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你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这种观点(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亲子关系、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这种观点。

核心观点解析:

“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生命的主体(孩子)在做出选择之前,是被动地被带入这个世界的。他们无法表达意愿,也无法预测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好是坏。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的生育行为确实是在孩子无法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

“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 这句话强调了生育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在于父母自身。可能是为了延续香火、追求人生体验、实现个人价值、填补情感空虚,或是社会压力下的选择。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观察,但它也可能隐含着一种“我想要,所以我生,你必须接受”的逻辑。

“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 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种辩护和情感操纵的混合。它将“养育”行为本身拔高到一种恩赐的层面,即使在养育过程中存在不足甚至伤害,也被“养大”这一事实所覆盖,并要求孩子感恩。这种说法忽略了养育的本质应该是对孩子的爱、尊重和健康成长负责,而不仅仅是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深入剖析与不同角度的看法:

1. 生命伦理和孩子的权利:

“生命权”的边界: 孩子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但他们有权利获得一个健康、安全、有爱的成长环境。如果父母仅仅因为自己的意愿就将一个可能面临巨大痛苦或不幸的孩子带到世上,这是否是对孩子生命权的漠视?
“被生”的原罪? 这种观点可能隐含着一种“孩子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的”论调。然而,从生物学和普遍社会观念来看,繁衍后代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延续。关键在于父母在生育前的责任和生育后的行动。
“被剥夺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不被生,他们就不会经历痛苦,也不会体验快乐。从这个角度看,生育剥夺了孩子“不被生”的“可能性”,但也开启了他们体验生命的可能性。伦理上的争论在于,父母是否有权替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

2. 父母的意愿与责任:

意愿的合法性 vs. 意愿的道德性: 从法律上讲,生育是个人自由。但从道德上讲,这种自由是否应该受到限制,或者说伴随着怎样的责任?
自我实现的工具? 将生育作为满足个人情感需求、弥补人生遗憾、追求社会认可的工具,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吗?这种行为是否将孩子视为父母自我实现的载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养大”的定义: “养大”不仅仅是提供食物、住所和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滋养、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培养以及对其身心健康的负责。如果父母在过程中存在“不好”(虐待、忽视、情感操控等),那么“养大”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3. “大恩大德”的说辞及其危害:

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它试图用“养育之恩”来压制孩子对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不当行为的合理质疑和批评。孩子可能会因为“养育之恩”而感到内疚,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
否定孩子的独立人格: 它将孩子视为父母的附属品,认为只要父母付出了“养育”的劳动,孩子就应该无条件服从和感恩。这否定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权利。
掩盖父母的过错: 将“养大”作为一种“恩德”,可以有效地转移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责任和过失。比如,如果父母有暴力倾向,他们可能会说:“我虽然打你,但把你养这么大了,难道还不值得你感恩吗?”
扭曲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爱、尊重、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感恩。这种“大恩大德”的说辞会阻碍健康的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

4. 理性与情感的冲突:

理性层面: 从理性的角度看,生育应该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有能力承担责任的行为。父母应该评估自身的经济、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条件,并考虑孩子可能面临的未来。
情感层面: 然而,生育很多时候也受到情感的驱动,比如爱情、对孩子的渴望、家庭的期望等。这种情感的驱动力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忽视责任和孩子感受的借口。

5. 辩证看待:

生育行为的复杂性: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生育带来的积极方面,比如生命的美好、亲情的温暖、家庭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伦理挑战和父母的潜在责任。
个体差异和情境: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其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父母可能确实尽心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父母则可能完全是出于自私和不负责任。

总结来说,这种“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它揭示了生育行为的一个客观事实: 孩子无法在出生前表达意愿。
它凸显了父母生育行为的个人主体性: 生育是父母的决定。
它却是一种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辩护和道德绑架: 将“养大”包装成“大恩大德”,试图以此否定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责任,剥夺孩子表达不满的权利,并阻碍健康的亲子关系。

一个更健康、更负责任的观点应该是:

生育是父母的权利,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父母应在充分认识到这一责任的基础上,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一旦选择生育,父母就有义务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充满爱和尊重的成长环境,并尽力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所谓“养育之恩”,更多地体现在父母的付出、爱和对孩子成长的支持上,而不是仅仅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孩子对父母的爱与尊重,应该是源于真诚的关怀和健康的互动,而不是被强加的“大恩大德”。

最终,评判一个父母是否称职,不是看他们是否“养大”了孩子,而是看他们在养育过程中是否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是否给予了孩子应有的爱和尊重,是否帮助孩子成为了一个健康、独立、有价值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生了孩子就要从经济到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都能达到及格线,才是对孩子负责。只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太自私了。"

大概可以得出:

1:你认为从经济到生活到家庭环境,你父母都没有给你达到及格线。

2:你认为你也给不了孩子及格线,并且生孩子之后还会拉低你现在的生活水平。

3: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利己主义,连精致都算不上。

换不了父母,可以去找干爹干妈,年轻的身体谁不爱?觉得自己养不起孩子你自己不嫁不娶不生就是了嘛!非得到处找理论找理由找借口,甚至还想多拉几个人和你一样,表示你是对的,正确的,你有同伴、你不孤单。

你就没想过,你这是想从从逻辑上,理论上剥夺穷人的生育权。

我就想问一下,凭什么?你算老几啊?

以上,题主自己思考,想明白了,你也就知道,为啥当婊子的那么想立牌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