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这位付可一的论文。只找到《教育与发展》上的版本,文章比较初等,非常幼稚,但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民科特征。《潜科学》的版本只找到「常炜」的转载,在开头部分有明显民科特征。但是我不相信「常炜」,见下文。
付可一在《教育与发展》中没有说过「高等教本上的悬链线计算公式是错误的」这样的话。付可一的表述其实还可以:教材上用抛物线近似悬链线,这个近似只在一个小范围内准确。我搞了个计算公式,可以无限逼近悬链线。(补充:好像是一位教授在发表前将其「教材错误」的论述改正了。)
这在数学上并不是事儿,说是「解了高等数学一道课后题」并不为过。作为近似方法也并不方便;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普及的今天,工程上也没有意义。
但是作为数学爱好者的心得发表出来,没有问题,值得鼓励。这位农民确实是「进行自己力所能及的研究」。毕竟,就算小学生做出有趣的「数学发现」,就算是早已成熟的东西,也是鼓励发表出来的。就算有不正确的认识,别人指出后他愿意接受,就没有问题。
(不过,付可一在中科院高能所主办的科普杂志
《现代物理知识》1999 年 11 卷第 6 期发表的《流线体》一文中,号称悬链线弹头是速度最快的,我从未听说,其论证也是非常奇葩,让我大跌眼镜。)
出问题的不是这位农民,而是这个叫「常炜」的纪实文学作家/记者。
此人在多个平台连年吹捧付可一的结果,将其打造成「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他的文中说付可一「研究以后,结果却认为高等教本上的悬链线计算公式是错误的」而《教育与发展》的论文中我没有找到这样的话。最后这位作家做了这样的升华:
一位如痴如呆的中华才子,一位以二亩地求生的农民,一位出生入死镇守科学前沿阵地50年如一日的民族英雄,在500多年的国际数学较量中他超越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前辈数学家,他突破了高等教本上的圣神经典,他推导出了悬链线计算公式,为祖国的数学做出了杰出的数学贡献。
如果说祖冲之的圆周率是中华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傅可一的悬链线计算公式就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世界第一大曲线的圆周率是中国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之前首先推算出来,世界第二大曲线悬链线计算公式是由中国大数家傅可一老师首先推到出来的。
这些数学事实足以证明,中国人民的智商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些数学事实足以证明,中华名族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为傅可一点赞,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日夜奋战的英雄儿女点赞!
似乎,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妄想做陈景润,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作家妄想做徐迟……
这位农民可能并不是民科。这位纪实作家,算是什么呢?
==
对于评论区里上窜下跳的「倡唯/数学学者/土木工程师/数学教师」,我特别展现下面这篇「论文」,让大家开心一下:
中文标题:
付氏悬链线在悬索桥空缆线形分析中的应用英文标题:Application of Fourier Catenary for Cable Shape Analysis of Suspension Bridge
笑点自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