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越南对柬埔寨的军事行动算入侵还是自卫反击?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抗法、抗美战争后,于1975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迅速成为地区一股重要的力量。然而,统一后的越南,在其新的领导层——特别是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的领导下,奉行着一种强硬的、具有扩张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鼓励。

与此同时,柬埔寨在1975年也迎来了红色高棉的胜利,由波尔布特领导的民主柬埔寨政权上台。这个政权以其极端激进的意识形态和血腥的统治而闻名。红色高棉在上台之初,对越南采取了敌视和挑衅的态度。

冲突的导火索:边境冲突与意识形态对立

红色高棉政权上台后,开始以“保护国家主权”为名,对越南南部边境地区发动了数次袭击。这些袭击的目标包括越南的村庄、居民,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并制造了越南居民逃离边境的恐慌。最令人发指的是,红色高棉的军队还对越南的寺庙、学校等进行破坏,甚至虐待和屠杀越南边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血腥边境”事件。

越南方面将这些袭击视为对其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严重侵犯。黎笋政府一方面指责红色高棉政权的反越政策,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些边境冲突作为其军事干预的理由。

越南的行动:1978年底的全面入侵

1978年底,越南以“自卫”为名,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对柬埔寨发起了全面进攻。越南人民军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红色高棉的防御,占领了金边,并推翻了波尔布特政权,扶植了韩桑林为首的“柬埔寨人民革命委员会”。

“入侵”还是“自卫反击”?双方的解读

越南及其支持者的立场(“自卫反击”):
越南政府一直强调其行动是“自卫反击”,是为了回应红色高棉政权对越南边境的侵犯,保护越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解放”遭受红色高棉残酷统治的柬埔寨人民。他们认为,红色高棉政权在柬埔寨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统治,杀害了数百万柬埔寨民众,而越南的军事干预是“国际主义”的义务,是伸张正义。越共领导人黎笋公开表示,越南与柬埔寨是“兄弟般的国家”,他们有责任帮助“兄弟”摆脱困境。

红色高棉及其支持者的立场(“入侵”):
红色高棉政权及其支持者,包括中国,则将越南的行动定性为“侵略”。他们认为,越南的真正目的是要推翻民主柬埔寨政权,建立一个亲越的傀儡政权,并在东南亚推行其地区霸权。他们指责越南的边境袭击是被夸大的,并且越南的军事行动完全是出于其扩张主义野心,是对柬埔寨主权的粗暴践踏。中国将此事件定性为“越南侵略柬埔寨”,并以此为由,在1979年初对越南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争议

国际社会对越南的军事行动反应不一,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与越南、苏联以及红色高棉政权的关系。

支持越南的国家(如苏联): 普遍支持越南的行动,认为这是对红色高棉极端主义的回应,并且符合地区稳定。
反对越南的国家(如中国、美国、东盟多数国家): 大部分国家谴责越南的行动,认为这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违反了国际法。他们呼吁越南立即撤军,并认为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是其军事占领的产物。联合国也多次通过决议,要求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

性质的复杂性:介于两者之间?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未经另一国同意派遣军队入境,无论其声称的动机是什么,通常被视为“入侵”。尽管越南声称是“自卫反击”,但其行动的规模和后果,包括推翻了柬埔寨合法政府(尽管红色高棉的统治极度残暴),并扶植了一个新政权,使得“自卫”的性质变得复杂。

然而,也不能完全忽视红色高棉政权对越南的边境侵犯,以及其在国内犯下的滔天罪行。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以及从受害者角度来看,越南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遭受红色高棉迫害的柬埔寨人民,也结束了越南边境持续的血腥冲突。

结论

总而言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的军事行动,从纯粹的国际法定义上讲,其大规模的军事介入和推翻当地政府的行为,更偏向于“入侵”。这是因为,即便存在边境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一个国家未经对方许可,以如此大的军事力量进入另一个主权国家并改变其政权,在国际法上是难以完全辩护为“自卫”的。

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其“自卫反击”的动机和部分理由。红色高棉政权对越南边境的持续袭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越南人民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红色高棉在国内犯下的反人类罪行,也为越南的干预提供了一层“人道干预”的叙事,尽管这种叙事在国际政治和法律的语境下,往往被视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借口。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这是一场由边境冲突引发,并在地区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对抗背景下,越南对柬埔寨进行的一次具有“入侵”性质的军事行动,而越南方面将其包装为“自卫反击”和“解放”行动。 这场军事行动的性质,因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各方的立场以及最终的国际影响,至今仍是历史学者和社会各界讨论和分析的重要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国际法法理上而不是政治宣传方面理解:既非入侵也非自卫反击,是越南政府应流亡在越南的韩桑林集团邀请,护送韩桑林集团返回柬埔寨直捣金边市,推翻了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统治,建立了亲越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并在柬埔寨驻军维护韩桑林、洪森政权稳当执政后撤军。

在柬埔寨方面认为:越南是应邀助战的解放同盟军;在越南方面认为:是试图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到柬埔寨、维护自已在中南半岛领导地位的战略行动,时至今曰依然算是成功的。

user avatar

当然是侵略,这一点洗不掉的。

越南与柬埔寨的直接冲突起源于1975年4月,围绕争议领土富国岛,刚刚各自赶走美国、统一后的两军爆发冲突。

其实在1972年美军还在时,柬共与越共就时常擦枪走火,只是表面兄弟。

越共在柬共的抗美战争中帮助训练人员、提供物资等,甚至还直接派遣志愿军参与进攻朗诺政权,自认为有恩惠。

但柬共不可能允许越南干涉内政

由于柬共的内部政策,开始大肆迫害越南侨民、掠夺全部财产甚至处决,有时军队还越界杀害越南边民,激起民愤。

1977年10月,越南军队进行了反击,在突破边境守军后就点到为止。

如果截止到此,越南确实是自卫反击

1978年初开始,柬埔寨政府号召对越南发起「无处不在的战争」,并对柬埔寨境内的越南裔侨民进行残酷的屠杀。

基本让越南语彻底在柬埔寨消失了。

越南对柬埔寨的领土争端(富国岛)和侨民的迫害可没有采用正当手段。

而是选择了扶持韩桑林为首的傀儡。

1978年底,越南军队以志愿军的名义,应「柬埔寨救国民族阵线」的邀请,进入柬埔寨境内要推翻柬共的统治。

但这就是韩桑林的傀儡政权,作为实际执政的柬埔寨劳动党可没请他们。

未经批准就武装进入,当然是侵略。

虽然越南以「西南边境保卫战」为名,还给自己出兵找了很多的理由:

柬埔寨搞武装挑衅、蚕食边境领土、迫害越南侨民、拿了援助当白眼狼等。

但不论找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会改变侵略的本质,越南是洗不白的。

有冲突不从外交上解决问题,反而诉诸武力,这不就是蓄谋已久的入侵

至于找什么「国防安全」的理由....

越南有5200万人口,柬埔寨只有800万,柬共会对越南有严重的威胁?

越共从一开始的援助乃至直接派兵参与柬埔寨的反美战争,本就动机不纯,不过是利用柬埔寨吸引美国火力罢了。

越共是图利,根本不是为了阶级兄弟。

到后面柬共搞国家独立自主,要摆脱越共的影响,被越共骂「十几年的援助都喂了白眼狼」,不过是阴谋失败了

因为不听话,不服从越南的强权,就要被武力入侵、残杀社会主义同志。

越南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出兵是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对柬埔寨发起的军事行动,其性质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既有“入侵”的论调,也有“自卫反击”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两国政府的立场以及行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背景:风起云涌的东南亚局势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南亚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越南在经历了漫长的.............
  • 回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政府确实出台过一些针对石油价格上涨而采取的补贴或返税措施。但如果将这些措施简单理解为“对购买石油的民众进行返税”,并且认为这会伤害民众福利,那么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实际上,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石油危机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但它们复杂的设计和潜在的副作用,确实可能在某些.............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对东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段充满艰辛、挣扎与坚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东北,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工业辉煌的“共和国长子”,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期。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曾经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失落 计.............
  • 回答
    您观察得非常敏锐!确实,近年来不少新车型的设计语言似乎悄然“回归”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种棱角分明、线条硬朗的风格,与千禧年后一度流行的圆润饱满、流线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因素在推动,既有市场和消费者的喜好变化,也有技术和品牌战略的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聊聊这个.............
  • 回答
    提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一股复杂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那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交织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炽热理想,背井离乡,响应号召,奔赴祖国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这群人,便是我们所说的“三线建设内迁人员”。他们的过去:理想的召唤与艰苦.............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
  • 回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界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许多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比如古筝、扬琴、琵琶等,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的丝弦转向了金属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材料替换,更是一场对乐器音色、演奏技法乃至音乐美学观念的深刻挑战和重塑。要理解这场转变对音色的影响,我们得先弄清楚丝弦和金属弦各自的特点。传统.............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用“乱”来形容,是有些片面的,但如果细致地去描绘,确实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夹杂着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图景。这种“乱”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秩序、思想观念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之中。一、经济的“野蛮生长”与秩序的挑战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哈哈,你这么一说,我的记忆闸门也一下被打开了!九十年代用同轴电缆的网卡,那可是我早期接触互联网的“门面”啊!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还真是挺有意思的。那个时代,我们网卡长啥样?你说的同轴电缆网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种主要的接口类型:1. BNC接口(Bayonet Neill–Concelman):这.............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和大学的选择,就像是人生赛道上两条不同的起跑线。要说哪条“更好”,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怀揣什么样的目标来看了。先说说那个年代的大学。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学生可是稀罕物,是绝对的“天之骄子”。能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不仅聪明,而且前途无量。大学毕业,那基本就等于捧着“金饭碗.............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三常之一)的地位,其稳定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大国关系、经济实力、地缘政治冲突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俄罗斯能否维持这一地位: 一、俄罗斯的“上三常”地位的法律与历史基础1. 联合国宪章的正式地位 俄罗斯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创始成.............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乌克兰外长近期称“上世纪90年代放弃核武器是一个错误”,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乌克兰历史、安全战略、国际关系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争议点及潜在影响: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去核化的决定1. 冷战后期的核遗产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