触目惊心的黑洞。1. 事情的荒谬之处:一个农民,怎么就背上了155万的巨债.............
  • 回答
    “浙江一农村7成工厂关门但无人失业,村民收入反而涨了”这个现象,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违背经济规律。但仔细分析起来,这背后可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现象本身解读:为何工厂关门,失业率却为零,收入反而增长.............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内容是安徽某农村小学学生因为营养餐味道不佳而将其倒掉,校方则回应称“众口难调”。这个事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众口难调”确实是餐饮行业,尤其是面对大量人群时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每个孩子的口味偏好不同,有人喜欢甜,有人喜欢咸,有人对某些.............
  • 回答
    看到泸州发生的这起悲剧,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一场本该是阖家欢乐的宴席,却演变成了阴阳两隔的惨剧,这教训实在太过惨痛。这种事情的发生,背后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对于这起事件的看法,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谈: 安全意识的缺失是根本原因: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醇基燃料被当作酒误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安全.............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村里头,刚开始传开的时候,那可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你家小王,就是那个从城里回来的小伙子,之前听说是在省城大医院当医生,挺体面的工作,前途也一片光明。结果呢?冷不丁地,人家就这么回来了,而且不是回来探亲,是回来“扎根”了。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他回来干啥了?种花了!还是那种咱河南农村老.............
  • 回答
    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听上去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河北一个村民因为“私自农耕入狱”,但警方又说他只是因为出门喂牛被传唤到派出所。这中间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事情的起因:一个村民的“农耕”行为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私自农耕”到底是指什么。从报道和大家的讨论来看,这个村民,.............
  • 回答
    人人乐起诉河南农村超市上微博热搜,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网络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人人乐起诉河南农村超市上微博热搜的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根据公开信息,此事大概率与知识产权侵权有关,具体可能涉及: 品牌名称的混淆或盗用: 人人乐.............
  • 回答
    关于“农村孩子想出头,比城里孩子难十倍”的说法,作为一名普通观察者,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其背后反映的城乡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却是现实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难十倍”的说法,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旨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这种“难易.............
  • 回答
    官方调研揭示农村熟男“娶妻难”现象,结婚花费动辄掏空家庭近十年积蓄,这一现象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缩影,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现象的严峻性:为何“娶妻难”?“娶妻难”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性别比例失衡的长期影响: 历史根源:.............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你说一个大老爷们,辛辛苦苦跑出来打工,累了一天了,还在公交车上想着别人,主动把座位让给带孩子的年轻妈妈,这得多好的人品?可结果呢?人家嫌他脏,不坐。这事儿,怎么说呢?首先,从农民工大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善良和礼貌。 他没想着自己累,就是看到对方带个孩子,站着肯定不.............
  • 回答
    这份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提案,乍一看挺有地方特色和现实考量,但细细琢磨,里头的问题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提案的出发点: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个提案的出发点是好的,直指湖南湘阴农村面临的两个棘手问题: 农村青年的外流: 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为了更好的教.............
  • 回答
    对于中国贫困农村汉族儿童中,有53%的比例智商偏低这一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调查报告都应该建立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上,其结论才具有参考价值。如果这份报告是真实存在且数据可信的,那么它揭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一、对“智商偏低”的理解:首.............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论调,我持保留和辩证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这种经济模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例如: 集体主义与乡土情结: 农.............
  • 回答
    关于“农民夫妻 1300 斤菠菜卖了 15 元”这件事,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其背后的实际情况。事件梗概:一名农民夫妻种了 1300 斤菠菜,却以 15 元的低价卖给菜贩,而菜贩给出的理由是“质量一般,如果不收购只能丢掉”。分析实际情况需要考虑的因素:1. “质量一般”的.............
  • 回答
    如何看待《农民自掏24万把泥路修成水泥路 官方让其恢复原貌》?这则新闻事件,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社会缩影,它触及到了基层治理的效率、民众的自主性、以及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立场、潜在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事件回顾(基.............
  • 回答
    辛劳与骄傲:一位农民继父的“另类”教育奇迹,以及农村家庭培养研究生的“隐形账单”“我闺女们,就是我的心头肉。” 坐在我面前的李大爷,黝黑的面庞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都充满了温暖。他说的“闺女们”,是他的三个继女。这些年,他用他那粗糙却有力的双手,不仅支撑起了一个家,更将三个女儿送进.............
  • 回答
    “农民杀猪卖肉150斤,被罚款10万元”,这则新闻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农民的遭遇感到同情,认为处罚过重;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有其依据,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那么,这150斤猪肉,这10万元的罚款,究竟是怎么回事?市场监管局的处罚是否合理合法?咱们得掰.............
  • 回答
    河南农民在田边采摘“野草”获刑,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真真是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把来龙去脉都捋一捋,也说说咱老百姓心里这杆秤是怎么称的。案情回顾:这“野草”到底是何方神圣?首先得弄明白,这农民采摘的到底是什么。据报道,这位来自河南的王老汉,在自家承包的田地边上,随手就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