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有说到明朝有位大臣在于谦死后为他平反的 他是谁?

回答
说到明朝于谦死后为他平反的大臣,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石亨。

不过,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于谦,这位响当当的民族英雄,在“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北京城下成功击退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江山。他的功绩,即便是在今天,依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位为国捐躯的忠臣,最终却因为政治斗争而蒙冤遇害,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于谦被冤杀后,他的名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压制,即便有很多人知道真相,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敢公然为他说话。直到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朝廷局势再次动荡。

正是在这个时候,石亨开始站出来,为于谦平反。

石亨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早期也曾跟随于谦一起抵抗瓦剌,立下过战功。但后来,他却因为各种原因,与于谦产生了矛盾,甚至在于谦被捕后,他还曾参与过对他的审讯。这使得他后来为于谦平反的行为,显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那么,石亨究竟是如何为于谦平反的呢?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在英宗复辟后,朝廷论功行赏,石亨也因为参与“夺门之变”而获得重用,官至都督同知,权势不小。此时,他看到了为于谦平反的机会。

首先,石亨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及于谦的功劳。他会借着讨论边防、军事等话题,旁敲侧击地赞扬于谦的才能和贡献,尤其是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关键作用。这是一种试探性的做法,看看朝野上下的反应。

其次,石亨还可能通过与一些了解内情的官员交流,收集和整理于谦被陷害的证据和情况。这些人可能包括曾经和于谦共事过的旧臣,或者对当年事件有所了解的人。他需要构建一个更有力的叙述,来证明于谦的无辜。

再者,更直接和关键的一步是,石亨可能利用他当时的地位,向皇帝或者朝廷提出正式的为于谦昭雪的要求。这可能是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或者是通过递交奏疏的方式。在奏疏中,他会详细列举于谦的功绩,指出他当年被冤杀是政治迫害的结果,并恳请皇帝下旨为于谦恢复名誉,并且追赠一些荣誉或者抚恤其家属。

据史书记载,石亨为于谦平反的主要行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奏请恢复于谦名誉: 石亨最直接的行动就是上奏皇帝,要求为于谦“恢复名誉”。他可能会强调于谦在镇压郕王朱祁钰擅自迁都、拥立英宗复位等事件中的“功劳”,虽然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客观上确实为于谦的平反打开了突破口。
追赠于谦官职和爵位: 除了恢复名誉,石亨还可能请求朝廷追赠于谦更高的官职,甚至赐予他爵位,以彰显其忠诚和功绩。这是一种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最高敬意。
在朝堂上公开为于谦辩护: 在一些重要的朝会或讨论中,石亨会主动为于谦说话,批驳当年指控于谦的罪名,并强调他的忠心无二。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石亨此举的复杂性。彼时的朝廷政治斗争依然激烈,石亨为于谦平反,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政治斗争中,利用于谦的“忠臣”形象来孤立和打击政敌,或者为自己赢得政治资本。毕竟,为一位被处死的“忠臣”平反,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表态。

但无论如何,石亨的行动,确实为于谦沉冤得雪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在他之后,还会有其他官员继续为于谦的平反而努力,但石亨无疑是其中最早也是最关键的一位。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在评价石亨时,也会考虑到他这一行为的积极意义。尽管他的人生轨迹有污点,但他在为于谦平反这件事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这位在明朝于谦死后为他平反的大臣,就是石亨。他的行为,虽然带着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色彩,但终究让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确答案:明宪宗成化年间首辅:商辂。

错误答案明英宗天顺年间首辅:李贤。

相信很多看过《明朝那些事》的人,都会对书中所述,大臣李贤苦心孤诣、忍辱负重,除掉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之党”,替于谦报仇雪恨的故事所感动。然而,这只是作者『当年明月』先生出于其个人喜好,而对历史人物的粉饰和贴金。

李贤协助明英宗,除掉石、徐、曹一党,是他们两方彼此的权力斗争,和“为于谦报仇”风马牛不相及。恰恰相反,

这个李贤非但不是如《明事》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为于谦报仇」的正直大臣,甚至还对于谦怀恨在心

原来景泰年间,李贤为吏部郎中,当吏部侍郎出缺时,他谋取此职,却被调去兵部作了侍郎;吏部侍郎职位由原兵部侍郎项文曜担任。

明朝体制,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官员很少能直接升职,而要先调任其他部去迁转;吏部侍郎、尚书也需由其他部的侍郎、尚书调任。

李贤却认为项文曜这个兵部侍郎是于谦的私党,嫉恨二人不止。他在自己的《天顺日录》「屡言文曜党谦」,甚至污蔑于项两人有同性暧昧关系,说项文曜是“于谦妾”。

【当时以项文曜为于谦妾,士林非笑之。每朝待漏时,文曜必附谦耳言,不顾左右相视,及退朝亦然,行坐不离,既在吏部亦如是。】——李贤《天顺日录》

夺门之变后,李贤便趁机唆使亲信,弹劾项文曜为“于谦奸党”的一员,以此报却私仇。项文曜上疏求饶称「谦逆谋,臣实不知,乞宥臣罪」,果断和于谦划清界限,朱祁镇便饶他一命,判为流放。

项文曜骨头不硬,贪生卖友,原不足道,而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猎奇者将李贤对于谦的一面之辞的污蔑信以为真,给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身后名带来损伤,就尤为可恶了。

在明英宗复辟之初,李贤和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甚为亲厚,为他们出谋划策甚多,极可能一起谋害于谦的凶手之一。当时著名大臣,“刚直有节、以忠谏名天下”的御史杨瑄做《复辟录》,根据李贤自己撰写的《天顺日录》,便如此认为。

【(曹吉祥)凡事与二学士商议而行。时徐有贞、李贤已为吉祥所引,入阁办事,故除于谦等皆用徐有贞策,而(李)贤阴助之。】
【贤自言助有贞展尽底蕴,又言有贞素行持公者少,予乃持公助之,遂改前辙。观此,则有贞害谦之事谓贤不与谋,可乎?】
【初,亨每来阁议事,则欲以己意令内阁行之,有贞等得无厌乎?又亨欲荐吴与弼,贤乃代草附亨奏之,则吉祥、亨初与有贞、贤相亲厚可见矣。】——明·杨瑄《复辟录》

李贤本因明代宗朱祁钰知遇之恩,才超擢提拔,然而他在《天顺日录》却大泼朱祁钰的污水,把他写成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谈及“夺门之变”,则是「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

连史官都忍不住在李贤的传纪中,讥刺他对明代宗的忘恩负义,以及「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排斥异己迫害忠良的种种劣迹。李贤连对叶盛、岳正、罗伦等人尚且如此,何况是皇帝朱祁镇必欲杀之,而他自己也切齿痛恨,大肆诬蔑的于谦呢?

【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真正豁出大好前程,要为于谦辩冤的贤臣,绝非这个在朱祁镇复辟后春风得意的李贤,而是事迹被《明朝那些事》隐去不提的明宪宗时首辅、三元及第的商辂

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不起时,于谦和商辂等内阁重臣商议,由商辂执笔《复储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而当时宣宗子裔,仅剩包括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在内的,朱祁镇的几个儿子。

【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就在《复储疏》呈于礼部,还未上报给朱祁钰的当夜,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们听闻风声,迫不及待打开宫门,迎接朱祁镇,发动了 “夺门之变”。

被囚南宫,苦盼复辟的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一党达成肮脏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权、杀于谦。

因此朱祁镇复辟后,迫不及待将于谦及许多景泰年间重臣下狱。其谋害于谦圣旨曰:

「于谦……这厮每知罪恶深重,恐朕不容,……纠合心腹都督范广等,要将总兵官(石亨)等擒杀,迎立外藩以树私恩,摇动宗社……钦此」

商辂原本是朱祁镇东宫旧臣,本不在被逮捕之列,朱祁镇一度还让商辂给自己起草复位诏书。可商辂为于谦力辩绝无迎立外藩事,举此时仍在礼部的《复储疏》为证据。

岂不知朱祁镇为了完成与夺门一党的约定、为了让这场政变变得师出有名,他才非杀于谦不可;是以索性将商辂也下了狱,然后把他罢官归乡。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即位后,召还商辂为内阁首辅,给于谦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并在商辂力主下,追复了景泰帝朱祁钰帝号,重修其陵寝,更在商辂辅佐下,革除了朱祁镇复辟期间一系列弊政,方有武功鼎盛、直追永乐的"成化中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