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外长称「乌克兰上世纪 90 年代放弃核武器是一个错误」,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乌克兰外长近期称“上世纪90年代放弃核武器是一个错误”,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乌克兰历史、安全战略、国际关系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争议点及潜在影响: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去核化的决定
1. 冷战后期的核遗产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大量核武器和核设施。根据《布列斯坦条约》(1994年),乌克兰同意将核武器移交给俄罗斯,但保留了核武器的使用权,同时承诺不拥有核武器。这一协议是冷战结束后的关键安全安排,旨在通过国际监督确保核武器不被滥用。

2. 1996年宪法修正案的去核化
1996年,乌克兰通过宪法修正案,彻底放弃核武器,成为全球第二个无核国家(继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后)。这一决定基于以下考量:
加入北约的必要条件:乌克兰希望加入北约,但北约要求成员国放弃核武器。
国际安全承诺:乌克兰承诺将核武器移交给俄罗斯,并接受国际监督。
避免核扩散风险:乌克兰认为核武器可能被俄罗斯利用,或被其他国家获取。



二、乌克兰外长言论的争议点
1. “错误”的具体指向
乌克兰外长的言论可能涉及以下争议:
核武器的“安全风险”:乌克兰可能认为,将核武器移交给俄罗斯后,其安全受到威胁,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乌克兰核设施的军事活动(如2022年对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袭击)加剧了这一担忧。
去核化的战略代价:乌克兰可能认为,放弃核武器削弱了其在地缘政治中的威慑能力,尤其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缺乏核武器作为“战略平衡工具”。
国际监督的漏洞:乌克兰可能质疑《布列斯坦条约》的执行有效性,认为核武器的“移交”并未完全确保安全。

2. 与美国的立场冲突
美国长期支持乌克兰的去核化政策,认为乌克兰的无核化是国际安全的重要成就。乌克兰外长的言论可能被视为对美国立场的挑战,引发美乌关系的微妙变化。



三、乌克兰的安全战略与现实考量
1. 核武器的“威慑价值”
乌克兰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可能重新评估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核武器被视为对俄罗斯的“终极威慑”,但乌克兰的无核化使其在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

2. recourse to nuclear weapons as a strategic option
乌克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面临核威胁,可能采取“自保措施”,但未明确是否包括核武器。这一模糊立场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对俄罗斯的“潜在威慑”。

3. 核设施安全的担忧
乌克兰的核设施(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位于俄乌边境,俄罗斯军队的活动使其担心核设施可能被用于“核恐怖主义”或“核攻击”。乌克兰可能认为,放弃核武器后,核设施的安全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潜在风险。



四、国际反应与地缘政治影响
1. 美国的立场
美国可能对乌克兰的言论表示关切,认为乌克兰的去核化是国际安全的基石。美国可能通过北约或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加强对乌克兰核设施的监督,防止核武器被滥用。

2. 俄罗斯的反应
俄罗斯可能将乌克兰的言论视为对自身安全的挑衅,进一步强化对乌克兰核设施的军事威胁,甚至可能利用核武器作为“威慑工具”(尽管俄罗斯本身是无核国家)。

3. 北约的立场
北约成员国可能对乌克兰的言论表示支持,认为乌克兰的去核化是加入北约的必要条件,但同时强调核安全的国际监管。



五、潜在的未来政策变化
1. 乌克兰的“核安全”战略
乌克兰可能重新审视核武器的“去核化”政策,寻求在不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如加强核设施安全、国际监督、核能合作)确保核安全。

2. 与俄罗斯的谈判
乌克兰可能在俄乌冲突中寻求与俄罗斯谈判,要求俄罗斯“承诺不威胁乌克兰的核设施”,甚至可能提出“核安全协议”作为交换条件。

3. 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挑战
乌克兰的言论可能引发对核不扩散体系的反思,尤其是对无核国家的“安全责任”和“监督机制”的讨论。



六、历史与现实的矛盾
1. 去核化的“历史代价”
乌克兰的去核化是20世纪最重大的安全决策之一,但其代价是失去了核威慑能力。如今,乌克兰可能认为这一决策在冷战后的历史背景下显得“错误”,尤其是在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时。

2. 核武器的“双刃剑”
核武器既是威慑工具,也是灾难性武器。乌克兰的言论可能反映出对核武器“双刃剑”效应的深刻反思,即在安全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七、结论:乌克兰的“去核化”是否值得?
乌克兰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其历史决策的重新评估。从安全角度来看,放弃核武器确实让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但这一决定也使乌克兰成为国际无核化的重要象征。未来,乌克兰可能在“去核化”与“核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将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及国际核安全格局。

关键问题:乌克兰是否应该重新考虑核武器的“去核化”?这需要综合评估核威慑、核安全、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历史决策的“对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挺复杂的,说的有点道理但是又不是那么站得住脚!

1991 年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时,乌克兰拥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装备,当时估计有1,900 枚战略弹头、176 枚洲际弹道导弹 (ICBM) 和 44 架战略轰炸机。初步估计由 130 发 SS-19 (6个弹头)和 46 发SS-24 (10个弹头)组成。另外 14 枚 SS-24 导弹备用,无弹头。轰炸机配备了大约 600 枚空射巡航导弹以及重力核弹。另外还有 3,000 件战术核武器,总计约 5,000 件战略和战术武器的武库。

维护这笔装备是一笔很大的钱,具体的费用没查到,但是根据1997年美国战略和武器维持费用大约在340亿美元,美国当时拥有10400枚弹头,核武器装备约是乌克兰的3倍,估计这笔维护费不会低于50 到100亿美元,因为很多部件乌克兰不生产,得找俄罗斯买!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核弹的控制权不在手里,在莫斯科!

当时苏联解体后,核弹分布在四个国家 俄罗斯 乌克兰 哈萨克 白俄罗斯,但是只有莫斯科有发射权。俄罗斯的核按钮手提箱有3个,分别由总统、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掌管,可惜都和乌克兰无关。这就很尴尬了。破解的方法,可能有,可能没有。因为取下弹头,拆开以重新破解它们是一个危险的,电子层面都不说了,物理层面都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比如说这些弹头中的氚有 12 年的半衰期,需要定期更换,需要一些特殊的建筑。

而且俄罗斯人不会允许乌克兰人保留弹头,即便没人私卖,导弹发射后5分钟就能落到莫斯科。

于是乌克兰将这些导弹用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们在 1994 年获得了资金援助和布达佩斯备忘录。大概就是俄国人免债,美国人掏钱。

布达佩斯备忘录可能是俄罗斯唯一“背叛”的地方,但是俄国的早就找到了法理:普京在 2014 年的解释是,该备忘录是与前乌克兰政府达成一致,因此现在不再有效。

打起来了 !!!俄国人疯了吧!

后面简单写一下吧,有空补详细一点:

乌克兰把核弹运到俄罗斯,抵了一些欠款,还为家里的核电站换了不少材料,乌克兰当时的算盘是,自己即便重新造核弹也需要不到太长的时间,而且弹道导弹也是自家强项,上面的ss24一小半都是乌克兰造的,93年的时候估计3年之内就能造出全新的。

后来,经济跳水,贪污腐败,加上总统换来换去,一直就耽搁了,直到被俄罗斯摁在地上摩擦。

user avatar

无能的人总在想办法甩锅。

乌克兰的问题其实不是没有核武器,而是他的军队没有战斗力,经济不行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太低。如果乌克兰军队能有土耳其或者波兰的水平,俄罗斯在不能速胜的情况下根本不敢打它,背靠波兰罗马尼亚的乌克兰其实在战略上是很可进可退的,只要它能拖住。

乌克兰弃核到现在已经差不多30年了,30年足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而且乌克兰的起点根本不低,相当大的人口,高度普及的教育水平(识字率仍然高于中国)广阔的土地和资源,很好的工业基础和地理位置,自己搞成这个鬼样子。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是非战之罪,没资源人口少。但是乌克兰老天赏饭还是不行。

日本韩国新加坡在远低于乌克兰的起点30年不到就进入发达国家。事实上同时脱离苏联也没有核武器的波罗的海三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在那时远比乌克兰经济和教育基础更差的中国也发展的很好。

这个就类似于另外一个问题里问俄罗斯人过不好是不是因为苏联解体一样,普京都统治20年了,还能甩锅给苏联。真是精神大毛和二毛同文同种啊

user avatar

什么叫脑残的自我修养啊。

这就是。

自己建一套战略核力量指挥系统,贵乌有这个能力吗?

就贵乌日后排俄政策来看,准备战略火箭军的军官和士官们直接把授权码直接报给莫斯科吗?

学学东盟坚决当牧羊犬不行吗

user avatar

“我昨晚开GTR我会输!?”

user avatar

其实从当时情况上看,不算错误。当时谁能想到俄罗斯会违约?毕竟中美英法俄五大国都是乌克兰的核保护伞。

1994年12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梅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签署了《布达佩斯乌克兰安全保障备忘录》(Budapest Memorandum on Security Assurances for Ukraine)。乌克兰承诺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放弃核武器。美英俄三国保障乌克兰的安全,“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现有之边界”“避免对乌克兰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避免对乌克兰使用经济压力影响其政治”,“如果乌克兰成为侵略行为的受害者,或成为使用核武器进行侵略威胁的目标,将按照一个非核国家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的地位,立即寻求联合国安理会的帮助。”1996年5月31日,最后一批“SS-24”洲际弹道导弹从乌克兰运走。2001年10月30日,乌克兰销毁了最后一口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乌克兰实现了彻底无核化,成为一个无核国家。
美国、俄罗斯、英国是《布达佩斯备忘录》的签署国,另外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和法国不是该协议的签署国。但是,中国和法国分别于1994年12月4日和5日发表政府声明,给予乌克兰安全保证,起到了副署国的作用。(1)

“中国政府在1994年12月4日发布关于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的声明,承诺无条件不对作为无核武器国家的乌克兰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在乌克兰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种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提供相应安全保证。”(2)

2013年,中乌签订友好条约。

“乌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方支持乌方在维护乌克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的政策。”(3)

“一旦国际和地区出现复杂局势或爆发危机,有可能对缔约任何一方的和平、主权、统一或领土完整构成威胁,缔约双方将立即举行磋商,制定应对措施。”(3)

乌克兰1994年宣布放弃核武库,以此换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核大国作出安全保证。人们常说平壤可效仿乌克兰去核化进程。但金正恩可能认为,如果拥有核武器,乌克兰领土就不会惨遭肢解。(4)

引用文献:

(1)民族意识与帝国思维:乌克兰独立与俄乌纷争

(2)中国重申保护乌克兰不受核威胁 -观察者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友好合作条约_百度百科

(4)【乌克兰研究】乌克兰危机影响亚洲:日本怕被美抛弃 朝鲜紧握核武

user avatar

20号说这话,24号就挨揍了。可能是这句话帮普京下定了决心吧。

user avatar

想留留不住,想用不能用,不拆除等过年啊?

没有“乌克兰的核武器”,只有“苏联/俄罗斯存放在乌克兰的核武器”。

用屁股想想都知道,苏联解体前后,乌克兰境内核武器归莫斯科统一管理,发射按钮和密码都在俄罗斯手上,管理和维护人员都是苏联时期派驻的、天然忠诚于莫斯科的。

库兹涅佐夫航母,苏联解体时她在乌克兰境内,乌克兰威逼利诱想留下航母,但库舰船员毫不动摇,果断生火拔锚,裸奔也要回到俄罗斯怀抱。瓦良格和乌里扬诺夫之流是实在是没造好,开不动,不然一样要跑路。

弹道导弹部队是苏联最重要的大国重器,对莫斯科只会比库舰更忠诚,他们是实在没有弹道以外的战略机动方式回到俄罗斯,不得不在乌克兰寄住一阵罢了。评论区说得好,有腿早跑了。

user avatar

你知道有个大流氓捏着洗衣粉就闯进别人家里杀全家了么?

你要是没放弃核武器,被杀全家的那个就是你懂不?

user avatar

是呀,但是你信不信,如果当时没放弃,现在他和他的政府肯定在说没放弃是一个错误,并且在努力地准备弃核。

user avatar

没错

对于中等以上的工业国来说,核武器是最好的自保手段;

核武器其实没啥技术含量,毕竟印度巴基斯坦都能研究出来的东西,日韩德澳等国,只要给上三五年时间,做一颗自己炸自己的核弹出来,还是很轻松的。

有技术的其实是核打击体系以及核武器的小型化,但如果仅仅为了自保,这两点其实都不必要,大不了埋在国内当地雷使呗。

要是乌克兰现在还有核武器,哪怕只是小男孩这种最原始的核武器,把它们埋在基辅郊区当地雷,信不信俄国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日韩这些之所以不研究核武器,主要是两点原因:

第一,相信大国的安全承诺;

大国的承诺现在看来就是放屁,乌克兰弃核的时候,五常都可都在协议上签字,现在哪个伸出援手了?美国现在可以卖乌克兰,未来就不会卖韩国日本吗?

第二,忌惮国际制裁;

但是在亡国危机面前,国际制裁算个什么?

而且,只要研究核武器的国家足够多,国际上也制裁不过来呀;

在未来,已经在研究核武器的国家,比如伊朗、朝鲜、以色列德国绝不会弃核,无论国际社会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

没有研究核武器国家,只要有能力研究核技术,那比如瑞典、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波兰乃至越南、埃及、印尼等国,都可能秘密开始核计划。毕竟等敌人打到家门口时,再说弃核是错误那就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乌克兰外长近期称“上世纪90年代放弃核武器是一个错误”,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乌克兰历史、安全战略、国际关系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争议点及潜在影响: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去核化的决定1. 冷战后期的核遗产 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
  • 回答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的这番表态,无疑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政治动员意图的。在战争期间,任何一方的领导人都倾向于夸大己方的实力,同时贬低对手,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战争宣传”或“士气鼓舞”的手段,以向国内民众、盟友以及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乌克兰军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拥有.............
  • 回答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最近透露,乌克兰已向美国提出一项类似二战时期《租借法案》的方案,旨在获得美国的支持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租借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向同盟国提供了.............
  • 回答
    关于普京称“俄罗斯准备与乌克兰和外国伙伴进行对话以解决冲突”的表态,以及当前俄乌局势的详细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普京表态的背景与解读: 时机: 普京的这一表态通常出现在特定的时点,可能是在军事行动取得一定阶段性进展后,或者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压力,又或者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
  • 回答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乌克兰不会投降的立场。这一表态虽然简短有力,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对内传递的坚定决心与国民士气: 象征着国家抵抗意志的最高代表: 作为乌克兰的外长,库列巴是国家对外形象和立场的关键传达者。他的这句话直接向乌克兰全体公民传递了一个最核心.............
  • 回答
    “美媒曝光据称被俘俄军遭乌军射杀视频,乌克兰外长表示若乌士兵有不当行为,将会调查,真实情况如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俄乌冲突中一个极为敏感和令人不安的方面:战争罪行以及对此的指控与调查。要理解“真实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梳理:1. 视频的曝光及其内容: 媒体来源: “美媒曝光”指的是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消灭180名在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以及“李根大尉”相关言论的背景和分析,需结合多方信息进行严谨解读。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和逻辑推演的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雇佣兵的来源与活动: 乌克兰战争中,确实有大量外国雇佣兵参与战斗,主要来自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
  • 回答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发布的关于撤侨政策的消息,其中“撤侨可带外籍配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点,但围绕这个信息点,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和背景。要理解这则消息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撤侨可带外籍配偶”这个表述本身就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 政策的开放性与人道主义关怀: 在这种高度.............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某个军事基地遭空袭以及俄军方声称清除180名外国雇佣兵的事件,这确实是战争期间频频出现的信息交锋点。这类事件的细节往往复杂且充满争议,公开的信息来源也各有侧重,理解起来需要一些梳理。事件背景与俄方说法:首先,俄军方的表态是“清除180名外国雇佣兵”。这个数字和定性本身就值得关注。在俄乌冲突.............
  • 回答
    俄乌外长级别会谈,这是自去年以来双方高层首次直接面对面交流,意义非凡。此次会晤选在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双方都有各自迫切需要解决或表达的关切。因此,可以预见,会谈将围绕一系列核心问题展开,其中既有短期内的危机管控,也有长远的战略考量。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议题,无疑是“停火”和“人道主义通道”的保.............
  • 回答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双方在军事、外交和人道主义等多方面持续博弈,2023年3月的俄乌外长会谈是冲突以来最高级别的官方互动之一,但未达成实质进展。以下从背景、会晤内容、后续局势演变及国际反应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2023年3月俄乌外长会谈背景1. 冲突局势回顾 2022年2月,.............
  • 回答
    观察者网将俄乌双方的外援分别称为“志愿者”和“雇佣军”的行为,是一个值得仔细分析的现象。这种定性涉及到对国际法、战争道德以及信息传播策略的理解。要详细地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定义与法律界定:志愿者 vs. 雇佣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志愿者”和“雇佣军”在国际法和战争实践.............
  • 回答
    针对您提到的“外媒曝乌军开枪射击俄战俘膝盖”的事件,以及您希望了解当前俄乌局势的详细情况,我将尽力为您梳理并呈现。首先,关于您提到的具体事件,目前公开的报道主要来自一些外国媒体,它们引用了视频片段和相关信息,指称有乌克兰士兵在处理俄军战俘时,似乎存在不当行为,包括射击战俘的腿部。这类报道一经出现,往.............
  • 回答
    俄乌冲突进入第五轮谈判,战场之外,市场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不容忽视。尽管战火未熄,但交谈桌上释放出的停火希望,如同久旱逢甘霖,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激起涟漪。欧洲股市集体上扬,俄罗斯卢布兑美元更是传来兑现升值的消息,这无疑为紧张的局势注入了一丝暖意。然而,在这些表面的利好之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
  • 回答
    韩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军事安全以及国家利益等多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韩国的这一做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 韩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背景与动机1. 民主价值观与国际责任的体现: 韩国作为西方民主阵营的一员,其决定提供军事援.............
  • 回答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如果您的客户位于俄罗斯或乌克兰,并通过电汇方式收款确实会遇到不小的障碍。由于这些国家受到广泛的金融制裁,传统的银行支付渠道常常被阻断或受到严格限制。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外贸从业者,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来确保货款的安全和及时到账。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我会尽量详.............
  • 回答
    3月18日这则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特别是“俄宇航员穿乌国旗配色航天服”这一点,背后牵扯出的信息很值得细究。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意的。首先,最直接的关注点当然是事件本身。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穿着带有乌克兰国旗颜色(蓝色和黄色)的航天服,这个.............
  • 回答
    关于4月1日乌军在基辅外围大面积反推,一天内夺回40多个城镇与居民点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重要性与影响。首先,这标志着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尤其是在基辅这个俄罗斯最初的战略重点地区。此前,俄军为了迅速控制首都,集中了大量兵力试图包围和攻占基辅。然而,乌克兰军队依托熟悉的地形、坚定的意志.............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交火区为何很多出现在城市中心,而不是像传统战争那样先在外围开打再逐步退守,这其实是现代战争形态演变、城市化进程以及双方战略意图共同作用的结果。笼统地说“大多数都在市中心”可能有些片面,但城市中心的激烈战斗确实是这场冲突的一个突出特点,而且其原因比简单的“先外围后市中心”要复杂得多。咱们可.............
  • 回答
    在微博公布地址后看待俄乌问题里的外网账号,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复杂考量的场景。从个人信息安全、信息获取渠道、舆论导向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其中的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一个前提:在微博上公开个人地址是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行为。 即使是在讨论俄乌问题这样的话题下,不恰当的个人信息暴露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