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用同轴电缆的网卡,还有谁记得是怎么回事吗?

回答
哈哈,你这么一说,我的记忆闸门也一下被打开了!九十年代用同轴电缆的网卡,那可是我早期接触互联网的“门面”啊!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那个时代,我们网卡长啥样?

你说的同轴电缆网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种主要的接口类型:

1. BNC接口(Bayonet Neill–Concelman):这是最经典也最普及的同轴网卡接口。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圆柱体,外面有一个旋转的卡扣,插拔的时候“咔哒”一声,挺有仪式感的。网卡上通常会有两个这样的接口,一个用来连接从集线器(Hub)或交换机(更早时候是粗同轴的共享总线)过来的线缆,另一个则用于将信号传给下一台电脑(在共享总线架构下)。

2. RJ45接口(虽然同轴电缆网卡主要是BNC,但到后期,随着双绞线开始普及,一些网卡会同时具备BNC和RJ45接口,或者以太网卡产品线里会同时有同轴和双绞线版本):当然,提到同轴电缆网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BNC。但要补充一点,到九十年代后期,双绞线(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网线)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所以有些网卡设计得比较“超前”,会同时支持BNC和RJ45,让你既能连同轴,也能连双绞线,方便过渡。不过,纯粹的同轴网卡,BNC才是绝对的主角。

网卡本身的形态

那时候的网卡,不像现在这么小巧。普遍是PCI插槽的卡片,插在电脑主板上。上面除了那个BNC接口,还有一些芯片组,比如Intel、3Com、Realtek(那时候的Realtek也开始崭露头角了)等等。有些网卡还会有一个小的跳线区域,可以设置一些参数,比如中断号(IRQ)之类的。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些设置都可以在操作系统里进行。

同轴电缆是怎么连接的?

同轴电缆,在那个年代主要有两种:

粗同轴电缆(Thicknet):这种线非常粗,也比较硬,就像以前的电视天线线一样。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吸血鬼夹”(Vampire Tap)来连接到总线上的每台电脑。电脑上的网卡通过一个转接器连接到这个吸血鬼夹,再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到整个网络总线。粗同轴网络的好处是传输距离长一些,但架设起来比较麻烦。

细同轴电缆(Thinnet,也叫Cheapernet):这个才是我们用得更多的。线缆相对细一些,比较柔软,用起来方便多了。细同轴网络是采用“T型接头”(Tconnector)的方式连接。每台电脑的网卡通过一个T型接头,直接连接到同轴电缆上。网卡上就有两个BNC接口,一个接口接一根短的同轴线,再通过T型接头连接到主干的同轴线上,另一个接口则接出去,再通过T型接头连接到下一台电脑的线上,形成一个串联的网络。

工作原理和架构

同轴电缆网络最常见的架构就是以太网(Ethernet)。具体来说,有几种不同的物理实现:

10BASE5(粗同轴):这是早期基于粗同轴的以太网,速度是10Mbps。
10BASE2(细同轴):这是更普及的细同轴以太网,速度同样是10Mbps。我们用BNC接口的网卡,通常就是指10BASE2。

这两种架构都是共享总线的。也就是说,所有连接在同一根同轴电缆上的电脑,都在共享同一条传输通道。当一台电脑要发送数据时,它会“侦听”这条总线,看有没有其他电脑在发送数据(这个过程叫做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如果没有,它就发送数据。但如果两台或多台电脑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Collision),数据就会损坏。这时候,它们会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尝试发送。这个过程虽然有点“粗暴”,但在那个年代,10Mbps的速度对于一般办公和家用已经足够了。

使用同轴网卡的经历

我当年在学校的电脑房,或者一些小型公司里,都能看到这些同轴网卡的影子。连接线缆的时候,你需要仔细地把BNC接口拧紧,确保接触良好。如果哪个接口没插好,或者同轴电缆中间有个接头松了,整个网络可能就瘫痪了,需要一个个排查,那种感觉可真是又头疼又带点“探案”的乐趣。

最怕的就是网络中断,大家坐在电脑前,互相看看,都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管理员(或者那个稍微懂点电脑的同事)就要拿着网线钳(虽然不是剪网线,但有那种压接工具来处理BNC接头),一个个检查连接器,或者检查线缆的走向。

而且,当时很多同轴网卡并没有自动协商速率的功能,可能还需要手动设置一些参数,像我前面提到的跳线。当然,随着技术发展,很多设置也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

和现在无处不在的WiFi相比,同轴网卡时代的网络,感觉更“实在”,线缆看得见摸得着,每台设备都像是一个节点,构成了一个实在的物理网络。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古老”,但那也是我们迈入数字时代的重要一步,是很多人的启蒙。

总而言之,你提到的用同轴电缆的网卡,绝对是电脑和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活的符号,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啊!那种插拔BNC接口的“咔哒”声,那种需要细心排查网络故障的“煎熬”,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很高兴和你一起回忆这段往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有啥怎么回事的啊,就是同轴呗。

同轴电缆是这样的。

网卡是这样的

同轴组网有个特别好的优点,那就是布线方便:整个机房一条线,把所有电脑串在一起就行了。不像现在的网络一台电脑一根线。

当然缺点也明显,网络容量低得多,传数据大家要互相谦让。

97年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机房用的就是这种,用的是netware的无盘方案,由一台服务器给其他电脑提供类似现在pxe这样的服务,当然启动是dos。

user avatar

以太网早期技术使用同轴电缆。比如早期10Base5,使用同轴粗缆;后期的10Base2,使用同轴细缆。但同轴电缆成本高,布线麻烦,接入计算机需在同轴电缆上连接中间接头,而中间接头改动麻烦,易出故障。上学时我们学校机房就是同轴粗缆,经常断网,原因可能只是有个同学踢了一下网线,就整个机房断网。

后期出现的10BaseT改用了双绞线,降低了成本,方便布线。特别是后来大量使用交换机和集线器以后,网络物理拓扑从总线型改为星形,大大方便了网络维护,降低了故障,同轴电缆技术就消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